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第50章

亡天下--南明痛史-第50章

小说: 亡天下--南明痛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历朝廷活〃曹操”(3)
  怒极的孙可望立刻招来杨畏知责问,责斥他为何“卖主求荣”。
  杨畏知乃耿直人,闻言大怒:“狗贼,我主乃当今皇帝,何卖之有!”几句话讲不顺,二人互骂,杨畏知摘取头上冠帽,击打孙可望。
  老孙横怒,抽刀迎头就剁,把这位老乡杀于殿中。
  永历朝廷得知孙可望杀杨畏知。怕老孙狗急跳墙,就派人封他为一字王,但仍不封他“秦王”,封为“冀王”。孙可望不买帐,大怒道:“我久为秦王,安得屡屡改封!”
  他手下心腹进劝:“大丈夫当自己作主,何必朝廷来封!”
  于是,孙可望再不顾及永历朝廷,索性大摇大摆自称“秦王”,四处用印。
  孙可望“王封”问题久拖不决,南明国事衰竭速度倒很快。
  清军孔有德部大破桂林,杀督师瞿式耜,明将陈邦溥向清军投降,永历帝乘船奔逃。
  本来,永历帝想逃往贵州,被大学士吴贞毓劝止:“孙可望跋扈无礼,如果入黔,则满朝俱为其所制,国事危矣!”
  永历帝的随行宠臣马古翔暗中通款孙可望,在垦请永历帝入黔的同时,他与太监庞天寿私下讲:“今日天下大势,已归秦王,吾辈应早早与秦王结纳,以为退身之步。”于是,他们找到孙可望派到永历帝身边扈驾的二位军将曹延生和胡正国,告知说要与朝臣一起劝永历帝把皇位“禅让”给孙可望。
  曹、胡二将虽是孙可望手下,颇知礼仪,大惊:“此等事何可轻议,我二人仅来护驾,只向秦王传报军情,不敢私议国家大事。”
  马古翔不死心,暗中派人持密信劝孙可望为帝。
  由于有李定国等人在,孙可望不敢乱来。惟恐人心不服,他便先表示要迎永历帝入贵州,挟天子以令诸侯,走一步看一步。
  曹、胡二将素有忠心,忙把马古翔与孙可望之间的阴谋告之阁臣吴贞毓,希望永历帝不要轻易入黔,暂驻广西边境,以维系人心,号召远近。
  但是,清军大军步步逼近,永历帝再不移驾就会成为俘虏。抓住这次机会,孙可望立刻派三位大将率重兵“迎接”永历帝,把从南宁逃出的永历帝接至贵州安隆千户所“安顿”。
  安隆之名,也由永历朝臣改为“安龙”,这样一来,听上去还有些心理安慰。此时的永历朝廷,文武官员仅几十人,即使加上所有兵丁、家属以及后勤人员,这位皇帝手下才三千人不到,几乎成为光杆皇上。
  孙可望派严兵“护卫”这座小城,永历帝成为他的笼中之鸟。
  老孙本人,移镇贵阳,大造王府,开设六部,俨然使得安隆的永历政权倒成为他的“影子”政权。
  幸好,李定国、刘文秀对南明表效忠心,派人送来大量银币、食物,永历小朝廷总算能得到一丝心理慰藉。
  在贵阳,孙可望俨然一方之主。他大造宫殿,设立文武百官,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委派文武官员数百,并令刻期朝见,加以私恩。只要发现单线同永历帝有联系的人,立刻诛杀。
  孙可望朝廷全须全尾,不仅有宰相、六部尚书、御史,连“翰林院编修”都有。他还下令铸印信,印文用八叠文,把明朝原来的印信全部替换掉。
  他手下的礼部主事方于宣非常会拍马屁,亲自为孙可望撰写“国史”,书中称张献忠为“太祖”,并作《太祖本纪》一传,把张献忠比为汤武之君,斥崇祯帝为桀纣之君。
  孙可望见此,也觉过分,说:“也不要如此之甚!”
  方于宣挺胸讲道:“古来史书皆如此。不如此记述,不足以弘扬开创之勋劳!”
  这位翰林还极尽谄媚之事,专门为孙可望订制天子仪驾和“九奏万岁之乐”,作诗歌功颂德,仔细研究大臣朝见“秦王”的朝仪,使得孙可望本人很有“天子”的感觉。
  见火侯差不多,方于宣屡次劝孙可望为帝。
  孙可望坦言:“我登九五,又有何难,但恐人心未附。”
  方于宣进言:“朝内与国主您相左者,惟吴贞毓几人,川黔两省,仅钱邦芑几人,杀掉这几个人,其余皆不足虑。”
  孙可望:“吴贞毓好处理,但钱邦芑在外有兵,川黔人民众望所归,现在杀之,恐士民解体。”于是,他就派人持书信,催促人在四川的钱邦芑入贵阳“朝见”。
  无奈之下,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这位南明巡按大人被逼得只能自剃为僧。为此,孙可望“外虽怒骂,内实惭愤”,仍旧让人劝他来贵阳向自己表示拥戴。
  钱邦芑作诗答曰:“破衲蒲团伴此身,相逢谁不讯孤臣。也知官爵多显荣,只恐田横客笑人。”忠于明朝之意,顿显于诗。
  孙可望大怒,派人把已经为僧的钱巡按械押入黔。
  南明的庆国公陈邦傅劫持永历帝未果后降清,一直呆在桂林。李定国攻入桂林后,孔有德自杀,陈邦傅被活捉,父子俱被枷以重枷,囚车押送贵阳。
  孙可望史来先前陈邦傅派来送黄金假王印的胡执恭说:“如果你一直与陈邦傅在一起,肯定早就投降清朝了。”
  于是,孙可望派人在闹市把陈邦傅父子先剥皮,后碎剐,肢解喂狗,并派胡执恭“监刑”。
  眼见昔日恩公父子惨嚎被剐,老胡惊悸成病,“临刑”后不几天就死掉,其实就是吓死的。 
                  
永历朝廷活〃曹操”(4)
  武治武攻两不误——孙可望的内外“进取”
  稳坐贵阳城内王府,孙可望在永历帝在手,确实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收编了大量残明武装势力,成为南明各种军事势力的“大盟主”。
  他派李定国率军进攻湖广,刘文秀进攻四川。冯双礼率一部万余精兵,最先出发,自贵州直杀湖南,一下子就攻克了清军所占的沅州(今湖南芷江)。
  不久,李定国提兵入湘,与冯双礼部配合,攻下靖州和武冈。
  湖南的清军向广西孔有德告急,求他发兵相救。由于先前孔有德向湖南借钱饷遭拒,如今得报,不忧反喜,拒绝出兵相救。
  李定国等人一路克捷,长江等重镇尽归明军所有,整个湖南地区仅仅有岳州和常德少数几个州县在清军手中。
  孔有德对湖南清军坐视不理,其实也是为他自己掘坟挖墓。由于湖南清军大规模后撤,在广西的孔有德军队实际上被孤离起来。
  由于久胜自负,孔有德并未四处调兵回守桂林,仍旧一副运筹帷幄的派头,在靖王府中发号施令当诸葛亮。
  结果,永历六年(1652年,顺治九年)六月,乘胜得势的李定国率明军猛攻全州,一下子就全歼了孔有德派驻在那里的守军。这时候,孔有德如梦初醒,赶忙派部将孙龙、李虾头二人提大军从桂林出发趋至兴安的严关据险堵迎李定国,结果一战即败,二将皆被明军打死。
  孔有德自率大军与李定国大战于大榕江,再遭惨败,清军弃甲断骼遍布溪谷。
  苍惶之下,孔有德只能退守桂林。此时,他急忙下令南宁、梧州、柳州等地清将回援,为时已晚。
  李定国手下明军勇奋,仅用四天就攻克桂林坚城。
  大汉奸孔有德哀声叹气,派人把全家聚集于一堂,尽陈多年搜掠的奇珍异宝,命令属下点火,阖家自焚。
  临死,他自作忠勇状,叹息道:“城亡与亡,臣子大义!”这个满清走狗,见识还不如他的老婆。举火之前,孔有德老婆把年才数岁的儿子孔廷训交予一个卫士说:“如能带此儿逃脱,就让他入庙为僧,千万不要学他父亲,一生作贼,致有今日下场!”
  不过,孔廷训这个孩子没能逃出,很快被明军活捉,押了几年后杀掉。
  孔家唯一逃出的,乃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这位孔四贞在传奇小说中很有名,都讲她是顺治帝的梦中情人。真正的历史中,她确实是个很了不得的扫帚星。回京之后,清廷赐她白金万两,食郡主食俸。后来,她下嫁清朝的抚蛮将军孙延龄。吴三桂造反时,孙延龄投降,孔四贞又陷危险之中。得亏吴三桂很快败亡,孙延龄本人被吴三桂的孙子杀掉。
  不过,孔四贞化险为夷,最终安全回到北京。北京的“公主坟”地名,正是得自这位孔姑娘——传说而已,其实那里葬的是清朝嘉庆皇帝的两个女儿。
  大汉奸孔有德原为明朝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下,叛归清朝后,甘为驰驱,效忠忙乎许多年,落个焚身碎骨,血胤无存。
  仅仅一个多月时间,李定国带军四击,打得清军全线撤退,广西全省复归南明境土。不仅如此,人在广州的清朝汉人“二王”尚可喜和耿继茂也被吓坏,命令广东与广西接境的州县不要正面抵抗李定国明军,回撤于肇庆一带观望。
  倘使李定国步步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广东也必将为明朝所有。
  听说清朝亲王尼堪率满洲劲兵向湖南进发,孙可望无远略,把李定国调往湖南,最终丧失了全收两广的良机。明军一撤,清军卷土重来,不到一年时间,原先收复的广西大部分土地区性次第沦陷。
  清朝的尼堪亲王,本来是要经湖南入黔与吴三桂等人进攻贵阳。半路,听说桂林的孔有德败死,清廷震骇,忙下令尼堪迅攻湖南宝庆(今邵阳),然后往广西行军。
  尼堪乃清朝名王,屡立功勋,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他率精兵进至衡州(今湖南衡阳),前锋已经与李定国军相接触。果不其然,明军一接即溃,掉头逃亡。
  尼堪大喜,即刻拍马上前,率领八旗精兵奋勇冲杀。
  出乎他的意料,此次明军的“交战即溃”,不是真逃,乃李定国诱兵之计。
  二十里外,密林之中,明军早已设下重伏,就等着清军入套。
  结果,铳炮大发,箭雨狂飞,埋伏明军呐喊冲杀,把清军打得猝不及防,大败亏输。
  乱战之中,尼堪亲王从高头大马上被一个南明士兵用长枪挑了下来。由于他一身黄金甲胄和亲王服饰太显眼招人,登时围来十几个明军,你一刀我一枪,把尼堪王爷砍刺得七零八落,只剩下大脑袋相对完整,被明军用刀挑起拿给李定国请功。
  清军大败之余,丝毫不敢回顾,奔回长沙,闭门死守。
  尼堪亲王以及这么多满清“真鞑”被杀,对清朝的震慑作用,不言而喻。正如黄宗羲所言:“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可堪扼腕叹息的是,面对如此大好局势,南明主政的孙可望妒火攻心,竟然在关键时刻下令明将冯双礼等人撤退,没有参加李定国的合围行动,丧失了全歼尼堪手下八旗精骑的最佳机会。而后,他开会为名,想诱骗李定国加以杀害。 
                  
永历朝廷活〃曹操”(5)
  得知内情后,李定国抚膺叹息,于永历七年二月底放弃永州(今零陵),经由龙虎关撤回广西。
  见李定国连胜清军,孙可望也想露一手。
  岔路口之战,孙可望遭到重创,被清军打得大败,奔返贵阳。清军大掠靖州、辰州、沅州等地,杀死平民数十万人,千里丘墟。至此,孙可望再不敢产生与清军争胜之想,只想保持割据一方的地位。
  四川方面,孙可望派去的刘文秀一军在永历六年秋天连连取胜,最终把吴三桂等数部清军打得退守保守(今四川阆中)。当时清廷已经下令,决定让清军放弃全川,退回陕西汉中一带,全保陕地。
  可惜的是,刘文秀不知“穷寇莫追”之说,死缠烂打保宁城内的清军,孤城之下犯险,最终反被吴三桂孤注一掷的决死战法击败。结果,数万明军被杀,清军死里逃生不说,实现了全面大翻盘,刘文秀率残军退回贵州。
  本来就恨刘文秀与李定国穿一条裤子,孙可望抓住机会,削夺刘文秀兵权,把他发回昆明软禁。
  保宁战斗结束后,身经百战的大汉奸吴三桂感叹:“我生平交战无数,平生未遇如此劲敌!”富贵险中求,吴三桂为清朝又立全取四川的大功。
  安龙方面,孙可望对永历君臣一直严加注意。其间,本为永历帝亲信的马吉翔,一直向孙可望投怀送抱。
  这位马古翔,北京大兴人,市棍出身,本性狡黠,是个知书识字的高级地痞。他年青时代在北京给宫内太监家中当仆人,后为书办(太监的文字秘书),在太监圈子里人缘很好。后来,他跟随太监高起潜出外监军,窜入锦衣卫籍,获得都司之职,开始有了政治发迹的本钱,送银送物之下,被外派为广东都司。所以,北京甲申之变,马吉翔本人正在广东,逃过一劫。隆武帝在福建继位,马吉翔自陈原本是锦衣卫世家出身,获授锦衣卫指挥,冒升为皇帝身边的禁卫军高级首领。他奉命到湖南等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