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中东黑血 >

第7章

中东黑血-第7章

小说: 中东黑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不能得罪美国(1)
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曾说过,以色列要想在中东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援助,所以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底线是不能得罪美国。一句“不能得罪美国”不禁让人浮想联翩,美以两国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主仆吗?想想看,既然不能得罪,那就得好好哄着,那不免就得唯其马首是瞻,那不是主仆又是什么呢?也有一位美国官员是这样说的:“以色列并不是多数人眼中的华盛顿的走卒”。那到底美国与以色列是什么样的话一种关系呢?
  前面已经说过了,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就一直是处在敌视的*国家的包围中,可以想象在这种境遇下的以色列是何等的不安。那时的它最迫切的事情就是找一个强大的后盾,而美国则是它的不二选择。当然,这个选择的过程也经历着观察、犹豫、磨合,关系虽几度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但最终两国还是走在了一起,这是彼此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磨合后的结果。
  最初,以色列一眼看上的是美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另外,犹太社团在美国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些生活在美国的犹太人对他们国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这些都为以色列向美国靠拢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国家安全是以色列的头等大事,可保证安全哪哪都需要钱,而这些问题的得以解决美国当记头功。如果说,以色列立国美国担当的是助产士的角色,那在此之后它则转变成了以色列的守护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美国的援助,以色列已是中东稍纵即逝的流星,正是因为美国的关系,今天的以色列才得以在中东变得强硬。
  以色列是该好好感谢美国的。回顾那段历史,在以色列建国后,不管是阿以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还是它在国际社会遭遇的重重压力,美国几乎每次都站在以色列前面为其披荆斩棘。有人说,因为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和纵容,让以色列变得有恃无恐,肆意妄为。在1981年,以色列无视国际关系准则偷袭伊拉克的核反应堆,美国却为其开脱、辩解。以色列是大可以放心的,因为美国从肯尼迪时代起就成了自己的保护神,美国多位总统都曾向自己许诺会保护以色列的生存权和永久性。
  美国要保护以色列的生存权和永久性,这对以色列来说是怎样的一颗定心丸啊。在阿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暴力冲突中,如果不是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可能无法生存至今。2000年9月的时候,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了反对以色列占领的起义,对此以色列采取了*的手段,这样的做法引发了国际舆论的批评。可是,美国布什政府依然对以色列不离不弃,坚定地站在以色列一边。这一切都让以色列看到了美国坚定与其同盟的决心。
  目前,以色列仍是处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中,中东的一些国家对以色列仍是虎视眈眈,当地的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势力也是以色列的心头刺,这些都让以色列无法离开美国的援助。以目前的趋势看,以色列只会是越来越依赖美国,它想要在中东横刀立马就必须仰仗美国这位霸主的势力。所以说,在以色列的外交箴规中,“不能得罪美国”仍是一句有分量的话。
  有人曾调侃说,以色列的发展史就是它向美国寻求援助的历史,这句话其实不无道理。确实,美以关系的发展大都是以色列主动靠拢,但看待美以两国的关系仍不能用“主仆”这个字眼,用以色列自己的说法,它更愿意将两国关系视作是“互相倚重的战略同盟关系”,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驱使,所以双方走到一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不能得罪美国(2)
对于美国对自己的帮助,以色列政府有着很清醒的认识。以色列前总理贝京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在对双方国家安全提供的战略支持和贡献的大小来看,以色列对于美国的支持和贡献要大得多。沙龙也曾说过,只要以色列和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美国也会毫不犹豫拿起枪来攻打以色列的。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些,以色列一方面还是继续依靠美国的援助,另一方面它也在全力发展,希望尽快强大,能自己保证自己的生存权和独立性。
  说到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色列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所以美国也随时警惕着这位盟友,因为它很清楚,只要时机成熟,这位盟友为了它自己的利益也敢得罪美国。以美以两国交往的历程来看,也确实出现过每当条件合适以色列就会离开美国的事,而两国的摩擦不断也有这个因素的影响。
  当年,以色列垂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意欲兼并,美国并不认同其做法,还曾多次制止。但是以色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遵从“不能得罪美国”的外交箴规,甚至还全然不顾及美国的颜面,一味自行其是。在以色列议会通过兼并案的第二天,美国大使刘易斯要求与贝京会面,表达美国政府的不满,甚至还威胁说“要考虑制裁以色列”。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贝京的一句“以色列不是一个香蕉共和国,根本不会害怕任何的制裁”,让美国的脸面很是挂不住。
  真正让美国重新审视以色列这枚中东战略中的棋子,是在第四次话中东战争爆发期间。当时西方国家正处于能源危机的当口,很多国家对*产油国更加依赖。也因为如此,美国与以色列产生了分歧,关系岌岌可危。美国开始意识到,一味的支持纵容以色列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以色列让自己与中东的裂痕加深了。而在苏联势力不断扩大的压力下,美国绝不想听到更多的反美声音,这些都有悖于当初自己在中东扶植以色列的初衷。从那时候起,美国更是积极促进以色列与*国家和谈,并要求以色列能放弃一些领土。面对这一切,以色列全然忘了“不能得罪美国”的箴规,绝不做出让步,美国也只能眼见自己为和谈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
  美国与以色列的矛盾还远不止这些。
  在1981年,美国政府出于在中东的利益需要,出售给了沙特*一批现代化的防务设备,以色列政府得知此事后大为不满,并向美国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另外,以色列官员还就此数次与美国进行会谈,希望美国能够收回成命。可让以色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美国不仅没有理睬自己的抗议,还在海湾战争之后又一次向埃及和沙特等地输送了武器。虽然说美国这样做也没有耽误“保护”以色列的使命,但这还是让以色列心里很是不爽。显而易见,美国将那些先进武器装备给了自己的对手,这对自己来说无疑造成了威胁。况且,如此一来自己在中东武器的强大威摄力也无形中被削弱了。
  在对待核武器问题上,美国与以色列也有着分歧。对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中东地区的生产和扩散问题,美国一直是“防”字当头,态度是慎之又慎的。可是以色列则不愿意按美国的意志行事,不愿接受美国的约束。以色列对核武器的态度,用它自己的话说,就是“不会做第一个将核武器引进中东的国家”。
  那以色列到底是否拥有核武器呢?这个问题早在40年前,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就向以色列的西蒙?佩雷斯提出过。不过聪明的佩雷斯回避了这个问题,他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这种模棱两可的回答后来演变成了以色列的“模糊核政策”。于是,到底以色列有没有核武器也只能像媒体所说的那样,“那是一个猜下去的问题”。不管以色列到底是否拥有核武器,但其奉行的“模糊核政策”让美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一方面要将*国家拉入《核不扩散条约》,限制他们发展核武器和大规模性杀伤性武器,一方面又要面对国际舆论讥讽自己对以色列是否拥有核武器的事实避而不谈。
  不管怎么说,就算是美国和以色列之间矛盾重重,但只要它们都不能放弃彼此相互取利的关系,那美国就还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罩着”以色列,而以色列也仍会奉“不能得罪美国”为外交箴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军官俱乐部的革命(1)
“埃及这样一个小国,终于放声向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提出了挑战。这不但是我们的革命历史,而且也是整个埃及历史的转折点。”
  ——萨达特
  巴勒斯坦战争是以色列的奠基之战,打得可谓是轰轰烈烈。而对于*国家,尤其是对战败国埃及来说,那场战争绝对是一场不小的灾难。
  作为一个中东大国,埃及位于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北部经地中海与欧洲相通,东部经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一条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战略位置和经济意义让其有资本在本地区颐指气使。
  在爆发巴勒斯坦战争前,埃及的法鲁克王朝表面上还披着一副强盛外衣,虽然那个曾经有着悠久文明的古国已经不复存在,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让埃及还能“风韵尤存”。国王法鲁克自1937年宣誓登基后就一直过着悠哉游哉的生活,他的王室拥有埃及四分之一的土地,加上他依附于大英帝国的庇护,在中东的地位也算举足轻重。
  埃及与殖民帝国的渊源颇深,尤其是英法两国,关系可追溯至奥匈帝国时期。从19到20世纪的百余年岁月里,埃及与英国交手不计其数,最后英国成了埃及的宗主国,到1914年英国又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虽然后来在1922年时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埃及还是英国的附庸。经过巴勒斯坦战争的埃及虽备受打击,但英国还是牢牢掌控着埃及王室,不过它没有意识到,那时的埃及王室已经江河日下,摇摇欲坠了。
  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埃及国内就时有军事政变发生,内阁改组更是家常便饭。尤其在巴勒斯坦战争结束后,埃及的时局有了微妙的变化。法鲁克国王发现,国内有一帮不安分的年轻军官,一直在捣鼓一个军官俱乐部。这帮人无视自己的权威,竟然想与自己分庭抗礼,甚至还明目张胆,要求自己任命一个叫纳吉布的将军为国防部长。法鲁克不能容忍这种挑衅自己权威的事情,很快,他解散了自由军官俱乐部,并且任命了侯赛因?阿米尔将军为国防部长。
  法鲁克心里踏实了,他以为埃及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他错了,他压根不清楚被他解散的自由军官组织已经具备了什么样的实力。起初,那帮年轻的军官也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但通过提名纳吉布出任国防部长的事情,他们倒是借机认清了自己——他们已经有了让王室害怕的力量。
  1952年7月16日,也就是国王下令解散军官俱乐部的第二天,自由军官组织的成员开始商讨发动政变的事宜,他们要推翻法鲁克王朝。在那群年轻人中,有一个特别耀眼的新星,那就是后来在*世界里具有重要地位且备受争议的领导人: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以下简称纳赛尔)。
  纳赛尔,出生于亚历山大一个穷苦的家庭。从小生活在开罗叔叔家的纳赛尔,耳濡目染了英国人对他的祖国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其内心一直深藏着对英国人的仇恨。自12岁起,纳赛尔就投身反英行列,17岁便开始组织反英的示威*。他的前额有一块永久的伤痕,就是在一次*中留下的勋章。1937年,纳赛尔进入开罗皇家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在罗卡巴德军营第五营任少尉。他的军政生涯进展很顺利,几年间先被提升为中尉,不久又升为大尉。1942年,由萨达特组建的埃及的第一个秘密自由军官组织遭到破坏,纳赛尔着手进行重建工作,他本人也顺其自然地成为该组织的领导者之一。而在纳赛尔领导下的这个自由军官组织在后来逐渐让法鲁克王朝不得安生,也让埃及发生了剧变。

1。军官俱乐部的革命(2)
纳赛尔在得知法鲁克国王下令解散自由军官组织后,就开始与同伴密谋政变的具体事项。让纳赛尔如此决断也是事出有因,由来已久。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纳赛尔也参与了战斗,并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将帅才能。战争结束后,纳赛尔获得了两枚军功奖章,并被提升为少校。巴勒斯坦战争让纳赛尔感触良多,埃军在战场上的挫败让他充分意识到埃及政府的*,因庸才无能而贻误战机的事情更是让纳赛尔深恶痛绝。在巴勒斯坦战争期间,在埃军中流传着王室官员贪污军费,出卖军情的丑闻,这更让纳赛尔暗下决心要用武力推翻法鲁克王朝,让埃及得以脱胎换骨。
  就这样,有了前面的因,再加上自由军官被解散的导火索,1952年7月22日,纳赛尔发起并领导了埃及的“七月革命”。
  革命当天的午夜11点,自由军官们率领参加革命的部队,在坦克、机枪和装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