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63章

滇味文化-第63章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边的其他窗扇则雕刻着“三羊开泰”、“旭日东升”、“双狮分水”、“喜鹊闹梅”、“竹报平安”、“禄禄有福”、“一路连科”等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大殿*悬挂着八块清代帝王称赞孔子的“御题”贴金匾额,它们分别是:康熙所题的“万世师表”、雍正所写的“生民未有”、乾隆所书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以及光绪题写的“斯文在兹”。
  在大成殿庭院东西两侧,有体现庙学合一的东西明伦堂。大殿两侧还各有一座东西碑亭,其中东碑亭中立着清雍正皇帝的《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记》、西碑亭中立有乾隆的《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记》。两块石碑是巨石雕刻的,碑身上雕刻有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碑文。在大殿后墙脚处,还有10多块石碑,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元代元武宗皇帝追封孔子为“大圣至圣文宣王”的圣旨碑。
  大成殿后的文庙建筑是第七进院落,这里的主要建筑是崇圣祠。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的前五代祖宗的场所,其建筑模式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通宽24米、进深16米、高9米。它的前檐梁架和斗拱上,施有图案精美、色彩古朴的彩画,殿前有石栏板望柱(石栏板上刻有西湖名景图。崇圣殿东侧有二贤祠和仓圣祠,二贤祠是为纪念明初被贬谪到此地,曾在文庙讲学十多年的两位文士所建的祠堂;仓圣祠是祭祀文字的发明人仓颉的场所。在两祠之后,还有象征“孔林”的古柏树林。

第三章 云南寺庙(3)
四、祥云水目山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因山上的泉涌清莹如眸而得名“水目”。据现存碑铭记载,在南诏龙兴四年(813年),南诏王劝龙晟下旨让普济庆光禅师到此开山建寺。到了明末清初,寺院香火鼎盛至极,当时有僧人3000多人,水目山也一度成为滇西的佛教中心。当时,附近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造访者不计其数。
  水目山塔
  水目山上,依山修建有八寺九庵,殿宇规模十分庞大。历代都有高僧在水目山进行修行,除了这里的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之外,还有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清朝的担当和尚等。水目山有僧塔60多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水目山现存有《水目寺碑铭》、《重修水目寺功德碑记》等古代碑刻。
  从水目山沿石阶拾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写有“水目胜境”四个大字的山门。进了山门之后,四处都是蓊郁蔽日的古木,继续前行可达常住寺,它是水目山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禅院。在前院的正中有一个高18米的水目山塔,它建于公元1214年。在1573年重修的时候被改建为“寺包塔”的形式,实现了塔寺合一,后来寺庙被毁,朝圣香客仍以塔为寺,绕塔膜拜。在寺院附近有一棵常盛不衰的唐代茶花树,树高12米、胸径45厘米。到了开花时节,这棵千年老树依然能开出鲜艳夺目的万朵茶花。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苍郁枝虬的唐代刺柏、高耸云天的宋代古柏。
  常住寺的后面是普贤寺,大殿里塑有密宗六观音之一的千手观音。普贤寺往上约500米,就是宝华寺宽敞的场院,其大殿内塑有五方大佛和五百罗汉,重建的戒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水目山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北岗墓塔林。这片塔林一共有墓塔61座,是附近寺院的历代僧尼圆寂后安放骨灰的墓地。这个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年),塔高2—6米,规模大小不同,造型风格各异。所有墓塔从上到下都是用沙石砌成,沿山岗成梯级错落有致的排列,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塔顶为宝珠形,塔身为纺锤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形,其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面雕刻有卷云纹、莲花纹、人物走兽等图案。基座地下都设有墓室。墓室的四壁有台架龛洞,专门用来置放骨灰罐,其中一个墓室中置放了270多个骨灰罐。
  五、迪庆噶丹松赞林寺
  噶丹松赞林寺位于中甸县城外的佛屏山,又名归化寺。由于整个建筑是仿西藏布达拉宫设计的,所以人称“小布达拉宫”。它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中有名的大寺院之一,现在寺庙有僧侣700余人。
  公元1578年,丽江木氏土司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三世*索南嘉错,到云南的藏区传法,藏传佛教在迪庆藏区开始发展。1674年,中甸噶举寺院嘉夏寺率领噶举派与格鲁派发生战争,最终噶举派战败,格鲁派解散了大多噶举派寺院的僧人,关闭了这些寺院,把没收来的财产用来修建松赞林寺。1679年,寺院开始动工兴建,五世*喇嘛在为该寺选址时,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戏其间。”于是他亲赐名为“噶丹松赞林”,意思是三神游息之地。1681年,寺院基本建成。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赐定名为“归化寺”。后来,松赞林寺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赏赐和云南巡抚等人的重视,在云南藏传佛教中取得了极高的地位,拥有众多信教群众。

第三章 云南寺庙(4)
松赞林寺与其他藏传佛教建筑样式相同,扎仓和吉康两座大殿矗立在寺院的中央,八大康参、僧舍等建筑高矮错落,层层围绕在它们的四周,衬托出这两个主体建筑的雄伟。扎仓为藏语,意思为僧院,是寺院中僧人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它坐北朝南而建,是一个木式结构的藏式碉房式楼,殿宇屋角饰兽吻飞檐,屋顶上饰镀金铜瓦,具有汉族寺庙建筑的部分特点。扎仓下层大殿有108根柱楹,代表佛家吉祥数,正中大殿可以容纳1500人打坐念经。这里还排列着著名的高僧遗体灵塔。它的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大殿前座上供奉有五世*铜像。后殿供有高3丈多的宗喀巴、弥勒佛、七世*铜佛,这里有楼梯直通上层。中层是八间拉康,分别为护法殿、堪布室、诸神殿、静室、膳室等。它的内壁回廊雕饰十分精美,有众多精美的壁画,中央三面开窗采光,隔窗都是六层镂空杜鹃木雕成的汉式窗户。前楼的客厅是供贵宾宴会和观赏“羌姆舞”的地方。顶层正中设有一个精舍佛堂,里面供奉着五世、六世、七世*的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在佛堂正南还有一座高耸的钟鼓楼。
  在主体建筑四周就是八大康参和僧舍。松赞林寺的僧侣组织分为扎仓、康参、密参三个级别。扎仓是最高层次的僧侣组织,扎仓的下属组织就是“康参”,它的汉语意思是僧团,康参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院子,它们与松赞林寺的关系,就如同大学中的很多学院一样。康参一般按照僧侣籍贯来划分,把所有的僧侣划分为很多团体,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组织。康参大多由老僧人主持,在他之下设有念哇、格干等人员,他们主要管理教区的行政、宗教和经济事务。松赞林寺的八大康参分别是:扎雅康参、独克康参、东旺康参、绒巴康参、结底康参、洋朵康参、卓康参、乡城康参。卓康参是纳西族僧侣组织;乡城康参是中甸与四川部分地区的僧侣组织,其他的康参则是中甸地区区域组织。在扎仓和康参之下的基层僧侣组织是“密参”,意为一户僧舍,它们是特定区域的僧人形成一个共同生活和居住单位,人数大约在十几人左右。
  松赞林寺内收藏的历代珍品很多,其中最为珍贵的有:8尊五世*、七世*时期的包金释迦牟尼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万年灯。寺院内还收藏着10部《甘珠儿》,其中2部为金汁手书经文;200多部《丹珠儿》和各种精美的鎏金或银质香炉。
  六、剑川宝相寺
  寺庙一角
  宝相寺位于大理剑川县城西石宝山的后崖壁间,始建于元代,最初名为祝延寺。后来寺院被大火焚毁,在明嘉靖年间进行了重建,建成后初为道观,后来由于佛教兴盛,逐渐又变为佛寺。在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寺院进行了扩建。因为寺院四周怪石林立,有的成仙佛鸟兽相,所以改名为宝相寺。寺分上下二层,筑于一处大石崖上,下层有大殿,上层有玉皇帝、弥勒大佛等,殿堂建筑与悬崖峭壁合为一体,建筑十分奇险,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
  从石宝山大佛地箐谷而入,穿过一个石坊,沿之字型石磴拾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山半腰以上高约400米、宽约300米的巨崖,寺院的主要建筑弥勒殿、玉皇阁、六角亭、观音殿、瑶池宫等都修建在它上面。进硬山式山门,就可以来到悬山式天王殿,接下来就是古朴的庑殿式大殿——大雄宝殿。这些建筑均层层升高,厢房楼阁两旁都有古树绿苔,在深幽中显得十分壮丽。从寺院的东厢房小门出去,沿盘山小路向崖唇楼阁而上,这时候再看宝相寺的殿宇,它们就变得非常的小了。通过栈道,爬上宝相寺后的第一层崖唇,这里有不少彩塑的神像,玉皇宫、六角亭、弥勒殿、登天梯等都傍石就岩,镶嵌在崖唇之中,显得突兀而奇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云南寺庙(5)
在这些悬空楼阁与瑶池宫之间,有个名为“九十九台”的景观。从瑶池宫前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层层迭迭地盘绕在悬崖峭壁之间。攀登时,人们只能附葛牵藤,拾级而上,攀登这九十九台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登上九十九台后就到达了金顶,这里有石塔、“石宝灵泉”和金顶寺,在这里登高览胜,看云烟缭绕的石宝山风景,真是趣味无穷。
  七、通海秀山古寺
  云南通海县城南的秀山,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并称为云南四大名山。秀山上分布着众多古代寺观,史载在唐代的时候,山上就建有庙宇,到了元、明、清时,又不断修建寺院,遂后这里成为云南佛教的圣地。
  在秀山脚下的毓秀坊,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它为四柱三门式牌楼,中门正上方嵌着书有“秀甲南滇”四个鎏金大字的匾额。秀山最古老的寺庙是土主庙,也称町王庙。在战国时,楚威王遣庄蹻攻巴黔,他来到滇池地区后,闻听秦兵大败楚国,自己的后路被切断了。于是,庄蹻在云南建立滇国,他的后裔毋波在秀山开辟山林,毋波死后被汉昭帝封为町王,并且被尊为秀山之神,立秀山神庙进行祭祀。大理国开国之王段思平,因卜于秀山神祠而消灭了大义宁国杨干贞政权,后来他到秀山神祠还愿时,命人改建了町王庙,并改称“土主庙”,寺内原铸有丈八高的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庙之东为三元宫,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宫内塑有天、地、水三官像,据说宫内曾有一株茶花树,其花瓣落地时仰面向上,三元宫现已改建为佛教寺庙。
  秀山的山腰建有普光寺,它静立于花树丛中,寺院前建造有青石雕栏。据称此寺始建于五代,它是云南著名古建筑之一,大理国道隆己酉十一年(1249年)进行了扩建。寺内有元明时期的石碑几通,其中《普光山智照兰若记》碑中写道,在寺院没有修建完之时,因为梦见五色瑞光出现在山上,所以寺名为“普光寺”。现在的寺院一进三通,设有三教殿、罗汉殿等,正殿是元代僧人铁牛重修的,因此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寺内还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他见通海湖水危害百姓,就开凿了落水洞,使附近的百姓得良田万亩,所以人们在这里建堂祀之。寺内尚有砖石堆砌的“畔富塔”,寺外的石岩山下,还有畔富的坐化墓。寺内有一洗钵池,十分神奇,系岩石天然形成,因神僧畔富在此洗过化缘钵盂而得名。
  玉皇阁建于万历年间,它建在明初的启祥宫旧址上,所以最初名为“颢穹宫”,后来改为“玉皇阁”。前有一座石坊,称为“天门”,其上写有“玄真天上”,左右各书“琼台”、“宝苑”等字。坊后就是山门,进去后是一个月牙形的瑶池,其后是玉皇阁主体建筑——红云殿,殿内供玉皇大帝和四位重臣的像。院内有两株古茶花树,曾被徐霞客誉为“冠于南土”,他把它们命名为“宝珠”、“宫粉”。红云殿两侧各有一个小门,东可到文昌宫,西至浦翁亭、还鹤楼和退思轩。
  山腰的平台名曰“清凉台”,上面的建筑十分考究,游人多喜欢会聚于此。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晚唐,历代都曾进行重修,其主要建筑为元僧铁牛所建,现在四院三通的建筑格局,是历代增修而成的,包括海云楼、药王殿、武侯祠等。在寺门上有悬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进门后左边是“小西天”庭院,里面花台盆景布置有序。往北的一间殿堂是药王殿,堂外有木栏长廊。从此往东,就到了“武侯祠”,祠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