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45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45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出,也不可能说动我,这又哪是足下所能做得到的呢?”
  蒋干听了,无言以对,只得回去报告,说周瑜气度恢宏,品质高尚,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曹操听了,只得作罢。
  又过了两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冬或建安十七年(212)春,曹操又让阮瑀代笔,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
  “姻媾之义”,指曹操把自己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娶了孙权的堂弟孙贲的女儿为妻的事。接着,指责孙权抛弃了两人从前的交情,并认为这是小人挑拨、刘备煽动的结果。最后表示希望孙权内去张昭,外击刘备,恢复彼此的友好关系,这样就可以把统治江南的重任长期交给孙权,使其安然享受高官显爵。软硬兼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企图拉拢孙权,分化孙、刘联盟。
  

第十三章兵败赤壁(16)
在这期间,曹操还曾让阮瑀代笔,给刘备写过一封信,今尚存两句:
  被怀解带,投分托意。
  意谓开怀相见,表达自己的心意。全信内容,可能同给孙权的信大同小异。此外,还给诸葛亮写过一封信,今也仅存两句: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鸡舌香,即丁香,能治口臭。给刘备写信,给诸葛亮送东西,目的也都是进行拉拢,促使孙、刘两家散伙。
  曹操做的这些工作,所起的作用可能是非常有限的,但至少说明他充分认识到了孙、刘联盟对于自己的严重性,这对他避免重犯赤壁之战中那样的错误,无疑很有好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四章坚守淮南(1)
一巩固淮南防线
  赤壁战后,孙权一面在西线同刘备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一面在东线伺机向北扩展势力,同曹操在淮南地区展开了长期反复的争夺。
  建安十三年(208)冬,曹操刚撤回北方,孙权就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合肥守军人数不多,但团结一致,进行了顽强抵抗。当时连连下雨,城墙被水浸泡,有崩塌的危险,城中军民便用茅草加以覆盖。晚上则在城上点燃油脂,城外敌军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根据敌情的变化预作准备。孙权见久攻不下,想亲率一支轻骑往前冲杀,被长史张纮劝止。
  曹操得知消息,深恐合肥有失,连忙派兵支援。但赤壁之役,损失惨重,曹仁还在江陵同周瑜激战,也得支援,他手边实在没有多少援兵可派。最后,只派了大将张喜率一千骑兵前往,嘱咐他在经过汝南时把汝南驻军也带上。曹操没有料到的是,汝南兵不仅人数有限,这时也染上了疾病,谈不上有多少战斗力了。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用奇谋摆脱了这一困境。扬州别驾蒋济得知援兵不多的消息,深恐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向刺史献了一个密计,谎称得到了张喜一封信,信中说曹操派步骑四万前去解合肥之围,已到雩娄,请州里派主簿前去迎接。同时分别派出三批使者带着书信前去通知合肥守军,使之增强信心,顽强坚守。第一批使者冲进了城中,第二批使者被孙权捉住。孙权看了从使者身上搜出的书信,信以为真。加之攻城月余,并无进展,只得下令烧掉围城的营寨退兵,合肥城得到了保全。
  建安十四年(209)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来到谯县。得知孙权已经退兵,便下令部队停留下来,制造轻便快捷的战船训练水军。这时蒋济来见他,曹操向他征询意见:
  “以前我在官渡同袁绍对垒时,把百姓先迁往南边,这样他们既不会逃散,也不会被敌人掳走。现在同孙权对垒,我想把淮南的百姓迁往淮北,你看怎么样?”
  蒋济不赞成,认为以前处于敌强我弱的情况,那样做是对的,而现在形势比较稳定,老百姓有留恋故土的心理,是不愿迁徙的。曹操坚持己见,付诸实施,结果引起江、淮间老百姓的惊慌,有十多万人渡江逃到孙权那里去了。曹操十分后悔,后来见到蒋济,赶忙上前,大笑着说:
  “我本来想让老百姓避开敌人,没想到却反而把他们都赶到敌人那里去了!”
  这年七月,曹操率军从涡水进入淮河,经肥水进驻合肥。曹操深知合肥战略地位的重要,如果合肥、庐江一线失守,他就只能退到淮水以北,中原地区就要受到威胁了。因此,他在加强防务、积极为水上作战作准备的同时,从长远考虑,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淮南防线的措施。
  首先,他下了一道《存恤吏士家室令》,凡将士没有产业,死后家属不能养活自己的,县官不要停止口粮供应。部队长官要对他们抚恤、慰问。赤壁战中,曹军战死和因疾病而死亡的人不少,他们的家属失去依靠,不少人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困难,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今后的扩军和部队的士气。曹操说:“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说他这个讲仁爱的人是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得已的,以求得人们的理解。这样做,对于安定军心,鼓舞士气,尽快摆脱严重受挫的阴影,走出低谷,开拓新的局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重新设置了扬州各郡县的长官,加强了各级领导力量。自消灭吕布、袁术以来,扬州有不少人士投归曹操,曹操也主动罗致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得到曹操信用,为稳定扬州的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陈登为广陵太守,在江、淮间甚得民心,曾经大败孙策,使孙策势力无从向江北发展。又如刘晔,曾说服曹操平定庐江境内以陈策为首的农民起义,曹操任他为司空仓曹掾,十分信任。每当碰上疑难问题,曹操就写信向刘晔请教,有时一个晚上竟达到数十次之多。特别是刘馥,为安定扬州的局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四章坚守淮南(2)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避乱扬州,建安初年劝说袁术部将戚寄、秦翊投归曹操,曹操很高兴,任命他为司徒掾。后来,孙策所任命的庐江太守攻杀了扬州刺史严象,庐江境内又有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众数万起义,形势一时非常紧张。曹操这时正忙于对付袁绍,脱不开身,于是表荐刘馥为扬州刺史,将东南的事情托付给了他。刘馥接受任命后,单马来到合肥空城,建立州治。他安抚了梅乾、雷绪等人,稳定了社会秩序,数年间有上万流民返回了家园。同时推广屯田,修复了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水利工程,保证了农田的灌溉。在官民有所积蓄后,还汇聚诸生,办起了学校。特别是,刘馥将合肥城修筑得又高又厚,准备了不少木头石块和茅草油脂等物,加强了守备。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结果无功而返,这些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惜这个刘馥,在建安十三年(208)死去了。由谁来接替刘馥,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曹操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通晓军事的丞相主簿温恢出任扬州刺史,而以足智多谋、文武兼长的蒋济为扬州别驾,做温恢的副手。曹操对温恢说:
  “我本来很想把你留在我的身边,只是因为扬州的事情太重要了。《尚书》上说:‘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恐怕你还会得到蒋济做治中吧!”
  “股肱”,即大腿和胳膊,常用来比喻辅佐君王的大臣。大臣得力,什么事情就都可以处理得井井有条。曹操引用这两句话,表达了对于温恢的信任和殷切希望。任命蒋济为别驾,也特地下了一道手令:
  季子为臣,吴宜有君。今君还州,吾无忧也。
  “季子”,即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有这样的话:“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以季子为臣,则吴宜有君者也。”曹操在这里是借用赞美季札的话来赞美蒋济。蒋济曾任扬州治中,后调任丹杨太守,现又被任命为扬州别驾,回到了扬州,所以说“还州”。
  不难看出,曹操为扬州配备了一个强有力的州级领导班子。在此同时,对所属郡县也进行了整顿,选用能吏担任各郡县长官,并将州治由寿春迁到合肥,大大加强了合肥的地位。
  为了贮积军粮,曹操又任命仓慈为绥集都尉,在芍陂周围地区开垦荒地,召募农民,实行屯田。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南,因渒水流经白芍亭东与附近诸水积而成湖,故名。最早为春秋时楚相孙叔敖所开辟,周围一百余里,可灌溉附近万顷良田。以后历代都有整修,刘馥任扬州刺史时,也曾对此进行修整。曹操利用这一水利工程进行屯田,对增加粮食生产、保证军粮供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期间,曾一度偃旗息鼓的庐江人雷绪又起兵反叛,陈兰也勾结梅成在灊县、六安一带聚众叛乱,并同孙权取得了联系。为了清除这一心腹之患,曹操派夏侯渊率兵###雷绪,派于禁等人###梅成,派张辽督率张郃、牛盖等###陈兰,同时派臧霸率兵到皖,攻击孙权部将韩当,使之不能出兵援救陈兰。梅成假装向于禁投降,乘机把队伍拉上了灊县境内的天柱山,同陈兰会合。天柱山山势高峻,通往山顶的小路长达二十余里,只能勉强过人。诸将认为难以攻取,张辽说: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一个人对付一个人的狭窄地带作战,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冲上前去!”
  于是亲率部队攻上天柱山,斩杀了陈兰和梅成。事后曹操评论诸将功劳,特别表扬了张辽,说:
  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
  “荡寇”,即指张辽,张辽时为荡寇将军。曹操特地给张辽增加封邑,并授于假节的称号和权力。然后,留下张辽同乐进、李典一起率兵七千余人驻守合肥,嘱咐张辽、乐进说:
  “扬州刺史温恢通晓军事,有事情要同他一起商量。”
  孙权像在把巩固淮南防线的有关事宜安排就绪之后,曹操在这年十二月率军回到了谯县。这时曹仁已从江陵撤到襄樊。从此以后,东边的合肥和西边的襄樊,成了曹操南面的两个重要屏障,成了他同孙、刘长期争夺的两个焦点。
  

第十四章坚守淮南(3)
二激战濡须口
  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将其都城从京口西迁到了秣陵。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并在建业西面依山势筑城,名石头城,用以储藏军粮和军械。接着,采纳吕蒙建议,在通往巢湖的濡须水口夹水立坞。坞是一种用作防御的建筑物,濡须坞因形如偃月,又叫偃月坞。在这里立坞,目的在于控制从巢湖到长江的通道,既可以防备曹操南进跨过长江,又有利于进兵争夺淮南。
  建安十七年(212)十月,曹操在平定关中、解除西顾之忧后,决定出兵东击孙权。出兵前,他让阮瑀代笔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信中在叙旧言好、进行拉拢的同时,说了一些威胁的话。如:
  以君之明,观孤术数,量君所据,相计土地,岂势少力乏,不能远举,割江之表,晏安而已哉!甚未然也。若恃水战,临江塞要,欲令王师终不得度,亦未必也。夫水战千里,情巧万端,越为三军,吴曾不御;汉潜夏阳,魏豹不意。江河虽广,其长难卫也。
  大意是说,凭藉自己的谋略和实力,是完全有力量打到长江以南的。孙权想要依靠水战,沿江守险,阻止大军南下,未必能够办到,因为在长达千里的江面上作战,情况是变化无穷的。并引春秋时吴国在太湖防御越军、汉初魏王豹在黄河边的蒲坂津阻击韩信,结果都被奇兵打得大败的史实为例,说明自己有必胜的信心。曹操写这封信,目的是想拆散孙、刘联盟,而其最终目的,是想迫使孙权降伏。孙、刘联盟当时正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孙权的实力在赤壁战后也有了增强,曹操这封信自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号称步骑四十万,浩浩荡荡,于建安十八年(213)正月进逼濡须口。张辽和臧霸担任前锋,到达濡须口时,天降大雨,湖水上涨,孙权守军利用水上优势,向前进逼,曹军十分惊恐。张辽打算暂时退兵,臧霸不同意,说:“曹公深明利弊,哪里会把我们丢下不管呢?”仍然坚守不动。果然,第二天曹操下达了大举进攻的命令,曹军一鼓作气,攻破孙权设在长江西面的大营,俘获其都督公孙阳。张辽向曹操汇报头天的情况,曹操对臧霸的表现非常满意,当即任命他为扬威将军,并授予假节的称号和权力。
  孙权得知曹军大举南下的消息,亲率七万大军到濡须口迎战。他派猛将甘宁(字兴霸)率领三千人为前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