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 >

第25章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第25章

小说: 通天血路:太平天国往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鼓二,这是天朝宫殿所设的登闻鼓。门内为朝房,东西各数十间。历甬道数十步,中树木牌坊,上下雕云龙狮象,饰以金彩。过坊又行数十步为正殿,称为金龙殿,尤高广,梁栋俱涂赤金,文以龙凤,光耀射目。四壁画龙虎狮象,禽鸟花草,设色极工。正殿后有长穿廊。穿廊后为后殿。后殿之后,左右各有一池,方广数十丈,池中各置石船二。池后为内宫,分为左右两区,每区大楼五层,高约###丈,深数丈。大楼之后为花园,称为后林苑,有台、有亭、有桥、有池。过桥为石山,山有洞,中结小屋,须蛇行而进。旁有小树十数行。山后山茶一树,大可合抱,每当冬令,绿叶红花,倍增景致。天王有游后林苑诗道:“乃车对面向路行,有阻回头看兜平。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后林苑可以乘车游览,可见是不小的。这是天朝宫殿内部的建造。
  荣光门外两旁,设东西朝房两所,内外各三层,宽敞高广,外墙内厅,中悬灯彩。门前十余丈开河一道,宽深二丈,称为御沟,上建五石桥以通往来,称为五龙桥。桥前建牌坊一座,上有立匾,系用全金,上刻天朝二字。过桥一里,将至大行宫街处,砌大照壁,高数丈,宽十余丈,壁上绘双龙双凤,每于天王发授官黄榜时,其榜即揭于此壁,天王颁布的天榜、诏旨也揭于此壁。照壁适中搭造高台,称为天台,为天王生日登台谢天之所。照壁两旁,又竖立左右两牌坊,左书“天子万年”,右书“太平一统”,与桥前牌坊共成品字式。牌坊外有下马牌,东西各一。这是天朝宫殿外部的建造。
  天王府确实是一座地上天堂,其繁华和美丽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可惜这座由数万男女工人以数年之功精心建成的宫殿,最后被湘军烧毁。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军在南京城内搜捕清朝官兵和宗教异端的时候,把许多商人和艺人混杂在其中投了大狱,以至于杨秀清患了眼疾,竟无医生诊疗,北王韦昌辉特地为此事悬赏银两一万,也没有医生上门应诊。可见太平天国当时的政策,确实搞得有点过火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天国进士(1)
太平天国的早期领导人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其中极少数文化人,如韦昌辉、石达开、冯云山、卢贤拔、曾钊扬、洪秀全自己,甚至包括自比诸葛孔明的洪大全,只是粗通文墨的童生、秀才。太平天国立国的根本拜上帝教,以打倒孔孟,消灭儒教传统为己任,教义本身又甚粗鄙,知识分子自然不肯追随太平军,“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俱是寒苦之家”。
  太平天国每到一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捣毁儒、佛、道各家的神像,焚毁经文。自然,太平军每到一处,大多知识分子都先跑掉了,剩下一些小知识分子,按他们自己的说法,“不幸而陷入”太平军中。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也出乎历史研究者意料的是,一开始他们并没有遭到杀戮或者凌辱,太平军反而尊称他们为“先生”,对他们很客气。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太平天国要在精神世界树立自己的权威,自然要打倒一切学派的哲学和理论,儒学大师、高僧、老道这些思想精深,辩词犀利,又誓死要卫道的人自然是留不得,留下来自然会在太平天国治下大放“毒草”。但是小知识分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对于自己所追随的学问本来就没什么深刻的认识,很容易被太平天国的教义驳倒和洗脑,再说这些人多半没有什么操守,很容易为太平天国改造,成为对拜上帝教有用的笔帖式。一旦文化人在思想上对拜上帝教无法构成威胁,那么,他们能写会算的本事对太平天国就很有用了。军队里算账、写信等需要文化知识的工作,太平军中的大老粗都是干不来的,自然很欢迎他们。
  晚清大学者顾观光的儿子顾深就是一个“不幸陷匪”的读书人,顾深写过一本《虎穴生还记》,描述了自己在太平军中的经历,太平军中那些文盲士兵对他显然是尊敬的。他被太平军抓住后,表示自己“系文人,不能做生活”,无法提供劳力,文化上也不行,“训蒙为业”,只是个穷教书先生。但太平军士兵知道了他是“读书人”,就把他硬留下来做事,“不要你做重事便了”。当地的太平军头领对顾深特别关照,到了除夕让顾深写对联,太平军士兵都围拢观看,对识文断字的先生十分佩服,“贼围绕而看,或为余伸纸,或为余磨墨”,“群贼相谓曰,他先生的字都不怪。不怪者,犹言不劣也。写对(联)毕,又写拜年帖……贼又相谓曰:他大字小字都不怪,更加见重。每有问答,必和颜悦色。”太平军上下级之间也常有文书往来,但太平军将领以文盲居多,自然更需要文人帮忙看文书,顾深记载道“有文书至,群贼围看,皆不懂,字多不识,令余阅之……终皆鼓掌大笑,咸曰:‘难得这位通品先生在此,不然将若之何?’自此愈见亲热,有事不明,辄曰:‘呼通品先生来’。”
  知识分子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显然是必需的,但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又让洪秀全十分头疼。洪秀全希望培养出拜上帝教自己的知识分子来,他一方面颁布自己删改的千字文等著作给占领区的童生读,一方面自己开科取士。但是洪秀全开科取士,又必须以拜上帝教的经典为依据,以太平天国高层为考官,这就成了一个笑话。拜上帝教的教义粗俗而无文化,太平天国高层都是文盲,洪秀全的科举,大概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洋相。
  自从占领永安起,太平天国就开始开科取士,但是,读书人都跑光了,本地百姓又都编入了太平军,几乎就没有平民应试,只好在太平军内部科考,南王冯云山拿了状元。太平军进了南京后,条件好了,洪秀全更要实践当初科举不第时发下的宏愿,“让老子来开科取士”,于是开始大规模的开科。还没有逃离南京城的读书人几乎没有应试的,即使脑有反骨的人心存侥幸,想攀附新朝而得功名富贵,也不敢应试,因为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研究拜上帝教的“经典”,胡乱歌颂洪秀全也怕马屁拍在马脚上,掉了脑袋。
  太平天国的科举,大约分“天试”、“东试”、“北试”、“翼试”等,程序上还比较正规。乡试以军帅为考官,继为县试、郡试(类于清朝的县、府试)都是守土官的考试。县试以县监军为考官,郡试以郡总制为考官。乡、县、郡试后为省试,省试后为天试。一有诸王的生日,太平天国就搞科举,但应试者寥寥,于是杨秀清下令读书人不来应试为天国效力的都要砍脑袋,勉强应试的人当中,还是有不少人交白卷,或者写诗讽刺谩骂洪杨,不少人因此被处以极刑。
   。 想看书来

天国进士(2)
洪秀全后来也明白了,读书人不太可能认真地阅读拜上帝教的经典来应试,于是他也对科举采取马虎应对的态度。科举东西,搞还是要搞的,有科举才是正统王朝,太平盛世的景象。读这书人来不及从头学习拜上帝教理论也不打紧,随便凑合记点名词,敷衍一首小诗表示下顺从,对天王表示下尊敬就可以了。这样,太平天国的科举日益像一场闹剧,主考官如蒙得恩、陈玉成几乎都是完全不识字的,但是他们乐此不疲,大概这样有一种侮辱科举的快感,取得了对以往不可一世的读书人的优越心态。陈玉成担任过科举总裁以后,每每自称本总裁,而不称本王、本将,可见陈玉成对主持科举很是上瘾。
  太平天国内部也有通文化的人,比如卢贤拔,不用卢贤拔主考而用陈玉成,洪秀全的举动很有恶作剧的嫌疑。洪秀全也能写一些还像样,至少文字通顺的诗文,但出的题目却可笑到极点:“不好拜邪神赋”,“诛残妖以安良善策”,“天王东王操心劳力安养世人功德巍巍论”。大概在吸引读书人入仕的愿望破产后,洪秀全开科的目的就只剩下向科举制度报复。
  太平天国科举金榜题名的概率很高,只要完卷就能高中。某年湖北一千人应试,中举者达九百人之多。洪秀全还开过女科,让女子参加考试,也没有出什么成绩,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考出了中国第一个女状元傅善祥。傅善祥曾作对联:“独手擎天,重新大明新气象。丹心誓国,扫除外族旧衣冠”,器宇相当不凡。傅善祥又曾代杨秀清笔,“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间,斯诚健者;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
  太平天国应试的试卷中,有不少笑料,如新阳考生孙启■,号吟秋,考中解元,其应试文章最被考官圈点的句子是“恨不得杀尽妖头,上答天王之高厚”(《岁寒文稿》卷三)。湖北状元的文章《真神独一皇上帝》,有如下佳句:“皇矣上帝,神真无二也。夫犹是神也。得其真者,非独一皇上帝上而何。”“诸神皆非真神也。真神独一皇上帝也。”
  太平天国最被称道的一首试帖诗如下:“一统天朝界,山河万重新。士民皆欢乐,成颂太平春”。几乎就是首打油诗。
  科举虽然没有成就,太平天国在江南招贤却取得不少成绩。洪秀全开招贤馆,亲自手书招贤榜:“江南人才最多,英雄不少。或木匠,或竹匠,或铜铁匠,或吹鼓手,你有那长,我便用你那长;你若无长,只可出出力的了。”全文俱是白话,境界却远在洪氏那些四六文字之上。笔者认为,洪秀全军政才华都很平庸,唯独用人十分有水平,也很有气度,这篇白话文告,足以与曹操那篇鸡鸣狗盗的《求贤令》媲美。
  太平天国招贤远比科举有成效,大概普通的农夫和手工业者比较容易接受拜上帝教,而这些贩夫走卒中倒也有不少真豪杰、大丈夫被科举堵住了进身的门路,于是都到太平天国来了。据沈梓记载,太平天国招贤主要招以下几类人:“通晓天文星象、算学者;习知地理山川形势厄塞者;熟读孙武书,知兵法阵图者;熟悉风士民情利弊者;熟悉古今史事政事得失者;善书记笔札者;民间豪杰能习拳棒武艺骑射者;绿林好汉能弃邪归正者;江湖游士以及方外戏班中人有能飞行走跳者;医士之能内外科者。”(沈梓《避寇日记》)
  太平天国任命不少木匠、竹匠、铜铁匠担任官员,于是清朝有人讽刺道:“天朝一统四十二里半,文武各官三百六十行”。但平心而论,太平天国中非文人出身的官员多数十分称职,也很有军政才华,倒比许多酸腐文人来得干练。这些官员多是跑江湖的老手,见解经验丰富,打仗是一把好手,缺的只是文治经验。太平天国,始终在军事人才上过剩而文治人才上匮乏。
  

补遗 天地会讲武学堂(1)
严格说起来,太平天国在反清武装中,只是后起之秀,当时的反清起义军,按清廷的上谕有“四川之■匪,河南之捻匪,湖南之斋匪,湖北之痞匪,以及山东安徽匪徒”等十几家,这其中最正统最有号召力的反清老字号当属天地会。在金田起义之前,广西就已经有大胜堂、得胜堂等三十几支天地会起义军在活动,清军最初的主要镇压对象,也是这些几十万天地会武装。
  天地会在许多反清复明的小说尤其是武侠小说中上镜率极高,也是当代人最耳熟能详的秘密会党。天地会是明朝在中国南方的残余势力留下的反清火种,大约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开始反清活动,相传是台湾郑家所扶植。天地会行动隐秘,人才众多,势力遍布中国南方,是清朝最大的反对派。天地会也称“洪门”、“三合会”、“三点会”,下面分很多“堂口”,每个“堂口”有一位管事的大哥,通过歃血为盟,烧黄表等方式结义,加入“堂口”的兄弟拜大哥,服从大哥的调派。江湖上有名望的大侠客,也可以拉起几十号兄弟开新的“山堂”。这样一来,天地会的组织很容易发展壮大,但各“山堂”之间的联系很松散,没有上下级关系,自然也就很难联合反清。
  天地会的成员数量庞大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却没有一个实际上的最高领袖和领导层统一管理。天地会大小“山堂”各自为战,虽然他们在道义上有相互援助的义务,但是这种援助多半取决靠各堂主之间的感情和道义感,十分不可靠。只有少数有名望的堂主能够号令其他较小的“山堂”,这种靠大哥名望的联合也时分时合,不能整合资源,形成庞大的力量,以至于多数“山堂”无法公开打起旗帜反清,只能在清廷管理松散的地方搞点小破坏甚至直接当土匪。天地会的组织是低效的,发动起义多半也是随起随灭,随灭随起,只能给清廷捣乱,却不能动摇其根本。
  天地会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