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搅局者 >

第38章

三国之搅局者-第38章

小说: 三国之搅局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宴不欢而散,王叡脸上却一直挂着淡淡的微笑,他对王衡道:“叔平,我们也回去吧。”



  回到府中,王叡进了书房,王衡跟在了后面,如今虽是盛夏,不过王叡的书房夹层里砌着去年冬天准备下的冰块,倒是全无暑热,只见清凉。



  王衡给父亲倒了一杯冰镇酸梅汤,王叡惬意的饮了一口,然后问王衡道:“今日蔡德珪之语,你如何看啊?”



  王衡道:“羊太守确为难得之廉吏,能吏,德珪先生如此调笑,确有不当之处。”



  王叡脸上的微笑消失了,他长长喟叹一声:“可惜啊,如今我大汉朝这样的廉吏,能吏实在是太少了,以至羊太守之事都成了酒宴上的笑谈了!”



  王叡的喟叹是发自内心的,他当然是忠于大汉的,他想挽救大汉,可是他也看得到,如今大汉官场上的一些怪现象,像羊续这样的人显得不合时宜,与官场格格不入,官场上充斥着像曹寅这样的贪官污吏,就连他自己,也只能尽量做到不贪墨,不残民以逞,更多的时候,他也只能和光同尘,不然很多事情就无法做下去。



  这让王叡也十分痛苦和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他很敬重羊续这样的人,可是如果真的像羊续这样做的话,他在官场上又将寸步难行,那么他就更不可能有能力挽救大汉了。



  因此,今天对蔡瑁调笑羊续的话,王叡也很反感,他并没有斥责桓阶,让蔡瑁回去歇息了,就代表了他的态度。



  王衡知道王叡的心情,他安慰道:“阿父手下不也还有桓主簿等耿介忠贞之辈么?”



  王叡欣慰的点头道:“这倒说得是,不过他们好像都是叔平你向我推荐的,你的识人之能,确实惊人啊!”



  王衡连忙谦逊了几句,王叡又问道:“叔平,你觉得蔡德珪此人如何?我该用他吗?又该如何用他?”



  王衡沉吟良久之后道:“阿父,蔡瑁此人确有才华,文武双全,而且蔡家于荆州乃是冠族,对安定荆州有很大作用,不用可惜。然而他颇有私心,功名利禄之心也是甚重,直接贪墨之事或许不会有,但是他一定会借机为家族牟取利益,因此蔡瑁此人要用,但是也要提防。”



  王叡沉吟道:“哦!?”



  王衡继续说道:“蔡家、蒯家都是荆州大族,若是使用得当的话,平定荆州只在反掌之间,不过若是不加掣肘,太过倚重,任其家族势力坐大,必定反受其挟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如果没有王衡的穿越,数年之后刘表就会就任荆州刺史,他匹马入宜城,得蔡瑁与蒯氏兄弟之助,尽灭荆州宗贼,一举掌控了荆州,不过他掌控荆州是与蔡瑁和蒯氏兄弟共掌的,蔡蒯两家势力太大,让刘表也控制不了,刘表一辈子都没有尝过独掌荆州大权的滋味,最终在他去世之后,蔡蒯两家一起向曹操献了荆州,使刘家失了基业。



  王衡既然知道这段历史,自然就不会重蹈刘表之覆辙了。



  王叡问道:“那该如何安置蔡德珪呢?”



  王衡道:“孩儿以为,可拜蔡瑁为水军都督,让他去造船,筹建水军。”



  王叡沉吟良久,点了点头。



  荆州目前确实还缺少一支水军,上一次南阳平乱,如果有一支水军的话,便可以用战船直接沿汉水把兵运往南阳,这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也能让士卒节省体力,保持战斗力。



  另外,荆州境内江河纵横,也确实需要一支水军来保境安民,如今江河上水匪猖獗,荆州境内却没有一支足以剿灭这些水匪的水军,也确实太不成样子了。



  对于蔡瑁,王叡本来是准备任命为别驾一职的,可是现在看来,骤然任命他为如此高职,恐怕会骄纵其心,也会让其他人不服,另外,从南郡来的蒯良已经担任了治中一职,再让南郡来的蔡瑁担任别驾,则南郡人的势力太强大,也不符合制衡之道。



  而王衡之所以要推荐蔡瑁担任水军都督,是因为蔡瑁确实有这个能力,在真实的历史上,蔡瑁、张允训练的荆州水军战斗力还是不错的,在与当世最强大的江东水军的抗衡当中,虽然一直取守势,可是也未见败势,足见蔡瑁水战能力不错。



  如今的荆州军中,黄忠水步皆能,不过荆州步军离不开他,黄盖虽然水战能力也不错,可是毕竟资历太浅,名声不彰,因此蔡瑁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了。



  让蔡瑁暂时领水军,也可以避免南郡帮太过坐大,乃是一举两得之计也。



  当然,在荆州水军初具规模之后,王衡当然还要想办法把水军的控制权拿到自己手中,不会让他们成为蔡家的私军的。



  王叡沉思了很久,又问王衡道:“叔平,蒯氏兄弟建议我把州治迁到江陵,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原来蒯良、蒯越最近再次向王叡提出将荆州州治迁到江陵的建议,不过王叡并未直接回答,只说此事事关重大,他还要考虑考虑,与其他人商议商议。



  王衡知道,王叡这也是意识到蒯氏兄弟的用心了,荆州州治迁到江陵,那对南郡出身的蒯氏兄弟是一个扩大家族势力的好机会,蒯氏兄弟此议是私心大过公心,这让王叡有些犹豫。



  王衡道:“将州治迁到江陵自然是好处多多,阿父担心之事也有解决之道,阿父可重用非南郡出身的官吏,以制衡蒯、蔡。”



  王叡缓缓点头:“那你是也建议将州治迁于江陵了?”



  王衡点头道:“迁州治之事势在必行,不过不是现在,而是要等荆南四郡完全平定之后。”



  王叡深深的看了一眼信心满满的儿子,点头道:“好!”



  几天之后,蔡瑁接受了荆州水军都督的任命,去了孱陵县造船,筹建水军。孱陵县也就是后世的公安县,靠近长江,这里的造船业还是很发达的,熟练水手也多,在这里筹建水军是最合适的。



  其实蔡瑁的心理预期并不是要担任这个水军都督的,他之所以在王叡第二次征辟的时候还要借父病而拖延,无非是想要借此自抬身价罢了,他这次来汉寿,本来是冲着别驾一职而来的,别驾是刺史的首席佐官,他本以为凭着他的家世和他在荆州的名望,他能够拿到这个官职的。



  可是没有想到,他刚到荆州,便在刺史给他举办的接风宴会上跟几位重要的刺史掾属闹僵了。



  王叡这两天在单独见他的时候也很隐晦的跟他说,如今他和几位州中从事闹得很不愉快,如果对他骤然在州中委以重任的话,反而不美,不如让他去孱陵造船,筹建水军,等立下了功业,再调他回州中另委重任为好,那个时候,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了。



  王叡又给蔡瑁讲了水军的重要性,如今荆州商业越来越发达,水上的商船越来越多,可是水匪猖獗,急需水军扫平水匪,也只有蔡瑁这样文武双全的大能才能担当起如此重任。



  蔡瑁虽然不是很情愿,可是他在王叡两次征辟未就之后,这一次又主动来投,如果不接受这个官职,就此打道回府,那对他的名声也是一个很大的伤害,他已经有一些骑虎难下了。



  他转念一想,造船与训练水军正是自己所长,自己便去孱陵又如何?蔡瑁也知道,如今荆州水匪确实很猖獗,去带水军也有立功的机会。



  大汉非军功不能封侯,而封侯是每个士人的最高理想之一了,最近的例子便正是王叡了,他便因南阳平乱之功而被封了侯,这让蔡瑁也很眼热,那么去带水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说不定哪天运气好,就封侯了呢?



  于是,蔡瑁便答应了这个差事,荆州的水军也正式开始筹建了。



  **********



  这几个月以来,郑玄的许多弟子听说郑玄已经在武陵郡安顿下来了,而且重新开始收徒授课了,于是纷纷来到汉寿相投,短短几个月中,来投奔他的弟子已经达到了上千人。



  这些弟子当中,当然也不乏人才,不过大多数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在史册上留名,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王衡唯一听过名字的只有山阳人郗虑。



  郗虑今年还不到二十岁,他是郑玄特意向王衡介绍的几名弟子之一,想来在郑玄门下也算是比较杰出的了。



  王衡听过郗虑的事迹,大都不是什么好事,第一件就是郗虑曾经与孔融结仇,后来揣摩曹操的意思,公报私仇,构陷孔融,将孔融全家都抓了起来,孔融也死在了这一次事件当中。



  第二件便是衣带诏事发,曹操授意华歆和郗虑去捉拿伏皇后,在汉献帝的眼前,华歆亲手将伏皇后捉拿,而郗虑倒是没动手,却也没劝阻华歆,汉献帝请郗虑主持公道,他也是不发一言。



  从这件事情之后,华歆升为三公,而郗虑则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可以看出,郗虑的人品很差,是一个小人,甚至可以称之为奸佞,可是他的政治智慧却又不是太高,在伏皇后这件事情上,要么不做,要么就做绝,跟华歆一样赤膊上阵,你去了又不动手,看华歆无礼又不说话,这是几个意思?



  这不是赤裸裸的告诉曹操,郗虑两边都不想得罪,想两边讨好?可是历史上早就证明,想要两边讨好的人,往往两边都不讨好,郗虑后来的下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以郗虑当时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他做得跟华歆一样,他至少也有个三公之位。



  当然,这个时候的郗虑还是一个看上去很恭谨守礼的少年,他的天赋在郑玄的弟子当中也算是很不错的。



  由于历史上对郗虑的记载,王衡对郗虑并不是很热情,至少不像对郑玄的其他弟子那么热情,这一点郗虑也感觉到了,他本来就是一个很会察颜观色的人,不过他也并未在意,依然很恭谨的向王衡行礼,口里说着久仰的话。



  这个久仰倒不是恭维,现在王衡的名声确实已经非常大了,随着印刷书籍的广为传播,他的名声也传播到了各地。



  如今郑玄的汉寿书院弟子已经超过了两千人,除了这些来投奔他的旧弟子之外,这几个月新近慕名而来的弟子也达到了上千人,幸好书院面积比较大,最近王衡又请人新造了不少屋舍,这才住得下。



  在这些新弟子中,王衡又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他就是蒋琬,零陵郡人,今年也是六七岁,而且他还是潘濬的表兄,据郑玄说,他的天赋比潘濬更高。



  这让王衡很是欣喜了一阵,这可是蒋琬啊,后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接班人,现在成了他的师弟了。



  郑玄来到荆州的效果已经慢慢显露出来了,假以时日,汉寿书院必将成为荆州最大的人才库。
37 亲历方知稼穑苦 收获感念使君恩
  时间很快到了八月,这也是一年中黔首百姓最高兴的时节,因为庄稼要收割了。



  武陵郡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今年一直风调雨顺,新任武陵郡守张逸上任之后,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在水利灌溉和劝农方面做得很不错,所以今年水稻的长势很好,眼看是一个丰收年。



  身为刺史、太守,每年在春耕和收获的时候都要象征性的到农田里劳作一天,以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今年春耕时,由于要去南阳平赵慈之乱,所以王叡没能与民同作,收获时节,王叡是一定不能错过了的。



  这也是一种收获民心的途径。



  这一天,王叡、王衡、张逸,还有州郡官吏们,一起换上了农夫的装束,来到了汉寿城东郊的一片田地里。



  郑玄也带着他的一些得意弟子们,兴致勃勃的来了,他在家乡和不其山躬耕多年,对农业生产还是很有兴趣的,事实上,他教授的课程里,就有一些涉及到农业生产,他的弟子中,懂得农学的也为数不少。



  这个时代,许多伟大的经学大师不但钻研理论,也乐于实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也非常丰富,不仅仅只有儒学,包括黄老之术、法律、天文、历法、算学、诗赋、图纬、农学等无所不教,思想束缚很少,教出来的弟子也有很多方面的人才,这与后世的儒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玄当然也在此列,而且他还更进一步,创立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融汇一炉的郑学。



  王叡他们来到这片田地之后,当地的乡蔷夫、乡老还有一些老农迎接了他们,他们向王叡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