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13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13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苍辏196)正月,曹军进抵武平,袁术所任命的陈国相袁嗣投降。由于在汝南、颍川两郡活动的黄巾军余部何义、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拥兵数万,开始追随袁术,后又依附孙坚,对曹操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曹操又在二月对他们展开攻击,杀死了黄邵,收降了刘辟、何义,顺利地攻占了许县,势力又有了新的发展。
  献帝来到洛阳后,曹操即打算将献帝迎来许县。一些人对此有疑虑,认为关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刚护送献帝来到洛阳,正北连河内张杨,一时难以将其制服。荀彧则坚决支持曹操的想法,鼓励曹操说:“从前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因而诸侯纷纷前来追随;汉高祖为义帝穿上白衣服发丧,因而天下的人都来归附。现在皇帝流徙不定,东都洛阳又那样残破,忠义之士都有怀恋王室的心意,老百姓都有感旧的哀痛。如果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迎奉皇帝,是符合大家的愿望的。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镇服各据一方的豪杰,这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如不及时作出决策,其他豪杰必然会产生非份之想,那时再来考虑这个问题,就来不及了。”
  沛郡人丁冲过去曾与曹操交好,这时也给曹操来信说:“您平时常常表露出匡济天下、辅佐皇帝的志向,现在到了实现志向的时候了。”程昱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些意见正合曹操心意,曹操于是立即采取行动,派曹洪带兵西迎献帝。由于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凭险抗拒,曹洪无法前进,计划一时未能实现。曹操为此感到十分愁苦,曾写作《善哉行》(其二)一诗抒写当时的心境:
  我愿于天穷,琅玡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遂?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天穷”当作“天穹”,即苍天。“琅玡”,山名,在今山东诸城东南。“左”,地理上以东为左。这里以琅玡山在东方倾倒比喻其父在琅玡国被陶谦杀死。《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公至自楚。”“欣公归其楚”即用此典,表示喜献帝还洛之意。“抱情不得叙”,谓不得抒其情于献帝。“显行”,指建立功业。“天教人”,谓用天子的政令教化万民。“绪”,残,引申为失败。两句说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最后两句,说自己将难于在日月之下做人,内心包含的忧愁难以消除,还不如雨,因为雨总还有个停的时候。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曹操虽然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是怀着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致为此感到苦闷和忧惧。正是这种不满足感和危机感,驱使着曹操去为生存和发展不断奋斗。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4)
当时,在献帝周围的将领主要有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韩暹和董承驻京师宿卫,杨奉驻守梁县,张杨驻守野王。这四人虽然表面上有联合关系,但彼此矛盾很大。曹操决定利用这一矛盾。四人中以杨奉兵力较强,又驻守在洛阳以南,与许县临近,曹操决定先拉拢杨奉,通过早已与自己友好、这时在朝任议郎的董昭给杨奉写信。信中说:
  “将军护卫皇帝,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故都洛阳,辅佐之功,举世无匹。现在天下不宁,皇位至重,必须群贤协力加以维护,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支撑的。将军可在朝内作主,我作为外援。现在我有粮,将军有兵,正好有无相通,取长补短,生死与共。”
  杨奉虽然兵力较强,但孤立少援。加之献帝到洛阳后,宫室早被董卓烧尽,百官只能找些柴草,靠着断壁残垣搭帐棚居住;粮食更是紧张,州郡各拥强兵,不肯接济,群臣饥乏,尚书郎以下官员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充饥,有的就饿死在墙垣之间,有的则被士兵杀死,情况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曹操表示愿与杨奉合作,并拿出粮食来,自然使杨奉喜出望外。杨奉即与诸将一同上表,请献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不久又升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曹操先后写了《上书让封》、《上书让费亭侯》表示推辞,献帝不允,才又上了《谢袭费亭侯表》表示接受。三份奏章言辞均颇谦卑恭顺,虽然这是这类表文的基本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虚伪的姿态,但就曹操而言,这一时期处事比较谦恭谨慎,这时又怀着尽力博取朝廷欢心和信任的目的,极有可能还是发自内心的。
  这时,在洛阳的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于是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象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三迎献帝都许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次,曹操请董昭坐到自己身边,问他:
  “现在我来到洛阳了,你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董昭回答说:
  “将军起义兵以除暴乱,现在来到朝中辅佐天子,这是相当于春秋五霸所建立的功业。但朝中将领各怀异心,未必都能倾心服从,留在洛阳匡辅朝政,必有许多不便。最好的办法,是将天子迁到许县去。但朝廷已经多次迁徙,现在刚刚迁回洛阳,远近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安定下来,再迁徙恐怕会出现麻烦。希望将军权衡利弊,采取合适的对策。”
  曹操表示同意董昭的看法,但担心驻守在梁县的杨奉阻挠,董昭又献计说:
  “杨奉势孤少援,是愿意同将军合作的。将军升为镇东将军,袭费亭侯,都是杨奉起的作用,应该尽快派遣使者带着厚礼去答谢他。我们可以对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暂时把献帝迁到鲁阳去。鲁阳离许县很近,运输粮食就比较容易了。’杨奉为人勇而无谋,必然不会怀疑。”曹操觉得董昭的主意很好,立即派遣使者到杨奉那里去,杨奉果然信以为真。曹操途经轩辕顺利地将献帝转移到了许县。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5)
到这时,杨奉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大为恼火,立即同韩暹一起带兵追击,企图将献帝抢夺回来。曹操料定杨奉会前来追击,预先在阳城境内的山谷中设伏,将杨奉和韩暹的追兵打得大败。
  十月,曹操为了彻底解除杨奉的威胁,亲自率军征讨杨奉,杨奉再次被打败,只得同韩暹一起带着余部南逃,投奔袁术去了。杨奉的大将河东人徐晃,字公明,颇有胆识。当初在长安时,曾劝说杨奉护卫献帝东归洛阳;到洛阳后,当韩暹、董承闹矛盾时,又曾劝说杨奉归附曹操;这时见杨奉大势已去,便乘机脱离杨奉,投归了曹操。
  许县在今河南许昌市东,秦汉时为颖川郡地。曹操将献帝迎来许县后,即将这里定为都城,直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取代献帝建魏、将都城迁到洛阳为止,共在这里建都二十五年。黄初二年(221),曹丕将许县更名许昌,仍为五都(长安、谯县、许昌、邺城、洛阳)之一。献帝刚来许县时,由于尚无宫殿,因此暂住曹操军营中。待宫殿、宗庙建好之后,献帝才从军营搬出,住进了许都。
  九月,曹操被献帝任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大将军是将军的最高称号,为中央政府的执政者,自武帝以来,只有少数皇帝最为信用、最有权势的大臣才有资格充任,权位常在三公之上。武平侯是县侯。汉代侯爵承秦制共分二十个等级,功大者封一个县,功小者封一个乡或一个亭。曹操最初袭费亭侯,只有一个乡亭的封地,在侯爵中等级最低,现在升为县侯,连升了若干级。曹操因循旧例,接连上表表示谦让。其中《上书让增封》说:
  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比章归闻,天慈无已,未即听许。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
  “比章归闻”,谓接连递上奏章表述自己的心情。“天慈”指皇帝的恩惠。从“让不过三”、“至于四五”等语来看,曹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做做谦让的样子。文辞虽仍极恭谨,但已了无谦卑之色,流露出一种自信矜持的口吻,与上书让费亭侯时已有不同,表明曹操大权在握,已今非昔比了。
  曹操左右的部属也得到了封赏。荀彧被进升为侍中,代理尚书令。尚书令为尚书台的长官。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自武帝以后地位日渐重要,成为朝廷行政事务的总管,颇有实权。尚书台常由地位比尚书令更高的官员加上“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的头衔来加以总管,曹操这时实际上是将自己“录尚书事”的职权部分地移交给了荀彧。从此,曹操外出征伐时,朝廷中枢的大政就交由荀彧来调度处理。献帝从这时起,就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了。
  自献帝西迁长安后,朝廷的典章制度荡然无存,都许后才又慢慢重建起来。原泰山太守、因未完成接应曹操父亲曹嵩的任务而逃到袁绍那里去的应劭,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安元年(196),他删定律令为《汉仪》上奏。当年曹嵩被杀,严格说来应劭并无责任,他只不过到得晚了一点,看来曹操对这件事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无追究责任的意思,因此在建安二年(197)通过献帝任命应劭为袁绍的军谋校尉。应劭又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上奏。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大都是依据应劭的建议建立的。
  献帝东迁后,因几经波折,宫中食用困乏,曹操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二顶,丝线十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二箱,椑枣(一种青黑色的枣)二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顺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仅《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等书极不完全的记载,曹操进献的器物就有:
  盛四石的铜器四只,盛五石的铜器一只;
  皇帝用的纯银粉铫(取粉的用具)一只,药杵臼一具;
   。。

第五章挟天子以令诸侯(6)
铜熨斗二枚;
  皇帝用的物件30种,其中有用纯银雕刻三条带子镶在上面并漆上图案的书桌一张,用纯银做成三条带子镶在上面的台砚一个,圆砚大小各一个;
  皇帝用的漆上图案的皮枕头二个,贵人、公主用的黑漆皮枕头30个;
  皇帝用的物件30种,其中有纯金香炉一个;贵人、公主用的纯银香炉四个,皇太子用的纯银香炉四个,西园贵人用的铜香炉30个;
  皇帝用的杂物,有纯金痰盂一个,油漆的圆痰盂四个,贵人用的用纯银做成三条带子镶在上面的痰盂30个;
  皇帝用的物件30种,其中有供上车踏蹬用的漆绘图案的两重几大小各一个;
  皇帝用的在金属刻纹上嵌上金线的一尺二寸铁镜一个,皇后和皇太子用的在金属刻纹中嵌上银线的七寸铁镜各四个,贵人、公主用的九寸铁镜40个;
  皇后、贵人、公主及皇子用的纯银漆带镜一个,西园贵人用的镶有三条纯银带子的镜子五个,皇子用的银匣一个、杂物16种,上面加有三条纯金带子的方形妆奁匣四个;
  上面镶有三条纯银带子的镜台一个,纯银镜台七个;
  纯银的盛去污粉的匣子,纯银的雕花匣子,又银子雕花漆匣四个;
  油漆绘画的妆具一个,镶有三条纯金带子并有绘画的方形妆奁匣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