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

第82章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82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他确实很累,因为直到他死的那天,辞职都没有批下来,用今天的话说,他应该算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赵志皋日子过得艰难,张位相对好点,因为他的脾气比较厉害,言官们没怎么敢拿他开儀。加上他是次辅,凡事没必要太出头,有赵首辅挡在前面,日子过得也可以。     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着力推荐了一个人。不但多次上疏保举,而且
对其夸奖有加,说此人是不世出之奇才,必定能够声名远播,班师凯旋。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杨镐。 '1334'    关于此人,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从某个角度讲,他确实不负众望,虽然输了,还是输
得声名远播,播到全国人民都晓得,随即开始追究责任。大臣们开骂,骂得张位受不了,就上疏皇帝,说:     “大家都在骂我(群言交攻),但我是忠于国家的,且毫无愧疚,希望皇上体察(惟上矜察)。”     皇帝说:     “杨镐这个人,就是你暗中密奏,推荐给我的!(密揭屡荐)。我信了你,才会委派他做统帅,现在败仗打了,国威受损,你还敢说自己毫无愧疚(犹云无愧)!?”     到这个份上,估计也没啥说的了,张位连辞职的资格都没有,就被皇帝免职,走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     估计是受刺激太大,这位兄弟回家不久后就死了。     至万历二十九年,内阁的几位元老全部死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人,就此踏上这个舞台。     七年前,王锡爵辞职,朝廷推举阁臣,顾宪成推举了王家屏。但有一点必须说明:当时,顾先生推荐的,并非王家屏一人,而是七个。     这七个人中,王家屏排第一,可是万历不买账,把顾宪成赶回了家。然而事实上,对顾先生的眼光,皇帝大人还是有所认可的,至少认可排第四的那个。     南京礼部尚书沈一贯,第四。 
    沈一贯,字肩吾,隆庆二年进士。算起来,他应该是赵志皋的同班同学,不过他的成绩比赵大人要好得多,当了庶吉士,后来又去翰林院,给皇帝讲过课。和之前几位类似,他跟张居正大人的关系也相当不好,不过他得罪张先生的原因,是比较搞笑的。 
    事情经过是这样,有一天,沈教官给皇帝讲课,说着说着,突然发了个感慨,说自古以来,皇帝托孤,应该找个忠心耿耿的人,如果找不到这种人,还不如多教育自己的子女,亲历亲为。 
    要知道,张居正同志的耳目是很多的,很快这话就传到了他的耳朵里,加上他的心胸又不算太宽广,所以张大人当政期间,沈一贯是相当地萧条,从未受到重用。 
    相对于直言上疏、痛斥张居正,而落得同样下场的王锡爵等同志,我只能说,其实他不是故意的。     张居正死后,沈一贯才出头,历任吏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又去了南京当礼部尚书。     此人平素为人低调,看上去没有什么特点,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顾宪成是朝廷的幕后影响者,万历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两人势不两立。     所以一个既能被顾宪成推荐,又能被皇帝认可的人,是十分可怕的。 '1335'    万历二十二年(1594),沈一贯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了帝国的决策层。    很快,他就展示了他的异常之处,具体表现为,大家都欺负赵志皋,他不欺负。     赵首辅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软柿子,无论大小官员,从他身边过,都禁不住要捏一把,而对赵大人尊敬有加的,只有沈一贯(事皋甚恭)。     但沈一贯先生尊敬赵老头,绝非尊重老人,而是尊重领导,因为排第二的张位、排第三的陈于陛,他都很尊敬。 
    沈一贯就这样扎下了根,在此后的七年之中,赵志皋被骂得养了病,陈于陛被骂得辞了官,都没他什么事,他还曾经联同次辅张位保举杨镐,据说还收了钱,可是杨镐事发,张位被弹劾免职,他竟安然无恙。 
    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死的死了,退的退了,只剩沈一贯,于是这个天字第一号大滑头终于成为了帝国的首辅。     凭借多年的混事技术,沈先生游刃有余,左推右挡,皇帝信任,大臣也给面子,地位相当稳固,然而在历史上,沈一贯的名声一贯不佳,究其原因,就是他太过滑头。     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讲,朝廷首辅就是背黑锅的,国家那么多事,总得找一个负责的,但沈先生全然没有这个概念,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实在不太地道。     而当时朝廷的局势,却已走到了一个致命的关口。 
    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十九岁,虽然出阁读书,却依然不是太子,而且万历办事不厚道,对教自己儿子的讲官十分刻薄,一般人家请个老师,都要小心伺候,从不拖欠教师工资,万历却连饭都不管,讲官去教他儿子,还得自己带饭,实在太不像话。 
    相对而言,皇三子就真舒服得多了,要什么有什么,备受万历宠爱,娇生惯养,啥苦都
没吃过,且大有夺取太子之位的势头。     这些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外加郑贵妃又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蠢人,丝毫不知收敛,极为嚣张,可谓是人见人恨,久而久之,一个父亲偏爱儿子的问题,就变成了恶毒地主婆欺负老实佃户的故事。     问题越来越严重,舆论越来越激烈,万历是躲一天算一天的主,偏偏又来了这么个首辅,要知道,大臣们不闹事,不代表不敢闹事,一旦他们的怒火到达顶点,国家将陷入前所未有的骚乱。     然而动乱没有爆发,因为这个曾经搞倒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等无数政治高手,看似
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竟然被解决了。     而解决它的,就是为人极不地道,一贯滑头的沈一贯。 '1336'    说起来,这是个非常玄乎的事。     万历二十九年(1601)八月,沈一贯向皇帝上疏,要求册立太子,其大致内容是,皇长
子年纪大了,应该册立太子,正式成婚,到时有了孙子,您也能享子孙满堂的福啊。     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封内容平平的奏疏,立意不新颖,文采很一般,按照以往的惯例,
昀终的结局应该是被压在文件堆下几年,再拉出去当柴禾烧。     可惊喜总是存在的,就在第二天,沈一贯收到了皇帝的回复:     “即日册立皇长子为太子! ”     沈一贯当时就懵了。     这绝对不可能。     争了近二十年,无数猛人因此落马,无数官员丢官发配,皇帝都被折腾得半死不活,却
死不松口。     然而现在,一切都解决了。     事实摆在眼前,即日册立太子,非常清晰,非常明显。     沈一贯欣喜若狂,他随即派人出去,通报了这一消息,于是举朝轰动了,所有的人都欢
呼雀跃,为这个等待了许久的胜利。 
    “争国本”就此落下帷幕,这场万历年间昀激烈复杂的政治事件,共逼退首辅四人,部
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闹腾得乌烟瘴气,还搞出了一个叫东林党的副产品,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它会有解决的一天。    然而这件事情,却在昀意想不到的时候,由昀意想不到的人解决了,遭遇父亲冷落的朱常洛终于修成正果,荣登太子。     但此事之中,仍然存在着一个昀大的疑问:为什么那封上疏,能够破解这个残局?     我不知道沈一贯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我想了。     万历并不愚蠢,事实上,从之前的种种表现看,他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政治家,没有精神病史,心血来潮或是突发神经,基本都可以排除,而且他的意图十分明显——立皇三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了这个经历十余年的痛骂、折腾,却坚持不懈的企图? '1337'    翻来覆去地审阅沈一贯的那封上疏,并综合此事发生前的种种迹象,我得出了结论:这是压死骆驼的昀后一把稻草。     万历从来就不想立皇长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疑问在于,他知道希望很渺茫,也知道手底下这帮大臣都是死脑筋,为何还要顶着漫天的口水和谩骂,用拖延战术硬扛十几年?     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皇帝大人是不会吃这个苦的。     十几年来,他一直在等待两件事情的发生。然而这两件事他都没等到。     我曾经分析过,要让皇三子超越皇长子继位,修改出生证明之类的把戏自然是没用的,必须有一个理由,一个能够说服所有人的理由,而这个答案只能是:立嫡不立长。     只有立嫡子,才能压过长子,并堵住所有人的嘴。     但皇三子就是皇三子,怎样可能变成嫡子呢?     事实上,是可能的,只要满足一个条件——郑贵妃当皇后。     只要郑贵妃当上皇后,皇后的儿子自然就是嫡子,皇三子继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是皇后只有一个,所以要让郑贵妃当上皇后,只能靠等,等到王皇后死掉,或是等时机成熟,把她废掉,郑贵妃就能顺利接位。     可惜这位王皇后身体很好,一直活到了万历四十八年(这一年万历驾崩),差点比万历自己活得还长,且她一向为人本分厚道,又深得太后的喜爱,要废掉她,实在没有借口。 
    第一件事是等皇后,第二件事是等大臣。     这事就更没谱了,万历原本以为免掉一批人,发配一批人,再找个和自己紧密配合的首辅,软硬结合就能把事情解决,没想到明代的大臣却是软硬都不吃,丢官发配的非但不害怕,反而很高兴,要知道,因为顶撞皇帝被赶回家,那是光荣,知名度噌蹭地往上涨,值大发了。    所以他越严厉,越有人往上冲,只求皇帝大人再狠一点,昀好暴跳如雷,这样名声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而首辅那边,虽然也有几个听话的,无奈都是些老油条,帮帮忙是可以的,跟您老人家下水是不可以的。好不容易拉了个王锡爵下来,搞了三王并封,半路人家想明白了,又跑掉了。     至于王家屏那类人,真是想起来都能痛苦好几天,十几年磨下来,人换了不少,朝廷越
来越闹,皇后身体越来越好,万历同志焦头烂额,开始重新权衡利弊。     我相信,在他下定决心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338'    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在万历十四年之后。     有一天,李太后和万历谈话,说起了皇长子,太后问:你为何不立他为太子?     万历漫不经心地答道:他是宫女的儿子。     太后大怒:你也是宫女的儿子!     这就是活该了,万历整天忙里忙外,却把母亲的出身给忘了,要知道这位李老太太,当
年也就是个宫女,因为长得漂亮才被隆庆选中,万历才当上了皇帝,如果宫女的儿子不能继位,那么万历兄是否应该引咎辞职呢?     万历当即冷汗直冒,跪地给老太太赔不是,好说歹说才糊弄过去。     这件事情,必定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皇后没指望,老太太反对,大臣不买账,说众叛亲离,丝毫也不过分。万历开始意识到,如果不顾一切,强行立皇三子,他的地位都可能不保。     在自己的皇位和儿子的皇位面前,所有成熟的政治家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决定政治动向的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这是一条真理。 
    就这样,沈一贯捡了个大便宜,成就了册立太子的伟业,他的名声也如日中天,成为了朝廷大臣拥戴的对象。     可你要说他光捡便宜,不做贡献,那也是不对的,事实上,他确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就在圣旨下达的第二天,万历反悔了,或许是不甘心十几年被人白喷了口水,或许是郑贵妃吹了枕头风,又找了借口再次延期,看那意思是不打算办了。     但朝廷大臣们并没有看到这封推辞的诏书,因为沈一贯封还了。     这位一贯滑头的一贯兄,终于硬了一回,他把圣旨退了回去,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话:     “万死不敢奉诏! ”     沈一贯的弁度,深深地震慑了万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     万历二十九年十月,皇帝陛下正式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争国本”事件正式结束。    被压了十几年的朱常洛终于翻身,然而他的母亲,那位恭妃,却似乎永无出头之日。 '1339'    按说儿子当上太子,母亲至少也能封个贵妃,可万历压根就没提这件事,一直压着,直到万历三十四年,朱常洛的儿子出世,她才被封为皇贵妃。     但皇贵妃和皇贵妃不一样,郑贵妃有排场,有派头,而王贵妃不但待遇差,连儿子来看他,都要请示皇帝,经批准才能见面。     但几十年来,她没有多说过一句话,直到万历三十九年的那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