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炮火1906 >

第279章

炮火1906-第279章

小说: 炮火19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谈开始后,南方代表军方面)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问题,就是北方代表(清廷方面)必须首先承认民主共和制的国体问题,这是**的目的,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谈,则无和谈的必要。
    而东北军入关的消息传来之后,各方震动,都认为和谈将会发生某种不可预料的变化。
    十二月六日下午六时段祺瑞正式照会驻汉口各国领事,宣布自现在防区撤退一百里,以表示北洋军对谈和的诚意。
    此时孙中山等人赶到了武昌,与黄兴等人进行磋商,希望能够找出对**党人最有利的办。
    如今在程李系的带头下,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割据自立的苗头,这是**党人最害怕出现的,也是北方政权最害怕看到的,双方都有共同的义务,那就是在民主的大旗之下,维护中国的统一。
    这是一大隐患——军阀割据,而另一个隐患,则是对民主盲目的乐观。
    孙中山见到无数的**同志只注意选总统、组内阁、制约,和他所规定的**方略:“三年军之治,六年约之治,然后进入宪之治”,完全背道而驰。
    加上独立各省各自为政,散漫而无组织,**军力亦不够强大,财政情况更无把握,要想在这种情况下组成一支强大有力的**武力北伐,将袁世凯的北洋军摧毁,是很不可能的,于是他也转而求其次,便是“用袁以倒清”,使**暂时告一段落。
    而之后,东北军入关入蒙,强势已显,袁世凯君主立宪内阁已经是岌岌可危,**党人迫切的需要联合袁世凯,尽快逼迫清廷下台,组建中央政fǔ。
    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孙中山并没有接触过李安生,他直觉的认为,程李系是最大的野心割据团体,**统治的另一种形势的复辟,袁世凯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本来,早在独立各省代表到汉口开会时,便已决定议和纲要四款:(一)废除清朝政fǔ;(二)建立共和政体;(三)清帝优给岁费;(四)以人道主义待满人。所以对于清皇室的优待,是不成问题的。
    当袁世凯对自己地位问题有了保障后,便就清皇帝和皇族优待条件寻求协议,有了这个优待条款,他便可以胁迫清室退位。
    而李安生秘密潜伏到东北,来上了这么一出,他已经无选择,只能逼迫清帝退位,然后拉拢**党人,成立中央政fǔ,造成即成事实,程李系想要野心割据,就要看全国人民答应不答应。
    本来南方**党人提出的临时政fǔ方案,一致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孙先生认为责任内阁不是中国鼎革时所宜实行的制度,但宋教仁坚持,孙中山先生终于勉强同意,张继主张推宋教仁为内阁总理,宋教仁坚决不肯接受,并提议推黄兴。
    本来各省代表原已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fǔ是总统制,而现在却要改为内阁总理制,这中间有些难说。
    而程李系的压力,倒是忽然让**党人一致的意见统一起来,那就是实行内阁总理制,希望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而黄兴或者宋教仁出任总理一职。
    当时各省代表多不赞成内阁制,可是给现实所迫,居然难得不再争吵,但是稀罕,也是李安生所没有想到的。
    而他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同盟会反而因为这个难得的大转折,开始了变相的改组。
    同盟会在**时期一直是个秘密组织,武昌临时政fǔ成立,才决定改为公开组织,以“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为宗旨,举孙中山先生为总理,黄兴、黎元孙为协理,宋教仁、胡汉民、马君武、刘揆一、平刚、张继、李肇甫、汪兆铭、居正、田桐为干事,实际责任由宋教仁负责。
    从这点看来,宋教仁等人的政治能力,还是相当强悍的,与这些人物斗争,李安生唯一能够依靠的,便是强大的军事实力。
    东北军入关,便是为了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
    虽然只是由吴禄贞与锡良率领三镇兵力入关,但是带来的无形压力却是巨大无比的。
    而锡良急着赶往库伦,也是因为俄国肆无忌惮的开始在蒙古活动,想要图谋内外蒙古。
    蒙古不能独立,这是在清帝退位,民国成立前李安生最大的目标。
    清隆裕太后率同清帝宣统退位,其退位诏书全文如下:
    吴禄贞带着新军第六镇与苏凯的第二十八镇迅速的控制了山海关,并且兵锋直指唐山等地,而锡良与张绍曾则与新军第二十镇入驻承德,进一步剑指张家口,准备在东北军进一步入关后,编制入蒙军团,随之准备对俄作战。
    东北军的强大压力,终于使得清廷走向倒台,十二月十四日,清帝正式宣布退位。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这篇诏书据说是南通状元张謇的手笔,但“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ǔ”一笔是袁世凯的左右所增
    诏书由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外务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绍英、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学务大臣唐景崇、司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农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副署。
    张謇第一时间将内幕用电报的形势派送给了李安生,所以,李安生是知道的最为详细的一人,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过程中起到了无比积极的作用。
    与退位诏书宣布的同一日,袁世凯发表了“真电”表示赞成共和,其原电如下:“…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所公认,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只因北方秩序不易维持,军旅如林,须加部署;而东北人心,未尽一致,稍有动摇,牵涉全国,诸君皆洞鉴时局,必能谅此苦衷。至共和建设重要问题,诸君研究有素,成竹在xing,应如何协商统一组织之,尚希迅即见教。袁世凯真。”
    袁世凯认为他逼迫清帝退位工作已告完成,他已履行了他的诺言,于是他要等南方履行他们的诺言——推他为第一任大总统。
    他怕南方食言,所以在退位诏书内加上:“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ǔ”一句话。
    这句话其实滑稽非常,好像民国的大总统不是由国民选出来而是由清帝命令的。
    清帝退位的待遇很是优厚,这让李安生很是不满,立即在奉天通电予以斥责。
    不过照当时**情势来看,妥协空气甚浓,只希望清室让国,和平息兵,对于一些宽大的优遇,只是表现**者的恢宏气度,则亦不可厚非。
    清帝退位,改朝换代,中华民国正式取代清王朝。
    临时政fǔ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到此时为止,唯一的争端,便是在于定都武昌还是定都北京的问题。
    让孙中山失望的是,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定都北京,南京程德全的态度不明,武昌并不适合作为首都,这是**党人天然的劣势。
    这也使得孙中山尤为痛恨程李系,痛斥为**果实的吞吃者,他也不想想,他孙大炮在**起义中放了多少炮,轰死了多少北洋军?
    在**同志看来,袁世凯虽然不是理想的民国元首,可是他已履行了逼迫清帝退位的工作,**党人都重然诺,所以只有迁就事实。
    如果袁能脱离封建官僚遗dú甚深的北京,加上还有国会的牵制,同时正在起草的《约》是采取内阁制,有这种种因素,总统便没有什么实权,袁世凯当总统后总不致会太背叛民国的。
    这当然是一种天真的想,袁世凯是个纯粹讲实力政治的人,三十年政治生涯的起伏,使他相信必需要有实力才能谈政治,他怎肯离开他的老巢——“北方”,怎肯离开他的资本——“军队”。他心目中既无中华民国,更谈不上国会和《约》,所以他的sī心,根本就未考虑过到武昌去就这空头的大总统。
    李安生联名程德全与锡良等人通电全国,希望中央政fǔ能定都北京,同时希望尽快通过约,实行内阁制。
    李安生同时也发出许多密电,对内阁制极力推崇,甚至表示愿意推动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同时,由黄兴或者宋教仁出任总理。
    这自然让**党人消除了疑虑,**党人能够得到总理的位子,即便在组阁的时候,让给袁世凯一部分利益,也已经是赚到了。
    定都北京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只是孙中山等一小撮人在那里闹腾罢了。
    请大家注意,是“孙中山等一小撮人在那里闹腾罢了”,孙中山实际上代表的**党人极少,孙大炮的威望还是远远不如黄兴,甚至是宋教仁。
    在程李系的强大压力下,武昌方面委曲求全,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后,袁世凯遂于民国元年元旦以就职誓词电告于参议院。
    情势演变至此,孙中山等人只好退而求其次,便是由临时参议院把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起草完毕。
    原来当武昌临时政fǔ刚成立时,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fǔ组织大纲》组成的,其后根据《临时政fǔ组织大纲》加以修改,成为《临时约》。
    这个《临时约》和《临时政fǔ组织大纲》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临时政fǔ组织大纲》采取总统制,《临时约》则采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共七章,即:一、总纲;二、人民;三、参议院;四、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五、国务员;六、院;七、附则。
    责任内阁制本是宋教仁所积极主张的,但临时政fǔ时期,其他**主要干部均不赞成。到了袁世凯做总统,又怕总统权力太大,于是匆匆忙忙地订定《临时约》,想借这部《约》来限制袁的野心妄为。
    结果袁世凯把这部《约》视同废纸,而李安生,同样如此,他将来是要集权统治的,哪里允许这种变了味道的约。
    所谓的约,都是为了一帮**党人以及幼稚的野心家所服务的,李安生实力强大,自然不买账。
    袁世凯已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接着就需要忙着组织内阁,属于同盟会的湖北都督孙毓筠通电主张推孙中山先生组阁,非同盟会的广西都督陆荣廷立即附和。
    这时也有人主张请黄兴组阁,可是袁世凯自己早已xing有成竹,他心中的人选是他的老朋友和外交方面的重要帮手唐绍仪,唐在被派为南北和议时的北方首席代表时,袁就已安排了他未来角sè的伏笔。因为唐和南方**党人相处甚洽,又深通洋务,和英美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在袁系中,唐绍仪是个能够被中外接受的理想人选。
    更为主要的,是袁世凯不希望李安生入阁,要是给这位小兄弟上台组阁,哪里还有他袁大总统的远大抱负?
    912年1月7日袁世凯正式向已经到北京的参议院提名唐绍仪为内阁总理,参议院予以同意。
    月15日唐绍仪列席参议院发表政见,并将新阁名单提请表决如下:
    外交总长陆徵祥(当时系驻俄大使,故由胡惟德署理)
    内务总长赵秉钧
    财政总长熊希龄
    陆军总长段祺瑞
    海军总长刘冠雄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司总长王宠惠
    农林总长宋教仁
    工商总长李平书(未到职,由王正廷署理)
    交通总长原提名梁如浩,未被参议院通过,
    乃由唐绍仪暂兼,后由施肇基代理。
    这份名单,好像是容纳了各方面,因为唐绍仪虽是袁的亲密朋友,可是他又和同盟会方面是好朋友,陆徵祥是无党无派的外交家,熊希龄是君主立宪派,袁系的人只有赵秉钧、段祺瑞、刘冠雄三人,而同盟会方面却有蔡元培、王宠惠、宋教仁三人。
    袁世凯认为这是非常公平的分配,其实则是掩耳盗铃的,因为唐绍仪是袁的老友,而陆徵祥则为袁系的附庸,而君主立宪派在同盟会和袁系间是选择亲袁的路线。
    因此在唐绍仪内阁中,外交、内务、财政、军事、交通六个重要部门都抓在袁世凯手中,同盟会所得到的只是教育、司、农林、工商四个无所事事的冷衙门。
    同盟会原来推荐黄兴在新内阁中继续蝉联陆军总长,当然这是想限制袁的军事特权,使他不能把国家的军队当作sī人的工具。可是这只是一种幻想,因为袁世凯是必需要掌握军队作为自己力量的基础,因此决不肯把陆军总长这个人选让给袁系以外的人担任,更不会同意给同盟会的“实力派”领袖黄兴,所以只同意改派黄兴为参谋总长。
    参谋本部在当时是个有名无实的机关,黄兴当然坚决拒绝接受这个空名职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