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 >

第2章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第2章

小说: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混乱的局势之中,南兖州刺史萧道成逐渐坐大。公元479年,宋顺帝逊位,萧道成自立,改国号为齐,南齐政权建立,萧道成即为齐高帝。齐高帝和其子齐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措施,下令禁止大族招募佃客和占山封水,减免赋税,发展教育。齐武帝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而相互残杀。齐明帝萧鸾通过流血政变登上皇位以后,大肆杀伐,先后诛杀了12位亲王。东昏侯萧宝卷更加残暴,前代皇帝的子孙被他诛杀殆尽。
公元501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次年三月接和帝萧宝融东归,途至姑熟(今安徽当余),迫其退位;四月,萧衍在建康即帝位,改国号为梁。萧衍在位时,努力调和国内社会矛盾,遴选贤才,重视农业生产,然而与此同时,他又大力提倡佛教,不断加重刑罚。萧衍统治后期,朝政日益昏暗。公元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作乱,攻入建康,并在次年三月攻入梁武帝萧衍居住的台城。五月,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台城。侯景立太子为帝,即简文帝。公元551年,侯景干脆自立为帝,建国号汉,第二年被王僧辩和陈霸先等人打败。
公元555年,陈霸先诛杀王僧辩,并把当时的皇帝萧渊明赶下台,扶植萧方智做了皇帝,陈霸先任大都督,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自立,改国号陈。陈朝刚建立时面临北方政权的入侵,形势十分危机。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率领军队一举击败敌军,使得形势有所好转。陈朝政权维持了32年,最终被隋朝灭亡。




题诗破镜再团圆

乐昌公主是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的妹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能出众。她与驸马徐德言结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北方的隋军就打了过来。
陈国危在旦夕,徐德言预感到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了,于是将一面铜镜一破两半,一半给公主,一半自己拿着。他们约好一旦遭遇不幸,两人离散了,在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就都拿着自己的半面铜镜到街上来卖,以便有机会见面。
很快,隋灭掉了陈,徐德言和公主果真被冲散了,隋文帝的大臣杨素占有了乐昌公主。第二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徐德言如约拿着半面铜镜到街上来卖。没过多久,他碰上了一个仆人也拿着半面铜镜在卖。他上前拿来,与自己的拼在一块,正是原来的铜镜。
徐德言睹物思人,不觉泪下。他在那半面镜上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仆人将题诗的半面镜子带回给乐昌公主看,公主看后,知是徐德言诗,心里非常难过,一连哭了好几天。杨素得知此事后,派人找来徐德言,把公主还给了他,并设宴祝贺他们夫妻团圆。




王勃与李贺的神秘相似

王勃与李贺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并且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的地方非常惊人,下面我们就来略说一二。
两个人都是在27岁的时候不幸身亡的,并且都是在秋季。王勃生于公元649年,于公元676年,南下探望在交趾为官的父亲,在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李贺生于公元790年,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奉礼郎这样的九品小官,就因病去世,时年也是27岁。
两人都在年少之时因诗文而获“神童”美誉。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李贺七岁时就已经写出了很好的诗词文章,七邻八乡都传诵他是个“神童”。诗文大家韩愈、皇甫湜找到李贺之后,要他当场作诗,并且要以他们俩人为题。李贺当即就写了一篇《高轩过》,表达了对两位大文学家的仰慕,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除了上面详细谈到的以外,王勃与李贺还有其他许多相似的地方。两人都只做过三年的官,在求官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位皇甫侍郎的帮助,两位皇甫侍郎享年都是58岁。王勃与李贺还都迷恋神仙鬼怪的传说并且没有结婚,死后也没有留下子嗣。这两位诗人巧合的相似之处,引发着后人无尽的想象。




杨家江山送给“李”

我国古代历史上,杨氏建立的王朝总是被李氏取代。杨隋被李唐取代,五代十国中的杨吴也被李氏的南唐取代。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为隋恭帝,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又把他杀害。杨坚建立的隋朝存在了38年之后,就这样灭亡了。李渊称帝后,改元武德,都城仍然定在长安,李渊即是唐高祖。
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其中,杨吴是江南较有实力的割据势力之一。吴国在杨隆演嗣位后,政治混乱,人心不稳,大权旁落于大将徐温之手。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借助徐温的势力,逐渐掌握了吴国的政权。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徐知诰不仅大大缓和了杨氏旧臣对他的敌对情绪,而且还拉拢起北方和江南的两股势力。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徐知诰终于废黜吴帝杨溥,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大齐,年号昪元。第二年,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为唐。就这样,李氏建立的政权再一次取代了杨氏。




灭唐朱温被唐灭

朱温夺取唐朝政权,建立了后梁政权,可是灭掉后梁的就是后唐,而且这个后唐的政权也姓李。
朱温出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朱温幼时,随母在萧县刘崇家当佣工,后来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军进入长安。唐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黄巢以朱温为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同年九月朱温叛变,降于唐河中(今山西永济西)节度使王重荣,又被僖宗任命为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第二年,朱温改任宣武(今河南开封)军节度使,加东北面都招讨使。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朱温与李克用等联兵*黄巢起义军。同年,宰相崔胤召朱温入关,杀死劫迁昭宗的宦官,送昭宗出城。
昭宗回到长安以后,朱温尽诛宦官,废神策军,从此昭宗便处于朱温的掌控之下,成为傀儡。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随即遣人杀之,立其子哀帝,后又贬杀宰相独孤损等朝官三十余人。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朱温由唐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进,正式称帝,更名为朱晃,庙号太祖,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为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建为东都,而以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后来,朱温与据有太原的沙陀贵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征战,损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物,并且逐渐丧了失军事上的优势。晚年,因皇位继承人未定,皇室内部矛盾尖锐。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被次子朱友珪杀死。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称帝于魏州,就是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后唐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就这样,朱温在灭掉了李家唐朝仅仅16年之后,其政权就被另一个李姓的后唐灭掉了。




点检做天子

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是宋朝的第一个皇帝。他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赵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21岁时,赵匡胤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四方,希望建立一番功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等不少地方,到公元949年,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四处浪迹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于是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即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亲密部属。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的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不得不返回汴京。回军途中,周世宗带病批阅文件,忽然发现一个韦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古人迷信,周世宗以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时任禁军统帅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周世宗想,前代后晋的石敬瑭就是后唐的驸马,后来篡唐立晋,自称天子。张永德现在的地位和石敬瑭多么相似啊,于是周世宗立即下诏免去张姐夫的点检一职,改任平时看上去老实厚道又曾立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周世宗这么做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姐夫张永德在禁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将来危及儿子的帝位,而赵匡胤寒门行伍出身,应该没有纂位的可能。然而非常凑巧的是,第二年的春天,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最终还是点检做了天子。




大宋皇位继承人

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而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开始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及其子孙了;然而南宋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是赵光义的子孙,从第二代皇帝起就又重新回到了赵匡胤的子孙这一脉上。赵匡胤一脉的子孙从失去帝位到重新登上帝位,时间相隔长达186年。
赵匡胤通过发动陈桥兵变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北宋王朝,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因为治国方略得当,使得北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公元976年,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从此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后世许多人认为,赵匡胤的猝然死亡与其弟赵光义有很大的关系。宋太祖的死亡蹊跷离奇,但赵光义抢在太祖之子赵德芳之前登极却是事实。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杀太祖的说法。
赵光义在位21年,死后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恒,即宋真宗。以后北宋又历经了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等六帝,他们都是太宗赵光义一脉的子孙。
北宋被金国灭亡以后,徽宗第九子、钦宗的弟弟赵构逃至应天即帝位,建立南宋。高宗赵构在位初期,起用抗战派李纲为相,以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不久,他罢免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由黄河一线南移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金形势逆转。使得金军分兵三路轻易地渡过了黄河,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之内就占领了西自秦州、东至青州一线的广大领土。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到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
虽然赵构纵情享乐,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他却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死之前将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昚,即宋孝宗。孝宗之后又有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祺、宋恭帝赵显、宋端宗赵惇和卫王赵惇等,他们都是太祖赵匡胤一脉。
赵构为什么要将帝位还给太祖的后代呢?即使自己无子,也可以传给太宗一脉的其他子孙呀。究竟是他自愿的,还是仅仅是个巧合呢,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亡于异族叹两宋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异族所灭,投降后,皇帝和皇族都被掳往北方。
北宋是由后周将领赵匡胤建立的。赵匡胤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周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做了大宋的皇帝。后来,北宋经太宗、真宗、仁宗、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