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3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3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花戏楼则是一座清代初期的建筑,原为山陕会馆。在门楼和庙内的一座舞台上,分布有砖雕和彩绘的花草、禽兽等透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舞台藻井四围的悬枋上彩绘有十八出三国戏剧,有不少是有曹操出场的,计有孟德献刀、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战濮阳、华容道、蒋干盗书、阳平关等,多数是以出曹操洋相为主题的。在曹操的故乡后来也出现了对曹操“不敬”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值得加以思考。
  曹操家族的墓群也在亳州南郊,《水经注·阴沟水注》对此有详细记载,如说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炬,上罦罳已碎”。此外还对曹腾等人的墓作了著录。这一带至今还留有曹四孤堆等周围十余里的墓葬遗址。1970年后陆续对一些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的董园二号墓全系石结构,墓内长15.3米,宽10.2米,高3米,由甫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具有相当的规模。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字砖,字砖上刻有“为曹侯作壁”、“比美诗之比”、“曹腾字季兴”等字样。此外还出土有银缕玉衣、铜刀、铁戟、铁币、珍珠、金饰、玉饰等物。
  曹操在亳州及其他地方留下的遗迹,为无数后人缅怀曹操业绩、研究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亳州人民对这些遗迹极为珍视,细心加以维护和修整,相信这些遗迹将与曹操的声名和业绩永存,在传布历史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历久不衰的作用。
  二“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关于曹操的家世,其说不一,特别是对曹操远古祖先的说法很不一致,就连曹操家人的说法也是互相牴牾的。其说主要有三种:
  一说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有个曾孙叫颛顼,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孩子总生不下来。陆终最后只好用刀子剖开女嬇左边腋窝下,生下了三个儿子;又剖开右边腋窝下,也生下了三个儿子。其中的五儿子名安,赐曹姓,封在曹国。西周初,周武王将其弟振铎封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在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灭掉,子孙分散,其中有的在沛定居下来。秦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后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曹操即为曹参之后。持此说者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外,《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也说:“臣松之案蒋济《立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曹腾是曹操的祖父,其碑文称曹氏出自邾国,很可能代表了曹腾自己的看法。
  一说为姬姓之后。曹叔振铎被封在曹国后数百年,即周敬王三十三年(前487),曹国被宋国灭掉,曹国国君的后人被称为曹氏,曹操即为这些后人之一。持此说者为曹操本人。《三国志·魏书·蒋济传》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赞同这一说法,曹操死后,他在《武帝诔》中说:“于穆我王,胄稷胤周。”稷,即后稷,名弃,相传为周的祖先,舜时为农官,别姓姬氏。
  

第一章少年行止(3)
一说为虞舜之后。魏明帝曹睿时,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认为魏为舜后,推舜配天。太尉蒋济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舜本姓妫,其后代姓田,不是曹氏的祖先,并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诘责高堂隆,指出“魏非舜后而横礼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谬妄”。但曹睿却赞同高堂隆的说法,景初元年(237)在洛阳南面修筑了祭天的圆形高坛即圜丘后,曾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明确声称:“曹氏系世,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到魏元帝曹奂被司马炎废掉时,《禅晋文》也说:“昔我皇祖有虞”,同他的叔伯兄弟曹睿(曹奂也是曹操孙子)站到了同一立场。
  推测起来,曹操在世时其祖先可能就已经无考了。诸种说法大抵都为附会之谈,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借此抬高曹氏的地位而已。
  比较而言,曹操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的情况是明确的,当然还有个别疑点和歧点。
  曹操的曾祖名节,字元伟,在地方上有仁厚礼让的名声。一次有位邻居丢了猪,这头猪与曹节家的猪有些相似,这位邻居便上门将曹节的猪认走了。曹节明知邻居的做法不对,却并不同他争辩。谁知邻居的猪后来又跑了回来,邻居于是感到非常惭愧,赶紧将曹节的猪送了回来,并向曹节道歉,曹节仍不多说什么,只是笑着把猪收下了。这件事博得了乡人普遍赞赏。曹节共有四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最小的一个儿子名腾,字季兴,即曹操的祖父。
  曹节有人疑当作“曹萌”。侯康《三国志补注续》:“案《后汉书·皇后纪》曰:‘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此书《三少帝纪》曰:‘景元元年六月故汉献帝夫人节薨。’若腾父名节,操不应复以名其女。”《艺文类聚》卷九四引《续汉书》:“曹腾父萌。”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引梁章钜曰:“‘节’、‘萌’字形相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欤?”按照常理,曹操确实不大可能让自己的女儿与其曾祖父同名。“节”繁写作“節”,与“萌”字形相近,发生错讹的可能性确也是存在的。
  0
  0
  曹腾早年就进宫当了宦官,历事安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五个帝王,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安帝时为黄门从官。其时顺帝在东宫,邓太后下诏让从中黄门从官中挑选年纪幼小而又温和顺从、办事谨慎的人陪侍太子,曹腾被选上,深得太子喜爱,饮食赏赐都与众不同。顺帝即位后,为小黄门,迁中常侍。质帝死后,太尉李固欲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则欲立蠡吾侯志,正相持不下时,曹腾等人连夜去见梁冀,说:“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众多,过失不小。清河王严明,如果当了皇帝,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这话正合梁冀心意,梁冀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梁冀上朝,气势汹汹,言辞激切,用高压手段慑服了众人,并罢免了李固,终于将蠡吾侯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这就是桓帝。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参与定策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李固是硬直派官僚的代表,他是反对宦官专权的,在朝中对黄门宦者一概斥遣,曹腾反对李固的主张,显然是为了维护宦官集团的利益。不过,曹腾同一般宦官相比还是有所不同,他对官僚士人并不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相反还比较注意推荐其中的贤能之士,如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人,都是经他推荐而位至公卿的。他帮了别人的忙,却并不以此自诩。对有些事情的处理,也显得颇有肚量。如蜀郡太守想同他拉关系,利用本郡官吏进京的机会,给他送去了一封表示推崇之意的信。益州刺史种暠得知这一消息,派人在函谷关将这封信搜出,上书奏了太守一本,并连及曹腾,说曹腾内臣外交,很不应当,请求皇帝免官治罪。皇帝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为由,保了曹腾。种暠将了曹腾的军,曹腾却并不记仇,相反常常称赞种暠,说他是一位“能吏”,颇得“事上之节”。曹腾这样做,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后来,种暠做了司徒,不忘曹腾的好处,曾对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全靠了曹常侍的恩惠啊!”
   。 想看书来

第一章少年行止(4)
曹腾生活在一个宦官可以娶妾养子并可用养子袭爵传封的时代,因此他也收了一个养子,名曹嵩,字巨高,这就是曹操的父亲。既是养子,其亲生父母为谁必然会成为人们探究的对象,而探究下来竟没有什么结果,这就有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末”的说法。吴人作的《曹瞒传》及郭颁《世语》俱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有人据此认为,亳州城内的夏侯巷(据《亳州志》,夏侯巷是夏侯惇等曹魏名将的故里)就是曹操的故宅。清人何焯不同意这一说法,他认为,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娶的是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夏侯渊的儿子夏侯衡娶的也是曹氏的女儿,如果曹操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这种事情是决不可能发生的。况且吴是魏的敌国,吴人有意诋毁曹操,所以说他是夏侯氏之子,这是不可轻信的。但赵一清又不同意何焯的看法,他认为曹操把女儿嫁给夏侯楙,是想掩盖他是夏侯氏之子的真象,这正是他奸雄的本色。真是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在看来,曹操与夏侯氏关系密切,不同一般,在曹魏时代夏侯氏“一门侈盛于时”,吴人的传说恐怕也是有些根据的。
  由于有曹腾这么一个大宦官的养父,曹嵩仕途一帆风顺,很容易就做到了司隶校尉的官职。灵帝时,又转为大司农、大鸿胪。适逢灵帝开西园卖官,曹嵩又通过贿赂当权的宦官,并出钱一亿,在中平四年(187)十一月买到了太尉的官职(次年四月被罢免)。曹腾死后,又袭费亭侯。曹操起兵后,曹嵩不肯相随,放弃京官回谯县闲居。初平四年(193),为避董卓之乱,在琅玡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属杀死。
  曹嵩能够出钱一亿来买官做,足见其家财的殷富。这一时期,曹氏家族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的不只一个,如曹腾弟曹褒(曹仁祖父)官至颍川太守,褒子炽(曹仁父)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侄儿曹鼎(曹洪伯父)官至尚书令,另一个堂侄儿(曹休祖父)官吴郡太守。家财殷富的也不只一人,如曹炽之子曹纯(曹仁弟)“富于财”,家中的僮仆有上百人;曹洪的家财甚至超过曹操,所豢养的家兵达到千余之多,可见曹氏当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颇有势力的。70年代考古工作者从亳州曹氏宗族墓葬中发掘出大批文物,其中元宝坑一号墓中有字砖145块,第十号宇砖上刻有“曹腾字季兴”的字样,十二、十三号字砖上刻有“曹炽”的字样,十六号字砖上刻有“曹鼎”的字样,二十号字砖上刻有“曹鸾”的字样,可见这些人在当时确都是曹氏家族中显赫一时的人物。在董园一号墓出土的银缕玉衣,也说明墓主在当时是跻身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人物。
  曹操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对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对他执政后所采取的方针政策产生了复杂而微妙的影响。祖父是个大宦官,为此父亲沾了光,他也沾了光,不然他是不大可能顺利踏上仕途,在二十岁时即出任京城洛阳北部尉的要职的。但宦官不过是供帝王役使的家奴,大都出身微贱,与名门世族不同,往往被人瞧不起,因此曹操也不免有些自卑之感。而曹腾虽为大宦官,却又与那些一味专横跋扈、逞暴肆虐、与名士势不两立的宦官有所不同,大约他也看不惯有些宦官的胡作非为,因而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倾心推引、交接一些名士,这对曹操后来对豪强、对宦官、对名士所采取的立场和态度,无疑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于曹操出身在一个虽然有钱有势、但却并非名儒宿宦的家庭,因此从小所接受的传统儒家教育相对说来是比较薄弱的。他后来在《善哉行》(其二)诗中追忆说:
  自惜身薄祜,夙残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薄祜”,即福薄。“三徙教”,指母教。据《列女传》载,孟轲的母亲为了教育孟轲,曾三次搬家选择邻居,最后定居在学宫附近,使陈设祭器,学习礼仪。“过庭语”指父教。《论语·季氏》载,孔丘的儿子鲤从庭院走过,孔丘喊住他,要他学习《诗》和《礼》。曹操对其父母是颇讲究一个“孝”字的,这里说他从小既没有得到过慈母的关怀,也没有听到过严父的训导,不大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虚构。说自己出身微贱,也反映了曹操对自己这样一个宦官家庭的真实想法,这种想法同当时士族清流对宦官的看法是一致的。
   。。

第一章少年行止(5)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曹操小时很少受到礼法观念的束缚,养成了颖悟机警、善于出谋划策、随机应变的个性。平时行为放荡不羁,喜欢恶作剧,但也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之相好的伙伴,如袁绍、张邈等人,大都也是些喜欢游侠的人物。有几则传说,颇能反映曹操当时的行止性格。
  一则说,曹操的叔父十分看不惯曹操成天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