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

第9章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9章

小说: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毋庸置疑,在秦朝灭亡这盘棋中,赵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棋子,但是,作为大秦的丞相,赵高这个棋子不但没有阻遏秦朝走向灭亡的车轮,反而加速了这个过程。他的私欲和野心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他的国籍和出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赵高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而是赵国人,而且是响当当的贵族。秦始皇灭亡赵国时,赵高被俘,更为不幸的是,他最终沦为男不男女不女的阉人,也就是太监。依照赵高的性格和品行,他不可能在国破家亡之时像三闾大夫屈原那样沉水自尽而逝,也不可能效仿商末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但他却和他们一样一往情深地怀念着自己的故国。
  赵高没有悲壮地死去,他屈辱地活了下来,因为在他心中仇恨战胜了哀伤,他要为赵国报仇,为自己报仇。
  虽然赵高内心对秦朝充满了刻骨的仇恨,但他表面上却对秦始皇满面含笑恭顺有加,取得了后者的绝对信任,并一步一步掌握了秦朝宫廷的主动权。
  赵高深知秦始皇不是省油的灯,所以他一直未敢大动干戈。秦始皇病死之后,这个大太监就浓妆艳抹地登上了政治舞台,他勾结当时的丞相李斯假借始皇遗诏逼死了太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而后立始皇少子胡亥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秦二世。随后,赵高残忍地杀害了秦始皇所有的公子、公主,以发泄自己对秦朝蚀骨镂心的仇恨。后来,他和李斯争权夺利闹起内讧,就借秦二世之手毫不留情地除掉了曾经的同盟者,并且日日夜夜谋划着夺取皇帝独一无二的大权。秦二世三年,赵高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这个傻皇帝。
  在赵高的疯狂折腾之下,本来已经江河日下的秦帝国离死亡越来越近了。
  不可否认,赵高是个坏人,但他骨子里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爱国者,恰好像一颗赵国在灭亡之前发射到秦国的“爱国者”导弹。尽管赵高没有亲眼看到秦朝的灭亡,他肯定尝到了把敌国推入墓道的快感。赵高刚死,秦朝就在农民起义的洪涛巨浪中土崩瓦解呜呼哀哉了。
  第24章 陈胜王之死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刘集村)斩木为兵,揭杆为旗,点燃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
  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很快就攻克了大泽乡和蕲县县城,接着陈胜派葛婴率兵向西进军。葛婴是个杰出的军事人才,在他的指挥下,起义军陆续攻占了豫东皖北的大片土地。
  当起义军浩浩荡荡地进入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时,已经拥有了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几万步兵了。
  陈县曾经是楚国的都城,而且和陈胜好像挺有缘份,因此,陈胜在这里起了称王建国的念头。他召集当地的三老和各界人士代表开会,向各家暗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就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大家都一致拥戴他为王,于是,他就顺应民意,自立为王,建国号为张楚,取“在楚国故都张扬楚国”之意。同时,他封吴广为假王(恰如传统戏曲评书中的一字并肩王),让蔡赐担任主管军事的上柱国(相当于国防部长),任命孔鲋为可以参政议政的博士,一个小朝廷已经初具规模了。
  一旦称王,陈胜自负狠毒的性格就成了从囚笼中破门而出的恶虎。
  第一个死于虎口的是葛婴。
  葛婴带兵攻下东城之后,下了一招错棋——他把楚王室的一个后人襄强立为楚王,因为当时关东六国灭亡的时间不长,很多人都有复兴六国的念头。陈胜称王的消息传来后,葛婴立刻废掉了襄强并向陈胜作了汇报,但陈胜不依不饶,怀恨在心,还是将这个优秀的军事将领杀害了。
  陈胜的许多亲朋好友听说他成了“张楚王”,都赶来投奔他,其中就有他的岳父。对于泰山老丈人,陈胜表现出了不论亲疏、一视同仁的优秀品质,将他与一般宾客一样对待,见面时只是深施一礼,并不下拜。偏偏这老爷子是个极重礼数之人,当场就生了气,作出了不吉的预言:“陈胜,你擅自称王,倨傲长者,一定不能长久!”说完拂袖而去。
  陈胜的岳父很受伤,他撂下那句话走啦,而陈胜的一个好朋友却因为留下来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个朋友是陈胜在当雇工给人耕田时结交的,他听说陈胜称了王,便怀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美梦路远迢迢地跑到了陈县。
  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老相识陈胜,并被带入宫中。
  一进宫,这个人就对着壮丽殿宇、豪华陈设大发感慨:“好阔气呀!你陈涉竟然有这么大的宫殿呀!”后来这个同志越来越随便,经常给人们讲陈胜当雇工时的事,陈胜觉得自己的伟大光辉形象遭到了破坏,就把这个打工时的朋友杀死了。
  这个朋友固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陈胜也忒狠毒了些,实际上,他的性格在称王之后已经被权力扭曲地变了形。
  随着陈胜派出的各路大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先后占领了河南河北大片土地,并且向西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戏(今陕西临潼),他喜欢阿谀奉承,对人猜忌多疑的性格也完全暴露出来了。
  陈胜最信任的是两个擅长溜须拍马,吮疮舔的小人,分别唤作朱防、胡武,这两个家伙一个做中正,一个当司过,专门负责监察文武百官。对于其他文臣武将,陈胜却毫无信任可言,这就更加助长了朱胡二人的嚣张气焰。外出打仗的将领们回到陈县汇报情况时,朱防、胡武作威作福,滥施淫威,不听从其命令的就投入监牢治罪,甚至杀死泄愤。
  在这种情况下,文武百官,特别是军事将领们越来越不拥护陈胜,离他越来越远了。
  性格发生变异的还不仅仅是陈胜,吴广也和以前判若两人。
  起义之前,吴广一向爱护别人,戍卒们都愿意听他使唤。定都陈县后,吴广变得骄横狂妄起来,他不懂军事,却一味地瞎指挥,谁的建议也听不进去,最终,他手下的将领田臧等人受不了了,就假称陈胜王的命令把吴广杀死,将其首级献给了陈胜。
  不知是因为狂妄自大而对“兔死狐悲”失去了感觉,还是被西征军兵败、周文自杀的消息吓昏了头,还是因为田臧是自己的嫡系,反正陈胜没有追查田臧的责任,而是赐其令尹(相当于丞相)之印,任其为上将军。田臧虽对陈胜忠心耿耿,无奈本事不强,命运不济,在敖仓(今河南郑州西北)遭遇战神章邯后兵败身死。章邯乘胜追击,先后攻占郯(今河南郏县)、许(今河南许昌)等地,很快便兵临陈县城下。
  主管军事的上柱国蔡赐率军出城迎战章邯,不幸被杀;义军将领张贺出战,兵败而死。在这种情况下,陈胜不得已退出陈县,寻找安身之地,没想到却被自己人射出的一支暗箭夺去了性命。
  射出这支暗箭的就是他的车夫庄贾,相当于现在专门给领导开车的司机。作为陈胜的专职车夫,庄贾肯定和主子关系非同一般,甚至非前文提到的朱防、陈武那两个奸臣可比,这一点当代人可能体会更深。可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庄贾这个小车司机杀死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向章邯举起了白旗。
  大名鼎鼎,不可一世的陈胜王就这样窝窝囊囊地死在了一个小车夫的手里,真可谓“曾经重如泰山,死得轻如鸿毛”,令人哀之叹之,不胜感慨之至。
  第25章 不必为项羽惋惜
  提到项羽,就会想起那支英雄末路、悲壮凄凉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到项羽,就会想起梅兰芳与裘盛戎合演的《霸王别姬》,想起美丽的虞姬在急促紧张的乐声中旋转,旋转,而后倒下,于是,玉山倾倒难再扶,落红满地如何收;悲痛欲绝的楚霸王一手抚剑,一手揽妃,声声“妃子”痛彻人心,早已是双瞳欲裂,泪湿黄金甲。
  提到项羽,就会想起李易安那首独步古今,孤绝千载,令多少须眉自愧不如的乌江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言以概之,古往今来的中国人都为项羽扼腕,都为项羽感叹,洒一把同情之泪。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他惋惜。
  项羽自然出身高贵,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他能征善战,破釜沉舟,灭秦主力,但他的残忍冷酷,简单粗暴却是难以辩驳、不能抹煞的,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兵,火烧秦朝华美宫室,杀死已经俯首称臣的秦王子婴,都是他大手一挥写下的历史“杰作”。
  项羽自然不像刘邦那样猜忌功臣,残杀重臣,但他不识英才,不善用人,匹夫之勇过甚,英雄之气不足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才导致韩信、陈平离他而去,智囊范曾含恨出走。
  如果在四面楚歌声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是刘邦而非项羽;如果在叔孙通导演的登基大典上面南背北、君临天下的是项羽而非刘邦,那么,恐怕历史上就会出现第二个荼毒百姓、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因此,项羽的悲剧实乃百姓之幸运,天下之幸运,历史之幸运,同时也是他个人的幸运,正是这种悲剧感造就了项羽永垂不朽、千秋万代的英雄形象。
  所以,我们不必为项羽惋惜。
  第26章 不要只为虞姬感伤
  两千年来,虞姬在亿万中国人心间一直是一个凄美哀怨的悲情美人形象。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军被汉军围于垓下,项羽闻四面楚歌“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另据《情史·情贞类》记载:“(虞姬和歌之后)姬遂自刎。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为虞美人草。”
  后人读虞姬故事,每每伤感于她“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的忠贞,感动于她“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的痴情,却忽视了她像乌骓马一样是始终陪伴在项羽身边的,也就是说,项羽的所作所为她都亲眼看到了,亲身经历了,那么,我们就要发出这样的疑问:项羽犯错甚至犯罪时,虞姬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整个战国时期虽烽火连天,战争频仍,但从来没发生过屠杀平民的暴行,秦朝末年这一暴行的始作俑者正是虞姬深爱且日日相随的项羽,此人曾经先后三次在襄城、城阳、咸阳大肆屠城,无论秦兵还是平民,一个也不放过,此外,他还有两次杀俘的罪行,一次是在新安,坑杀秦军降兵二十万,一次是在破齐之后,活埋了大批已经投降的田荣部下。千万生灵即将涂炭之际,陪在项羽身边的虞姬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不仅秦人痛恨项羽的暴行逆施,就连他拥立的楚怀王第二芈心也对其种种恶魔行径始终心有余悸,这个青年楚怀王曾对大臣、将军们忧心忡忡地说:“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之处,无不残灭!”因了这番评价,项羽对他恨之入骨,先以“义帝”名目将青年楚怀王架空,之后又毫不留情地将他杀害。楚怀王被害之际,忠诚于国的虞姬为什么一言不发呢?
  作为一个心思缜密、感情细腻的女性,虞姬应该知道“亚父”范增对项羽一片深情、忠心耿耿,但在范增的逆耳忠言和妙计良谋一次次被项羽拒绝摒弃时,虞姬也没有站出来劝谏,仍然保持着她一贯的一言不发的态度。
  于是,虞姬不禁令人想到现在描写漂亮女演员时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花瓶。
  彼时彼地,虞姬一言不发。此时此地,笔者不禁要说:两千年后的我们在为虞姬伤感之余,是不是应该更深入、更全面地审视一下这个人物呢?
  第27章 李广为何不得封侯
  飞将军李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式的悲剧人物,他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一生戎马倥偬,名扬汉匈两国,却至死不得封侯。后人为之不平,为之惋惜,为之叹咏,“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腾王阁序》中更是写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名句,进一步把飞将军的悲剧形象定格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那么,李广为何不得封侯呢?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在任陇西太守时杀过已经投降的800名羌人。此论源于李广请教的一位相面先生王朔之言,明显带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色彩,虽在日本史学界相当流行,但属于不攻自破的谬说。
  有人认为是因为李广胸怀不够大度,公报私仇,找借口杀了曾经轻侮过他的灞陵尉。此说似以小节论大端,难以令人信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