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45章

滇味文化-第45章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吃金雀花时,先去掉金雀花的花蒂,然后漂洗,挤干水,倒入鸡蛋清调匀,再放进烧好的汤锅里煮熟之后撒上火腿末就可以吃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奇异民俗(2)
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喜欢吃一种花冠大而洁白的杜鹃花。他们采来白杜鹃后,除去它带有毒素的花蕊,在水中煮沸几分钟后放在冷水中泡三到五天,漂去毒素和苦味后再用它炒蚕豆、咸肉、火腿吃。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吃野外的芋花、桑花、苦刺花等。大理白族人吃芋花时,一种是蒸吃,另一种是把它腌成酸辣味的菜。桑花漂洗干净后,可炒鸡蛋、蚕豆米、香肠、腊肉等吃。苦刺花用清水浸泡后,或进行凉拌,或进行爆炒。
  大理地区的各族群众都有养花和种花的传统,这些花卉不但可以用来观赏,还能为家庭提供蔬菜。每当5月石榴花盛开时,人们就把它采集起来,用沸水去掉涩味后和腊肉、葱进行爆炒;秋天,把*切碎后拌入鱼肉剁成泥,制成*鱼丸,还用*瓣炒蛋或烧豆腐羹;此外,还把玫瑰花制成玫瑰糖,用作包子、汤圆和糕点的馅,以及酿桂花酒。
  云南蒙自还有一种味道鲜美的*米线,其口味绝对不亚于过桥米线。做法是:在碗中先放上几朵鲜*,然后把滚开的料汤倒进去,烫上几分钟后把花捞出,加入肉片、佐料和米线,吃起来比过桥米线更多了一股清香味。当地人还喜欢把木棉花和瘦猪肉炖在一起,不但口味很好,还能祛痰化瘀。在蒙自,可吃的花非常多,有野百合、芭蕉花、野猫花、炮仗花、染饭花、玫瑰茄、鸡蛋花等。
  三、鸡蛋拴着买
  在云南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山区地带,鸡蛋不是散装着按斤卖,也不是按个卖,而是用草拴起来按串卖。
  为什么这里的鸡蛋要用草拴起来卖呢?这是因为云南地区多山,而且坡陡谷深,山路崎岖难行。人们在外出行路时,不是爬高下低,就是跨沟过坎。有些崎岖的山路由乱石组成,几乎每走一步都要踏在石头尖上,一不小心脚就会卡进石缝里。由于不断地爬坡下山、跳沟过坎,背着的鸡蛋肯定会碎很多。人们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草拴的鸡蛋在走山路时不容易发生破损,因此想出了鸡蛋拴着卖的办法。这个办法的好处是:携带方便、安全可靠,而且交易时计算起来也很方便。
  当地人在拴鸡蛋时,先把数根干稻草的一端拴在一起,使这束草呈现放射的爪子状,然后在这个“鸡爪”中放一个鸡蛋,再用稻草横着捆一道把鸡蛋包裹紧,并按照这个方法逐个把鸡蛋捆扎成串。拴成串后,鸡蛋串呈条形状,形似冰糖葫芦。然而包裹时不是把鸡蛋全部包严,而是露出它的1/3,便于让购买的人进行查看。有些购买者习惯在买鸡蛋时,拿起它对着太阳看一看,这样可以分辨出鸡蛋是否新鲜,据说还能看出鸡蛋能否孵出小鸡呢。
  四、四季把花戴
  云南一年四季的气候都比较温和,所以每个季节都有鲜花盛开,因此出现了“一年四季花不败”的景象。据统计,世界上所有的花云南地区几乎都有,其中最为著名的八大名花是:山茶、杜鹃、报春、木兰、百合、兰花、龙胆、绿绒蒿。这里还是杜鹃花的王国,其种类占到世界杜鹃的一半多。云南有一棵树围5米、树龄600多年的“世界杜鹃花王”,令人啧啧称奇。
  云南的花很多,人们也比较崇拜花,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楚雄彝族还有一个插花节。届时,漫山遍野的马缨花一齐开放,人们把花采回家,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戴花。人们还在门上、窗户上以及房子里外能插花的地方,都插上很多马缨花,就连牛马的身上也戴花。而且,人们还用花来相互祝福。

第二章 奇异民俗(3)
昆明女人非常喜欢缅桂花,在其开放时期,大街小巷会出现很多卖花人。缅桂花的价格很便宜,花柄上都拴着一根白线,人们买花之后就可以把它挂在胸前,让浓郁的花香伴随着自己。
  云南的基诺族女人喜欢用鲜花作耳饰,基诺山上四季有鲜花,当地女人便经常去采鲜花。有的妇女特别爱美,为了保持花的鲜艳,每天都要更换数次鲜花。基诺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也喜欢赠送鲜花来表达爱慕之意。因为生活在花的王国里,云南姑娘与花的关系很密切,她们除了把花插在头上、戴在身上、包在指甲上之外,还把各种各样的花绣在衣服、裙子、裤子和鞋子上。到了今天,云南的鲜花已成为云南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姑娘不仅可以四季戴花,而且开始靠花发家致富。
  五、三个蚂蚱一碟菜
  云南人非常喜欢吃一种昆虫——蚂蚱。他们把捕捉来的蚂蚱集中到一起,倒入烧开的水中,然后扣紧锅盖,用大火烧煮一阵子。等蚂蚱的颜色由绿黄变成棕色后,把它们捞出来晾晒干,摘去蚂蚱的刺脚和翅膀。食用时,取出一些干蚂蚱用植物油煎炸,就成为一道佐酒待客的佳肴。
  云南墨江哈尼族人吃蚂蚱的方法更是独特。他们捕捉到蚂蚱后,用开水将其烫死、晒干,再除去翅膀、刺脚、尾部和肠肚,只留下头、身子和大腿。然后把这些东西洗干净,放进铁锅里用文火炒熟炒香,再晒凉。接下来就按数量比例在蚂蚱中配以盐、姜、蒜、辣椒、花椒、八角、红糖等佐料,搅拌均匀,装进一个瓦罐里,密封好罐口,食用时取出来就可以直接享受了。这道菜就是很著名的蚂蚱咸菜,味道十分可口。
  在云南,人们还经常用活蚂蚱泡酒,以作药用。据说活蚂蚱被放到酒里之后,从它们嘴里吐出的分泌物是非常滋养人的。而且,用活蚂蚱泡的酒还具有止咳、镇惊、治破伤风、治疗哮喘、祛风除湿、活络通筋、活血散瘀的功效,十分神奇。
  六、草帽当锅盖
  草帽本来是遮风避雨的东西,可是在云南的一些地方,它却被当作锅盖使。尤其在云南南部,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两个草帽锅盖。
  其实,所谓的草帽当锅盖,只不过是说云南人编的锅盖形状酷似草帽,上尖下宽,呈圆锥体。很多外地人只见过草帽,没见过草编的锅盖,所以就把这种锅盖当成了草帽。云南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可云南人很聪明,很多生活用品都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界中的草编制成草帽、草鞋、草锅盖、草帘子、草房、草席、草工艺品等,而且这些制品都具有隔热、防潮、凉爽、透气的特点。
  人们用香草、江边草、锅盖草、铃当草、大叶草、蝴蝶草、山茅草等做芯,再用芦苇皮缠裹其上,然后用木制扭草机把它们扭成一根根草绳,接着把草绳盘成草帽形状,用锦竹将其串缀固定,从上到下,从小到大,依次就可编织出一个草锅盖。一个草锅盖一般至少可以使用半年,有的还能使用一年多。草锅盖柔软性好、透气性强,用它盖出的饭有清香的气味,但是它比较怕水。由于草锅盖优点多,人们还编了几句诗夸赞它:“形同草帽是锅盖,透气保温真不赖。蒸出饭来更清香,夏日炎炎菜不坏。”
  七、鞋子后面多一块
  以前,云南昆明地区的农村妇女都喜欢穿一种大花布鞋,它形状像条龙头翘起的小船,所以人们称它为“龙船鞋”。但是这种鞋与一般鞋不同,因为它的后跟之上多出一块方形的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章 奇异民俗(4)
关于鞋子后面这块布,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昆明周围的五个湖泊里分别住着五条龙。它们经常兴风作浪,发水淹没昆明。仙道张三丰为了降龙治水,专程从武当山赶到昆明。他穿戴得像个叫花子,脚上总拖着一双布鞋,鞋后跟上有一根拴脚的带子长长地拖在地上。张三丰来到昆明后,先集中精力收拾滇池中最凶恶的一条龙。一天,这条龙又掀起大风浪,打翻了正在湖里打渔的渔船,很多渔民因此落水。这时,张三丰两脚朝前一踢,两只烂鞋就飞落到湖里,并很快变成两条大船,落水的人都抢着爬上了船。
  很快,两条大船都装满了落水的人,可是水里还有不少人在拼命挣扎着。这时,那两只烂鞋后跟上的带子变成很多根拖在船尾上的救命绳,水中的人们就抓住这些绳子,和船上的人一起回到岸上。大家安全上岸后,两条大船就消失了。只见张三丰拖着破鞋唱着歌已经走远了,那双叫花子鞋后面还拖着布带子。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三丰的救命之恩,就在制作的鞋后多留出一块布。
  其实,鞋子后面多出的这块布主要出于实用、美观的考虑,也是为了穿鞋方便,类似现在随鞋附带的鞋拔子。穿鞋时,用手揪住那块布顺势一提,鞋子很容易就穿好了。只是这种设计超前一些,所以成了怪现象。
  八、竹筒当烟袋
  云南很多地方的人都用竹筒做烟袋,而且都是竹制的水烟筒。它们虽然样式、大小不同,但是构造大都一样,都是由筒身、烟嘴构成的。筒身的长度一般在80—90厘米,直径为10厘米左右,在筒身下部的1/3处切有一个斜口,插入一个直径2厘米的竹管做烟嘴。烟嘴孔的四周包有一圈铜片,上端嵌两只羊角状竹筒烟袋小角,中间放置火引。一个水烟筒最讲究的地方就是烟嘴,有的使用琥珀,有的使用翡翠或玛瑙,其下端还挂有作为装饰的丝穗。
  一般来说,烟筒都是选用粗壮的竹子为原材,把它劈为很多竹坯,保留好翠绿的竹皮,然后使各块竹坯有一定弧度,便于互相衔接成圆筒。准备好材料后,将其风干一段时间,然后逐段进行修整搭配,凑成一个长度适合的圆筒,同时在底部嵌入竹节或木头做底盘,封底时要做到严丝合缝,并在接缝处涂上一层牛皮胶。在筒身底部、烟嘴插处及筒顶吸口处打箍三匝。箍的材料有竹皮扭线和马口铁皮,最常见的还是镀铜铁皮。三匝铜箍箍好后,在接缝涂抹一层牛皮胶,以保证一丝气不漏、一滴水不渗。做好之后,可以装水进行试吸,检测是不是漏气、漏水。
  滇南金平、河口一带的人还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他们把竹坯劈成宽一二厘米的细条,然后把三五十条竹坯箍成一个圆筒。一些更为巧妙的工匠会把粗大的竹坯劈成细条,其中两三根竹坯上的竹皮相连,而坯条不相连,然后制成烟筒。元阳、绿春的哈尼族人则直接取整根粗竹筒制成烟筒,只要把竹节打通,留底节做成独筒烟锅。西畴特产一种清香木水烟筒,烟筒上有多姿多彩的花纹,有的似花草,有的像翠竹,烟筒上还加有铜箍或银箍,刻有龙凤鸟兽的花纹。
  烟筒不光要好看,还必须好抽,这就取决于烟嘴插入筒身的位置。如果插入的位置过高,则入水较浅而翻不起水;插入过低,则入水过深而翻不动水。所以有经验的制作师傅会视筒身长短而准确地选择开口,而且深浅适当,抽起来不费力气,烟丝燃烧均匀,烟气浓郁量多。随着卷烟的不断发展,吸水烟的人已经逐渐减少,水烟筒也不断减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奇异民俗(5)
九、水火当着神来拜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从古至今都保留着水火崇拜的习俗,很多地方还有众多祭祀水神的龙王庙,并有由水崇拜所衍生的雷神、闪神信仰。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就和水崇拜有直接关系,当地人把水视为圣洁的水、神圣的水,在泼水节上泼出的水就代表祝福和吉祥。这一天,人们会因被水泼湿了衣服而觉得幸运和高兴,还会走乡串寨,互相泼水致意和祝福。
  因为火能使人们在寒冷中获得温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并可以使人吃到熟食,所以云南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以火塘为家庭和生活中心的情形。这些使用火塘的民族认为火塘预示和象征着家庭生活,因此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火和火塘的崇敬。云南彝族人通过取火仪式纪念祖先的钻木取火,并祈祷生活富足。在彝族的神话史诗中,彝族人还用火使人类学会了说话。在摩梭人、普米族人以及藏族人对诸神的祭拜中,以对火神的祭祀最为隆重。摩梭人供奉的火神形似火焰;普米族人把火神叫詹巴拉,它的象征物是一个泥塑的锥形牌,一般被安放在火塘上方供人们祭拜;阿昌族人认为火神是铁匠神,所以他们家里火塘上的三脚架是很神圣的;有的民族还认为火神是支锅石,并对它顶礼膜拜,不允许别人用手去触摸,或者从上面越过去,否则就是对火神的不敬。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彝族、白族、哈尼族、布朗族、傈僳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和基诺族都要过火把节。彝族人把火把节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他们一旦和白族、纳西族的人们在火把节这天相遇,就会彼此朝对方的火把上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