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孤臣孽子 >

第67章

孤臣孽子-第67章

小说: 孤臣孽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逐渐在三江口地区临江建起两个哨所,但任务不是坚守,而是诱敌。

不料想罗刹鬼好像是被打怕了,两条兵船,飞快地进到江里朝上游去了。

阎思源加紧训练士兵,每个兵必须熟悉火枪,因为子弹太少,实弹射击不多,但是每天拆装擦枪瞄准,是士兵们的必修功课。

终于在三个月后夏季的一个中午,500罗刹鬼船慢悠悠地开来了,投石车的大石头在江中激起波浪,还有两块石头砸中了船帮,罗刹鬼被激怒了,火炮声在鬼子船上传来,大家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迅速后退。

阎思源也有些兴奋,赶紧过来指挥战斗。来到江边一看,不好,这次有点麻烦。

原来罗刹鬼带了二十来条雪橇犬和几条毕加索犬,这迷魂阵是为人而设的,可是迷不了狗,狗是靠嗅觉而不是靠视觉来认路的,不会被扭曲的空间迷惑,可以说这狗是迷魂阵的克星。

阎思源迅速找了二十多个人,组成打狗队,专门打狗,因为狗在罗刹鬼的掩护之下,还是很难打的。

耿青山对阎思源提起,当初小时候去偷瓜,怕被人家的狗追到家里,往往在路上洒下辣椒花椒麻椒芥末面,阎思源听到大喜,马上命他去搜集这些东西,作为备用。

眼见罗刹鬼兵船靠岸,朝岸上发炮,哨卡的吊楼被打的粉碎,先下船的罗刹鬼布置成散兵线,保护住岸边;然后罗刹鬼竟然把岸上的炮也弄了下来,在岸边对着树林乱轰。几个担负诱敌任务的兄弟做出狼狈逃窜的样子,朝丛林里奔去。

罗刹鬼果然中计,放出二十多条狗追来一窝蜂似的追着诱敌的几个兄弟进入树林。

打狗队等狗进入射程,放出弩箭,十七八条狗中箭倒地,还是有七八条狗冲进树林,进了树林的狗就难射了。

预备的药粉洒到地上,然后人撤出阵外。

用一百人把阵的几个出口把住,然后就集中主力,来到江边,去等天黑摸上那条运兵船。

迷魂阵里面,迷路的罗刹鬼们茫无目的的乱放枪,不多时就开始乱了,因为罗刹鬼突然发现:原来在最前面的罗刹鬼出现在最后面的罗刹鬼后面,后面的罗刹鬼发现不知道怎么前面走着的罗刹鬼消失了,怎么喊,只能听到声音见不到人。

就在迷魂阵里的罗刹鬼乱做一团的时候,天色暗了下来,这时是中国人发挥的时候到了。

摸哨,暗杀,弩箭,钢刀,河滩上剩下的二十来个鬼子很快被打扫干净,船被开到中兴村旁的江岔里,四百多战士全副洋枪武装,阎思源兴奋地命令,打靶开始。

三个出口点上了三堆火,在迷魂阵里转了半天的罗刹鬼惊喜的发现终于走出迷魂阵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复仇的子弹。

  屡败屡战  七十八章热血热土

做贼的心虚,侵略者其实也都是胆小鬼,都是开始试探,在试探,只有确认主人懦弱无能软弱可欺的时候,才敢嚣张的烧杀抢掠。

因为满鞑子把东北的人全部征召进八旗,进关烧杀抢掠,东北才空虚,可是现在进关的满清八旗,已经满足于花花世界,再也不愿回到东北的冰天雪地,这才十多年的时间,就完全毁掉了一群勇武的战士,真是应了那句话:宴安鸠毒没关系,八旗兵腐败了,还有大汉子孙,来自黄淮腹地的榆园军后代,他们会合来自各地的流人流民,在东北辛勤耕耘:顺治十四年,安徽桐城的方家,方拱乾率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宁古塔,后来四年后方拱乾带儿子方玄成被赎回五十年后,1713年,方玄成的儿子方正玉又因为《南山集》全家一千多口流放发配齐齐哈尔,从此扎根在这黑土地上。

还有诸如陈梦雷,吴兆骞,郑尽心,……。

曾经是满族发祥地的宁古塔,在清朝初期,由于清政府把大批的八旗子弟征调入关,到南方各地去作战,使宁古塔地区一度出现了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荆棘遍地、柴草丛生、豺狼虎豹横行的荒凉景象。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把大批流人发配到宁古塔。他们来到宁古塔后,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不仅重新开发了这片肥沃的黑土地,而且把中原文化、先进的生产技术、富有华夏特色的民风民俗也带到了宁古塔。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使宁古塔重新出现了一个经济繁荣、文化进步、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使宁古塔成为东北重镇之一。

在众多流人中,对宁古塔的发展和繁荣最有贡献的当属杨越。

杨越,原名杨春化,流放宁古塔后,改名杨越,字友生。因世居浙江山阴安城村,晚年又号称“安城”,其意在于不忘故土。其父杨蕾,早年曾是个教书先生,在浙东一带弟子很多,声望极高,有相当的影响,后来弃笔从戎,官至京口副总兵。杨越小时候读书很刻苦,记忆力极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长而重气节,好交游”,“慨然有济世之志”,后又“散家资结客”,说的是他富有很强的民族气节,怀有报国之志,为了结交朋友,可以散尽家财,故而“豪杰盈门,不论远近闻之投之结交”。

1659年(顺治十六年)在南方的江浙一带出现了很强的反清复明势力,其势力最大者为明朝大将郑成功。他率领部队沿长江一带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破了镇江,围困江宁(今南京市),收复了4府、3州、24县。沿江各地反清复明的志士,纷纷响应,与郑成功结义联盟,有的声援,有的支持,有的直接参与。杨越不仅与郑成功取得了联系,还变卖家产,为郑成功筹集军饷,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清政府为了统一全国,镇压反清复明的势力,不得不从东北调入大批军队进行征剿。

经过几年的征战,郑成功兵败,退到海上,清政府对留下的“明党”,大兴“通海之狱”,凡是与郑成功有牵联的人都给定了“通海罪”,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处。其首要分子都被抓住斩首,骨干分子被流放到关外宁古塔,杨越就是其中之一,并告之永不准回归。

1662年(康熙元年)10月,因浙东“通海”案被牵联的100余人,从浙江东部踏上了流放之路。流人及其家属和随行人员,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历尽艰辛。特别是出关之后,正值隆冬,关外天气特别寒冷,“雪花如掌,朔风狂吹”。过了松花江,便进入了绵绵群山,滔滔林海,真是“万木排比,仰不见天”,雪深过膝,举步维艰,豺狼虎豹,吼声惊人。面对这种形势,大多数人望天兴叹,有的甚至还吓得“失色”,“恸哭”,腿脚酸软,不能前进。杨越却不畏艰难,率领家人,踏冰跋雪,一往直前,有时还“揽辔支策,掉头吟咏”。他勇于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坚强的意志,给家人和同行者带来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1663年(康熙二年)2月,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到了宁古塔的旧城西门外蛮子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满城村)。

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由旧城迁往新城(今宁安市),杨越及流人也随之迁往。杨越虽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意志十分坚强,从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他在数九寒天里,率领家人进山伐木、采石,终于在宁古塔城的东门外路北,建起了数座房屋,有了安身之地,从此在宁古塔开始了他30来年的艰苦生活。他知道自己没有返回故里的机会了,将在宁古塔度过余生,于是下定决心,把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投入到宁古塔的开发和建设上,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宁古塔的面貌。

当时的宁古塔还属于“蛮荒”之地,各方面都很落后、很原始,人们普遍没有文化知识,不知书为何物,书有何用。农民种田自然采用“火田法”,“一岁锄之犹荒也,再岁则熟,三四岁则腴,六七岁则弃之而别锄矣”。意思就是把一片荒地放火烧后,就进行播种,也不讲什么铲蹚和管理,秋天收多少是多少,头一年种荒地,第二年种才能收些,三四年能多收些粮食,六七年后就得扔了,另外再去别处开荒种。

居住的房屋也十分简陋,大部分都是地窝棚和马架子。至于穿着更是寒酸,“富者缉麻为寒衣,披麻为絮,贫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自从有流人来到此地,几千人口的宁古塔城内,一时间办起了十几处书屋。还有不少流人办起了私塾,专以教授学生为生。四乡较大的村屯也以城镇为榜样,一些家庭富裕的也请流人办私塾。杨越、吴兆骞、李召林、胡子友、吴英人、王建强等名人都被官宦之家请去担任家庭教师。巴海将军经常向杨越请教治理宁古塔的一些办法。在杨越的影响下,巴海将军出资办起了官学“龙城书院”,广泛吸收满汉子弟入学,流人中的名士们轮流到书院讲学,传授各种文化知识。满族人聪明好学,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不论贫富,都送子女入学,一时间宁古塔便兴起了办学和学习之风。孩子们的学习也影响了大人们。有人愿意学,也就有人愿意教了。从此以后,中原的一些先进文化、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开始不断地融入宁古塔,使这片荒蛮之地开始了文化的进程……

杨越在宁古塔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宁古塔的商贸发展,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他们初到宁古塔时,宁古塔的满族人不懂贸易,吃、穿、用等所需物资,大都自力更生解决,创造生产不出来的东西就不用,创造生产出多余的东西,自己用不完就扔掉废之。杨越面对这种形势,就极力倡导“满汉人耕与贾”,贾就是做买卖,主张既种田又经商。满人不知怎么经商,杨越就把自己从中原带来的布帛丝绸与满族人进行交换。当地江河湖泊都有莲花,产藕较多,但当地人不知藕能食用。杨越就教人采回来去城里出售,用卖到的钱再买所需用品。

当时在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叫做“关东城有三宝,人参、貂皮、欤B草”。关东城就指宁古塔一带,宁古塔是人参、貂皮的主要产地,但没有出售人参、貂皮的场所,杨越带头在宁古塔城内开设了一处收购、加工、出售人参、貂皮等当地土特产的店铺,同时积极地向巴海将军建议开办店铺。巴海将军极为重视这一建议,给予开办店铺的方便条件。在杨越等流人倡导经商和亲自以身示范的带动下,一年的时间,宁古塔城内就有了32家经销宁古塔土特产的店铺,其中直接由流人担任掌柜的就有22家。

由于宁古塔城内开办了大批店铺,吸引了周围的人们参与。他们把采集来的人参等名贵中草药,以及猎取来的名贵皮张拿出来出售,同时把北京、盛京(沈阳)、乌喇街(吉林)以及江南的客商也引了进来。这些商人不仅从宁古塔采购走了大量的人参、貂皮等名贵土特产品,还把中原的丝绸、棉纱、书籍、陶瓷、金银首饰等手工艺品大批地贩进宁古塔,这就使宁古塔的经贸十分活跃地开展起来。

每年秋季,还去图们江对岸朝鲜的会宁府进行贸易互市,类似现在的广交会、哈洽会等一类的商贸活动。从此,宁古塔成了商贾云集之地。

到了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宁古塔已经是“商贩大集,南产珍货,十备六七,街市充溢,车轿照耀,绝非昔日的陋劣光彩”。当时宁古塔城内的东西大街,已是“人烟稠密,贸易商贾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了。

杨越之妻范氏,乃是名门之女,大家闺秀,不仅见多识广,而且极有远见,极力支持杨越的事业。她破除封建的“大家闺秀不能抛头露面”的陋习,勇于走出家门,在宁古塔的东大街开了个饭店,专门经营南方的风味小吃,以及富有南国特色的糕点,整天顾客盈门,应接不暇,甚至几十里、几百里外的顾客也登门就餐。

杨妻范氏,不仅出售饭菜和糕点,还毫不保留地向来人传授烹饪技艺。杨越夫妇完全称得上是宁古塔饮食业的开山鼻祖。

商贸的发展,改变了宁古塔满族人的生活习俗,提高了其生活水平,也使大批流人富裕了起来,过起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有的甚至“累金千百,或者数千……”暴富起来。促进了宁古塔的生产发展及经济繁荣。

杨越对宁古塔的贡献,受到了当时地方官府的认同,得到了当地满族人的称赞,他们亲切地称杨越为“杨马法”,“马法”即对长者之尊称。其妻范氏节日外出“诸镇将若女望见之,争先邀过其庐,扶其南炕,割鸡酌为寿。有邀而不得者,则为耻。”意思是说,人们知道范氏要出门了,就派人望着,当路过其门时,赶紧请进家里,把她让到炕上,杀鸡、摆酒,像祝寿似的恭敬她,如果谁家请不到范氏,就觉得没面子,是耻辱了。

1691年(康熙三十年)11月,杨越病死于宁古塔,他整整在宁古塔生活了27年,与宁古塔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其子杨宾自幼天性至孝,父亲被发配宁古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