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

第1章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第1章

小说: 乱世奸雄纵横三国:品曹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1)
春秋战国之后,历史车轮隆隆驶进东汉末年,我国又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破坏、大分裂的历史时期。
  东汉王朝是一个由豪强大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权。其开国皇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们,不少也都出身于豪强地主家庭。刘秀开国后,大封功臣365人,加上外戚45人,这些人与刘姓宗室王族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南阳豪强为基干的豪强集团。这个集团中有不少家族享有世袭特权,往往一门数侯,累世尊显。如邓禹家族先后有21人被封侯,二人称公,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担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等一般官职的,更是多不胜数。这个集团几乎垄断了东汉王朝的所有重要官职,甚至集团中男女的嫁娶也大体上不超出这个范围。此外,还有部分富商大贾和地主,凭藉资财交通官府和王侯,逐渐成为地方豪强。
  豪强地主由于享有政治特权,因此无不疯狂地兼并土地,拼命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如伏波将军马援之子马防、马光,各有奴婢一千多人,资产巨亿,购进京城附近大量膏田沃土。济南王刘康则有奴婢1400多人,私田800顷。其余豪强也大都占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居住着连片富丽堂皇的宅院,役使着成千的奴婢和上万的徒附(类似农奴的依附农民)。他们的奇物宝货堆满了巨室,马牛猪羊布满了山野,妖童美妾充满了内庭,女乐倡优排列于深堂。有的兼营商业,车船周游全国各地,货物堆满了都城的仓库。豪强地主还大都拥有自己的武装,有的多达二、三万人,平时负责警卫田庄,准备镇压可能发生的农民暴动,必要时则拉出去打仗。豪强地主中有官职的自然可以作威作福,没有官职的也足可武断乡曲,其荣耀逸乐不亚于王侯,其势力的显赫则足可与郡守、县令相匹敌。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人民灾难的加深。土地不断被兼并的结果,使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沦为佃农、雇农,沦为豪强地主的徒附。徒附身份低下,全凭豪强地主摆布,不但自身生活悲惨,平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遇小灾小荒就得流离沟壑、嫁妻卖子,而且其依附地位还得世代相袭,被迫“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这样,随着岁月的推移,阶级矛盾便越来越尖锐了。
  豪强地主对土地和徒附的疯狂掠夺,使得广大农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大部分以地租形式流进了他们的腰包,但却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与豪强地主的兼并性孪生的割据性,也极易转化为统一国家的对立物,成为一个不稳定的政治因素。这样,在封建政权和豪强地主之间,也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刘秀为此曾下诏度田,企图掌握确实的垦田数目和户口名籍,以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并控制和解散豪强地主的武装,但由于遭到豪强地主的反对,收效不大。以后的皇帝,在这方面更加无所作为,豪强地主的势力仍照样发展着,东汉王朝的贫弱和政治的不稳,也就更加成为问题了。
  豪强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为不同政治集团的冲突,和帝以后,则主要表现为外戚和宦官之间频繁的争斗。外戚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当年幼的皇帝即位后,母后临朝时,照例总要委托自己的父兄处理政事,让他们担任大将军并参录尚书事等重要官职,把持军政大权。皇帝长大以后,要亲自执政,必然与专权的外戚发生矛盾,于是又往往利用服侍自己的亲近——宦官的力量来发动宫廷政变,清除外戚势力,这样宦官就又攫取了大权。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彼此对立、互相倾轧的局面,造成了东汉后期社会的长期###。
  章和二年(88)二月,汉章帝死,年仅十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以其兄窦宪为侍中,执掌朝政。窦氏父子兄弟充满朝廷,并居列位,刺史、守令多出其门。窦宪以老臣邓彪为太傅,与自己呼应,凡事只须指令邓彪启奏,对内再通报太后一声,便达到了“事无不从”的目的。外戚如此总揽大权,东汉以来尚属首见。几年后,和帝稍大,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于是与宦官郑众密谋,在永元四年(92)逼窦宪兄弟自杀,窦氏党徒全被免官治罪。郑众因功迁大长秋,复封啵绾睿鹿俅哟丝贾苯硬斡胝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2)
元兴元年(105),和帝死,才生下一百多天的殇帝即位,邓太后临朝。殇帝二岁夭折,邓太后又与其兄邓骘定策,迎立十三岁的安帝即位。邓骘兄弟全部封侯,邓骘为大将军,执掌朝政,但也不废宦官,并启用了名士杨震等人,以争取士大夫的支持。建光元年(121),邓太后死,安帝乳母王圣与宦官李闰等合谋,清除了邓氏势力。此后,李闰、江京等人大权在握,但同时皇后的哥哥阎显等人也居卿校之位,形成了外戚、宦官同掌朝政的局面。
  延光四年(125),安帝死于巡游途中,皇后、阎显秘不发丧,赶回京城,策立幼童北乡侯为帝。阎太后临朝,阎显掌大权,杀逐安帝宠信的宦官及王圣等人。但过不几个月,北乡侯病死。宦官孙程等19人杀阎显,拥立十一岁的济阴王为帝(顺帝)。孙程等19人都被封为列侯,并可兼做朝官,可传爵给养子,宦官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后来,顺帝也扶植外戚势力,相继拜后父梁商和后兄梁冀为大将军。
  建康元年(144),顺帝死,只有二岁的冲帝即位。梁太后临朝,梁冀执掌朝政。一年后,冲帝死,梁大后与梁冀主谋,迎立八岁的质帝即位。梁冀侈暴骄横,少而聪慧的质帝当着群臣说了一句“这是一个跋扈将军!”被梁冀毒死,另立十五岁的桓帝即位。从此,梁冀威权日甚,朝中事无巨细,都由他专断。官吏升迁调动,都须先到梁家谢恩,然后才敢到尚书台办理手续。四方贡献,须把最好的送给梁冀,皇帝只能得到其次的。皇帝周围安插的都是梁冀的亲信,皇帝的一言一行都在梁冀的掌握之中。在梁冀专权的二十多年中,梁家一门,前后有七人封侯,三人做皇后,六人做贵人,二人做大将军,三人娶公主为妻;女眷中有七人食邑称君;其余做卿、将、尹、校的还有57人。外戚势力,至此可以说发展到了顶峰。
  延熹二年(159),梁皇后死。对梁冀的专权早已心怀不满的桓帝趁机与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合谋,发兵攻围梁冀,梁冀被迫自杀。梁氏中外宗亲一律被杀头示众,连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一时朝廷为空。单超等五人因除梁有功,被同日封侯。宦官侯览借口除梁时曾参与意见,也被封侯。连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也被破例封为乡侯。他们都可兼做朝官,可娶姬妾,可蓄养子,并可以养子传爵袭封。其“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宦官专政,至此达到了高潮。
  永康元年(167),桓帝死。窦太后临朝,与其父窦武定策,迎十二岁的灵帝即位,窦武以大将军执掌朝政。窦武和太傅陈蕃谋诛宦官,还未来得及发动,密谋泄漏。宦官曹节、王甫等先发制人,劫太后,挟灵帝,矫诏发兵攻杀窦武、陈蕃。双方在阙下对阵,乱砍乱杀,宫内宫外,一片混乱。事后,曹节被封侯,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其心腹也有12人被封侯。曹节死后,张让、赵忠等12名宦官继掌朝政,个个封侯贵宠,父兄子弟满布州郡。灵帝变成了宦官手中的傀儡,甚至不知羞耻地声称:“张常侍(张让)是我父亲,赵常侍(赵忠)是我母亲。”连主奴关系也被颠倒了。
  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十七岁的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其弟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何进密谋召边将董卓进京诛宦官,不料宦官首先发动,矫太后诏杀何进。士族豪强袁绍起兵杀宦官二千余人,宦官一时全被杀尽。董卓引兵来到洛阳,又赶走袁绍,废除刘辩,杀何太后,另立献帝。外戚和宦官同时陷入瓦解,但从此地方军阀控制局势,东汉朝廷只剩下一个有名无实的躯壳。
  外戚、宦官不论何方得势,老百姓都不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好处,他们在任意侵夺土地、盘剥人民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他们所代表的不同豪强地主集团所共有的本性。外戚窦宪早在独揽大权前就曾以低价强买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田,连章帝也不得不责骂他说:“今贵主(公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百姓)哉?”外戚梁冀侵占了京城周围近千里的地方作为林苑,供自己游玩;又修了一个兔苑,方圆几十里,禁止外人擅入。有一个“胡商”不知禁忌,在园中误杀一兔,结果有十多人牵连被杀。梁冀强迫几千民女充任奴婢,还诡称这些奴婢是“自卖人”。掠夺的钱财更多得惊人,后来事败被抄家,资产拍卖竟得钱30多亿,相当于全国一年赋税收入的一半。宦官集团是以暴发户的姿态出现的,他们的贪残比起外戚来毫不逊色。单超等五人执掌朝政后,越来越横暴,民间称左悺、具瑗、徐横、唐衡四人为“左回天(谓权势极大,有回天之力),具独坐(谓其骄贵无偶),徐卧虎,唐两堕(谓其办事在两可之间,任意而行,没有一定准则)”。他们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奢极侈。其兄弟姻戚充任地方官,横行乡里,恣意搜括,与盗贼无异。侯览公开霸占农田118顷、民宅381所,仿照皇宫修建了豪华住宅16区。他还指使人拦路抢劫,破人房屋,发掘坟墓,掳人妻女,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其兄侯参做益州刺史,搜括的钱财以亿计,金银、锦帛、珍玩装满了三百多车。张让、赵忠等人对民脂民膏的搜括也十分贪残。在外戚、宦官的轮番掠夺之下,老百姓饱受磨难,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言——东汉社会面貌(3)
外戚、宦官的交替擅权,还打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相对平衡,引起了新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宦官势力的发展,阻碍了一些官僚士大夫的升迁,堵塞了一些作为官僚后备军的太学生的仕进之路,更在这些人中激起了不满。宦官的黑暗统治加剧了社会矛盾,加深了东汉统治的危机,也使不少官僚(主要是其中的硬直派)和太学生忧心如焚。于是,在士大夫中颇为流行的清议由品题人物转为公开抨击朝政,特别是抨击当权的宦官,造成强大的舆论声势。顺帝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余人,太学自然地成了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们的活动又得到了朝野上下官僚、士人的全力支持。宦官集团对此恨之入骨,于是凭藉皇帝权力实施打击,先后导演了两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发生在桓帝延熹九年(166)。当时,司隶校尉李膺是反对宦官的核心人物,太学生们对他极为推重,在他们中流行着“天下楷模李元礼”的赞语。李膺曾利用手中权力无情打击宦官党羽。如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县令,贪残无道,甚至虐杀孕妇。后慑于李膺威名,逃还京城,藏在张让家中的活动柱子里面。李膺得知消息后,亲率部下,破柱取朔,下狱处死。“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不久,李膺又将教唆儿子杀人的宦官党羽张成逮捕处死。宦官疯狂反扑,指使人上书诬告李膺等“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便将李膺等二百多个“党人”下狱治罪。第二年,这些党人被赦免回家,但禁锢终身,不准做官。
  这次事件发生后,士大夫并没有屈服。他们把那些不畏惧宦官势力、被认为正直的士大夫,分别加上了“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美称,以为效法的榜样。清议的浪潮有增无减,这样就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灵帝建宁二年(169),山阳督邮张俭上书告发侯览家族的罪恶,请杀侯览,被侯览阻拦,张俭便将侯览资产就地没收。侯览恼羞成怒,唆使人诬告张俭与同郡24人连结为党,图危社稷。朝廷于是大捕党人,李膺、杜密、范滂等百余人入狱,后相继死于狱中,被牵连而死、徙、废、禁的又达六、七百人。熹平元年(172),宦官再次逐捕太学生千余人。熹平五年(176),宦官又怂恿灵帝下诏,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这一次党锢事件,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党人才被赦免。
  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反对宦官的斗争,在某些方面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归根结底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