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靖康国殇纪事 >

第26章

靖康国殇纪事-第26章

小说: 靖康国殇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将士的家属都在京城,本来就不愿意逃跑,一听到李纲诱导性的发问,就像是高级领导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最后问一句“大家有没有信心”,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一样,众将士群情激愤,齐声吼道:“愿意死守京城”。李纲一见形势很好,立即向在场的官员和士兵宣布:“陛下已经下决心坚守京城,如果再有要求离开京城扰乱人心的,斩!”这等于是在大家面前逼迫皇帝表态,如果钦宗再提出“出巡”,等于在所有人面前自己搧自己耳光。钦宗脸皮再厚,胆子再小,这时也只能被迫接受,放弃南逃的梦想。
  靖康元年正月初六,宋钦宗在李纲的力劝之下,鼓足勇气登上了宣德门的城楼,当面鼓励将士下定决心准备死守京城。守城的将士也都感激涕零,终于见到鲜活的皇帝了。那时候不像现在,天天可以在电视里面看到国家领导人,本来看到皇帝的时候就少,偏偏宋徽宗喜欢待在皇宫里面过舒服的日子,或者是钻地道去会李师师,普通的将士根本没有机会见到。这一次皇帝官家来了一次现场秀,你说这些将士能不感到幸福吗?众将士纷纷表示,在皇帝万岁的关心和指导之下,绝对不会辜负皇帝的期望,请皇帝放心,京城保卫战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宋钦宗也有了一定的信心,随即任命李纲为亲征行营使,相当于前敌总指挥,全面负责守城御敌的工作。这标志着宋钦宗终于放弃了逃跑的想法。
  李纲受命于危难之中,确实不负众望,对于京城的防御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他把留在京城的禁军、厢军以及民兵预备役人员大约四万多人,部署在城的四周,利用城墙的有利地形组织防守。另外,准备弩子床(北宋时期一种远程的弓箭)、砖石、擂木等城楼防守的必备之物。同时准备了强大的五个预备队,每对八千人,分为五军,作为战略机动力量,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防守,可谓“万事俱备,只欠进攻”了。
  李纲的部署刚刚停当,完颜宗望的东路军便到达东京的城门外,并开始在城外的民房中放火,用以制造恐慌,打击守军的士气。这个时候,作为辽国、宋朝的叛将、“三姓家奴”郭药师又粉墨登场了。
  作为刚刚投降过去的降将,被迫去当攻击宋朝的先锋官本来就是不愿意,这不是逼着人去拼命吗。但是,做了先锋官之后并没有遇到真正的硬仗,在金军东路军摧枯拉朽的攻势面前,宋军就像一群受惊的鸭子一样早就一哄而散了,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这个“三姓家奴”也得意扬扬起来,要立更大的功劳,期望将来获得更大的封赏。
  郭药师向宗望建议,东京城外西北的弁驼岗是宋军的养马场和粮食草料场,地形虽然三面环水易守难攻,但是守军不多,如果攻下来就可以获得粮食和草料。宗望一听大喜,但是也很纳闷,问道:“你以前在辽国为将,怎么知道这里的详细情况?”郭药师哈哈大笑道:“我以前从燕京到达京城拜见道君皇帝的时候,他和我在这里打过球。”

第 九 回 勇陈东上书杀六贼  忠李纲御敌守东京(9)
宗望觉得郭药师的建议很有道理,金军千里奔袭,无论粮食还是草料,都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粮食是大大的重要啊。宗望立即安排夺取弁驼岗,果然不出郭药师所料,这里的守军根本没有战斗的精神,金兵一来,一触即溃,并且连点火烧粮食和草料的策略都没有执行,真是一群废物!金军因此获得了两万匹战马和堆积如山的粮食和草料。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的很多装备和粮食都是来自于蒋介石先生的部队,因此战士们送了蒋先生一个称号“运输大队长”。估计在夺取了粮草之后,宗望对于宋军肯定也是感激涕零呀:我打你,你还给我好吃的,真是够朋友!
  正月初八,金军在获得了粮草以后,看到弁驼岗确实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就在此安营扎寨。宗望命令金军,不要在乎人困马乏,简单地做了修整以后,就派遣数十艘船,沿着汴河直下,首先攻击东京外城的宣泽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打响。
  本来金军最擅长的是野战,利用己方骑兵的优势冲击对方的阵营,借以打垮对方。但是这一次却是一反常态地以水军攻击水门,用金军最不擅长的兵种去做最不擅长的战术动作。如果说不是试探性的进攻,那就只能说金军自从开战以来,进展过于顺利,对宋军过度轻视造成了这次的轻率进攻。当然,宗望也为这一次轻率的进攻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就在金兵进攻京城的时候,东京的军民在李纲的率领之下,迅速地动员起来,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抵抗和还击。金军进攻宣泽门,李纲早有准备,在河水中设置了木栅栏,相当于在水中设置了礁石,阻止金军的船只靠近。
  另外,“六贼”之首蔡京家里收集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就是“花石纲”的制成品,重量轻于石头,投在宣泽门水道中,使金军的船只无法进城。宋徽宗、蔡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苦心运来的艺术品竟然被投在水道中作为沙袋之类的使用,真是对艺术的践踏,对文明的摧毁!
  李纲又临时招募了两千人的敢死队布置在城下,就等着敌船到达。敌船一来,就用长钩子将船拖到岸边,居高临下用石头把船砸沉,使金军无法登城。经过一夜的苦战,金军损失几百人。宗望没有想到宋军一反常态的顽强以及严密的防守,只好命令撤退。
  宗望绝不是个吃哑巴亏的人,第二天即正月初九的清晨,宗望就重新组织金兵开始进攻各个城门,尤其是用重兵进攻酸枣门。李纲当时正在皇宫内向宋钦宗汇报昨天的战况,接到消息后,立即拜别宋钦宗,从皇帝官家的禁卫军中挑选了优秀弓箭手一千人,凭着对东京道路的熟悉,急行军二十里地,赶到了酸枣门。这时形势已经十分危急,金军渡过了护城河,正在架云梯攻城。
  就在危急关头,李纲带领援军赶到。他立即登上城楼,仗剑在手,大声疾呼:“赤心报国,就在今日!”他命令带来的弓箭手立即放箭,这些禁卫军中的佼佼者既然来了就不是吃素的,加上居高临下的射箭,金军一下子被射死很多人。
  同时,李纲组织了几百人的敢死队,从城头上用绳子缒下去,与金兵展开肉搏战,同时趁机烧毁金军的云梯。宋军的将士在李纲的感召之下,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拼命精神,各个被进攻的城门都打退了金军的进攻,金军死伤累累,被阻于东京城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 九 回 勇陈东上书杀六贼  忠李纲御敌守东京(10)
李纲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中的杰出表现,赢得了京城的老百姓以及广大将士的一致赞誉,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李纲能做出如此成绩,殊为不易。虽说整个宋朝都是“重文轻武”,但文臣作为将领是经常有机会带兵打仗的。
  能和李纲并列为书生将领的,前有《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他在西北战场上屡次打败西夏,被西夏人誉为“胸中藏百万甲兵”;后面还有在“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虞允文,他在海陵王进攻南宋的时候,受命于危难之中,在采石打败海陵王,力挽狂澜。另外还有欧阳修以及沈括,都曾经带兵打仗,但是战果都不是很好,战败的记录很多。李纲作为一个并不精通战阵的文臣,平时不知兵,临时抱佛脚,在国家社稷危难之际,有效组织了东京保卫战,成为书生领兵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宗望的进攻虽然很凌厉,但在李纲领导军民的顽强死守下,并没有在军事上占到多大的便宜。况且,由于宗翰领导的西路军被阻于太原坚城之下,东路金军等于是孤军深入到东京。此外,在东京城内守城的宋军在数量上已经远远多于只有六万人的金军,宋军中的精锐西北前线的军队以及其他各路勤王的军队也陆陆续续赶来。
  在这种形势下,只要宋朝的君臣团结协作、同仇敌忾,是完全有机会打败金军的,至少是可以先在东京坚守,慢慢把金军的锐气耗尽,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范仲淹石像
  但是,宋钦宗懦弱的性格以及鼠目寸光的眼界,断送了打败金军的机会。宋朝的大臣们从金国灭亡辽国的战斗中领略了金军摧枯拉朽的战斗力,也是畏敌如虎。宋钦宗不相信宋军可以打败金军,源源不断的亲王军队的到来只是增加了他求和的资本。
  这不禁让人想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抗战与投降的斗争。“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谈话,基本坚定了守土抗战的决心。但是,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则组织了低调俱乐部,与陈公博、周佛海、高宗武、陶希圣等人公开宣传“抗战必亡”的投降主义论调,认为中国根本不能承受日本的打击,甚至致民族大义于不顾,投靠了日本侵略者,做了可耻的汉奸。
  宋钦宗和他的走狗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和汪精卫等人是一样的,只看到了敌人的兵强马壮,看不到自己一方的同仇敌忾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另外,宋钦宗非但不相信宋朝可以击败金军,还对立有大功的李纲猜忌防范,恐怕李纲功高震主。宋钦宗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保住皇位,如果自己被打跑了,说不准宋徽宗就会另立一个儿子,所以还不如先跟金军谈判,哪怕是割地赔款,先把皇位保住再说。在这个可耻的观念下,在东京保卫战初期,宋钦宗就接受投降派的代表人物李邦彦的建议,派人去金营谈判求和。
  在金营,宗望也陷入了苦恼之中。西路军困于太原的城下不能来东京和东路军会合,同时宋朝的军队不断地来勤王,短期之内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了。如果进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后方远在东北的金军来说困难太大了。
  正好这时不争气的宋钦宗派人前来讲和,便顺水推舟派使者进东京城与宋朝谈判。宗望的心中也有一种莫名的悲哀,本来带兵到中原来就是打仗的,结果连一场真正的硬仗都没有打过,对于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来说觉得很是不过瘾。可见,如果你是一个窝囊废,连你的敌人都看不起你。

第 九 回 勇陈东上书杀六贼  忠李纲御敌守东京(11)
因此,宗望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他觉得宋朝的君臣软弱可欺,并且很不团结,可以利用他们的弱点获得更大的利益。宗望的使者提出,黄河以北的土地都要割让给金国,并且还要宋朝赔偿给金国这次南侵的军费,宋朝必须派遣全权的大臣去金营谈判。这些条件真是强盗逻辑无耻之尤,面对这个困局,钦宗环顾左右大臣,哪位爱卿愿意到金营谈判。
  站在前面的几位,如白时中、李邦彦、张邦昌之流,鸦雀无声,好像没有听到钦宗说什么似的,这种症状在医学上叫“选择性耳聋”。这些人平日就喜欢争风吃醋、钩心斗角,金营是虎狼之地谁愿意去呀,弄不好两边都不买账,吃力不讨好,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做呀。
  关键时刻,李纲再一次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要求去金营谈判议和,但是钦宗就是不同意。最后权衡再三,决定派出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李棁前往金营。退朝以后,李纲独自留下向钦宗汇报城防情况,问钦宗为什么不同意他去金营谈判。
  钦宗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性格太刚直,去了可能会坏事。实际上,这是钦宗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话,他怕李纲性格刚直,会在金营和宗望据理力争,甚至会当场动刀子,这样会把和谈的大计给耽误了。由此可见,软弱的钦宗想用屈辱的条款去换来可耻的偏安。
  性格更加软弱的李棁和钦宗倒是一对合适的搭档,在出使金营以前,李棁面见钦宗,询问已方谈判的底线。宋钦宗确实是一个比较大方的人,授权他可以答应每年三百万到五百万两白银的岁币,这次金兵的犒军费是三百万到五百万两白银,但是不要割让土地。意思是,要钱我可以偷着给,这样对外还可以说是“赏赐”给金国的,是上国天子对蛮夷小国的恩典,满足一下失去的自尊心。但是如果割地就无法解释了,你总不能把祖宗传下来的土地也赏赐给蛮夷小国吧。
  宋钦宗还多了一个心眼儿,另外让李棁带了黄金一万两以及好酒若干,准备“赏赐”给宗望,表示大国天子的殷殷盛情。钦宗真的是很天真,但是你也不想想,人家宗望的基础再差,也是开国皇帝金太祖的二儿子,一万两黄金加上点“宋河粮液”之类的就可以打动人家,这也太小家子气了吧。
  这位仁兄李棁见到金兵统帅后,吓得说不出话来,从营门开始就只知道磕头,跪在地上用膝盖“膝行”进谈判的帐房。这样去谈判的效果可想而知。果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