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

第18章

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第18章

小说: 同室操戈黄埔将帅战场争锋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沿开原至西丰及开原至叶赫两条公路进发;中兵团为新一军的3个师,仍向四平正面进攻,由郑洞国指挥;左兵团为第七十一军的八十七师和九十一师,向四平以西的八面城和老四平及以北的梨树进攻,由第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指挥;一九五师则作为全军总预备队,机动使用。
  国民党左兵团第七十一军于15日以两个团的兵力整日轮番向四平西北的獾子洞和海青窝棚东北民主联军一师阵地进攻,发炮3000余发,冲锋十几次,均被击退。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敌300余人,并击伤敌九十一师师长赵林。
  左翼敌第三十师,15日起即整日炮击东北民主联军北山、三道林子阵地。17日上午,敌第三十八师在7架飞机、20门大炮的火力支援下,以一个营的兵力向该地猛攻,在高不过20公尺、宽不过100公尺的小山岗上,以平均每分钟落弹100发的密集火力向我守军阵地实施突击,我坚守部队待敌深入逼近时勇猛跃出阵地,与敌展开白刃格斗,这样一天之内共歼敌3个连,创下了1∶9的歼敌范例。18日,敌第三十八师继续猛攻,并一度占领部分阵地,我坚守部队趁敌立足未稳进行反击,将阵地夺回。北山、三道林子阵地始终在我军手中。
  敌中路兵团五十师,15日起亦向四平以东哈福以南之东北民主联军阵地进攻,以10倍于我军的兵力重点进攻258高地,我坚守部队在伤亡过半后不得不撤出该高地。16日,敌第五十师又重点攻击331高地,坚守该高地的部队先后打退敌人7次进攻,毙伤敌600余人。17日,敌第五十师增调坦克再攻331高地,并以一个团的兵力向坚守部队的侧翼迂回进攻,我坚守部队的阵地大部分被摧毁,在无法坚持战斗的情况下,只得撤出该高地。
  国民党右兵团的新六军左翼经莲花街北进,沿途遭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的阻击,但因敌人火力强大,加之第三纵队连日作战极度疲劳,已不可能再组织有效的阻击。16日,敌新六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进攻叶赫。东北民主联军南下增援的第三五九旅进至该地与其激战一整天,旋即后撤。17日,敌新六军右翼乘虚又攻下西丰、平岗。17日,国民党总预备队第一九五师投入使用,攻击哈福。经过一连几天的激烈交战,敌人冲上来几次都被打下去。虽然这里没有深深的堑壕,可是灰石砬子都成了藏身和依托射击的最好地物。敌人恼羞成怒,用火炮实施破坏射击,但仍然是攻不上来。接着又派来十几架飞机实施轮番轰炸,但也没能掩护攻击突破。这样激战了三天,阵地的中间和南面两个高地被敌人占领了,只剩下北面的高地。此时我坚守部队已是三面受敌了,山下东西两面的敌人越聚越多,已经迂回到高地以北,这样敌人的火力可以从四面射击仅有的一段阵地了。但坚守部队仍然顽强地坚守在这里,因为他们深知这个阵地的得失,关系到我军四平街东北面整个阵地的巩固。

林彪与杜聿明:四平保卫战(7)
5月17日,敌新六军对我塔子山守军形成东西南三面包围之势。塔子山西距四平城区10公里,位于东北民主联军东西百里阵线的最东端,也是四平以东群山之首。塔子山是个小山头,主峰海拔不足400米,并不险峻,山顶面积不到百平方米,站在塔子山山顶,可俯视四梅铁路和集锡公路,战略位置显得十分重要。
  5月18日拂晓,塔子山再次鏖战。国民党新六军又在10余架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从东、南、西三个方面集中全部炮火再次猛轰塔子山阵地。敌军的炮火每分钟30余发炮弹似雨点般落在山头上。山上树木、杂草全部被炸飞了,工事大多被炸塌,东北民主联军官兵也大都负伤……与此同时,敌新六军在廖耀湘的严令下,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拼命向塔子山发起攻击。东北民主联军西满第三师第七旅十九团在遭受重大牺牲的情况下,连续6次打退敌人成营、成团的冲锋,并乘敌炮火延伸之机,以白刃肉搏抗击国民党军一次次的冲锋。
  针对如此严峻的战况,林彪电令三纵:“塔子山尽可能再支持一天。”不久,三纵回电:“新六军攻占西丰、平岗后,于晚6时进占哈福站。”林彪厉声重申:“再命塔子山守军,至少明天要顶半天,不惜一切牺牲。”
  第二天,国民党军再次发起进攻。敌人的第一轮炮火刚停,便端着汤姆冲锋枪冲向山头,前面的士兵被打倒了,后面的踩着尸体继续冲,冲不上去时,就以尸体掩体实施射击。高地被占领后,国共两军士兵扭打在一起,死后的尸体都无法分开……塔子山阵地上,惨状不堪目睹,整个塔子山被鲜血染上一层红色,树木变成了焦炭。
  林彪下令民主联军第十旅火速增援塔子山。但遗憾的是,第十旅未按时赶到塔子山进行增援,塔子山阵地失守。
  林彪得知塔子山阵地被蒋军攻克,感到东北民主联军与蒋军在四平的力量悬殊太大,没有条件而且也没有必要再在此继续打下去了,即刻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报告了四平保卫战的近况,并请示主动退出战役。当夜,东北民主联军四平前线部队奉命主动全线撤退,除保一旅撤向四平路西外,其余各部均沿长春铁路东侧,避开铁路向长春方向转移。
  东北民主联军全线主动撤退,结束了长达32天的四平保卫战。国民党军队于19日进占四平,比原定4月2日占领四平,推迟了整整48天。
  相关链接
  28岁的抗大校长
  红军到了陕北后,林彪等人很热心地向毛泽东提议办个培养红军干部的大学,并举出蒋介石办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的先例。毛泽东对黄埔军校印象极深,他早就说过老蒋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是啊,红军干嘛不也办一个自己的黄埔军校,培养今后抗日的革命干部呢,毛泽东打定主意要办个学校了。
  1936年,毛泽东会同周恩来、彭德怀签署了一份公告,宣布建立“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毛泽东亲自任政治委员。又任命林彪为校长,当时林彪只有28岁。林彪那时年轻,干劲大,中央确定校址在陕北保安。林彪亲自带领学员挖窑洞,布置一切。那也真叫艰苦,校舍是窑洞,卧室也是窑洞,睡的是石炕,黑板是石壁,桌子和凳子也是石头砌成的。就像生活在石器时代似的。物质条件差点还罢了,连教员也缺,林彪后来回忆说:“在保安的时候,我们的教员只有3个,也没有专门的职员,那时我是校长,同时也是学生。”但林彪也有自己的办法。他设法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博古等等一些中央的大人物请来给学员们义务授课。毛泽东等人基本上也是有请必到,没让林彪为难。后来。林彪甚至把爱德加·斯诺也请去给学员们讲了课。
  毛泽东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还规定了“抗大”的作风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三句话八个字,经林彪一提倡,一总结就成了后来著名的“三八作风”。
  林彪的办学也有一套,他根据当时时间紧张、环境艰苦等实际情况,提出在学习内容上要“少而精”,要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白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然后融会贯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上要艰苦奋斗,抗大学生自己挖窑洞,背粮运柴、养鸡,自己动手做衣服。另外,林彪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学员熟记军事条令,而且要把军事动作练熟。
  后来,抗大果然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得力的人才。林彪当抗大校长的实际时间不长,从1936年7月“抗大”开办到1937年8月,这段时间是林彪主持抗大工作。后来,林彪任一一五师师长以及去苏联养病,就没再主持“抗大”工作了。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率部挺进东北,“抗大”总校也随他迁到东北。
  

人物简介
左权:原名左纪权,字叔仁。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17岁时,在叔父左铭三资助下,进入醴陵县立中学就读。期间,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1924年3月,左权与张际春、蔡升熙等投考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在广州主办的陆军讲武学校。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熏陶下,他极力要求进步,同年7月与蔡升熙、陈启科等20余人,组织了群众团体——莲社。10月,左权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平定商团叛乱。11月,湘军讲武学校一、二队学员归并于黄埔军官学校,左权也随之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刻苦学习和训练,成绩很突出,被周恩来赞扬是黄埔军校的优秀生。1925年2月,经陈赓、周逸群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亲自主持了入党仪式。在军校期间,他还参加了以周恩来为领导的学生组织火星社,后来组成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左权为负责人之一,和蒋先云等领导青年军人联合会成员,同国民党右派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随黄埔学生军参加###军阀陈炯明和第一次东征。在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后回师广州,参加平息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发动的反革命叛乱。同叛军交战斗结束后,受到传令嘉奖。7月,调至由程潜任军长、林伯渠为党代表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卫队营连长。不久,随军又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5年11月,因学习、战斗表现突出,被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深造。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常常受到教官的好评和同志们的赞誉。1930年6月,奉命调回国,随即被党中央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中工作。9月,左权经厦门到达中共闽西特委所在地龙岩,正值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闽西分校)创办,即被任命为该校教育长。同年12月,红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左权任军长。1931年初,第一次反“围剿”结束时,左权调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6月任参谋处长。同年12月,左权和王稼祥、刘伯坚等,受中央军委的委托,来到宁都附近的固材圩,策应国民党二十六路军举行宁都暴动。宁都暴动成功后,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下辖红十三、十四、十五军。左权任红十五军政治委员,后兼任该军军长。1932年4月,红一方面军组成东路军,发起漳州战役。左权率十五军担任前锋。4月20日,红军攻克闽南重镇漳州。1932年6月,因王明等人实行极端的宗派主义干部政策,大搞肃反扩大化,左权被诬陷参加过托派组织,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并被撤销军长兼政治委员职务,调到红军学校任教官。1933年12月,左权奉中央军委命令,重返军中,担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他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转战于长山、资溪、金豁、浒湾、黄狮度、于都、松毛岭等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红一军团为前驱,他随先头部队指挥战斗,斩关夺隘,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1936年2月,左权随红军抗日先锋军,捣破黄河防线,驰入山西,参加东征战役。5月初,红军回师河西。不久,组成西方野战军,开始了西征战役,左权任红一军团代军团长。6月,左权和聂荣臻亲临杨得志的红一军团前沿阵地指挥攻打甘肃曲子镇,一举全歼马家军一个旅。旋又解放了环县、预旺、定边、盐池等县城。8月底,左权等率部南下,进入静宁、会宁地区,斩断了国民党军对西(安)兰(州)公路的封锁。10月,与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左权率红一军团,在宁夏固原地区的何家堡阻击,歼灭马鸿逵的两个骑兵团。随后又在环县山城堡激战,全歼胡宗南主力七十八师一个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9月他同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初,八路军总部到达山西武乡县。4月,日军纠集3万余人,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围歼八路军总部,消灭主力部队,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左权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作战,并亲率警卫团直接参加战斗,连战23天,歼敌4000余人。不仅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同时还收复了辽县等18座县城,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1938年冬,左权主持召开八路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从部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参照苏军参谋业务,亲自制定和起草了《八路军各级司令部作战经验》,建立健全了司令部各部门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定了工作原则。1940年至1942年,他重视并总结作战经验,先后撰写了《论我军的后勤建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