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图说北京三千年 >

第1章

图说北京三千年-第1章

小说: 图说北京三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繁华有因:“漂”来的北京
如果你是位细心的人的话,就会很容易听到老北京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北京城是漂来的。”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当时产自南方的大米、丝绸、茶叶、水果等基本物质资料正是经由大运河“漂过来”的,使得京城百姓的正常生活得到了保障和丰富。但是知道那流光溢彩、庄严肃穆的故宫,那建筑精致宏伟的天坛,那风景如画的颐和园……所有这些都与大运河有密切关联的人却不一定很多。无论人们知道与否,京杭大运河却是一直默默地输送着建设京城所必需的金砖、楠木等物料,孕育着众多的名城古镇,为沟通中国南北经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即使有专家进一步强调说:“整个北京城都是从运河上漂过来的”,也没有多少夸大成份。
  但是,对于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京杭大运河,历史学家们却提及甚少,甚至有些忽视。谁曾想,当年京城的繁华与权贵生活的安适正是出自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输送之功?所以,说京杭大运河是北京养家糊口的母亲,一点也不为过。
  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不像长城因随着防御功能的减退而早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人们却一直深受着大运河的恩泽,它仍是一笔仍发挥着功用的珍贵遗产,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依旧与它有着紧密的联系,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大运河的重要功用与地位反倒熟视无睹了。
  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全长约1800公里的河流,恰似一条绵长而又柔和的玉带,它一头系着北京,一头又连接着杭州,就这样蜿蜒流淌了千百年。时光飞逝,风云变幻,唯有它贯穿南北,横亘古今,激荡着中华民族的勇敢和智慧,目睹了运河周围发生的故事,如一首生生不息的民族赞歌。直到今天,河上川流不息的船队仍然点缀、见证着运河的生命力。
  人们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而从大运河对北京城的重要性来说,也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城。
   txt小说上传分享

虎踞龙盘:棋盘结构的北京城
自从元朝定都大都以来,北京便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而明清的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它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在封建时代,它不仅是皇权至上的象征,而且也是对外交流的形象代表,所以皇家会倾举国之建筑精英与财力物力来建造它,北京很自然地便荟萃了我国都城建设之精华,以至使其呈现出都城建筑构造之典型格局与恢弘气势。
  从整体构造来说,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多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所以大都体现出布局整齐划一的典型特点,北京城尤其明显。众所周知,明朝北京城计有36坊,其中,内城有28坊,外城8坊,而坊内外棋盘式的道路网络就是北京城交通体系的整体格局,虽然有个别的地方因为自然条件的局限或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形成了一些斜街。
  具体来说,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多数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德胜门街等等。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统计,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300余条。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所谓的“坊”乃是对居民区的称呼,就如同现在的××小区,坊下称铺,或称牌。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尽管清代北京的坊、街、巷、胡同多有变迁和易名,但大体上仍然沿袭明代的规模。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但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皇城四门、东四牌楼、西四牌楼、钟鼓楼,以及朝阳、安定、西直、阜成、宣武门附近。明初为了招商,在上述城门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称作“廊房”。
  由于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明北京的,所以保存到今天,有幸成为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保存下来的唯一都城,从而也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突出的都城范例。在北京城内分布的紫禁城宫殿、太庙、天坛等都是现存最完整最宏伟的古建筑群,也是表现院落式布局的最杰出的代表。
  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关于中轴线的观念,起源于中国人早有的对称概念,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这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不仅元明清的北京城,即便是隋唐的长安城、北宋的开封城,中轴线都伸延得很长,把全城一分为二,使其呈左右对称的布局。如果有机会能够俯瞰全北京城,我们就会很容易看到,在地面上有一条长7公里的南北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用来设计整个北京城的城市格局的,最明显的是,紫禁城内象征皇权的前后六大殿也都在这条中轴线上。皇城、宫城则在城内中轴线上稍偏南的部位。中轴线穿过皇城、宫城的正门、主殿以后,顺着皇城墙向北,钟鼓楼成为了终点。
  再次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具体地说,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之外便是皇城,皇城之内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
  最后是宫殿建筑高台化。中国都城的宫殿一般都修建在了高台之上,除了有防潮目的的考虑外,更主要的是为了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不仅元明清的宫殿人为地建造在了高台之上,汉、唐长安城的宫殿也建在了龙首原上,这便是宫殿建筑高台化的鲜明体现。
  总而言之,由于明代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所以其建筑特点还是保持了元代城池的典型特点。当然,也不仅仅止于此,明代还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后又修筑了外城,但仅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从总体布局上来看,整个北京城呈现棋盘结构的奇观,其建构之精巧可谓鬼斧神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缺憾之惑:北京古城墙缺个角
北京,从作为辽的陪都算起至今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而北京的古城墙在风雨中也度过了几百年的时光,这些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以至民国的古城墙,经历了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岁月沧桑,像一株参天古树终于倒在了新时期的光泽里,只留下了一些断壁残垣。从历史文献来看,作为辽时的南京、金时的中都,以及元代的大都,其城垣建筑在当时都是甚为规整的,尤其是元大都城,就是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原则建造的,其整体结构是略呈长方形的城垣,南北端正,左右平直,此所谓“城方如印”。只是到了明代,在改建城垣时使规规整整的大都城改变了模样,略呈方形的内城西北残缺了一角。在今天,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就会明显感到南斜30多度,直到西直门立交桥和西二环交接,这个30多度的斜角就是缺掉的那一部分,西直门路段就像被砍去了一角的方形桌子 。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重大谜团。专家、学者纷纷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去探索谜团的答案,但是其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个谜虽有不同的阐释,但正是这些不同的阐释反而又为这个谜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色彩。
  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作出这样的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一些技术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所缺失的西北角。当然,也有些人并不认同侯先生的解释,而是提到了一个民间流传已久的传说。据说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一开始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后来出于无奈,最后只好建为斜角。
  除此之外,社会学家对这一谜团从传统观念上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他们认为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中轴倾斜:京城中轴线之谜
对于北京中轴线,大多数人只知道它贯穿北京全城,长约7千米。事实上,远非如此。有些专家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出了北京城会继续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甚至直指距离北京270多千米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而兆奈曼苏默则是元上都遗址的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大都,即现在的北京的,但仍将上都保留作为夏都。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北京中轴线北延至此并非巧合,因此兆奈曼苏默才是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北端点。
  而且,一直被认为是正南正北贯穿北京城的中轴线出现了与子午线不重合的现象,看上去似乎有点“歪”。 作为元、明、清三朝皇权至上和大一统思想的标志,中轴线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同时也是向心对称各级建筑的轴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条有着730年历史的中轴线并非想象中的正南正北,而是向逆时针方向倾斜。
  北京现有的中轴线沿用元大都时的中轴线,当时中轴线的南端是丽正门(今天安门)。明朝将城南移,北京内城东城墙和西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但中轴线方向未动。东直门至建国门一线是东城墙,西直门至复兴门一线是西城墙。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3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经准确测量显示,以永定门为端点的北京中轴线从逆时针方向与子午线有一个2度多的夹角。虽然只偏离了2度多的夹角,但在永定门北6千米多的地安门已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而在永定门北约8千米的鼓楼则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由于偏差角度比较小,普通市民根本感觉不到。
  为什么延长歪斜的中轴线,其起点恰好就是曾经的元上都的遗址,这中间又有什么含义呢?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寻找着答案。
  

皇家寺院: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的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着山形和美的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环护着中间的宝珠峰,而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以它坚实的身躯挡住了从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的植被繁茂,古树名花众多,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是一块十足的宝地。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也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史书上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间则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更为通俗明了的说法。追溯潭柘寺的历史,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代即已建成,当时被称为嘉福寺,在唐代的武则天时期非常兴盛,时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岫云寺。关于潭柘寺的由来,《岫云寺莲花池记略》上说:“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关于此名称的由来,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因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的缘故。柘树,作为桑科植物的一种,是非常罕见的珍贵树种,也是很好的中药材,可以说全身是宝。不过,在潭柘寺里与皇家更有渊源的树,则是被称为“帝王树”的一棵千年银杏树。这棵银杏有40多米高,树干周长9米,得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遮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