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19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19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真是我的樊哙啊!”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鸿门宴上,项羽想要杀掉刘邦,樊哙当面予以斥责,保护刘邦使之得以安然脱险。曹操爱赏许褚,当即任命他为都尉,接替典韦做了自己的亲随侍卫。跟着许褚前来的人,武艺也都很高强,曹操全部任为虎士,让他们做了自己的警卫。
  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时,曾经归附曹操的南阳、章陵等县,在曹操北返后又反叛成为张绣的属地。曹操派曹洪前去攻打,未能获胜,只得退守叶县。张绣、刘表得势,多次带兵前来骚扰。为了解除张绣的威胁,曹操在这年十一月再次率兵南征。
  大军来到淯水岸边,曹操隆重祭奠了头次南征时在这里阵亡的将士,为之感叹流泪,不能自已,部下见了,无不深受感动。曹操这样做,一方面由于他内心确实深深怀念着阵亡的将士,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加以表达、宣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起将士们的同仇敌忾之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曹操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相当顺利。曹操对占据湖阳的刘表部将邓济发起攻击,许褚率领一批壮士首先攻进城内,杀死敌人上万,并活捉了邓济。曹操表彰有功将士,提升许褚为校尉。接着,曹操又顺利地攻下了舞阴。在局势大体稳定后,曹操于第二年即建安三年(198)正月回到了许都。
  三月间,曹操准备三征张绣。军师荀攸劝阻说:
  “张绣同刘表互为依靠,形成了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但张绣是外来户,缺乏根基,军粮全靠刘表供应。一旦刘表停止军粮供应,两人必然就要发生摩擦。不如暂缓攻击,等待时机。时机合适时对张绣进行利诱,就可以把他争取过来。反之如果加紧攻打,两人势必就要互相救援,我们反而难以达到目的。”
  

第七章南征张绣(4)
但曹操急于解决问题,没有采纳荀攸的意见。
  曹操率军南下,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果然不出荀攸所料,曹操围困穰城后,张绣立即向刘表告急,而刘表也立即作出了派兵北上援救张绣的决定。
  就在这时,从许都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原来有袁绍的部属反叛过来,对荀彧告密说:
  “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早袭击许都,认为这样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天下就很容易了。”
  荀彧立即派人将这一消息报告了曹操。曹操一听,不免大吃一惊,认为不可不加防范,于是下令解围撤军。张绣尾随追击,曹军只能摆开连营阵势缓慢后撤,每天只能走几里路。而这时刘表派来的援军也赶了上来,预先布署在穰城东北面曹操回军的必经之地安众,据险防守,切断了曹操的退路。这样一来,曹操被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张绣得知援军赶到的消息,则士气大振,曹军与战不利。直到这时,曹操才感到不该不听荀攸的劝告,对荀攸说:
  “我不听您的劝告,以致弄成了这个样子!”
  曹操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摆脱困境、克敌制胜的办法。他给荀彧写信说:
  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
  到安众后,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起据守险要。曹操前进受阻,于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作战方案,连夜在险要处开凿地下通道,将军械粮草等辎重全部运送过去,并布下奇兵。天明后,敌军以为曹操逃跑了,全军来追。张绣临出发前,贾诩劝他说:
  “不要去追,去追一定会吃败仗。”
  张绣不听,仍发兵追击。曹操突出奇兵与步骑夹攻,把张绣打得大败,完全实现了预定的作战方案。
  张绣败回大营,不一会,贾诩又对他说:
  “赶快再追上去,这一去准能获胜。”
  张绣不解,犹疑说:
  “刚才我不听您的劝,以致吃了败仗,怎么还要去追呢?”
  贾诩胸有成竹地说: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你赶快去,去了总会有好处。”
  张绣平常十分信任贾诩,听了贾诩的话也就不再犹豫,立即召集部队再次追上去。没有费多大的力气,果然取得了胜利。
  张绣回营后,请教贾诩说:
  “我开始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肯定会失败;后来我用败兵追击得胜之兵,而您说肯定会取得胜利。后来的结果又都和您说的完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诩解释说:
  “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将军虽善用兵,但毕竟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开始撤退,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周密布署;追兵虽精,但将既不及对方,对方断后的士兵也必然都是精锐之士,所以知道前往追击必然失败。曹操攻打将军并没有发生了什么失误,力未尽而退兵,肯定是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在打败将军后,必然会率领轻军先往回赶,即使留有部将断后,部将虽勇,却又不是将军的对手了。所以将军虽以败兵去追,也是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张绣听了这番分析,非常叹服。
  七月间,曹操回到许都。荀彧问曹操:
  “到安众前您就料定到安众后会把张绣打败,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回答说:
  “敌人阻挡我们撤军,把我们逼到死地进行决战,所以我料定我们会取得胜利。”
  《孙子·军争篇》中有“归师勿遏”的话,意思是返回驻地的军队不要去阻挡。《孙子·九地篇》中还有这样的话:“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意思是说,将部队置于没有退路的死地,士兵就会拼死决战,去夺取胜利。曹操的安众之战便是对这一军事思想的成功运用。当然,曹操在战术上也作了巧妙安排,如果在具体指挥上发生失误,置之死地也不一定就能生存下来。曹操连夜凿地道将辎重和一部分兵员转移,给对手造成已经逃跑的错觉;而在后面却留下了一支精锐的伏兵,自己留下亲自断后。当敌人来追击时,自然就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取胜也就是必然的了。将士英勇战斗也是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在这场战斗中,曹仁、李通等人都出了大力。曹仁开始未随主力行动,而是带着所属部队别攻他处,配合主力攻势,共俘获敌方男女三千多人。当曹操撤军,被张绣追击,作战不利,士气下降时,曹仁激励将士,振作精神,从而一鼓作气击败了张绣,曹操对此十分赞赏。李通本来率部驻守汝南西界,当刘表派兵援救张绣,曹军处于不利时,他率部连夜赶到,带头冲锋陷阵。战斗结束,回到许都后,曹操任命李通为裨将军,封建功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南征张绣(5)
当然,曹操在这次战斗中也有疏忽,被贾诩钻了空子。如果在自己亲自断后、击败张绣后仍妥善地安排好断后问题,使张绣无隙可乘,那就更为完美了。
  三“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每次得到献帝诏书,总担心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以许县地处低湿为由、想把献帝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控制的图谋,又因曹操拒绝迁都而化成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谋士田丰确曾劝过袁绍,说:
  “迁都的计划既然不可能实现,那我们就应当尽快进攻许都,奉迎天子,然后以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是上策。不然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曹操的俘虏,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田丰字无皓,钜鹿人,颇多谋略。原为冀州牧韩馥的谋士,但不被信用。袁绍兼并韩馥后,投到袁绍麾下,袁绍任他为别驾,十分信任,但在关键时刻往往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保万无一失,曹操得知袁绍将要袭击许都的消息后立即撤军,但赶回许都后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曹操三次南征张绣,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获胜,第三次互有胜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操未能消灭张绣,但张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攻许都,南边的局势暂时平稳下来。在这种情势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先东征吕布,平定了徐州,并打败了袁术。
  建安四年(199),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线对峙。袁绍为了拉拢张绣一起对付曹操,派使者来到穰城,约张绣出兵进攻许都,同时给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联络感情。当时袁绍势力强大,张绣打算答应袁绍。不料贾诩当着众人对袁绍的使者说:
  “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反目为仇、互相攻伐的事。贾诩冷不丁这么一说,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绣不由得大惊失色,脱口而出:
  “您怎么这样说呢?”
  但贾诩胸有成竹,话已说出,使者只得动身回冀州复命去了。
  事后,张绣私下惶恐不安地问贾诩:
  “您这样处理,我们今后怎么办呢?”
  贾诩的回答又出乎张绣意外:
  “不如投靠曹公。”
  张绣为难地说:
  “袁强曹弱,我们又同曹操结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么行呢?”
  贾诩不慌不忙说出一番理由:
  “将军所说的恰好就是我们应当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从公义出发,我们应当归附他。第二,袁绍强盛,我们以不多的一点兵力去归附他,他肯定不会看重;而曹公还比较弱小,得到我们这支兵力,肯定会感到很高兴。第三,凡有志于建立王霸之业的人,肯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怀的博大,我看曹公就是这样的人。这件事请将军不必再疑虑。”
  张绣见贾诩说得入情入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这年十一月,张绣率部到许都投归曹操。曹操果然十分高兴,亲热地拉着张绣的手,为之设宴款待,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还为其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做了儿女亲家。
  曹操对贾诩自然也是亲热异常,拉着贾诩的手说:
  “使我取信于天下的,就是您啊!”
  意思是说,他同张绣争战多次,并曾被张绣打得大败,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都死在张绣手下,但现在张绣却对他这样表示信任,率兵前来投归他,他也要信用张绣,既往不咎,为天下人做出一个不计私怨、宽宏大量的榜样,以取信于天下。曹操热情地接待张绣,并立即委以重任.还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不仅是为张绣带来了一支生力军而论功行赏,更重要的是为取信于天下而安排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步骤。曹操可算是找到了一个宣传自己、展示自己博大胸怀的绝好机会,找到了一个化敌为友的绝好典型,没有张绣和曹操之间类似交往与恩怨的人是很难充当这样的典型的。
  

第七章南征张绣(6)
曹操这样做,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真诚的,他确实是冰释了恩怨,打算一切从头开始。当然,这种真诚是同他的策略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势力还不够强,而他的志向却又非常远大,要发展事业,还需要大量人才,不管是一开始就投到他这儿来的人才,还是从敌方营垒中跑过来的人才,他都一概欢迎。为了招徕人才,特别是从敌方营垒中招徕人才,就必须要有一个宽宏大量、既往不咎的政策,曹操就是想要实施这样的政策,并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有这样的政策。有了向天下人展示这样政策的绝好机会,他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曹操不会忘记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的贾诩,因此他对贾诩所表示的不仅是欢迎,更多的是感激。他给予贾诩的封赏,也是很够意思的:开始就上表举荐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很快又提升贾诩为冀州牧。因冀州还在袁绍手里,因此留参司空军事。从此,贾诩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一起,成为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
  张绣内心十分感激曹操对他的信任,后来每次作战都异常英勇。官渡之战,他因力站有功,被提升为破羌将军。在南皮参加击破袁谭的战斗后,封邑被增加到二千户。曹操对张绣的信用也是始终如一的,给予张绣的封赏总是超过其他将领。当时因战乱连年,户口减耗严重,十户人家不过还剩一户在,因此诸将的封邑没有能够满千户的,而张绣的封邑达到二千户,大大超过了其他将领。曹操这样做,其实质还是要保往这个“样板”,让他继续发挥作用。
  建安十二年(207),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桓,死于途中。其子张泉继承了封爵,后因参与魏讽谋反,被杀,封邑随之削除。
  据说,张绣之死是由曹操次子、后来当了皇帝的曹丕一手造成的。曹丕因张绣多次请他聚会,竟发怒说:
  “你杀了我的哥哥曹昂,怎么还好意思见人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