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

第24章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第24章

小说: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咽虑檠瓜拢退懔恕
  天启说,好!他们要是再闹怎么办?
  魏忠贤当然有对策。
  草民我估计,六月初五天启帝“武装护卫上朝”的点子,就是魏忠贤在这个前提下想出来的。
  否则,天启帝并不是没脑子的人,怎么能随便让百名武阉跟他上朝。他如果不明白这举动的意义,是不会充当其中一个角色的。
  魏广微受命拟旨,正中下怀。此前有东林赵南星三次拒见,现又有杨涟上疏讥讽“门生宰相”,看来自己与东林党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东林党既然不容人,他只有跟着魏公公干到底了!
  因为心里有气,所以草稿一挥而就。他不敢大意,又推敲再三,然后念给魏公公听。再根据魏公公的指点,略做修改,最后把稿子交给天启帝批准。
  次日,杨涟的奏疏发下,并附有“严旨切责”。圣旨曰:
  朕自嗣位以来,日夕兢兢,谨守祖宗成法,唯恐失坠。凡事申明旧典,未敢过行。各衙门玩愒成风,纪纲法度,十未得一二。从前奉旨一切政事,朕所亲裁,未从旁落。至于宫中皇贵妃并裕妃事情,宫壶严密,况无实实,外廷何以透知。这本内言毒害中宫、忌贵妃皇子等语,凭臆结祸,是欲屏逐左右,使朕孤立于上,岂是忠爱!杨涟被论回籍,超擢今官,自当尽职酬恩,何乃寻端沽直?本欲逐款穷究,念时方多事,朝端不宜纷扰,姑置不问。以后大小各官,务要修职,不得随声附和。有不遵的,国法具在,决不姑息。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涟豁出性命孤注一掷(8)
——这一篇文章,做得简明扼要。里面透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
  里面大约说了三层意思:一是皇上我从来就没有大权旁落;二是宫中的事都是道听途说;三是杨涟纯属无事生非,大家都不许再提了。
  魏忠贤这一伙,确实是揣摩透了天启帝的态度,这里既没有给杨涟上太高的纲,只说他“沽直”,想买个直谏的好名声;同时也未予以处罚,不过是吓唬了大家一下。
  再看里面对杨涟奏疏的驳斥,就看出名堂来了。圣旨只提到了迫害后妃、皇子之事,别无其他。敢情王体乾最多只念了“二十四大罪”里的一至十条,其中涉及罢黜正直官员的部分,可能还给略掉了。否则以天启帝的身份,对杨涟议论人事问题不可能不驳。
  这道圣旨没有多说(说多了自己也没理),只起到个表态的作用,这就够了。大臣们知道了皇帝的态度,自然稍息。以后的事,再慢慢来打理。
  看来,就行政手段的熟练、进退有据的策略、文章修辞的严谨来说,阉党也不是白给的。
  圣旨下来后,舆论大哗。一方面,群臣不服,弹劾魏忠贤的奏疏还在不断飞来;另一方面,正直之士悲愤莫名。南京的尚书陈道亨叹道:“此何时?尚可在公卿间耶?”
  ——这是什么世道?这鸟官还做它干嘛?
  他立刻写了辞职疏,力辞而去。
  东林党中的温和一派,则深为杨涟的失误而惋惜。据说,黄尊素看到杨涟的疏文抄件后,跌足叹道:“疏内多搜罗那些宫内风闻之事,正好授人口实!”
  杨涟之所以提到后妃被迫害的事,估计是想用跟天启帝有切身利益的话题,来引起天启帝的警觉。但是,做皇帝的,几乎都很忌讳外臣谈起“朕的家事”。就算是有这回事,也家丑决不可外扬。
  有这一层心理存在,杨涟的奏疏,就很难取得天启帝的认同。
  而且魏忠贤果然也就是利用宫闱之事,对杨涟进行了反击。
  这一仗,东林党的攻势是失败了。虽然看起来,群臣说了那么多狠话,也不过是被批评了一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失,但是这件事标志着,靠舆论已经是扳不倒那位大珰了!
  因此,大获全胜的应该是阉党。
  就在“武装上朝”成功的那天下午,魏忠贤心情舒畅,特邀天启帝到南海子去玩。
  一干人等登上龙舟。伞盖之下,美酒加好茶,看水光滟潋,听萧鼓悠扬,端的是人间好世界。
  歌舞看够了,魏忠贤又请皇上看练操。他亲执帅旗,调兵遣将。
  那岸上列队而出数千武阉,衣甲鲜明,意气昂扬。听得魏爷爷一声号令,立刻炮声震天,鼙鼓动地。各路军马回环移动,变换阵形。
  这群阉了的士兵,自认为与魏爷爷同命相连。他们心目中的利益关系非常好划分:阉了的,就是一家人。上午听说杨涟要面奏皇上,搞他们的魏爷爷,武阉们无不同仇敌忾,恨不得把杨胡子一口吃了。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看着这支精壮的队伍,没心没肺的天启帝只是乐:当皇帝的感觉,咋这么好?
  操毕,天启帝一高兴,下令大赏三军。魏忠贤便趁机给自己来了一番表功,天启帝深许之,眷宠之意愈厚。
  主子看奴才,越看越觉得乖。哪里不是如此?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送上门来找死的工部万郎中(1)
却说东林党一击未成,大家并没有马上消沉。不断有人到叶向高那里去劝说,希望能由他出面,再来一波攻击。
  首辅若发话,皇上总要给点儿面子,只要打在了点子上,未尝不能取胜。
  群臣来到叶府,向叶向高施加了不小的压力,但这位阁老自有他的一定之规。他说:“大洪(杨涟的字)的奏疏未免草率。魏公公那人在皇帝面前也常有匡正之举。比如有一次,鸟飞进了宫里,皇上架了梯子准备去抓。魏公公当即死死挽住皇上衣服,不让皇上爬上去,说此举甚不合礼。又有一次,他看见皇上赐给小内侍一件绯衣(大红袍),就叱骂那小内侍:‘绯衣是大臣穿的,即使为皇上所赐,也不准穿!’可见魏公公也相当较真,很难再有这样小心谨慎的人伺候在皇帝的左右了。”
  座中的缪昌期惊愕不已,倏然起身,正色道:“是谁说了这话来蒙骗师翁?这种人一定要杀!”
  叶向高闻言语塞,脸色大变。
  那缪昌期据说是蒙古血统,人都60多岁了,血性仍未泯,做事偶有大异于汉人之处。他当时担任的,是掌太子奏请、讲读事宜的“左春坊谕德”,一个从五品的闲职。朝中斗争,多大的雨点也砸不到他头上,但是他偏不袖手,非要与阉党不共戴天。
  有人将此事告诉了杨涟。杨涟对叶向高的模棱两可大为恼怒。
  叶向高听说杨涟发了火,甚为不安,连忙给御史李应升写了一封信,辩白自己并非对杨涟有恶意。
  杨涟看到此信后,益发激愤,想把信的内容公之于众。后经缪昌期的极力劝解,方才作罢。
  在这次风波中,阉党一方几遭灭顶之灾,所以人人同仇,行动张弛有据。而在东林党方面,两大巨头意见不一。在朝中位置最高的叶向高,心存侥幸,不肯借势一击,以致人心很快涣散。两下里的较量,结局已不难预料。
  叶向高与激进派不肯统一步调,是有历史原因的。从万历后期起,历任内阁首辅大都吸取了张居正死后遭清算的教训,不大愿意揽权。而六部从嘉靖年间起被内阁压制已久,早就想伸张独立行政权。两个因素交合,导致了相权有很大削弱。
  到了叶向高这里,由于他本人软弱,内阁就更是指挥不动吏部等有实力的大部了。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吏部尚书赵南星整顿吏治,高攀龙附合之,一时间大刀阔斧,任免干部根本就不和内阁打招呼。叶向高相当不满,就托病不出,任由赵南星去碰壁撞墙,决不施以援手。
  此次攻魏也是同样,杨涟事先跟东林党的左光斗、魏大中、李应升等都进行过商议,唯独不跟首辅过话。叶向高也自觉很没面子。
  两拨人在策略上有了裂隙,叶向高就故意在对魏立场上向后退了一步,根本不主张将魏一棒子打死。他算准了杨涟此次出击确实够魏珰喝一壶的,但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就作壁上观,只等着形势一变,由他自己来出马收拾局面。
  因此,他当时把“主调停”的调子唱得老高,就是在为下一步做铺垫。
  杨涟上疏10天后,朝中风波略有平息,从表面看,东林党与阉党双方是僵住了。叶向高认为自己出面的时候到了。
  六月十一,由他领衔,全体阁臣联名奏了一本。奏疏的前半部分把魏忠贤的政绩夸了一通,然后提出一个居心叵测的建议:“陛下诚念忠贤,当求所以保全之,莫若听其所请,且归私第,远势避嫌,以安中外之心。中外之心安,则忠贤亦安。”(《明熹宗实录》)
  ——皇上您牵挂着魏忠贤,就应设法保全他的名节。最好的法子就是批准他的请求,暂时放归私宅,远离权力中心,自然也就避开了嫌疑。中外再没人折腾了,他本人也就安定了。
  这个折子的要害,是要让魏忠贤去位。前面的一番恭维,都是下套。
  我很奇怪:这样一个别有用心的奏疏,是怎么取得内阁两派人物一致同意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送上门来找死的工部万郎中(2)
韩獷、朱国祚等人好说,他们明白这是先给个甜枣、再狠打一巴掌,是变相的“驱魏”。然而顾秉谦、魏广微怎么能够同意?
  只有一个可能:按照明朝内阁的惯例,所谓联名,那是无须事先征求意见的,首辅想要大家联名,也就是打个招呼而已。大家都是同僚,一般都给个面子。
  私下里,这两员阉党大将,恐怕早就把上疏的意图给魏公公分析明白了。
  叶向高这是使用了很标准的“调停”手段。在他的观念里,如果事情最后是这个结局,那么一切无事。魏公公去养尊处优,朝政大权还给内阁。
  不要小看这个放回私宅,这是对有权有势的太监的莫大恩典。明朝的皇帝怕宦官退休后回到乡里什么都讲,泄露了宫廷机密,所以年老的宦官都统一养在皇城周围的寺庙里,集体养老,不得回乡与家人团聚。
  据说现在有名的北京“八宝山”,过去就是一处前清时代的“太监村”。
  可是,天启帝和魏忠贤都是不按照牌理出牌的人,一个是明朝的“80后”,一个是“无知者无畏”。他们和叶向高“尿不到一壶里去”。
  天启帝觉得这是出了个馊主意——老魏怎么能走?
  魏忠贤则把叶向高的意图品味了又品味,发觉老奸巨猾的家伙原来在这里!
  让我回私宅养尊处优?那不是等于剥夺了权力?人一失权,还不是任人宰割?那时候一个小小的衙役就能把我给收拾了,哪里还能有一万名武阉为我保驾护航?
  叶!向!高!
  ——你很阴啊。
  如果说,此前魏忠贤出于顾忌或从大局考虑,还没把叶向高视为敌人,而是把他列入了统战对象,多少保持了表面的尊重。而从这一刻起,首辅的名字就上了老魏的黑名单。
  魏忠贤的反击来得很迅速。叶之图谋,必须瓦解。他授意爪牙徐大化矫诏,以皇帝名义为魏忠贤做了一个评功摆好的总结,然后作为批复与叶的联名奏疏一并发下。
  批复说:“举朝哄然,殊非国体。卿等与廷臣不同,宜急调剂,释诸臣之疑。”(《明熹宗实录》)
  不是叫你上我这儿来调停,而是让你上廷臣那儿去调停。这事情说好了的不许再说了,为什么还要说?叶阁老,你太低估了皇上和某人的智力!
  因为奏疏是联名的,署名人还包括了两名阉党,所以批复的语气还算比较温和。但是里面透露给叶向高的,却是一个重重的警告!
  叶向高千算万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皇上也好,魏忠贤也好,一点面子没给他留,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驳斥。
  这样一来,叶向高一下子就没有什么转身的余地了。明朝的高层政治机制,就是“皇帝——大太监——首辅”这三驾马车联动,首辅若失去皇帝和大太监的支持,就别想干出什么名堂来。
  叶向高之所以对局势持温和态度,关键的时候上疏调停,说明他还抱有将来操纵全局的野心。而现在,一切落空,只余下退隐一途。可是如果就现在这个样子退隐,等于放弃了防护层。魏忠贤既然对他叶向高有了怨恨,就随时都会再次提起。说起来,在台上的人,要想整治一个下了野的首辅,跟抓一只兔子也差不多。
  不寒而栗啊!
  本来是逼人家下野,现在倒是自己要考虑下野后的问题了,造化真是弄人!叶阁老“调停”不成,反而惹了一身骚。
  他有什么办法可以化解或者减弱魏公公对他的怨恨呢?
  时过不久,京城士林里忽然传出一个说法,说是这个劝魏忠贤下野的奏疏,其实是叶阁老被自己的门生缪昌期逼迫不过,勉强写出来应付舆论的。
  这个说法,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