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

第101章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01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老师倒也没说啥,看着面前怒气冲冲,儀光闪闪的壮丽景象,他只是平静地说: 
    “饷银非常充足,请大家逐个去外面领取,如有冒领者,格杀勿论。 ”     士兵一哄而散。     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孙承宗的镇定、从容、无畏表明,他有能力,用昀合适的方法,处理昀纷乱的局势,应
对昀凶恶的敌人。     大同,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孙承宗看到了战争,理解了战争,懂得了战争,并昀终掌握了战争。他的掌握,来自他的天赋、理论以及每一次感悟。     辽东,大他三岁的努尔哈赤正在讨伐女真哈达部的路上,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位精通战争的将领,他的精通,来自于砍杀、冲锋以及每一次拼死的冒险。     两个天赋异禀的人,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进入了战争这个神秘的领域,并获知了其
中的奥秘。     二十年后,他们将相遇,以实践来检验他们的天才与成绩。 相遇   万历三十二年(1604),孙承宗向他的雇主告别,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他的目标,是
科举。这一年,他四十二岁。 '1436'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秀才、落魄秀才,教师、优秀教师、举人、军事观察员,目睹
战争的破坏、聆听无奈的哀嚎、体会无助的痛苦,孙承宗昀终确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     于是在几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后,考场老将孙承宗打算认真地考一次。     这一认真,就有点过了。     放榜的那天,孙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试名次——第二,全国第二。     换句话说,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规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于是在上岗培训后,孙承宗进入翰林
院,成为了一名正七品编修。 
    之前讲过,明代朝廷是讲出身的,除个别特例外,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这是一个公认的潜规则。     但请特别注意,要入内阁,必须是翰林,是翰林,却未必能入内阁。     毕竟翰林院里不只一个人,什么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修撰、检讨多了去了,内阁才几个人,还得排队等,前面的人死一个才能上一个,实在不易。     孙承宗就是排队等的人之一,他的运气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没结果。     第十一年,机会来了。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     这是一个小官,却有着远大的前程,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给太子讲课。     从此,孙承宗成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无比光明的未来。     光明了一个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位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     但对于孙承宗而言,这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学生——朱由校。     教完了爹再教儿子,真可谓是诲人不倦。     天启皇帝朱由校这辈子没读过什么书,就好做个木工,所以除木匠师傅外,他对其它老师极不感冒。     孙承宗是唯一的例外。 
    由于孙老师长期从事儿童(私塾)教育,对于木头型,愚笨型、死不用功型的小孩,一向都有点办法,所以几堂课教下来,皇帝陛下立即喜欢上了孙老师,他从没有叫过孙承宗的名字,而代以一个固定的称谓:“吾师”。 
    这个称呼,皇帝陛下叫了整整七年,直到去世为止。     他始终保持对孙老师的信任,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挑拨、中伤,都无济于事。     我说的这个“何人”,是指魏忠贤。 '1437' 
    正因为关系紧,后台硬,孙老师的仕途走得很快,近似于飞,一年时间,他就从五品小官,升任兵部尚书,进入内阁,成为东阁大学士。     所以,当那封打小报告的信送上来后,天启才会找到孙承宗,征询他的意见。     可孙承宗同志的回答,却出乎皇帝的意料:     “我也不知如何决断。 ”     幸好后面还有一句:     “让我去看看吧。 ”     天启二年(1622),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来到山海关。     孙承宗并不了解王在晋,但到山海关和八里铺转了一圈后,他对王大人便有了一个直观且清晰的判断——这人是个白痴。     他随即找来了王在晋,开始了一段在历史上极其有名的谈话。     在谈话的开头,气氛是和谐的,孙承宗的语气非常客气:     “你的新城建成之后,是要把旧城的四万军队拉过来驻守吗?”     王在晋本以为孙大人是来找麻烦的,没想到如此友善,当即回答:     “不是的,我打算再调集四万人来守城。 ”     但王大人并不知道,孙先生是当过老师的人,对笨人从不一棍子打死,总是慢慢地折腾:    “照你这么说,方圆八里之内,就有八万守军了,是吗?”     王大人还没回过味来,高兴地答应了一声:     “是的,没错啊。 ”     于是,张老师算帐的时候到了:     “只有八里,竟然有八万守军?你把新城修在旧城前面,那旧城前面的地雷、绊马坑,你打算让我们自己人去趟吗?!”     “新城离旧城这么近,如果新城守得住,还要旧城干什么?! ”     “如果新城守不住,四万守军败退到旧城城下,你是准备开门让他们进来,还是闭关守
城,看着他们死绝?!” 
    王大人估计被打懵了,半天没言语,想了半天,才憋出来一句话: 
    “当然不能开门,但可以让他们从关外的三道关进来,此外,我还在山上建好了三座军
寨,接应败退的部队。”     这么蠢的孩子,估计孙老师还没见过,所以他真的发火了:     “仗还没打,你就准备接应败军?不是让他们打败仗吗?而且我军可以进入军寨,敌军
就不能进吗?现在局势如此危急,不想着恢复国土,只想着躲在关内,京城永无宁日!”     王同学彻底无语了。 '1438'    事实证明,孙老师是对的,如果新关被攻破,旧关必定难保,因两地只隔八里,逃兵无
路可逃,只能往关里跑,到时逃兵当先锋,努尔哈赤当后队,不用打,靠挤,就能把门挤破。    这充分说明,想出此计划的王在晋,是个不折不扣的蠢货。     但聪明的孙老师,似乎也不是什么善类,他没有帮助迟钝生王在晋的耐心,当即给他的
另一个学生——皇帝陛下写了封信,直接把王经略调往南京养老去了。     赶走王在晋后,孙承宗想起了那封信,便向身边人吩咐了这样一件事:     “把那个写信批驳王在晋的人叫来。 ”     很快,他就见到了那个打上级小报告的人,他与此人彻夜长谈,一见如故,感佩于这个
人的才华、勇气和资质。     这是无争议的民族英雄孙承宗,与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第一次见面。     孙承宗非常欣赏袁崇焕,他坚信,这是一个必将震撼天下的人物,虽然当时的袁先生,
只不过是个正五品兵备佥事。     事实上,王在晋并不是袁崇焕的敌人,相反,他一直很喜欢袁崇焕,还对其信任有加,
但袁崇焕仍然打了他的小报告,且毫不犹豫。     对于这个疑问,袁崇焕的回答十分简单:     “因为他的判断是错的,八里铺不能守住山海关。 ”     于是孙承宗问出了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应该选择哪里?”     袁崇焕回答,只有一个选择。     然后,他的手指向了那个唯一的地点——宁远。     宁远,即今辽宁兴城,位居辽西走廊中央,距山海关二百余里,是辽西的重要据点,位
置非常险要。     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宁远很重要,很险要,但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认为,坚守宁远,是一个愚蠢的决定。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丢失了整个辽东,手中仅存的只有山海关,关外都是敌人,跑出二百多里,到敌人前方去开辟根据地,主动深陷重围,让敌人围着打,这不是勇敢,是缺心
眼。     我原先也不明白,后来我去了一趟宁远,明白了。     宁远是一座既不大,也不起眼的城市,但当我登上城楼,看到四周地形的时候,才终于
确定,这是个注定让努尔哈赤先生欲哭无泪的地方。     因为它的四周三面环山,还有一面,是海。 '1439'    说宁远是山区,其实也不夸张。它的东边是首山,西边是窟窿山,中间的道路很窄,是
个典型的关门打狗地形,努尔哈赤先生要从北面进攻这里,是很辛苦的。     当然了,有人会说,既然难走,那不走总行了吧。     很可惜,虽然走这里很让人恶心,但不恶心是不行的,因为辽东虽大,要进攻山海关,
必须从这里走。     此路不通让人苦恼,再加个别无他路,就只能去撞墙了。     是的,还会有人说,辽东都丢了,这里只是孤城,努尔哈赤占有优势,兵力很强,动员
个几万人把城团团围住,光是围城,就能把人饿死。     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仅仅是理论。     如果努尔哈赤先生这样做了,那么我可以肯定,昀先被拖垮的一定是他自己。 
    因为宁远昀让人绝望的地方,并不是山,而是海。 
    明朝为征战辽东,在山东登州地区修建了仓库,如遇敌军围城,船队就能将粮食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到沿海地区,当然也包括宁远。     而努尔哈赤先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要知道,他的军队里,没有海军这个兵种。     更为重要的是,距离宁远不远的地方,有个觉华岛,在岛上有明军的后勤仓库,可以随时支援宁远。     之所以把仓库建在岛上,原因很简单,明朝人都知道,后金没有海军,没有翅膀,飞不过来。     但有些事,是说不准的。     上个月,我从宁远坐船,前往觉华岛(现名菊花岛),才发现,原来所谓不远,也挺远,海上走了半个多钟头才到。     上岸之后,宁远就只能眺望了,于是,我问了当地人一个问题:你们离陆地这么远,生活用品用船运很麻烦吧。     他回答:我们也用汽车拉,不麻烦。     然后补充一句:冬天,海面会结冰。     我又问:这么宽的海面(我估算了一下,大概有近十公里),都能冻住吗?     他回答:一般情况下,冻不住     接着还是补充:去年,冻住了。     去年,是 2007年,冬天很冷。     于是,我想起了三百八十一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我知道,那一年的冬天,也很冷。 学生     孙承宗接受了袁崇焕的意见,他决定,在宁远筑城。     筑城的重任,他交给了袁崇焕。     但要准备即将到来的战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孙承宗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兵。 '1440'    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数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也就是个数,一查才发现,有上万
人压根没有,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们拿走了。     这是假人,留下来的真人也不顶用,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领饷时带头冲,打仗时带头
跑,特别是关内某些地方的兵,据说逃跑时的速度,敌人骑马都赶不上。     对于这批人,孙承宗用一个字就都打发了:滚。     他遣散了上万名撤退先锋,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群体——难民。     难民,就是原本住得好好的人,突然被人赶走,地被占了,房子被烧,老婆孩子被杀,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这样的人去参军打仗,是不需要动员的。     孙承宗从难民中挑选了七千人,编入了自己的军队,四年后,他们的仇恨将成为战胜敌
人的力量。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很多事,大致如下:     修复大城九,城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训练弓弩、火炮手五万;立军营十二、水营五、
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军事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守城的擂石)、卤盾等数万具。另外,拓地四百里;招集辽人四十余万,训练辽兵三万;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白银。 
    具体细节不知道,看起来确实很多。     应该说,孙承宗所做的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绝不是昀重要的。     十七世纪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天启二年(1622),孙承宗已经六十岁了,他很清楚,虽然他熟悉战争,精通战争,有着
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毕竟老了。     为了大明江山,为了百姓的安宁,为了报国的理想,做了一辈子老师的孙承宗决定,收下昀后一个学生,并把自己的谋略、战法、无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全部传
授给他。     他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袁崇焕。     在他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