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开国大土改 >

第15章

开国大土改-第15章

小说: 开国大土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梁漱溟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如课堂面授较少,一般不采取讲授方式,多采用个别谈话,或是集体讨论的形式。所开课程都是从实际出发,如乡建理论、精神陶冶、乡村自治、乡村礼俗、乡村教育、农村经济、农村自卫、农业常识、土壤肥料、畜种改良、水利建设、农家副业、现行法令等,课程名目很多。为解决教师力量不足问题,他们到各大学约请一些学有所长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的指导,采取函授方式进行。这样,梁漱溟多年来主张走出学校,深入农村,结合乡村自治办教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对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也是有利的。所以,山东省政府按南京国民政府关于设立县政建设实验区的决议,在原有的基础上,于1935年以菏泽为中心,增划济宁等13个县为实验区。在各实验区进行广泛的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乡农学校的试验。农校所开课程,特别注重精神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深心大愿。
  梁漱溟的乡村实验活动集中于“乡农学校”之中,这是他的乡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何谓“乡农学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组织农民、再造乡村社会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化社会为学校”,推行社会学校化。乡农学校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乡村领袖,二是成年农民,三是乡村运动者。只要是某乡的农民,就被认为是某个乡农学校的成员。农忙时节,乡农学校组织农民开展农业生产,传播农业技术,促兴乡村经济。农闲时就组织农民读书识字、传授农业知识和陶冶性情等。“乡农学校”是“政、教、富、卫”合一的农村组织形式。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不失为当时乡村自救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它回避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企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在农村搞建设,这种改良主义的土地主张,不可能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很快便冰消瓦解了。
  4、晏阳初河北定县实验
  晏阳初(1890——1990),平民教育家,四川巴中人,1916年赴美,曾就读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1920年8月回国后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1923年3月26日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
  在平民教育运动中,晏阳初深感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太低,于是决心搞乡村建设。他选择了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作为试验区,带领一批教授、学者、医务人员进入农村,从认字开始帮助农民接触现代文明。他们的努力使定县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区。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实验才被迫中止。由于在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绩,晏阳初于1943年在美国曾和爱因斯坦一起被选入“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4)
晏阳初认为,乡村建设的使命既不是“救济乡村”,也不是“办模范村”,而是要立足于“民族再造”这一艰巨而长期的使命。他说:“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的主人,害了几千年积累而成的很复杂的病,而且病至垂危,有无起死回生的方药问题。乡村建设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起,所以说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如何完成“民族再造”的历史使命呢?晏阳初认为,中国社会的症候是人民有“四大病”,即愚、穷、弱、私。他提出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用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具备了这四种力,才可以算作“新民”,才可以达到“固本强国”的目的。
  与四大教育相配合的是运用三大方式来具体落实四大教育。所谓三大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试验工作报告》中,他写道:“四大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学校式以教育青年为主要工作,因青年是国家今日建设之主力军;同时又顾到教育儿童,因儿童系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学校式之外有社会式及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
  1929年,晏阳初带领平教会一批志愿者,在河北定县开展各项平民教育活动及乡村建设实验,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及社会各方面的肯定。1932年国民政府第二次内政会议后,定县又被河北省政府划为县政建设试验县。因定县实验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被许多地区仿效学习,因此其经验亦被称为“定县模式”。
  晏阳初及平教会同仁在定县乡村建设中,十分重视社会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第一步是先调查每村的情况,包括的项目有每村位置、户数、人数,村长副村长姓名、年龄、职业,可作平民学校的地点、耕地亩数、主要农作物、寺庙及宗教信仰人数等等,非常具体详细。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最后摸清了全县的基本情况。
  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乡村建设方案。1930年7月晏阳初制定了一个定县乡村建设“十年计划”方案,其实施的主要内容及方式贯穿了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文艺教育方面,在定县实验中主要致力于平民文学、艺术教育和农村戏剧。编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以及简单易认的认字教材,并办了《农民报》。建立广播站,成立农民剧团等等。其中特别注重对农民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一次一批美国的专家惊讶地发现定县的本土鸡一年只能下68个蛋。晏阳初说:“中国的母鸡已经下了三千年的蛋,它们大概是太累了。”后来晏阳初引进了美国的来杭鸡,在与本地鸡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母鸡一年可以下168个蛋。
  生计教育方面,在定县实验中主要致力农民生计训练,设立了生计巡回训练学校,培养“表证(即模范)农家”,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建立合作组织,至1935年冬,全县成立合作社达130多个。推广优良品种,棉花是定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因此主要在全县推广优良棉花种子。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5)
卫生教育方面,主要致力于保健制度的建立,定县的保健制度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保健员,负责村单位的卫生保健工作;第二级是保健所,为区单位卫生机关,负责约3万人口的区域;第三级是保健院,为全县卫生之最高机关。
  公民教育方面,主要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培养。
  以上四大教育的开展,多采取三大方式进行,即学校式教育,创办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等。社会式教育,定县成立了“社会式教育委员会”(后改为社会式*),通过同学会这一组织使平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继续接受四大教育,并通过他们把四大教育推广到农民中去,发挥他们作为乡村建设运动骨干力量的作用。家庭式教育,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以增强家庭责任感,实现“家庭社会化”,另一方面使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从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民”。
  定县在县政建设方面也探索了一定的经验,其改革宗旨是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行政组织。根据这一宗旨,定县所设计的新县政机构分为三级,第一级为公民服务团,是最基层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培养民力、组织民力、运用民力”。第二级是乡镇建设委员会,代替传统的乡(镇)公所,设委员6—12人,以本乡镇的小学教师为当然委员及秘书,同时有乡镇公民大会,对委员会予以监督制约。第三级是县政委员会,委员7—11人,由县长与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晏阳初任院长)商量聘任,同时对原来县政府进行改革,撤销合并原来的机构,仅设立民政、财政、教育、经济、公安五科,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效率。
  定县乡村建设的成就引起国际国内的关注,海内外很多关心农村、农民的民间人士与政府官员纷纷到定县考察取经。国民政府专门派官员去定县考察。晏阳初也被邀请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班演讲,介绍定县经验,蒋介石亲临听讲,并对定县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
  但是,定县乡村建设过程中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晏阳初逐渐感到要完成定县的研究实验及平民教育的推广工作,仅靠一些学者从学术层面上进行研究实验是不行的,“乡村建设计划,如果不考虑乡村地区的政府和乡村生活中的文化、经济、保健等方面的关系,那就是不完整的和无效的。”最主要的是,当时中国农民处境悲惨的症结在于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不能解决,其他改革都是技术层面的努力,无法根本改变农民的命运。对此,晏阳初也明白。1937年他在《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中说:“农村经济问题中最严重的,莫如土地问题。”但这个工作显然不是一个学者或一个学术团体所能完成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靠社会制度的变革!
  5、黄炎培江苏昆山实验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浦东川沙县人。早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曾首创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政团同盟。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工业部部长,政协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孙中山地权思想和乡村建设实验(6)
黄炎培的实验区叫“沪郊农村改进区”,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另一块实验园地。因“改进区”地处上海市西郊昆山县境内的徐公桥乡村(现属江苏昆山市),所以也称“徐公桥改进区”。该改进区于1928年4月成立。在落成典礼上,黄炎培、江问渔、杨卫玉、姚惠泉等创办人及知名人士都出席了会议。在会场主席台的两边张帖有大红色的对联,联语是:
  无旷土、无游民,向一剪淞波影里,小试农桑,乃亦有秋,聊慰治平新梦想。
  出相望、守相助,喜千家劫火光中,时还耕读,毋忘在莒,请看甲子旧烧痕!
  江问渔先生也亲手撰写了一幅对联:
  何处是神仙?千家鸡犬桑麻,别有天地。
  无人不耕读,一片和亲康乐,莫羡唐虞。
  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区,还制定了分年工作计划,以6年为一个完成期。并招收了江、浙、沪、闽、川、湘、赣、宁等地的众多学员。黄炎培还聘请了有名望的教育家来区指导改进工作,其中有:原金陵大学的杨君,还特聘老教育家黄齐生(王若飞烈士的舅父)为总干事,兼任徐公桥改进区主任。
  在为时6年的(1928—1934年)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的工作历程里,黄炎培等职教社的教员和学员们齐心努力,在乡村做了一系列改革事业,如:推广农业技术,改变农民耕种靠天吃饭的迷信思想,改进会筹资办理无息贷款,改变了农民受高利贷的剥削之苦。宣传卫生常识,预防传染病,在夏秋季节规定小学生每天要打一百只苍蝇,作为考试成绩内容之一。徐公桥是江南鱼米之乡,河流纵横交织,但桥残路狭,改进会发动群众一起修桥筑路,以便行人,造福乡民。1928年夏初,改进会还为全区60岁以上的老人隆重举办了“长寿会”,黄炎培还特地从上海赶来参加盛会并祝词。
  在乡村改进教育工作方面,改进会在全区内开办了10余所夜校,并强调文盲也要每天学习2小时,要求全区成年人入学率达50%上下。经过学习,脱了文盲的农民有些基本能看懂壁报或书写简单的书信。
  在改进区学习过的人员都会唱一首《为了一线希望》的歌曲:
  为了一线希望,我才努力向上。
  振作精神,开发思想,
  把人生学问,都记在心头上,
  在失意时这样,在得意时也是这样。
  我的努力向上,只为了一线希望。
  其歌词简朴、豪放、明了。但“为了一线希望”的“治平新梦想”却没有能够继续下去。由于黄炎培积极投身*爱国运动,为蒋介石所不容,徐公桥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