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30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30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御史的张纮认为不可,劝曹操说:
  “乘别人办丧事的机会前去攻伐,是不符合道义的。万一不能取得成功,反而会使朋友变成仇人。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厚待孙氏,好给自己留个后路。”
  曹操接受这个意见,立即表举继孙策统领了江东的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会稽太守。同时任命张纮为会稽东部都尉,让他回江东去,目的是要他在影响孙权北附方面发挥作用。
  不久,曹操上表征召与孙权友善的豫章太守华歆,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罗致人才,另一方面也不无借此削弱孙权之意。孙权不想放走华歆,华歆劝他说:
  “将军接受朝廷任命,刚同曹公交好,关系还不牢固,我能有机会到朝廷去为将军做做工作,岂不是很好吗?把我白白留在这里,等于养了一个无用之物,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孙权听了,信以为真,就让华歆走了。看来,华歆实际上是不想在东南一隅长期待自己号令下去,所以找了这么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来糊弄孙权。华歆到许都后,被任命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又入为尚书,转传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后曹操###孙权,华歆又被表荐为军师,完全成了曹魏的股肱之臣了。
  这一阶段,曹操保持了同孙权的睦邻关系。一次,孙权因庐江太守李术不肯听从自己号令,准备发兵攻打,但又怕李术向曹操求救,于是预先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
  明公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愿敕执事,勿复听受。
  “阿衡”即伊尹,是辅佐商汤王的贤相。“执事”指曹操手下的办事人员,实即指曹操自己。写过这封信后,孙权即发兵去皖城攻打李术,李术果然向曹操求救,而曹操也终于没有发兵救援,结果李术战败被杀,手下二万余人被孙权俘虏。
  曹操不去救李术,当然不是因为孙权那封信真的起了那么大的作用,而是出于他自己的战略考虑。江东僻远,自然以暂时相安无事为好,这样有利于自己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更为紧迫的一些问题。
  建安六年(201)三月,也就是官渡之战的第二年,曹操因为军粮短缺,把部队带到尚有存粮的东平安民亭就食。但安民亭的存粮也并不太多,不能满足部队同黄河以北袁军相持的需要,曹操便想乘袁绍新败、无力反扑的机会,先行南讨荆州的刘表。曹操之所以产生这个想法,一因刘表盘踞荆州,终究是一个心腹之患,二因自己还有一个心愿未了。建安三年(198),长沙太守张羡因刘表无礼,策动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抗拒刘表,特派使者来见曹操,表示愿为曹操南征充当内应,曹操当时非常高兴。但此后,刘表攻打张羡虽连年不下,而曹操也因忙于对付袁绍,未能派兵南下救援张羡。现在袁绍已被打败,而张羡也已病死。刘表乘张羡新死、其子张怿新任长沙太守之机,率军大举进攻,很快将三郡平定。曹操打算率军南下,认为这样一来可以抑制刘表势力的发展,二来可为张羡报仇。但荀彧不同意曹操这样做,说:
  “袁绍刚打败仗,我们应当趁他处境困难的时候,彻底将其平定。如果我们离开兖、豫二州把部队开到远处江、汉流域的荆州去,万一袁绍率其残部乘虚从背后发动袭击,那对我们就太不利了!”
  荀彧的担心自然不是多余的。当时刘表势力正盛,如果率部南征,未必能够得到什么好处。而袁绍仍有一定势力,万一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对曹操仍会构成威胁。曹操认为荀彧说得有理,立即放弃了南征的打算,而把部队布署在黄河岸边,有意炫耀武力,对袁绍进行威慑。
  这年四月,曹操发兵攻击袁绍在仓亭的守军,大获全胜。袁绍逃回冀州,继续收罗被打散的部属,同时平定了一些在官渡之战后反叛的郡县,然后龟缩邺城,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去了。
  

第十章克平四州(2)
九月,曹操回到许都。官渡之战中,刘备曾受袁绍指派,到汝南同反叛曹操的黄巾余部龚都会合,袭扰曹操后方,并攻杀曹操的部将蔡杨。曹操回许都不久,即亲自南征刘备。刘备自知不是对手,赶紧投奔刘表去了。刘表待以上宾之礼,给他增拔了一些兵力,让他驻屯新野。龚都等人不愿跟随刘备南去,纷纷逃散。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汝南,不久回到许都。
  这期间,曹操派张辽率部平定了鲁国各县。又派张辽、夏侯渊到东海攻打曾经依附吕布的地方割据势力昌豨。张辽、夏侯渊把昌豨包围起来,接连攻打数月,均未奏效。正当粮食用尽,准备撤军时,张辽发现昌豨有投降的念头,于是毅然单身登上三公山,来到昌豨家,拜见昌稀家人,劝昌豨归降。昌豨很受感动,答应投降,随后同张辽一起来见曹操。曹操觉得这样做很危险,打发昌豨离开后,责备张辽说:
  “你这不是一个大将应有的做法!”
  张辽承认不妥,并解释说:
  “我这样做,是因为您的声威显扬天下,我奉您的命令行事,昌豨一定不敢加害于我。”
  第二年,即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率军回到谯县。不久,又到浚仪,下令治理了睢阳渠。这时,他想起故太尉桥玄来了,便立即派人带着太牢(用牛、羊、猪三牲作祭品,有时也专指牛,是古代最隆重的祭品)到睢阳桥玄墓上去祭奠,并亲自写了一篇祭文,表达了自己对于桥玄的一腔追慕感激之情。
  接着,曹操进军官渡,准备继续对河北用兵。
  袁绍自官渡大败后,积郁成疾。这年五月,突然发病吐血,不治而死。他这一死,袁氏顿时丧失中心,各种矛盾立即暴露出来。
  袁妻刘氏喜妒残忍,袁绍死后,遗体还没有入棺,她就大开杀戒,将袁绍的五个宠妾全部杀死。又怕这些人死后有知,到阴间后还去同袁绍相会,因此又—一将其头发剃光,脸上刺字涂墨,以达到毁容的目的。刘氏的儿子袁尚还觉不解恨,又将这些宠妾的家属全部杀掉。
  更为严重的是袁氏兄弟之间的分崩离析,萁豆相煎。袁绍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袁绍还在世时,为了争夺继承权,他们就已开始激烈的明争暗斗。袁尚貌美,其母刘氏得袁绍宠爱,偏爱袁尚,一再在袁绍面前称扬袁尚的好处。袁绍因爱袁尚貌美,也想立他为嗣,虽还没有公开表露出来,但已着手采取一些必要的步骤。打败公孙瓒后,袁绍让袁谭出任青州刺史,镇临淄。沮授不同意这种做法,劝阻说:
  “袁谭是长子,应当立他为嗣。而您却让他驻防外地,这是会留下祸根的。”
  袁绍听不进去,掩饰说:
  “我是想让每个孩子都占有一州,借以考察他们的才能。”
  同时让袁熙出任幽州刺史,镇蓟,让外甥高干出任并州刺史,镇晋阳,而指定袁尚为冀州刺史,镇邺,实际上是让他继承了自己的权位。
  袁绍一死,争夺继承权的斗争立即白热化。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夺利,审配、逢纪因傲慢奢侈为袁谭所不齿,这样就自然地分成了两派,审配、逢纪支持袁尚,而辛评、郭图支持袁谭。不少人认为袁谭年长,应当立他为继承人,审配等人则担心袁谭继位后自己会失宠,就同袁妻刘氏勾结,假托袁绍遗命,在袁绍死后很快立了袁尚。袁谭赶来奔丧,见大局已定,只得自称车骑将军完事。但两人的矛盾并没有就此完结,而是变得越来越尖锐。
  袁谭出屯黎阳,袁尚只给他调拨了不多的兵力,还派了逢纪去做监军。其时曹操大军压境,袁谭要求增兵,袁尚经与审配商议,仍不给他增兵。袁谭一气之下,将监军逢纪杀死。
  袁绍死后,曹操一来可能想观察一下局势的演变,二来也可能有些顾念他同袁绍多年的交情,因此迟迟未对河北用兵。直到九月间,也就是袁绍死过百日之后,才下令渡河,进攻袁谭。袁谭自知兵力不敌,连忙向袁尚告急。袁尚既担心黎阳有失,想派兵增援袁谭,但又怕袁谭乘机吞并了他的人马。思忖再三,决定留下审配驻守邺城,自己亲自带兵增援黎阳。袁谭、袁尚在黎阳城外与曹操数次交手,均遭失败,只得退回城中固守。曹操率兵将城围住,双方对峙,连月不下。
  

第十章克平四州(3)
这期间,袁尚派他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与并州刺史高干一道,联络驻在平阳的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大举进攻河东,从西边牵制曹操,关中为之震动。郭援等人又派人前去与马腾等关中诸将联络,马腾等暗中同意出兵配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进围南匈奴单于于平阳,钟繇又派人前去说服马腾转变了态度。马腾派长子马超率兵万余人支援钟繇,大败郭援军,郭援被杀,南匈奴随之投降。
  刘表乘曹操在黎阳与袁谭、袁尚对峙之机,派了刘备北侵,进抵叶县。曹操派李典和夏侯惇前往抵御,刘备退走。在解决了西边和南面的问题之后,曹操于建安八年(203)二月奋力进攻黎阳。袁谭、袁尚唯恐外城有失,不得不出城迎敌。双方在城外展开激战,袁军节节败退。曹操想乘势将袁军包围起来,袁谭、袁尚见势不妙,只得放弃黎阳,连夜率部逃回邺城去了。
  黎阳是冀州的重要门户,曹操占据黎阳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从而获得了很大的战略优势,为他进一步扫平袁氏势力提供了便利。
  二挥师北还
  曹操占据黎阳后,乘胜对袁谭、袁尚展开追击。四月间追到邺城,见郊外麦子已熟,便下令抢收,充作军粮,同时,派兵攻下了阴安等县城。诸将想要乘胜把邺城拿下来,郭嘉不同意,说:
  “袁绍很喜欢他这两个儿子,不知道让谁嗣位好。这两人各有党羽,互相争斗,不用多久就会分道扬镳的。如果我们逼得紧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我们;反之,他们之间就会发生火并。我们不如南向荆州,做出要去攻打刘表的样子,以等待两人的关系发生变化。到时再来收拾他们,平定河北就很容易了。”
  这是一个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以坐收渔人之利的建议。曹军自上年九月进兵黎阳以来,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士卒大都感到疲劳,进行适当调整也是必要的。刘表这时已经稳定了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的局势,解除了后顾之忧,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原局势的变化,如果这时挥师南下,也可对刘表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使他不敢贸然对北用兵。曹操经过权衡,爽快地接受了郭嘉的建议,留下贾信驻守黎阳,自己于五月间回到了许都。接着,于八月间动身南征,进抵西平。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军刚一南撤,袁谭、袁尚就发生了摩擦。袁谭向袁尚提出要求说:
  “我的部队铠甲不好,因此上次被曹操打败了。现在曹军退走,你给我更换一下铠甲,我可以乘曹操还没有渡过黄河的机会,出兵掩袭,准保可以把他打败。这个机会可千万不能失去啊!”
  袁尚对袁谭的用意感到怀疑,对他的要求也就不予理睬,既不给他增兵,也不给他更换铠甲。袁谭大怒,在郭图、辛评的唆使下,立即领兵攻打袁尚,双方在邺城外展开激战。袁谭不敌,带着人马退到南皮。
  别驾王修从青州赶来,劝袁谭不要听信谗言,断了兄弟之间“左右手”的关系,要他同袁尚重新和好,认为这样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袁谭不听。
  不久,袁尚又率军前来攻打袁谭,袁谭仍不敌,从南皮逃到平原。袁尚穷追不舍,率兵赶到平原,将城池团团围住。
  刘表见二袁争斗不已,担心曹操从中渔利,最终威胁到自己的利益,便分别给袁谭和袁尚写信,劝他们不要“忘先人之仇,弃亲戚之好,而为万世之戒,遗同盟之耻”,要他们合力对付曹操,等事定之后再来理论是非曲直。但二袁谁也听不进刘表的劝告。
  袁尚组织兵力日夜攻打城池,袁谭感到越来越难以招架。郭图建议说:
  “现在将军地盘狭小,兵力不足,粮草匮乏,显甫(袁尚字)前来攻打,时间长了恐怕难以抵挡。我看不如把曹公请来对付显甫。曹公来后,一定会首先攻打邺城,显甫一定会回师救援。这时,我们就可以乘机引兵向西,把邺城以北的地方全部据为己有。如果显甫被曹操打败,我们可以把他的兵马接收过来,以同曹公对抗。曹公远道而来,粮草接济不上,一定会自动撤军。这样,赵国以北的地方就都会落入我们手中。我们有了这些资本,就足可以同曹公抗衡了。不然,事情是很难办的。”
  

第十章克平四州(4)
袁谭开始不想采纳这个建议,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引狼入室的做法。但后来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只得采纳郭图的建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