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矿工雄风 >

第113章

矿工雄风-第113章

小说: 矿工雄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胶东半岛为古代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山东在南北之间尤居枢纽性地位。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点。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后,连接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正处在山东的监控之下,所以山东地位举足轻重。明初朱元璋北伐以攻占山东而打开大都门户、“靖难之役”中朱棣以跃过山东而南下金陵,尤能显现中国政治重心东移之后,山东在南北争衡中的地位。
  湖北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湖北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从湖北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古代人入川的主要通道之一;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则湖北可阻遏川中势力之东出。湖北居东南之上游,立足东南的政权,无不恃荆襄为上游屏障。但在江南政权内部,荆襄地区却每每成为一个隐患。据上游之势的荆襄地区常给东南构成很大的压力。东晋南朝时期,据荆襄游称兵反建康方面者比比皆是。另外,从湖北藉汉水北上,还可经略中原,进图北方。襄阳、武昌、江陵是湖北境内的三大镇,犹如鼎之三足,撑开湖北形势,使湖北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时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顾祖禹在谈到它们的战略意义时精辟地论道:“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西晋灭孙吴、隋灭陈、北宋灭南唐、蒙古灭南宋,局面均自荆襄上游打开。
  秦岭和大巴山脉夹汉水河谷构成汉中地形的主体,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延绵,汉中便夹在它们之间。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可为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汉中与四川之间,也有两条谷道穿越大巴山脉: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这两个上游地区之间,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远非东部的淮河所能比拟。淮河南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在汉中地区则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南北双方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往往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蜀汉开国到灭亡一前一后在汉中地区经营的得失,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汉中在南北之间地位的轻重。
  汉中地区南北利害关系如此胶着,东西伸展的天地却非常广阔。西汉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的比较平坦的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四川,自关中、四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四川却较易。这就给在汉中、关陇一带的角逐者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与其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蜀汉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这种思路。若由汉中地区向东南伸展,两侧地形呈现一种惊人的对称。秦岭向东延伸然后向北包转,与熊耳山、崤山、华山等山相连,形成潼关险要;大巴山向东延伸然后向南包转,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形成三峡险要。这些险要是川、陕二地形成“天府之国”的地理基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川、陕势力的东出造成了困难。这样,当东、西方之间在三峡或潼关正面陷入僵持局面时,西部势力可以出汉中从侧翼打开僵局。出汉中从侧翼撕开潼关正面僵局最典型的战例是蒙古攻金之战;出长江与出汉水相配合以打开三峡正面僵局的典型史例是战国时秦攻楚之战。
  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对于关中来说,汉中和山西为其两翼,尤以山西的经营为关键;对于河北来说,山西和山东为其两翼,亦以山西的经营为关键。因为北方的争雄常表现为关中与河北之间的争雄,山西像一个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双方在山西的角逐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东南来说,山东和湖北为其两翼;北据山东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其中湖北以其据长江上游之势而尤为关键。对于四川为说,汉中和湖北为其两翼;必东据江陵,北守汉中,四川之险才称稳固;据江陵可全据巫山之险,守汉中可人据大巴山之险。其中,汉中以其据地势之上游而尤为关键。
  “对于我们来讲,居有四川和中国西南地区,湖北和长江中下游正是我们的两冀。如果有一支骑兵沿汉江北方,透秦岭抵山西,又有一支水陆大军沿江而下,则天下大势必成!”
  中原处四方之中,可以合天下之全势。中原四通八达之地,为四方联系的枢纽。由中原趋周围地域、由周围地域趋中原,都很便捷。其形势与周围地域息息相关。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响中原。必中原安定,四方才可安定;若中原纷乱,则四方形势必致散裂。  
  在历史治乱、分合的交替变迁中,在从治到乱、从合到分的阶段,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据四角山川险这地者常易;而在从乱到治、从分趋合的阶段,只有走出四角争中原者才有机会争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则终难摆脱偏霸局面。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争之地。进取天下,中原为必取之地;安定天下,中原为控御中枢。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只有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才能获得控御八方的形势。
  在整个棋盘型的地理格局中,如果说中原是其中央腹地的话,那么,洛阳则是这个围棋盘上的天元。历史上,许多政权曾经洛阳为都城。洛阳虽号为四方之中,其形势之间却在外围。所谓洛阳的外围,可从几个层次去说,第一个层次是三川河谷的外围诸险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龙门等;第二个层次即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再加上三川河谷西北崤函之险,这些地域是中原与其外围四方的联系通道;若将视野再放大些,则其外围可延及关中、河北、东南及荆襄等大的战略要地。洛阳便处在这几层外围的包围之中。中原的位置和地理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原攻守形势的特点。攻取洛阳,进取中原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层层递进;中原防守的经营则是一种以洛阳为中心、由内向外的层层辐射。
  至于在一种大型对抗如东西之争和南北对峙中,中原必定是双方争夺的一个交汇之处。东西相争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轴线作为双方争夺的前沿地带;南北对峙则必有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作为双方对抗的前沿地带;东西之争的蹭轴线大致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南北对峙的中间轴线是淮河至汉水上游一线。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腹地是东西之争的中间轴线与南北之争的中间轴线的交汇地带。因此,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对峙,中原都必定是双方争夺的一个交汇之处。
  “等我们两冀展开了,再去占洛阳这个天元之地!这事如果叫空突师去做的话,可一鼓而下!”
  逐鹿虽在中原,真正能参入逐鹿的群雄,却多不起于中原,而趋于四角。历史上,那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势力,大都是起于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先据有一到两个角,积累力量,继之以向两翼扩展,然后,向中原发展,进取天下。
  明朝朱元璋开创了由东南统一天下的先例。朱元璋据有金陵,西平陈友谅,控制荆襄上游;东灭张士诚,巩固三吴根本。平定江南之后,兴师北伐元朝,先攻山东,由山东包卷河南,取河南之后,再才北上攻取大都,驱逐蒙古势力,统一天下。
  据有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上之可以平定四方,统一天下;次之可以割据一方,称雄一时。
  这是就大的趋势而言。实际上,不管在什么时候,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战略意义都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当时政治、军事整体形势的不同而不同。
  随着历史大势的演变,不同地域的地位和战略意义是有变化的。中国政治重心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即说明了这点。政治重心处于关中的时代,关中的地位自不待言;后来,在经历了一段摇摆之后,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关中地位下降,而河北地位上升。这一变化给其它地域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在政治重心位于关中的时代,湖北是西北与东南之间衔接的纽带,地位比较重要;政治重心移至河北以后,随着关中地位的下降,湖北地位也有所下降,而山东则成了南北之间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的枢纽,地位举足轻重。 
  “我们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陆战师,用之从水路可直抵山东,在泰山一带先扎下根,等时机成熟一举灭了满清!”
  “……”
  “我这算不算是隆中对?”宋仁军忽然问道。
  “算啊,比那隆中对,更了不起。隆中对,不过是谋划三分天下,而我们是谋划一统中原!不过,我们这里不是隆中,而是笼中!囚笼的笼!” 
  “哈哈!”
  本文由铁血读书首发  
  

第八十四章  印度(1)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三角洲胡格里河左岸,滨临孟加拉湾的北侧,是印度东部最大的港口,因主要出口黄麻,又有“黄麻港”之称。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在恒河下游三角洲东岸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泊海船工的落脚点,将附近的三个村庄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城市,并以其中一个村庄的名字“加尔各答”命名了这座城市。英国的侵略就此开始。
  在加尔各答,以达尔豪广场为中心,有英国国王,总督雕像伫立,雕像炫耀着英国光荣的征服史。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是由东印度公司开始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早期在印度主要从事商业活动,为保障商业活动的开展,占领了一些据点。
  1757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了四次英国-迈索尔战争、三次英国-马拉塔战争,消除了统治印度两大心腹之患,大大扩张了领土,使英国人的在这片国土上神速的扩展起来。1814~1816年,英国发动了对尼泊尔山区勇武民族的战争,迫使尼泊尔接受了和约。根据和约,尼泊尔将喜马拉雅山麓边地上的一个争执地带割让给东印度公司,并同意将它的外交关系置于英国驻扎官的监督之下。随后,英国又转过来平定了中印度平达里人和帕但人部落,把英国的主权扩张到了中印度。然后,英国人越过了布拉马普特河和苏特里杰河,在缅甸登陆。经过二年的侵略活动,迫使缅甸国王把邻接孟加拉的阿萨密和缅甸的其他两个省割给了东印度公司。到1823年的时候,从苏特里杰河到布拉马普特拉河,从喜马拉雅山到科摩林角的印度大部分领土都落入了英国人的控制之下。随着英国对旁遮普的兼并,英国人终于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征服印度之后,英国利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征服了一个一个的小土邦王国,迫使他们俯首称臣。把印度半岛变成一个直接由英国人管理的英属印度及受印度托管的二十多个土邦王国。
  加尔各答作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中心,这里有马伊丹公园的美草坪,格鲁吉亚式的漂亮住宅,以及乔温盖大街上各大商行。但繁花的都市不属于印度人,在孟加拉沼泽和比哈尔干旱的平原饥民吸引到了贫民窟里。贫民窟后面便是一堆绵延数的垃圾堆,这里聚集着世界上最稠密的人群。十几万饥民,老鼠一样翻着“高贵”白人老爷们丢下的垃圾过活。疾病、饥饿、恶劣的生存条件折磨着他们,至使他们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口粮每天不到二两,居住在用木板临时搭建的棚子或是干土垒成的茅屋,甚至臭气熏天的土洞里。
  今天是印度传统的扎格纳特乘车节,四面八方的人流汇聚在位于麦丹广场的扎格纳特庙宇前,顶礼膜拜着企盼着克里希纳神的祝福。
  扎格纳特意为“世界主宰”即克里希纳神,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人们将扎格纳特等神像放在礼车上,摆上供品,送到附近的寺庙去,意为送走维持秩序之神毗湿奴,迎来破坏之神湿婆。
  据说当年达摩在尼连禅河边的大菩提树下顿悟的时候,在一旁为他护法的就是大梵天。佛禅定前,将大千世界的护持佛法的重任委派给了大梵天。因此大梵天得以进入佛门,大梵天是创造神,世间万物皆是他创造的,他有五个头,被湿婆毁去了一个,所剩的四个头面向四个方向;有四只手,分虽拿着吠陀经典、莲花、匙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