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父亲纪事 >

第3章

父亲纪事-第3章

小说: 父亲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昏黄的油灯忽闪地跳跃几下。
  窗外已微微泛白,不知是天色还是雪光?白色,有时是让人冷凄的。
  可以听见爸爸脚踏着积雪的声音,急遽作响,渐以远逝。他在院子大门前跺脚,来回踱着,等着刚刚唤醒的守门的张爷和张奶开锁。张爷咳嗽着,起身来,奇怪地询问着爸爸。
  其实,一切都听不见的,大门儿离我们家挺远,只是脑子里的图画。
  我不知为什么没有叫爸爸,没见时倒也挺想他的,见了,反倒觉得陌生。
  过了许久,妈妈起身去关开了半天的门。
  “妈妈,我要撒尿。”我忽然大声报告。
  “自己下床。”妈妈回身吩咐。忽然,她又奇怪地望着我,我一幅足足的精气神儿。
  “你一直醒着?”
  “呣。”
  “听爸爸和妈妈说话?”
  “听了。”
  “上床睡觉,再瞪眼睛练神儿,看我怎么揍你。”妈妈着实抽我屁股一下。
  尿打了一个噤。
   。 想看书来

父亲纪事 第二章 3
妈妈对门后那堆南瓜像是极讨厌,爸爸走后的几天,她也从未动过它。
  我们去拍打着玩儿,她也会厉声叱走我们。似乎对于南瓜的亲近,便是对爸爸的屈膝讨媚。我们不管这些,她一不在,我和弟弟便把南瓜滚得满屋转圈儿。
  我们没有见过这般快乐而沉重的玩具。
  又过上十多日,妈妈一日突然早早回来。我们姐弟没料及,便惶恐地望着方才滚了满屋的南瓜,下意识地缩在床角。妈妈却像没看见我们,不安地坐下又站起,在房间里来回踱着,忽地唤过我们。
  “冬冬、柯柯,你们……送两个南瓜到张爷和张奶那儿。去呀,听话!”
  做这类事,我们自然听话,便抱了南瓜,颠颠地跑了去。
  没想到爸爸竟在张爷那儿坐着,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伛坐在小凳上。我愣了,傻呆呆地抱了南瓜站着。姐姐早认出了爸爸,尖嚷着跑了过去,爸爸把我也揽了过去,用硬茬胡子的脸颊蹭我和姐姐的脸。
  姐姐笑着,嘴片在爸爸脸上咂的啧响。我没有,我不喜欢爸爸汗气和烟味混合的脸。
  张爷吟笑着望我们,呷着他那个长长的烟锅。张爷抽烟怪,很少见他用手去挟烟杆儿,牙叼着,嘴儿吸,鼻里淡淡地溜出烟缕。青玉石儿烟嘴咬出深深的牙印,杆儿也油汪汪的黄。
  “张头,你看,杨慧忙,几个孩子没少麻烦你和张大娘。”爸爸扬起脸对张爷说。
  张爷不说话,又去烟荷包装了烟,按实了,用燃着了的麻秆儿去点,鼻孔徐徐透出烟来。
  “张桥又死了两个人,浮肿,你儿子……”
  “俺们没养过孩子。”一直躺在床上的张奶淡淡地插上话。她病着,那床儿靠墙角,掩在灰暗中,我竟一直没注意到。棉被是黑色的土布面,床单也是方格土布,多是蓝,白色块处早黑污的,许是因为这些,张奶的脸也是暗茶色。
  爸爸的话路像是打乱了,“总归是……那个,张孝慈病着,怕是没救。分给他的粮、瓜菜,没想他都没吃,说是给乡亲们悔罪,偷偷给人了……他想见你们一眼。”
  张爷用手去挟烟杆儿,却不牢,烟锅儿跌在地上,他没捡,把手中的麻秆儿在脚下的地砖上狠命地蹭灭了,留下了两道炭黑。
  “张头。”爸爸询问般地看他。
  “你今日咋这多话?回家吧,在这儿泡个啥?”张爷忽地不耐烦。
  “去吧,曲同志,看孩子眼巴巴地望你。见了孩子妈,赔了不是,也就结了。”张奶说。
  爸爸还想说什么,却没吐出口。抱了姐姐,我爬上他的脖子,一块儿回家去了。
  妈妈在门口望我们,进了家门见妈妈已经炒好了菜,还煮了南瓜。
  看来,她早知爸爸回来了。
  他们没说话,爸爸不好意思地笑笑,又去抱起弟弟亲,亲得弟弟咯咯地傻笑。
  一天,爸爸都挺和善,和我们待在一起。我们再去滚南瓜,妈妈也没有叱喝。
  家里充溢着笑声。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父亲纪事 第二章 4(1)
晚饭后,妈妈给爸爸寻些干净衣服出来,让爸爸换,说是把他身上的脏棉衣拆洗了。
  爸爸却摆摆手,“算啦,明早儿还要回。”
  “怎么,不是说住两天的?”
  “不行,张头的儿子怕是拖不了两日了。”
  “不会吧?”妈妈按开马灯的玻璃罩,用发夹去拨灯捻儿,“前两天,我还看见张孝慈来,就跪在张爷、张奶的门前,足足有半日。那么高大的汉子,跪得让人心酸。可张爷他们谁也没有开门,门一直紧闭着。天黑,张孝慈叩了几个响头,去了。张爷、张奶的心也够硬狠的了。”
  “也是,依了我的脾气,这小子也够崩的了。亩产七千?连他妈的田里的草和麦秸都捎带上也不够。还抓人修路,娃娃们都跑到河滩上拣石头炼铁,共产党的脸让他糟蹋完了。”爸爸脸色变得有些凶狠。
  妈妈把灯扭得亮些,“也难怪他,人民公社,大办钢铁,千斤省,万斤卫星啥都出在咱们省,上上下下都吹玄了。张孝慈一个小小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怎么顶得了?要说你也得吃一堑长一智,这些你也不该问的。”
  “我才不问,我什么都不会问了。老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干净!”爸爸忽然莫名地嚷起来。
  我和姐姐、弟弟正在床上扭滚,都被爸爸的吼声吓住了手。我在灯影里望着爸爸,乖戾的爸爸,他那神情,好像是我们把他削职为民,赶到乡下去似的。
  爸爸吼,妈妈却没去应,笑笑,“这样想就好,我们能洁身自好就行了。来吧,把衣服换了。”
  爸爸望望惊怔的我们,也释然了,但仍没依从妈妈,“这样好,你让我穿成那个样子,不是疏远了农民?”
  爸爸曾读过高中,那时节算得上知识分子了,职业又是摇笔杆儿的。可爸爸的风度、衣着和他的身份极不相称,即使在省城时,也总是皱巴巴的裤子,一双冬夏都穿的绿棉线袜儿偶尔还会从布鞋头儿露出嘴脸来,上衣也永远是发白了的军衣抑或洗毛边了的蓝中山装。他的毛呢丝绸衣物总深深地锁着。妈妈每次劝他穿了,他准会说妈妈“小布尔乔亚”。急了,又是那番吓人的梗脖瞪眼。
  其实,父亲也有过潇洒倜傥的时候,道道地地的年轻且盛气凌人。可惜我没见过,因为那时还没有我,我只是从相簿里看到的。
  那是爸爸南下时,奉调留下办报,去汉口军管会报到时照的。背景是江汉关码头那座拱形的钢筋大门。人呢,我也知道几个,右边那个戴圆框眼镜的叫“博士”,却从未留洋,彻底是私塾教导出来的。一介书生,圆脸白面,分头却梳得纹丝不乱,有撇有捺的。个儿颀长瘦弱,眼镜后却透出执拗的光。挨他站的那位娇小玲珑的秀美女人,是康英,“博士”的情人,到汉口不久,却和报社的头儿结婚。婚礼之夜,“博士”走了,后来说是死在广西。一次,土匪包围了他们的驻地,他已经突围出来,却丢失了眼镜,回头寻时,被追击而来的流弹打中。爸爸有次和妈妈念及他,说了句,“死了也好,他喜欢逆言,活着,或许是右派。”
  我倒觉得活着当什么角色,也比只是一块青石矗着好。当然,这是现在的观念,儿时,做过许多轰轰烈烈的悲壮牺牲梦。
  左边的颀长个儿是顾水林,那时是刚入伍不久的乡村教员,下边还是黑土布的大腰裤,脖子上那皱巴巴的毛巾,洗脸擦脚,又兼当围脖。贴着爸爸站着的是妈妈,她当时是到码头上接他们的。妈妈显得娇弱,身上的列宁式服却挺括展的,大翻领,紧束腰,两排扣子亮闪闪的,只是裤子稍显短,露脚脖儿。最英武的是爸爸,衣领系得严严的,据说当时风纪扣掉了,临时找截儿铁丝穿扣的。驳壳枪斜背,绑腿紧打,还挎个长方形的褐色牛皮公文包,一只手抹在腰间,很有点目空一切的架势。
  但却不知爸爸什么时候改了脾性,着意邋遢。
  这会儿,妈妈却不由分说去动手脱去他的衣服,让他换了衣服。果然气派许多,记得,爸爸遣放下乡,离开省城时,也着意打扮许久,从未有过的气派。
  

父亲纪事 第二章 4(2)
爸爸着了新衣,显得精气神儿也足,凑在妈妈洗衣盆前嘻笑着说话:“你呀,就是改不了的小姐味儿,记得不?在汉口时,老卞头剋我没有工农气息,学公子哥派儿。张驰还告我,受了你这个‘糖衣炮弹’的袭击……”
  “那时,可是你主动进攻的,枪还逼着张驰的脑门儿,幸亏,他没再告你。”
  “他敢?这小子一边做我的手脚,一边追你,他也知道‘糖衣炮弹’好吃呀。”
  爸爸说毕,朗朗大笑,妈妈却气嗔地从洗衣盆里抽出手点在他的脑门上,额顶印了一团白白的皂沫。一旁儿却气坏了姐姐,尖声厉气地叱他们:“没羞,大人还打架!”
  妈妈不知怎的,粉了面颊。爸爸却哈哈笑着,抱起姐姐,用胡子扎着她的脸蛋,引来一阵尖叫。
  “来吧,孩子们,爸爸今天给你们洗脸、洗脚,早点儿睡觉,爸爸明早还要赶路。”
  “怎么又要走?”妈妈听爸爸那般招呼我们,停住搓衣的手,抬头问。
  “张孝慈塌了,一村无主,千把口子人都看着我呢。”
  “你算什么?你什么也不是,和他们一样的社员,还是被改造的,哪儿轮着你了?”妈妈把衣服摔进盆里,甩手站起来嚷。
  黯然半晌,爸爸才赔出笑容,低低地说,“咱们总还是党员吧?”
  说完,爸爸把我们一一安顿在被窝里。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家里还是没有了爸爸。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父亲纪事 第三章 1(1)
黄昏时分,一辆牛车从斜阳里缓缓迤来,嘎呀响至院门时,疲疲停下。驾辕的黄牛一副瘦削的骨架,像块薄薄的板儿懒懒地伫在车前。眼儿软软地耷下,眼角一道血的鞭痕,凸着红红的微微透明的口儿,许是路途犯懒留下的。鼻孔弱弱地喘出白白的哈气来,嘴巴却有些响响地嚼着,倒出黏黏的白沫。夕阳撒下,把个白的哈雾,白的液沫,和躯干上脱毛的白斑都映出一片惨淡的黄来。
  牛车板上的苇席也是簇新的黄,泛出灿灿的光斑。席上僵直地躺着一个人的躯干,看不见脑袋,被苇席严严地覆着。车后却能看见一双黑污却又泛出蜡黄似的脚,一只脚着了破洞的布鞋,另只脚却赤着,大致是颠簸遗在路上,却无人去拾了套上。
  雪已经化过两日,城里道已干爽,只是雪的堆积处还有黑污的湿濡。乡下的道儿却难走,牛车木轮的边缘和辐条上沾满了泥,看去像个圆圆的泥盘,三两个农民在地上捡了棍,无事似的在那儿剥泥。
  爸爸也随了牛车来,牛车刚停稳院门,他就急急地拐进张爷的家门,许久,仍不见他出来,听着,房内似也无声无息。
  一个黑发上缠裹了白布的年轻女人坐在牛车上嘤嘤地啜泣。女子不像是乡下人,肤色像是精白的面粉制的新熟的馒头,鲜松柔腻,散出淡淡的香来,仿是生就诱人去啃。泣时,裹在蓝士林襟衫富有弹性的身躯颤出柔滑的曲线,处处显得圆来。黑长密密的睫毛下的眼睛有些红肿,光泽像是红熟了的李子。
  有几双眼睛在狠狠地揉搓着她的身子,大多数人却又很漠然,几个年纪大的汉子远远地蹲着,叭叽着旱烟。几个年轻的却脱下沾满泥的鞋,在院门前那两座石狮的基座上蹭着,摔打着,泥巴四溅。间或,焦躁地往院里探探张爷的屋子,像是车夫拉来了货,急着向主家交差。
  寒气凝滞,血似的昏阳抹在石狮冰滑的额头,一片青色的明亮。一个汉子无聊地用手去拍打那早已摩挲黑滑了的狮身,像是给女子嘤嘤的泣声击节,抽得人心凛冽。
  过了好一个时辰,院门过道处响起张爷响亮而又沉滞的咳嗽声,青石道阶缓缓荡来张爷偌大脚板有力却又显出老态拖沓的步履之声。张爷出了院门,仿是没有看见眼帘下的牛车和牛车上僵硬无语的儿子的尸身,儿媳的泣声似也充耳不闻,整个身子定定地嵌进门楼的暗处。身后,父亲扶着张奶蹒跚迤来。张奶伛了许多身子,父亲要搀她去牛车前,她却甩了手,倚在门边儿。
  几个汉子见了张爷来,忙起来身,慢慢聚了来。
  那女子也止了哭,颤颤地下了车。
  “你们来了,大冷天,也没让大伙儿进屋喝点茶。”张爷勉强露出些笑,客气地说。
  “哪儿冷?不费啥,不费啥的。”那几个汉子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落日的光从门楼的青瓦挑檐上跌了下来,把个张爷的脸染成古铜色调,翘翘的白色的山羊胡须间,渗出迷离的金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