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孤臣孽子 >

第71章

孤臣孽子-第71章

小说: 孤臣孽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港),据说分船队过了南非风暴区,远远超过了季风航行的要求。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航海发展史角度看,具有创新性的突破,为以后的航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和七下西洋的举措,是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转折,也创造了航海史上的奇迹,作为一位航海家,郑和具有的勇于奉献、向海洋探险的精神是罕有的,由中国郑和开始的海洋世纪,包含了东西方向海洋的开拓历程。沿着郑和开通的海道,大批中国人从此走出了国门,正是这种东西方向海洋的不断探索,最终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

上千年来,中国曾经一直是全世界海运技术领先的国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西汉海军就能够一次把数万大军运往朝鲜半岛。此后在隋、唐、元诸朝又一再上演过数万军队、乃至上十万军队横越千里的跨海作战。

到明朝前期,中国海运技术攀上新高峰,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人员多达27800余人,最大的宝船长达127米,船帆多达12张。

1950年代南京发掘明朝宝船厂遗址,出土过一根长达11米的木杆,鉴定结果是船上的舵杆,由此推算其连接的舵叶高度约为6米,超过现代城市住宅楼两层楼的高度。与郑和舰队相比,几十年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的迷你舰队只能算小舢板而已。

然而,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万里海疆门户大开,中国航运业也在西方快速帆船和轮船竞争下纷纷破产。直至今日,尽管中国刚刚夺得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桂冠,但中国航运业、中国海军仍然在艰难的赶超进程中。

而中国海运技术之所以从世界最高峰跌落下来,高扬“爱惜民力”、“珍视生命”之类崇高旗号的明朝文官们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他们这样做未必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出于真诚的高尚信仰,为此甚至不惜冒舍生取义之险。

为了阻止自己心目中耗费民脂民膏无数却无益于国计民生的下西洋工程,以廉能而名垂青史、当时还是兵部司局级干部的名臣刘大夏竟然甘冒“欺君”的杀头大罪,私自销毁了郑和下西洋时积累的海图、天象、地理等全部资料,以至于明宪宗成化帝计划重新启动下西洋时因资料全部被毁而无奈放弃。

时人和明清史官们盛赞刘大夏此举是忠君爱民,“阴德不细”(当时刘大夏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项忠语);待到后人明白中国历史为此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时,我们已经噬脐莫及。

因为满清海禁的疯狂,连造船术和海路针经全部禁绝,水手的招募和培养都成了大问题,日照人口稀少,本来就物力维艰,现在满清海路又压倒郑成功舰队,朱慈悲为了充分利用这支来之不易的舰队,毅然决然把舰队交由武大水和孟家成指挥,下南洋无私支援郑成功和张煌言。

  屡败屡战  八十三孤掌难鸣

二冬跟着方靖跑了几趟义军联络,他太喜欢这个活儿了,遇到官兵,装疯卖傻,遇到百姓,行侠仗义,碰到有钱的,他是强盗,碰到当官的,他是反贼,太爽了,这简直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角色。

方靖因为在六年前朱慈悲劫南京时独领一军,虽然他带领的人少,可是声势不小,他手下各种会道门没有十万也有六七万人,不用造反,大家聚集起来正常找当官的去要点饭吃,当官的就吓死了。所以有了这些帮手,几百人的方靖部队成功的完成了朱慈悲交给他的任务,很好地掩护了突袭南京的行动。

这次行动之后,江北的会道门更加蓬勃发展,成为了榆园军的可靠耳目。

其实造反杀人是迫不得已,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只要有一个人几句话,可能这造反就造不起来,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非常容易被招安,因为其实没啥大矛盾,关键在开始的一股气。

这股气有形又无形,也是一个场,有人非常善于*纵这种气场。在和平年代,这些人叫不稳定因素,在动乱年代,这些人就是英雄。

二冬从上次大闹县衙开始,就喜欢做这样刺激的事,论学问,他非常崇拜师祖,论智慧他非常崇拜师傅,可是他也知道论动手,师祖虽然武功卓绝,但身体条件有限,师傅的武功也是非常高超,但是他们做山大王就不如自己了,比如这金钟罩功夫吧,只有被大炮轰,火枪射才能对自己有所威胁,所以他准备用自己身体的优势,去帮师祖师傅们去做一些师祖师傅不愿做没时间做的事情。

方靖大哥最近出门去江西联络天地会了,二冬在榆园军驻地巡视一圈后,会营地看各地情报:首先是北京的,满清为崇祯皇帝立了碑,为了缓和统治矛盾,满清拼命粉饰太平,把自己树为正统。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南人大学士陈之遴被放逐,辽东旧臣宁完我也死了。两位对明末清初的政治、社会局势具有深远影响的政府高级官员,告别了历史舞台。从此后,清朝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页。

陈宁二人虽然对清朝的作用迥异,最终的境遇也大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贰臣。陈之遴是南方文人的代表,宁完我是在明亡之前就加入到清军阵营的汉军旗人的代表。

明清之际文人的摇摆,一部分来源于明末的破烂摊子,另一部分也来源于显而易见的,清朝统治者可以支持他们完成他们多年以来都没有成功的改革。晚明的朝臣,甚至是高级官员都很难见到皇帝。明末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维持既不能称之为堕落,也不能名之为进步的社会现状”。

这种被士大夫们称之为“秩序井然和社会安宁的困倦的管理状态”,虽然“长于防范”,但绝非“有所作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初皇帝的亲切感,从皇太极到多尔衮到顺治,甚至一直影响到康熙、乾隆,都很亲切。跟大臣们的直接接触,是他们有效拉拢人心并且避免大臣结党的办法。

清廷很清楚,没有这些汉臣是不足以立国的。但对这些贰臣的态度,清廷自始至终都是矛盾的,既依靠又看不起。这种态度本身同时也是使文人摇摆不定的原因,以及结果。

士绅们想要忠于明朝,又没有那个勇气。自杀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其余的人大多数终其一生内心都充满了矛盾与内疚,只能靠写诗作赋来抒发,或者隐居田园,或者遁入空门。亡国的忧伤增添了他们的诗趣,产生一种在中国文人中常见的病态的美感。文笔不行的就写史,明亡以后,很多文人都改了自己的名字,大概是要表达自己“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人”的概念。

这些自愿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的“忠臣”们,对“贰臣”的态度也很矛盾,既瞧不起又羡慕。瞧不起的原因当然很明显,羡慕则是因为贰臣们能够完成改革。经历了两个朝代更替的文人们对于究竟应该看“大历史”还是忠于“道德”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产生更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最典型的两个“贰臣”代表:钱谦益和吴三桂。这两人虽然都让当局者头疼和反感,但实际上是浪漫主义文人和现实主义军阀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代表。钱谦益的内心充满了负罪感,而吴三桂则是一个反复的投机者。钱谦益这样一个变节分子,反而写了很多贬低蛮夷的文章,尤其的让蛮夷皇帝乾隆不能承受。由此而导致了史无前例的文字狱,并重新清算“贰臣”和表彰“忠臣”。具有讽刺意义的显然是,贰臣才是清政府的实际缔造者,忠臣则是想要破坏它的人。

在后人看来,钱吴二人都不怎么样。钱谦益作为反面角色出现在《桃花扇》里,吴三桂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金庸。很有趣的是,二人都有一个更加“有骨气”的爱妾,柳如是和陈圆圆两个女子与她们的夫君的对比,则显得钱吴两人更加的不堪,并且为后人增添了更多的谈资。

顺治十五年,是清与明的正式割断。贰臣式微,新臣上台。

顺治十五年(1658)初,清廷乘孙可望、李定国内讧的机会,乘机纠集三路大军向贵州进发。二月,北路洪承畴部被李定国阻挡在沅州(今湖南芷江),不得前进,洪以优厚待遇招抚安坤。

安坤应允,并派人引导清军由小路进军,迅速攻占贵阳。五月,西路吴三桂至遵义,安坤正式遣使缴印投诚,并引导吴三桂进取开州(今开阳)、修文、广顺等地。十一月吴三桂向云南进兵时,在七星关遇到了李定国部将白文选的截击,安坤派人为响导,由小道迂迥前进,出现在白文选的背后,切断了他的后路,迫使其军逃遁。

吴三桂就这样兵不血刃地顺利进入了云南。由于安坤为清军进入云贵立有功绩,顺治十六年十月,清廷命他正式承袭水西宣慰使,并中都督佥事衔,颁发印信,赐给袍帽、靴带、彩币等。(安坤,贵州水西(今贵州大方一带)人。彝族土司。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军30万人分兵攻云南,吴三桂率清军通过水西至云南,迫安坤降清,次年,清廷封安坤为贵州宣慰使。他因受明以来大西军抗清力量的影响,又受南明抗清力量的影响,又受南明抗清将领皮熊、常金印的鼓动,于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二月起兵扶明抗清。清廷闻变,同年3月即命吴三桂领云南、贵州各镇守军讨伐,清军被水西军围困在果勇底达二月之久,使之粮尽援绝,清永顺总兵刘安邦战死。后来,由于水西土目司车噶喇叛变,在内外夹击下,水西兵大败,被迫转入深山大箐中。直到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水西军彻底失败,安坤被吴三桂俘获砾死。自此,将水西分设四府流官治理。)

孙可望可耻地叛明投清了顺治十五年(1658)初,孙可望降清。因为李定国屡败清军,队伍日渐壮大,孙可望怕其声望高于己上,于是与部下轻骑进袭宝庆,企图建立奇功以示夸耀,不料由于清军早有准备而打了败仗,相比下之更觉懊恼,也更加忌妒转为仇恨。

顺治十四年七月初,孙可望悍然发动了对李定国的战争。但是,同室*戈,不得人心。两军刚一对垒,孙军前锋倒戈,全军瓦解。孙可望见大势已去,急携妻子、财宝北逃,在走投无路之下,众叛亲离的孙可望于十一月十五日在宝庆向清军投降。

(1658)二十八日赴长沙,抵湘乡,并呈上云南地图,表示愿引导清军进攻云南。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敕谕,特封孙可望为义王,但不久又将其送至北京,后在一次射猎时以错射为名,将他射死。孙可望的降清,加剧了大西农民军的分裂,使其人心涣散,“皆摇摇无固志”

二冬严重怀疑孙可望和吴三桂有染,他的手下大多投降吴三桂,并且成为其心腹力量。如果是普通的招降,不会如此忠诚有默契。

联想到之前李定国曾受蒙骗,相信吴三桂和洪承畴反正之事,双方应该早就有所接触。很可能暗中达成了协议,互不侵犯伺机而动。

吴三桂洪承畴都是反复小人,很可能采取骑墙策略,迎风倒两边不得罪,在四川和湖南表面息兵,彼此保持制衡相持状态。清廷对洪承畴、吴三桂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后来可望投降才把这一平衡打破,洪承畴吴三桂开始铁心地剿杀南明。

这时的满清也加强了特务机构对官吏的监视和整顿,内外官员结交通贿内监吴良辅案发: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二十六日,顺治帝经过密行采访,发现朝廷内外一些官员结交通贿内监吴良辅,命内大臣严讯此事。

不久,事实真象大明: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及官员陈维新、吴惟华、王之纲、王秉乾等一般官员从宽免究,警告他们如再仍蹈前辙,必从重治罪。但将内监吴良辅处斩;陈之遴革职,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盛京;陈维新同父母兄弟妻子流徙盛京,家产籍没;吴惟华等免死各责四十板,同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家产籍没。

二冬决定这次行动目标是江南,帮助一些教门到江南发展

  屡败屡战  八十四山东大盗

无论走到哪里,二冬都是山东大汉的形象,太招摇了,魁梧的身体,激凸的肌肉,行走在江南小镇上,就像是鹤立鸡群一样显眼。

所以联络的事,二冬都找别人去做,而他就当一个掩护者,当众人目光都吸引到他身上的时候,貌不惊人的同伴就和当地联络人接头完毕了。二冬则是负责保护他们接头不被注意,掩护他们安全离开。

现在的江苏巡抚是朱国治,一个在历史上臭名照顾,在辫子戏里却如英雄一般。他本是汉军正黄旗人,靠纳捐买了个官做固安知县,钻营有术被提拔为大理寺卿,外放为江苏巡抚。

清宫戏在说道三藩事件时期,一个大的误导是完全刻意美化朱国治,把他说成是一个忠臣、清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