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36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36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井取水,结果凿地三十余丈才将水找到。诗中所描写的,正是这一极其艰难的情景。中四句叙事兼抒情:“士隐者贫”,有识之士所忧痛的是贫困(一说,“隐”为隐居之意);“勇侠轻非”,而勇武好斗的人却不把犯法当成一回事。诗人常常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行军艰苦,诗人只是轻轻带过;而河北地区割据势力虽已被彻底消灭,但民生凋敝的情景却依然如故,民风好斗,社会秩序也还很不安定,却使诗人感到心情沉重,情不自禁形诸笔墨,体现了诗人“忧世不治”的情怀。
  第四章《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篇具体写作时间不详,但很可能即为组诗的压卷之作。表现手法与前三首很不相同,前三首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这首诗却是运用传统的托物寄兴手法,通过对具体、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评价,达到述理、明志和抒怀的目的,使哲理与诗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前四句连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人生不免一死。“神龟”和“腾蛇”都是传说中的神物,“神龟”以寿命长见称,典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以本领大著世,典出《韩非子·难势》:“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螾(蝇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连传说中的灵长之物都不免有灰飞烟灭的时候,人的死亡也就更是不可避免的了。次四句,展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老骥”,指已衰老的千里马。千里马因衰老而蹲伏在马棚中,但它形衰而志不减,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就象积极建功立业的志士虽然到了老年,但其雄心仍然不会消沉一样。四句莽莽而来,突兀而起,笔力劲健,句挟风雷,使横槊架赋诗、激昂慷慨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胸襟、抱负和豪情得到了充分的披露,鼓舞了后代无数英雄志士,引得他们为之击节赞赏不已。最后四句,以娓娓道来、如叙家常的文字,倾吐善自保养以延年益寿之意。“盈缩”,这里指人寿的长短;“养怡”,犹养和。曹操这年五十三岁,已渐渐进入了“暮年”。他虽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写出了《龟虽寿》这首诗,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襟怀,表达了不信天命、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乐章。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一章远征乌桓(7)
组诗抒发了曹操班师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内容是丰富的,情感是复杂的。1954年夏,毛泽东在他所写的《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曾提到曹操这首诗: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由于所在的地望,所面对的沧海、秋风都与当年曹操相同,因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曹操北征乌桓这件事,以及曹操在归途中留下的这一组诗。不难看出,毛泽东对曹操远征乌桓、完成北方的统一大业,是给予了历史的肯定的。但曹操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文治武功不能同今天无产阶级所创造的伟大业绩相比,时代毕竟不同了,所以又说“换了人间”。
  慑于远征乌桓的声威和影响,这年十一月当曹操班师到达易水时,代郡乌桓代理单于普富卢、上郡乌桓代理单于那楼率领手下名王前来拜贺,表示归附。从此,绝大多数乌桓都臣服于曹操,对形成北方边境的安定局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班师途中,也出现了一件使曹操十分伤感的事,这就是他的重要谋士郭嘉病死了,年仅三十八岁。郭嘉病重时,曹操派去看望的人往来不绝,死后,亲临吊唁,十分悲痛。他对荀攸等人说:
  “你们的年纪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的年纪最小。我本来打算等天下平定后,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他,却没料到他中年夭折,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接着,曹操上表献帝,请求给郭嘉增加封赏:
  臣闻褒忠宠贤,未必当身,念功惟绩,思隆后嗣。是以楚宗孙叔敖,显封厥子,岑彭既没,爵及支庶。贤君殷勤于清良,圣祖敦笃于明勋也。故军祭酒洧阳亭侯颍川郭嘉,立身著行,称茂乡邦,与臣参事,尽节为国。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臣今日所以免戾,嘉与其功。方将表显,使赏足以报效,薄命夭殒,不终美志。上为陛下悼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昔霍去病早死,孝武为之咨嗟,祭遵不究功业,世祖望柩悲恸。仁恩降下,念发五内。今嘉殒命,诚足怜伤。宜追赠加封,并前千户;褒亡为存,厚往劝来也。
  表文开始说,奖励忠臣,尊崇贤士,不一定限于本人,追念一个人的功绩,恩惠可以加给他的后代,并援引了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死后,楚庄王以寝丘四百户封给其子,东汉时光武帝的大将岑彭死后,光武帝将其长子岑遵和次子岑淮均封为侯的史实为例。接着,褒扬了郭嘉德行的卓异,智慧的渊深,品性的美好,并特别列举了郭嘉随军十余年来在东擒吕布、西灭眭固、平定河北及扫荡乌桓等历次战事中所发挥的作用,对其一生功绩作了高度评价。最后,要求增加郭嘉封邑,在此前封洧阳亭侯、邑二百户的基础上,再追赠八百户,一共一千户,以此鼓励生者、激励后人。郭嘉其人,深谋通变,善于筹划,洞达事理。曹操对他非常信任,视为“奇佐”,以至“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不可须臾离开;并曾说:“只有郭奉孝最了解我的心意!”这篇表文,也算得是曹操对于郭嘉的知人之谈。
  当初,郭嘉是由荀彧推荐给曹操的,因此,曹操又给在许都的荀彧先后写了两封信,对郭嘉的才干和忠诚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对其死表示了沉痛的悼念。
  建安十三年(208)正月,曹操回到邺城。回顾这大半年来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曹操不禁感到有些后怕。一天,他下令清查北征乌桓前对这次军事行动进行谏阻的人,并将他们集中起来。众人不知曹操要干什么,个个心里都象揣了个小兔子,紧张得不得了。谁知曹操不仅没有责备众人,反而一一予以厚赏,十分动情地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一章远征乌桓(8)
“我这次远征,实在是一次很冒险的举动,虽然徼幸取得了成功,是老天帮了我的大忙,所以只能偶尔为之,不能经常如此。你们当初劝阻我,所贡献的是万全之策,所以今天我要厚赏你们。从今以后,你们心中有什么想法,不用担心,都可以通通讲出来。”
  众人听了,转忧为喜。可以说,曹操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北征乌桓的军事行动作了总结。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二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1)
一抑制兼并
  建安九年(204),也就是攻克邺城这一年,曹操过了他的五十岁生日。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曹操也渐渐步入了老境。但是,曹操深知自己肩头的担子还很重,他无暇忧虑自己渐老的年岁,而却十分忧虑国家的混乱不治。为了扫平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他仍把军事行动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稳定占领区、特别是新占地区的统治秩序,提高自己队伍的战斗力,他又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特别是在占领冀州后,更加快了这种整顿和改革的步伐,力图拨乱反正,使统治秩序进入一个正常的轨道。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大肆兼井土地,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作为封建地租被豪强地主攫取,极大地激化了阶级矛盾。袁绍占领冀州后,更对部属及辖区内的豪强地主采取放纵态度,他们肆意凌压百姓,掳掠财物,使广大农民更趋贫困化。曹操攻破邺城后,抄没审配家财以万数,不难看出豪强地主贪婪聚敛之一斑。曹操深知,要稳定统治秩序,须抑制兼并,打击豪强,改变老百姓负担过重的状况。因此,曹操于建安九年(204)八月攻克邺城后,九月便发布了一道《蠲河北租赋令》:
  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这道命令,对于恢复河北地区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争取民心,都是十分及时的举措。命令刚一发布,便博得了广大民众的欢迎。接着,曹操又发布了一道《抑兼并令》: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开头两句,出自《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意思是: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都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下面还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话,意思是:如果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就不会有倾危之虞。曹操引述这段话,反映出他的均平治国的思想。为了减轻不和、不均、不安的现象,曹操接着谴责了袁氏父子放任豪强兼并土地、强迫贫苦农民替他们交纳租税、弄得贫苦农民变卖家产都还难以应付的罪行,并特别提到审配家族窝藏罪人的不法行为,表达了自己对豪强大族任意横行的不满和痛恨。最后,曹操公布了今后征收租赋的定额,规定除此之外,别的不得再擅自征收,并要求各郡守国相严格检查,不要让豪强大户对田地等资产有所隐匿,而让贫苦百姓去交双份租赋。令文语气强烈,态度坚决,表明了曹操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的决心。
  建安时期,曹操虽然在统治区内大兴屯田,但和广大郡县相比,屯田所占的面积是很小的,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施行适合这一部分人的赋税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两汉时期,赋税主要采用地税和人头税的形式。地税是根据收获量按比例征收的,如三十税一、十五税一、十分税一(仲长统《昌言·损益篇》有“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之说,也就是亩收三斛中取三斗为税)。人头税是按人口的多少和大小征收的,七至十四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缴纳23钱,称为“口赋”,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岁的成人每人每年缴纳120钱,称为“算赋”。此外,东汉还有征收缣(细绢)、素(白绢)的记载。曹操将地税改为按定额收,将人头税改为按户征收(称为户调),并将收钱改为收手工业产品,是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利益。
  将地税改为按亩计算,是要使占地多的豪强多尽纳税的义务。曹操所规定的田租户调的数额,只是一个平均数,是交给地方官统计户口征收的标准,在实际征收时,还要按照贫富分等,按等收税,如何分等由地方官斟酌,但每户的平均数必须合于曹操所规定的数额。曹操执行这个制度是以身作则的,每年征收赋税时,他都要让家乡谯县的县令为他评定等级,按等交税。一次,谯县县令将他同曹洪划成一个等级,曹操说: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二章‘不戚年往,忧世不治’(2)
“我家的资财哪有子廉(曹洪字)多呢!”
  曹操说的大抵是事实。曹洪其人,性好聚敛,甚至不惜采取巧取豪夺的手段。同时非常吝啬,连曹操之子曹丕去向他借贷,他都不给,以致曹丕为此怀恨在心,即帝位后曾以他下人犯法为由企图将其下狱处死。谯令的估算或有不够准确之处,但这件事至少说明他没有特别照顾曹操,去给曹操压等级,这也说明曹操是带头执行了规定的,不然一个小小的谯令就不可能这样无所顾忌了。曹操尚且如此,各地的豪强自然也就不能不有所收敛,不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