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滇味文化 >

第37章

滇味文化-第37章

小说: 滇味文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独龙族文面女
  独龙族的男子不文面,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却要文面,女人文面已成为独龙族一个奇异的习俗。据说:他们的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新唐书》中的“文面濮”、《南诏野史》中的“绣面部落”,都是称呼独龙族的。至于为什么要文面,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为了防止被外来民族抢去;有的说妇女文面是美的象征,不文面的姑娘以后会嫁不出去;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文面可以避邪;有的人猜测说这是作为区别各个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在独龙族的信仰中,人死后的亡魂会化成蝴蝶飞走。至于产生这个习俗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独龙族的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家里就开始给她文面。先用竹签蘸上锅底的烟灰,在女孩的嘴、鼻梁、脸颊和眉心的四周描画出一些纹形,然后请一个人手持竹钏和拍针棒沿纹路打刺。刺下一针,血水马上就会流出来,赶紧把血水擦去,快速地敷上锅烟灰。等三到五天创口好了之后,皮肉上就会出现青蓝色的斑痕,成了擦洗不掉的面纹。
  居住在独龙江上、下游的独龙族妇女,她们的面纹存在着较大差异,不但图案不相同,而且面纹的部位也有区别。居住在下游的独龙族妇女,她们大多只在嘴唇下部和下巴部分纹条纹,条纹呈上下线形,也有部分人在鼻子下人中部位左右也纹上线形纹理,远看有点像男人的胡须。而来自独龙江上游的妇女则是从额头起,面纹布满整个脸部。这里的一些老年妇女,不但满脸都是面纹,而且头发剃光后,头上也全是纹上去的黑色纹理。
  不过,现在的独龙族女孩不再文面了,当地能见到的文面妇女已经很少,这一习俗早已不再沿用,据说目前仅有几十位文面女健在。
  四、努瓦独路娃
  独龙族在祭天神时要进行剽牛活动,而且全寨人都必须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喝着米酒,跳起被称为“努瓦独路娃”的杀牛舞。
  人们确定好祭天神的日期后,就在前一天准备好滚圆膘壮的黑色公牛。到了这天,男女们斜披着一块独龙毯,男子袒露左肩,佩带弩弓、箭包和挎刀;女子袒露右肩,从四面八方赶到寨子中心的场地。黑牛被拴在场地中央的柱子上,身上还披着一条崭新的独龙毯。到场的妇女们在牛角上挂起很多串珠。黑牛被打扮好后,由寨中的老人牵着它绕场6圈,在场所有的人纷纷向牛抛撒粮食。牛后面还走着两个人,他们抬着一个大锣,不断地敲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八章 独龙族文化(4)
场边的人们开始唱起剽牛祭神的歌,歌词中先是说为什么要祭天神,然后称颂牛的献身精神:“祭天神的牛,你很光荣;你为大家献身给天神,保佑我们平安!”牛围着场子转完6圈后,再次被拴在柱子上。人们开始喝酒跳舞,并不断地敲锣。跳舞的人随着锣声,跳起简单的舞步,队形则不断变化。还有人捧着竹筒走进舞圈,向人们敬上浓烈的烧酒。
  剽牛的人一般都是村寨里最有威望的老人,他们手持长长的竹矛,矛头是削尖的竹子,到时候只要把它刺往牛的心脏就可以了。老人们除了披着独龙毯、袒露出右肩外,还要披挂一件很威风的斗蓬。一边的人把酒递给老人,他们各自拿起竹筒,互相搂着肩膀,贴紧腮帮子,一口喝干酒。随后,场上锣声的节奏加快,老人用竹矛分别在两侧对准了牛的胸膛,迅速上前将竹矛扎进牛的心脏,鲜血随即冒出来。黑牛只能挣扎一会,就慢慢倒下了。
  独龙族人等牛死去后,会先割下它的耳朵,嵌在树枝上,为牛招魂,并念祷词,希望牛谅解大家。接下来,屠夫就剥开牛皮,男人们把牛肉按人数均分,地上很快摆满了分成小堆的牛肉,杀牛人分得最大块的肉。男人分好肉之后,妇女开始分配牛内脏。一切分配停当后,杀牛者中的一个老人背起沉重的牛头跳起舞来。人们也和前面一样,继续跳杀牛舞。这时跳舞的人们改变了杀牛前缓慢庄重的节奏,舞步变得热烈而欢快。天渐渐暗下来,跳杀牛舞的人才慢慢散去,并带着分得的一份牛肉和祭天的喜悦回家。
  五、古朴的“卡雀哇”
  “卡雀哇”是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年节,时间在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过节的具体日期由各村寨协商确定;节期的长短,则根据食物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二到五天。节日期间,家族之间要互相祝贺和宴请。独龙族没有文字,以前在请客时就制作一个木板请柬,板上刻了几条缺口,就表示收到请柬后的几天将要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届时,亲朋好友会带各种食物作礼品前来,大家见面后相互祝贺新年。
  过节的第一天,妇女们把自己编织的彩色麻布挂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表示节日来临了。这天晚上,主人和被邀请来的亲朋好友围坐在自家火塘旁饮宴。席间,男人们把木碗抛向火塘上的吊板,以碗口朝天为吉,边游戏边唱歌,一直欢庆到深夜。
  第二天,全村要举行射猎大典,并进行祭山神活动。“山神”是用熟荞面捏成的一个尖顶的圆柱物,同时用熟荞面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放在山神的周围,然后再装在簸箕里。太阳出来后,人们就把这些东西抬到坡地上,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并向火里撒少量粮食,主祭人则磕头祈祷山神。祭祀结束后,祭师把各种造型的动物抛向人群,村子里年轻的射手们则开始挽弓搭箭任意射猎了。独龙人认为谁射中什么动物造型,今年就会猎到什么动物。然后,大家敲响大锣和牛皮鼓,围成一圈唱歌跳舞。到了晚上,人们还要挨家挨户地喝酒,一起庆祝节日。
  六、独龙族藤篾桥
  在独龙族居住区的独龙江上,有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吊桥,它是用竹子和藤条编织而成的,被当地人称为藤篾桥。在当地独龙族中还流传着关于藤篾桥的传说:很早以前,独龙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有一次,一位名叫奔寨的独龙族老人上山去打猎。他看见一只麂子后,马上放箭,可是麂子却化成一朵白云飘走了,箭飞过了很宽的鹰愁涧,扎在了一棵大树上。老人从中受到了启发,想到用弩弓来架桥。他的这个想法得到所有独龙族人的支持。于是大家砍回很多藤篾和龙竹,编成一座巴掌宽的藤篾桥,把它的一头固定在一边的大树上,一头接上一根长麻绳,然后把麻绳接在箭头上,用硬弩射到江的对面去,岸边的人再把箭上的麻绳固定好,就这样架起了这里的第一座桥。
  现实中的藤篾桥用两根粗大的藤篾条拴在两岸的大树或者岩石上作为桥梁,然后用四五根粗竹子并排捆在一起,并把捆好的龙竹用藤篾编接起来作为桥面。再在桥两侧拴几根细藤篾,作为桥的扶手和拦杆。建桥完工的当天,附近村寨的独龙族人还要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在桥边围着篝火击鼓敲锣,唱歌跳舞,进行庆贺。由于藤篾桥又狭又长,人走上桥,桥就左右摇摆、上下晃动,所以当地有句话称:无风晃三晃,有风晃飞天。
  七、独龙族珍贵的“约多”
  “约多”即独龙族的披毯,也称独龙毯,是独龙族人最珍贵的物品。“约多”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出独龙族人的生活变化。因为在解放以前,独龙族人还过着原始的生活,人们住在山洞和树上,并以树皮和树叶当衣服。随着独龙族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学会了编织,后来发展到现代的染色纺织,此时“约多”就产生了。
  “约多”的原材料主要是山上野生的和人工种植的麻。收获后把麻搓成线,再用多种植物的液体把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一张讲究的“约多”从剥麻皮、纺线,到按照图案纹线拴综、引纬、打纬等,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且要使用多种不同的器具才能完成。制造出的“约多”,质地结实耐用,既可垫床,又可盖身;既能遮风挡雨,又能装粮食,而且它还是谈情说爱的“信物”。可以说,“约多”是独龙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第十九章 景颇族文化(1)
景颇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德宏州,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景颇语,大多以大米为主食,少数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农闲时进行渔猎,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等。景颇族男子喜欢裹白色或黑色的包头,穿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外出都佩有长刀,背着一个挎包。妇女喜欢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戴黑红色藤制腰箍和腿箍,佩戴各种银饰物,并习惯裹护腿。景颇族人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的鬼灵都能影响到人。所以他们供奉鬼,并将鬼分为三类:天鬼、地鬼、家鬼。其中,天上以太阳鬼为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人们在插种、收割、婚丧、械斗时,均请巫师来祭鬼。巫师除了祭鬼外,还给人看病,并熟悉本民族的创世纪、史诗、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
  一、景颇族的礼仪与禁忌
  景颇族十分好客,在日常生活中,你只来走进任何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而不必付任何报酬,主人还会用比较好的饭菜来招待你。当然,如果真的去了景颇族地区,首先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骑马去景颇族山寨,在寨门外便要下马步行,这样是向景颇人表示友好。见面时,一定不能去摸他们的头,也不能从后面拍肩膀,因为这样会被认为是欺负人。
  进了景颇族人家后,要在主人指定的地方落座,不要久站不坐,也不能东张西望,更不能在房子里四处乱闯,而且主人家的卧室是绝对不能进入的。客人就坐后,不能跷着二郎腿,不能托着下巴,因为景颇族人认为托着下巴坐是表示哀悼,在屋子里也不能吹口哨。嚼烟丝和饮酒是景颇族尊重客人的方式,如果客人不抽烟、喝酒,要很有礼貌地谢绝。主人递来的烟酒,客人必须用双手去接,相互敬酒时不能接过酒直接就喝,而要先给对方的酒筒里倒一点再喝,这样是表达互相尊重的意思。
  景颇族喜欢从山上采些树叶当碗碟,吃饭时千万不能倒着拿叶子,否则将惹恼主人。在景颇族人家吃饭,不能随便敲响碗筷,喝水不能发出响声。客人来了之后,主人一般都要杀鸡招待,但客人不能去夹鸡头和鸡脚吃。因为在景颇族的习俗中,鸡头是敬给老人或年长者吃的,鸡脚是给小孩的。但是,主人为了表示尊敬客人,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客人要有礼貌地把鸡头转夹给在座的老人或年长者。
  景颇族忌吃狗肉,因为他们认为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每年在吃新米时先要给狗尝尝,并一直忌吃、忌买狗肉。在景颇族山寨,放枪放炮不能放三响,因为放三响是用来报丧的。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包和衣物,忌讳妇女触摸或从上面跨过。参加“目瑙纵歌”时,不能跑到领舞人的前面去跳,而要跟在大队伍后面。在村寨里,不要触摸景颇族的鬼门、鬼桩。
  景颇族走亲串戚时都要提一只篮子,里面装好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当地人称之为“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客人敬酒,然后清点礼物,再把篮子还给客人,表示礼物已经如数收到。他们的婚礼极富民族特色,如果想参加景颇族的婚礼,就要像当地景颇族人一样带一些礼物送给主人,以示祝贺。
  二、颇具特色的景颇族婚俗
  景颇族青年婚前社交自由,当两人深深相爱后,男方要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认可这门亲事后,便请“勒脚”(男媒人)去女方家议婚。当“勒脚”带着礼物格司(花纹布)去女方家后,如果女方家不退回这块布,就说明他们同意了这门婚事。如果送了礼物,女方家却没有回赠男方宽约一巴掌、做礼节用的长刀,男方家并不能很快娶走姑娘。他们只能再添加彩礼,直到得到长刀才可以和姑娘举行婚礼。 。 想看书来

第十九章 景颇族文化(2)
到了结婚的日期,女方会请媒人、舅父和亲朋好友准备为新娘送亲,新郎则一早就来迎接新娘。新郎和新娘快到村寨时,新郎对着天上鸣几枪,通知自己的家人和亲戚。听到枪声后,家里人会马上派出两位能说会道的老妇人,带着酒到寨边迎亲。新娘饮过酒后,先被领到媒人家休息,其他人则向新娘的亲友敬四次酒。当第四次敬酒时,新娘会拿出两个篮子,其中一个装着一套衣服、两个矛头、两把刀;另一只里面放着两竹筒水酒和米酒。新娘把一竹筒酒请人送到新郎家,分给客人饮用;另一竹筒酒则分给在场的人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