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

第2章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第2章

小说: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为避免增加负担,我把它全背下来了。”这样,他当上了谈判特使。

  1775年,马戛尔尼成了英属加勒比地区的总督。同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法国人站在美国人的一边,共同打击英国人。1779年6月,当法国海军上将德斯坦率领25艘战列舰、12艘三桅战舰和6500名士兵出现在格林纳达的海面上时,马戛尔尼只有可怜的24门炮和300名志愿兵迎战。刚一交战,马戛尔尼的兵力就死伤过半,他自己也当了法国人的俘虏。

  还算幸运的是,1779年11月英法两国交换战俘,马戛尔尼便回到了伦敦,随后又被派到印度担任马德拉斯总督。任职6年后,马戛尔尼以为印度总督非他莫属,但由于他当时只是爱尔兰的男爵,在大臣们眼里,印度总督的要求对马戛尔尼来说似乎过高了,因此他最终未能如愿。

  不过,马戛尔尼随后又有了新任务,国王乔治三世把他派往遥远的中国,去为大英帝国开辟新的市场。马戛尔尼的助手乔治。斯当东,也是长年跟随他的外交老手,如果马戛尔尼发生意外的话,将由乔治。斯当东领导使团去继续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斯当东的十三岁儿子,托马斯。斯当东,也跟随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后来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算是此次远航的意外收获罢。

  当时船上还有四名中国传教士,李神父、周神父、安神父与王神父,他们在意大利教廷完成学习后搭顺风船回国,。由此,小斯当东有很好的机会学习中文,后来的很多照会文件还都是出自于这位小朋友之手呢。成年后的托马斯。斯当东作为东印度公司的专员长驻在广州(1798至1816年),并用十年的时间翻译了《大清律例》,这也是第一本直接从中文译成英语的著作。后来,托马斯。斯当东不仅成了当时中英关系的专家,而且还是一位知名的汉学家。

  面对浩瀚的大海,马戛尔尼意气风发。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沃尔特。雷利爵士就曾说过:“左右商业的人左右世界的财富,因此也就控制了世界。”当时,所有的英国人象下面的歌词一样梦想飞扬:

  统治吧,英国,

  英国,统治那浩浩的浪波。

  八百万英国人既然“统治了大海”,他们也就相信,这次前往中国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不过,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代理人却不这么认为,“中国政府对外国人一概蔑视,它对外国实力的无知使它过分地相信自己的强大。它认为派遣使团只是一种效忠的表示。”(《停滞的帝国》:阿兰&;#8226;佩雷菲特)

  长途的航行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在快到好望角之前,气候变得极为恶劣,“豺狼”号一度失去了联系,一直到进入亚洲海域,舰队才得以重新会合。更要命的是,船上疾病的流行导致不少船员中途丧命,他们的尸体和灵魂也都只能永远的沉入途经的深蓝大海。

  这个庞大的使团带来了众多的礼品。英国人想把他们最新的发明介绍给中国,如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并猜想准会让中国人感到惊奇而高兴的。英王还特意赠送了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也许,他们想暗示64门火炮的“狮子”号在英国强大的海军舰队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英国人在礼单中还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他们想,这些东西可能会引起中国军官们的兴趣,但后来让英国人大失所望的是,天朝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出身,他们对此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些洋人的东西,不过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

  英国使团还带去了一些精美的仪器。如当时天文学和机械学的最佳结合产品天体运行仪,这个仪器代表了整个宇宙,它能够准确地模仿太阳系天体的各种运动,如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太阳的轨道、带4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另外,还有一个地球仪,上面标有各大洲、海洋和岛屿,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脉,并画出了所有这些远航的航海路线。

  虽然更早来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已宣称过“地球是圆的”,但遭到天朝士大夫们的集体嘲弄。有个叫杨光先的大臣,还散发文章嘲笑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滿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这种解释,现在听来固然让人开怀大笑,但当时听来,又何尝不是言之成理呢?!

  由于语言不通,解释这些仪器的名称很伤脑筋。所有的照会文件和礼品,必须符合天朝的语言,以便中国的皇帝能够加以理解。比如天体运行仪,就巧妙地写成了“天文地理音乐钟”。幸亏当时还有个小斯当东,经过半年多的中文速成训练,他已能凑合着写汉字了,当时照会文件的翻译与誊写,实在是出奇的复杂:罗神父不懂英文,必须首先从英文译成拉丁文,然后再译成普通中文,并改为天朝的官方语言,而最后的誊写工作,往往就靠这个孩子来完成了。

  问题还不仅仅是语言。20年之后,托马斯。斯当东这样总结英国使团的不妙处境:“这个庞大的帝国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资源,所以不愿和欧洲各国建立关系,它幅员辽阔,别人无法强制它,它从不容许与西方发生任何关系。”

  中国人并非一贯封闭,他们也喜欢贸易,特别是沿海居民,他们从海上贸易中讨生活,无非是谋求提高生活水平。但历代统治者不这么认为,稍有风吹草动,往往就禁海锁国。譬如元世祖忽必烈在消灭南宋后不久,便于1292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清王朝建立后,也一直是坚持“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

  但禁令有时候也未必能压抑人的本性。事实上,一些广东和福建人很早便侨居东南亚,也算是国人最早的殖民主义事迹吧!譬如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遇到有不少的中国人在海外谋生。当英国使团经过巴达维亚(雅加达)的时候,发现中国人已经在这个荷兰的殖民地从事着各种职业,如办事员、经纪人、零售商、佃农、耕种者或仆人等,甚至连种植甘蔗这种给黑奴干的活都干,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有做大买卖发了财的。

  中国人数量的剧增和取得的成功让荷兰人感到恐惧。174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听到反叛的传闻后对中国人进行了一场大屠杀,大约有2万到3万中国人因此丧生。荷兰害怕中国皇帝会对其在广州的荷兰人进行报复,于是派了使团前往中国说明事由,并为此道歉。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皇帝竟然毫不介意地答复说:“我对于这些远离祖国贪图发财,舍弃自己祖宗坟墓的不肖臣民,并无丝毫的关怀!”

  这个皇帝就是乾隆。

  马戛尔尼来中国的那年,乾隆帝已经八十岁了…中国的官员都认为英国人是给皇上贺寿来了。

1.2、天朝的礼仪与英国人的膝盖问题(下)
1793年6月19日,在出发9个月之后,英国人终于来到了中国的海面。他们在澳门停泊数日后,便北上天津,前往觐见中国的皇帝。但让英国人不快的是,刚一上岸,他们的队伍便被中国官员不由分说的插上几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员都把 “礼物”改成“贡物”。在天朝,送给皇帝的礼品从来都叫做“贡”。

  马戛尔尼并不认为是临时的贡使,他是作为英国首任常驻大使派往中国的。但中国人从一开始就不接受这种区分,和对其它国家的使团一样,他们对英国人采用的是同样的措词和礼仪。

  问题很快又来了。中国的接待官员发现英国人不肯向皇帝下跪叩头,要知道,其他国家的贡使和传教士以前都是下跪的。但这次是马戛尔尼。无论是他本国的礼节习俗,还是他的资历性格,都决定了他不会向中国的皇帝下跪叩头。要知道,即使在英国国王面前,马戛尔尼也只是行单膝下跪礼,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会双膝下跪,他声称,自己决不对别国君主施高过自己国君的礼节。

  乾隆帝听到后很不高兴,但英国人不远万里前来,他还是格外恩准了马戛尔尼只单膝下跪的要求。在形式上,马戛尔尼好像取得了胜利,但也为这次外交失败埋下伏笔,虽然他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英国人认为特使单腿下跪是对大国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适方法,但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

  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礼节问题上展现无遗。

  英国人被安排在大喜日子去谒见皇帝,不过,这个庆典不是为他们,而是为乾隆帝准备的,英国人和其他贡使一样,不过是给节目增加点异国风味罢了。那天的拂晓3点钟,在清朝接待官员的催促下,马戛尔尼和他的随行人员身着礼服向皇宫出发。英国人在一片漆黑中走4公里多的路,据当时随行人员的描述,“队伍乱成一片,一些狗、猪和驴竟混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了…中国的动物都是夜中之王。”

  4点左右,英国人终于来到灯火辉煌的宫殿前,但他们的队伍已乱成一团。上千名的天朝官员、各国贡使和仆役,在无边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来。英国人第一次见识中国的早朝制度,幸好周围看不太清楚,倒没有太多的人注意到英国人的狼狈。在灯笼的微弱灯光下,英国人赶忙整理自己的衣服,免得自己过于失态。

  在静静的等待中,天色渐亮,曙光出现,皇帝来了!全体人员呼喇喇的跪下,英国人也照样做了,但只是单腿下跪。当大家在叩头时,英国人只是低下头;大家抬起身子,英国人也抬起了头。当大家又重新趴下时,英国人低头;大家站起来时,他们也就站了起来。

  瞧,多么醒目的一群人!在皇帝的眼中,这群人是多么的无礼,大家下跪叩头的时候,他们居然比周围的人高出许多!

  随后,马戛尔尼向天朝的皇帝呈递了英王的信,并送了几只西洋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大使一件雕刻得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接着,斯当东父子上前向皇帝致礼,乾隆帝也赠给斯当东先生一块与大使一样的玉石,皇帝对小斯当东很感兴趣,于是把小朋友召了过去,并解下他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送给了这可爱的小朋友。

  想必乾隆帝已经知道小斯当东会讲中文,很想亲耳听听,于是小斯当东用中文感谢了皇帝送的礼品。看来,在乾隆帝的眼中,小斯当东比那些讨厌的英国大人懂礼貌多了。

  觐见后,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戛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英国人一阵尴尬的沉默,中国居然到处是英国人引以为荣的礼品物件。

  不过英国人随后也扳回了一局。马戛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馆的藏品。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福大人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入的时候,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他对此这毫无兴趣。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阿兰&;#8226;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半个世纪之后,鸦片战争爆发了,天朝的武器设备看来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

  英国人其他引以为傲的军事技术也没有得到展示的机会。回北京后,英国人曾想表演试射炮弹,但他们的炮兵很快被打发回来了,中国人告诉英国人,他们懂得发射技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这些大炮与炮弹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里,它们从未被使用过。于是这些“英国造”物件在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后,又被重新运回了它们的故乡。

  在中国期间,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