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靖康国殇纪事 >

第38章

靖康国殇纪事-第38章

小说: 靖康国殇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钦宗一看形势不对,接连派遣使者携带蜡书到达相州,任命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要他火速驰援东京,并且再次发出诏书要求各地派遣军队勤王。但是为时已晚,派出去的使者都被城外的金兵抓获,各地守军没有新的朝廷指示也不敢轻举妄动,万一被扣上“破坏和议”的罪名就得不偿失了。至此,东京被金兵团团包围。
  投降与抵抗之争持续了很长时间,也没有阻止金军前进的步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宋朝君臣还没有吃够犹豫不决的亏,在此紧要关头,他们还在争吵不休。等到京城被困,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宰相唐恪也觉得金人凶恶,“纵使为奴隶也不可得”,私下里建议钦宗赶快突围迁都,作为权宜之计,以备将来再恢复疆土。
  但是其余的投降派引用了苏东坡大学士的一句名言“周朝失计,莫如东迁”这句话,劝阻宋钦宗不要如此行事。这群书呆子说的是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结果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号令天下却没人理的局面。
  这群书呆子的话确实也有道理,但是他们也不考虑一下,坐守危城难道就是好的策略吗?况且,宋朝的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很严格,迁都的话也不会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后就证实了书呆子们的错误。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并没有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
  然而宋钦宗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后,终于下定决心,他用力跺着脚发誓说:“朕今日当死守社稷,绝不逃避了。”宋钦宗决定与东京共存亡,真是误国不浅呀。想当初金兵第一次围困东京时,他不应该逃跑却一心想逃跑,到了这一次,东京肯定是守不住了,该逃跑时他倒是不想逃跑了,准备与社稷共存亡。这与他向来犹豫不决的性格有关,真是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第十五回 折彦质兵溃黄河岸  胡直孺被执显英雄(4)
不过宋钦宗不准备逃跑也是有私心的,因为道君皇帝宋徽宗已经回到了京城,如果他逃跑了,宋徽宗宣布回复原位或者再立新君,皇帝的宝座就没有了。只要他在京城,跟金人好好谈判,就算是割地赔款也不会丢失皇帝的宝座。至于恢复失地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可以不管那么多。就这样,宋钦宗下定决心留在京城,也给自己的一生留下了失败与屈辱。
  金兵自从靖康元年十一月开始围困东京,宋钦宗命令将士、百姓、僧道一干人等上城墙守御,又设置了东西四壁的守城官员各一人,另外还准备了一万人的机动部队,随时防备敌人的突破。这些新招募来的守城士兵,很多是市井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干一些欺压老百姓的事情还可以,行军打仗就肯定不行了。
  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与金兵在城上城下对峙,任凭金兵在城下运石伐木制造攻城工具,他们竟在城头上老老实实看着,连弓箭也不“舍得”发射一支。让这些人保卫首都真是难为了他们,他们作战的唯一要求就是必须给赏钱,否则就不动手,根本没有“抗金救国,保家为民”的想法。
  金军在完成了初步的准备之后,昼夜攻打,每天都是矢石如雨,杀声震天。宋军被欺负到头了,也不等什么赏赐了,开始针锋相对抵抗,双方也互有胜负。宋钦宗也发扬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每天都披挂着铠甲登城视察战场,用皇宫内廷做的御膳犒劳将士。
  十二月的东京城十分寒冷,连日的雨雪,寒风刺骨,将士们在宋钦宗的感召之下,冒着风雪继续抵抗,冻死了很多人。宋钦宗被将士们的精神所鼓舞,他在宫殿中光着脚祈求上天放晴日出来,使他的将士少受一些罪。这一次老天不仅没有掉下他祖先最喜欢的“天书”,还变本加厉地把雪下得越来越大。
  钦宗皇帝每天骑着马在京城里面四处督战,道路很泥泞,他顶着风雪艰难地行走。唐恪跟着钦宗出行,被人民群众认出这是投降派的代表,差一点就被打死了。他侥幸逃脱后,请求辞职。钦宗免去了唐恪的宰相之职,任命主战的何栗为相,孙傅为同知枢密院事。
  但是,钦宗的这次任命可不比上一次李纲的临危受命。何栗虽说是主战派,但纯粹就是一个酸臭文人,不谙军事谋略,在金军兵临城下之际,仍然继续饮酒赋诗、赏花观月,以示自己“名士###”。新任命的同知枢密院事孙傅也是一个标准的废物,虽然坐着国防部副部长的椅子,但是在军事指挥上一窍不通。
  这个废物以前读丘浚的《感事诗》,读到“郭京杨适刘无忌,尽在东南卧白云”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觉得如果把这几位仙人访求到,不就可以化险为夷了吗?可见道教对于宋朝的毒害之深,本来那些就是骗人的勾当,结果最终引火到自己的头上。
  孙傅下发文件要求在京城访求以上三位高人,不幸的是,还真有一个龙卫兵副都头叫做郭京。此人喜欢装神弄鬼还小有神通,平时喜欢干一些看看风水、求风求雨的事情。
  此次金兵再次南下攻打东京,攻城一直未能成功,毕竟这里修筑百年之久,城高墙厚,护城河又宽又深。可是想不到的是,金兵费了半天劲儿做不到的,宋朝朝廷会帮他们做到。
  这个郭京是个脸皮厚胆子大的主,但凡做这种活儿的,都必须掌握这个技能。此公信口胡说自己能施六甲法,能撒豆成兵,保证生擒金将宗翰和宗望,用六甲兵七千七百七十七人扫荡金虏无余。宋朝君臣病急乱投医,宋钦宗也信之不疑,马上封官赐金,封为成忠郎,赐金帛数万,让郭京募神兵。

第十五回 折彦质兵溃黄河岸  胡直孺被执显英雄(5)
郭京也不问老少病残,只是选择出生日期合六甲者,有的封为六丁力士,有的封为北斗神兵,几天之内就凑齐了规定的人数,号称只有金兵攻城很紧急的时候,才可以出兵。这个郭京就在城内找了一帮市井无赖,牛皮是天天吹,“择日出兵三百,可致太平,直袭击至阴山乃止”。对于守卫京城这类军国大事,宋朝君臣视同儿戏,有识之士却对于这种荒谬举动痛心不已。何栗、孙傅等人还自鸣得意,觉得自己找到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良方。
  宋朝也不是没有忠义勇敢之士,邓州知州领南道都总管张叔夜不管投降派劝退勤王军队的命令,带着两个儿子以及三万大军前来勤王,与金兵大战于南薰门外,击退了金军的进攻。
  张叔夜出身于官宦世家,曾任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职。当时宋廷贪污###成风,他力陈革其弊,后升礼部侍郎,为蔡京所###,贬为海州知州。在任海州期间,正好赶上宋江率梁山泊英雄好汉打到了海州。
  此前宋江等人在河北、东京一带高举义旗,转战十郡,所向披靡,各地朝廷官军闻风丧胆,没有敢和他们正面交锋的。宣和三年(1121)二月,宋江率领的部队南下攻入沭阳县城,然后移兵至海边,欲攻打海州城。被张叔夜海上设伏兵,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火烧宋江部队的战舰,擒义军副首领,逼迫宋江投降。知州张叔夜伏击宋江并将其招安的故事,引来了当时很著名的一句俏皮话:“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因张叔夜消灭宋江起义有功加直学士,任济南府知府,后任邓州领南道都总管。
  在东京城下,张叔夜跪求宋钦宗赶快下城突围,迁都襄阳,以图将来持久抗金,不要轻信和议的谎言。但是宋钦宗已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坚持在东京等待和议,不愿意逃跑,并且命令张叔夜率兵进城,张叔夜无法拒绝皇帝的命令,只能率领军队进城。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后一个避免全军覆没的机会。
  宋钦宗考虑到张叔夜的勤王大功,升任张叔夜为延康殿大学士。但是对于这位久经沙场、忠心耿耿的老将,并没有给他领导军队保卫京城的实权,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何栗、孙傅等一群废物的手里。
  还有一支勤王的军队,是东道总管胡直孺率领的两万山东军队。胡直孺是北宋比较著名的诗人,也是苏东坡的狂热支持者,在勤王的途中仍不忘带着苏东坡的著作仔细研读,这样的统帅怎么能够率领军队打恶仗!这里要简单说一下胡直孺的家世。
  “江僧昨夜访山斋,曾向华林挂锡来。见说胡君宗族盛,御书楼对义门台。”这是一位闲云野鹤般的处士留下的一首褒誉一个家族的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与皇宫帝苑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这个家族就是被大宋真宗皇帝叹为“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的江西奉新华林胡氏家族。
  整个宋朝,华林胡氏曾走出了五十五名进士。宋端拱二年(989),胡克顺、胡用之叔侄同榜进士及第,成为当时的美谈。有诗赞曰:“四海二雄今绝少,一门双第古无多。”宋景德二年(1005),胡用时、胡顺之、胡用礼兄弟三人又同榜及第。看来胡家的应试教育做得不错,科举佳话自此享誉天下。
  在胡氏家族众多人物中,载入《宋史》的人物有胡仲尧、胡仲容、胡克顺、胡用庄、胡用舟、胡直孺等。这里面最有才能、最受朝廷器重的人物是胡直孺。前###中央总书记###是他的三十九世孙,昔日声达皇宫的华林胡氏家族里,后来能走出一位共和国的领袖,这或许是长眠于华林山的胡氏远祖们所不曾料到的!
  由于千里驰援京城军队很疲惫,再加上缺少防御金兵重甲骑兵的手段,胡直孺的军队与金兵战于拱州(今河南雎县)却全军覆没,胡直孺率领自己的亲军苦战半天,最终兵败被俘。宗望把被俘的胡直孺拉到东京城下,胡直孺这时表现出了出身高门大姓、高贵血统的气概,保持了民族气节,在城下力劝宋朝君臣继续抵抗金军,如果能够突围就尽快决定,没有表现出奴颜婢膝的丑陋嘴脸,没有让金人劝降的阴谋得逞。但宋朝君臣在城上看到东道总管的军队全军覆没,主帅也被擒,吓得肝胆俱裂,抵抗的意志渐渐消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