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四人帮"兴亡 >

第59章

"四人帮"兴亡-第59章

小说: "四人帮"兴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江青是十名主犯中起得最早的一个。显然,出于对最后判决的关注,她一夜没有睡好。   

  开庭之后,由庭长江华宣读判决书。判决书很长,达一万六千多字,江华读完〃集团罪〃部分,然后由副庭长伍修权宣读十名主犯〃个人罪〃部分,再由江华接下去,直至全部读毕。   

  在〃个人罪〃这一部分,江青名列第一位。关于江青的犯罪事实和应负的刑事责任,判决书上是这么写的:   

  被告人江青,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为首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是反革命集团的主犯。江青诬陷迫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1967年7月,江青伙同康生、陈伯达作出决定,对刘少奇进行人身迫害,从此剥夺了他的行动自由。自1967年5月开始,江青直接控制〃刘少奇、王光美专案组〃,伙同康生、谢富治指挥专案组对被逮捕关押的人员进行逼供,制造诬陷刘少奇是〃叛徒〃、〃特务〃、〃反革命〃的伪证。1967年,江青为了制造迫害刘少奇的伪证,决定逮捕关押杨一辰、杨承祚、王广恩和郝苗等十一人。在杨承祚病危期间,江青决定对他〃突击审讯〃,使杨承祚被迫害致死。江青指挥的专案组也使得王广恩被迫害致死。江青伙同谢富治指使对病势危重的张重一多次进行逼供,致使他在一次逼供后仅二小时即死去。江青伙同康生、谢富治等人指使专案组对丁觉群、孟用潜进行逼供,制造伪证,诬陷刘少奇是〃叛徒〃。由于江青等人的诬陷,致使刘少奇遭受监禁,被迫害致死。   

  1968年7月21日,江青伙同康生密谋诬陷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八十八人是〃叛徒〃、〃特务〃、〃里通外国分子〃。   

  1966年至1970年,江青在各种会议上,点名诬陷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二十四人,使他们一一受到迫害。         

▲BOOK。▲虹桥▲书吧▲  

第155节:押上历史审判台(8)         

  1966年12月14日,江青点名诬陷张霖之,使他被非法关押,并被打成重伤致死。同年12月27日,江青诬陷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清洁工人时传祥是〃工贼〃,使时传祥遭受严重摧残,被折磨致死。   

  1966年10月,江青勾结叶群,指使江腾蛟在上海非法搜查了郑君里等五人的家,致使他们受到人身迫害。   

  1976年,江青伙同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全国制造新的动乱。同年3月,江青在对十二个省、自治区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点名诬陷中央和地方的一批领导干部。   

  江青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首要分子。江青对她所组织、领导的反革命集团在十年动乱中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颠覆政府、残害人民的罪行,都负有直接或间接的责任。   

  被告人江青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八条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罪,第九十二条阴谋颠覆政府罪,第一百零二条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第一百三十八条诬告陷害罪,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   

  江青戴着耳机,侧着脑袋,很仔细地听着伍修权宣读的关于她的〃个人罪〃的部分。最后,由庭长江华宣布判决,他以极其严肃的口气念道:   

  〃本庭根据江青等十名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条、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八条、第一百零一条、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零三条、第一百三十八条和第二十条、第四十三条、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判决如下……〃   

  顿时,全场寂静无声。江青伸长了脖子,屏息敛气,侧过了耳朵……她预料,排在第一名的,一定是她。   

  果真,江华提高了声调,放慢了速度,每一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   

  〃判处被告人江青死刑……〃   

   江青一听,顿时歇斯底里大发作,乱喊乱叫起来:   

   〃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坚决不承认反革命的法庭判决!〃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   

  江青在〃文革〃中,曾出席各种群众集会,领呼过各种口号。所以,她对于喊口号颇为〃熟练〃。   

  此时,看到江青这般狼狈,万众欢呼,人心大快。   

  随着伍修权的命令:〃把死刑犯江青押下去!〃两名身穿蓝色制服、腰佩手枪的法警,拖着耍赖的江青,拉出了法庭。   

  到了外边,法警一松手,江青干脆倒在地上打滚,大哭、大吵、大闹,口中还不断念念有词:〃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打倒党内死不改悔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这时一位法警对她猛喝一声:〃江青,你听清楚了没有……判处你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就像吃了〃止哭剂〃似的,江青一听,不哭、不吵、不闹了,马上乖乖地从地上爬起来。   

  原来她太沉不住气了,刚才她在法庭上只听见〃判处被告人江青死刑〃就闹了起来,没听见后面的一句话……〃缓期二年执行〃。   

   江青,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精彩的一幕闹剧……她太沉不住气了!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在本书初稿中,是写成伍修权宣读对江青的判决。这是依据伍修权的回忆:   

   〃后半部分由我接着宣读。这一部分的最后,就是对这批罪犯的判决了。江青这个人尽管平时装腔作势,这时也沉不住气了,当我刚念到〃判处被告人江青死刑〃时,还没等我念出〃缓期二年〃,她就慌忙叫喊起来……〃 (注:伍修权:《往事沧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26页。)         

虹←桥←书←吧←。←  

第156节:押上历史审判台(9)         

  根据伍修权的回忆,对于江青的判决,是他宣布的。   

   当本书初稿《蓝苹在上海》在1988年第七期《法制文学选刊》发表后,收到江华秘书张维1988年8月16日的来信。他提出相反的意见。他指出:   

  《法制文学选刊》编辑部:   

  看了贵刊1988年第七期上登载的报告文学《蓝苹在上海》,觉得此文结尾部分〃精彩的最后一幕闹剧〃中,关于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江青的宣判情况,与事实不大相符,我向江华同志作了了解,并查阅了审判记录。现将事实真相寄上,请予登载,以正视听;并请转告此文原载刊物《青春丛刊》以及作者叶永烈同志。   

  1981年1月25日,特别法庭对江青等十名被告公开宣告判决,判决书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由江华庭长宣读,伍修权副庭长只宣读了判决书中属于个人罪的部分。对十名主犯的判决是由江华庭长而不是由伍修权副庭长宣读的。   

  在宣判时,江华庭长有意地放慢速度,想使这举世瞩目的严正判决更加凝重。当念到〃判决被告人江青死刑……〃时,作了一个停顿,此时法警准备给江青戴手铐。但江青一听到死刑两个字,便歇斯底里地发作了,她边喊叫边往下溜,法警好不容易把她拉起来铐上手铐。   

  江华庭长继续宣读:〃……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江青这时什么都听不进了,她继续哭闹,并喊口号,扰乱法庭。   

  为了不影响整个判决,副庭长伍修权责令江青退出法庭。由两名法警将江青押出法庭,带到候审室。   

  在押解过程中,江青作了最后的表演,她边走边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等口号。   

  到候审室后,她还赖在地上耍泼。直到法警告诉她〃缓期二年执行〃时,才安静下来。原来江青听到〃死刑〃二字后,乱了方寸,处于高度紧张和疯狂状态,根本没有听到最后的判决,当她知道并不立即执行时,便老实了。   

  叶永烈同志的报告文学,说对江青的判决是伍修权同志宣读的。当然,他是根据郑君里夫人黄晨的回忆,但黄晨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去年,我在《大千世界》的一篇文章里也看到了这样的错误的说法。如不纠正,将来还会进一步流传。   

  关于特别法庭的审判,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中央电视台作了录像,还有许多新闻单位进行了录音记录,有案可查。而且这一案件的判决到现在还不到八年的时间,大部分当事人还健在,照说是不应该以讹传讹的。   

  希望贵刊依照事实对错误的说法予以澄清。请回信。   

  此致   

  敬礼   

  江华同志秘书 张维   

  1988年8月16日   

   关于江青的判决,伍修权回忆特别法庭反复研究的情况:          

  〃这次判决,在国内是大快人心,国际上的反应基本上也是风平浪静,各方都认为我们判得还是合理的,没有发生什么异议。在宣判以前,国际上的反应是比较强烈的,当时我们已经看出苗头,如果立即杀了江青,反映可能很坏,有的国际组织呼吁要援救江青,有的外国人到我国驻外使馆去请愿保护江青,并且国际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条,即对妇女一般不采取死刑。虽然我们是独立审判,不应受外国的影响,但这些情况在判刑时也不能不予考虑。根据判决后的国际舆论来看,我们做得是正确的。原来估计国内可能会有人不满,现在看来也都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了。〃   

  在判决后的第二天……1月27日,特别法庭派出司法警察,向江青送达了判决书。在判决后一星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彭真在正义路一号,逐一会见十名主犯。江青见到彭真时,骂他是〃邓小平的走卒〃,她要〃见华国锋问个明白〃,并要求〃见邓小平一面〃。彭真见她毫无认罪的表示,谈话也就不了了之。         

※虹※桥书※吧※BOOK。※  

第157节:押上历史审判台(10)         

  目前,当当网、卓越网、北发网有售   

  发行热线:010…653695276536952965369509   

  邮购热线:010…65369530    

  唐纳的后来   

  走笔行文至此,顺便交代一下本书前文提及的、与江青关系颇为密切的几个人物后来的命运。   

  幸亏唐纳在〃文革〃岁月身居海外,〃旗手〃鞭长莫及,他才免遭毒手。   

  虽然由于他跟蓝苹有过那么一段关系,他的名字是人们熟知的,但是他与蓝苹离异之后的经历,他怎样来到海外,他的后来情况如何,却是鲜为人们所知。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了上海。   

   前《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在1981年出版的《报海旧闻》中,这样提及唐纳:〃……正好这时(指1945年……引者注),英国大使寇尔从重庆来到上海。原在《大公报》编过副刊的马季良(唐纳)兄,那时在英国新闻处 (注:据唐纳夫人陈润琼1995年2月28日巴黎来信称,〃1945年抗战胜利,唐纳从重庆回沪,即任《时事新报》主笔;根本未去英国新闻处工作。〃见1995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工作,我们找他商量,他对我们的打算,极表赞成。于是,我们写好了一份〃请帖〃请他代为递交寇尔。〃   

  此后唐纳受徐铸成之邀,在上海出任《文汇报》总编辑。   

   后来,唐纳来到香港,担任香港《文汇报》总编辑 (注:本书作者曾误写为副总编辑,现据唐纳夫人陈润琼1995年2月28日巴黎来信更正。) 。   

  1948年12月,唐纳以香港《文汇报》驻联合国特派员的名义,离港赴美 (注:本书作者曾误为1947年8月,现据唐纳夫人陈润琼1995年2月28日巴黎来信更正。) 。   

  1951年他来到巴黎,定居那里。   

  他的挚友笑着告诉我,唐纳为什么会离沪前往海外?原来,这是与他对妻子陈润琼的一片痴情有关。   

  当唐纳与陈璐离异,他一直独身,忙于写作。   

  1946年,唐纳在上海记者协会的活动中,见到一位女记者操流利英语,谈吐非凡,举止端庄,才貌双全,顿时引起唐纳的爱慕,居然一见钟情。   

  这位女记者,乃国民党政府前驻法大使陈籙的三女儿陈润琼,福州人,不仅英语娴熟,而且法语纯正。   

  唐纳有意,陈润琼却并未首肯。   

  陈小姐后来到美国在联合国工作,所以唐纳亦随往美国。   

  陈小姐发觉,唐纳为人善良,富有才华,富有人情味。据云,唐纳每天给陈女士献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