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当项羽遇到刘邦 >

第26章

当项羽遇到刘邦-第26章

小说: 当项羽遇到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对项羽分封的就是这样一些人,而这些人并不能代表主流。再说了,分封这事本来就很敏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你就是再一碗水端平,也会有人有意见,因为谁都觉得自己功劳大,谁都自有一套该得到重用的理论,很不好把握。应该说,项羽如此分配,几乎已经做到公平的极致了。如果换做刘邦,或者是楚怀王本人,也未必能做到如此公平。

当然,刘邦把这些事抬出来的目的,就是对不敢出城应战、不敢和项羽单挑作出一番合理解释,给自己找回些面子。最后刘邦也没忘了突出下主题,总结道:“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说我刘邦乃是仁义之师,是号召诸侯来除害的。像你这样的罪人,我只要用一些有罪的人杀你就行了,根本就不配我亲自动手,我何苦要和你单挑呢?看刘邦这面子找的,说得义正言辞、铿锵有力,不敢应战倒有理了。

项羽从起事到成就霸业,一路走来霸气十足、风光无限,但他在性格上却一直都是个直肠子,他寡言少语,想做就做,他觉得让人折服是要靠真本事的,事实胜于雄辩。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而在他受到尊重和认可后,他的这种个性就进一步得到了加深和加强。这好比你在工作中因实干而受到褒奖,那么以后做什么事你都不会轻易偷奸耍滑,因为一个潜在的形象意识已经在你大脑中根深蒂固了,你不想改变它。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是:有时这种只干不说的作风是不易被人理解的。因为没有人会在别人身上过多地浪费时间,或者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人们更喜欢直接一点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交流去了解一些事情。当你的行为过于隐晦而又不善言谈时,你往往会被归为另类,而被推到大众的对立面。

语言确实是门艺术,同样的一句话,有好多种表达方式,有的让人开心,有的让人反感,有的不愠不火、不咸不淡。而同一件事,也有许多种表述,有的一语中的,有的越说越糊涂,有的还会让一件事变成了另外一件事。语言还是一门武器,唇枪舌剑并不比真刀真枪逊色。真刀真枪可以见血,唇枪舌剑则杀人于无形。刘邦在这方面就很擅长,所以他和项羽的较量,拼的不只是刀枪,还有口舌,还有心机。这才是刘邦最厉害的武器。

项羽在刘邦的强词夺理面前哑口无言,因为这种逻辑本就不是项羽为人处事的逻辑。项羽不是不能争辩,他完全可以讲出自己的理由来驳斥刘邦,他也完全可以罗列出刘邦的几大罪状。比如入崤关时言而无信,是奸邪狡诈;比如驻兵函谷关拒绝诸侯入内,是排斥异己;比如鸿门宴时尿遁,是做贼心虚;比如表面服从分封,却趁机还定三秦,是心口不一;比如趁机攻打彭城,是落井下石;比如他假借义帝的名义成就自己的目的,是假仁假义,等等。但项羽不想争辩,他内心对刘邦这种手法本就不屑一顾。

听完刘邦一通诉说,项羽弯弓搭箭,一箭射中刘邦胸口。直来直去,废话少说,这才是项羽的风格和作风。

【6。鸿沟里的猫腻】

象棋大家并不陌生,红黑双方以楚河汉界对阵,进行厮杀。真实的楚河汉界,是一条叫作鸿沟的运河,在荥阳以东,连接着黄河和颖水,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鸿沟议和,也标志着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的荥阳拉锯战彻底结束。

然而,象棋中的界限千年不变,红黑双方也可以互有胜负,真实的历史却是令人唏嘘惊叹。鸿沟议和仅仅维持了瞬间的和平,之后便毫无悬念地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因为就在项羽签订合约退兵时,刘邦却突然撕毁合约,展开了对项羽的追杀,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言而无信的事,刘邦在崤关也做过,不同的是,那次只是口头约定,而鸿沟议和,却是一次非常正式的和谈,白纸黑字、信誓旦旦。所以这次刘邦的不地道算是到家了。

刘邦主动攻打项羽,挑起战争,最后被项羽苦苦相逼,并没讨得什么便宜。尽管后来刘邦调整战略,不再单纯地和项羽在正面硬碰硬,而是在项羽的后防和外围下手。让彭越骚扰梁地,截断项羽的粮草供应,让韩信向北出击,平定燕、赵、魏等几个小国,最后平定了楚国的邻邦齐国,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合围,在形势上大为改观,也摆脱了一直以来被动挨打的窘困局面。

尽管如此,刘邦对战胜项羽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在荥阳一线,刘邦始终没能完全获得战场主动权。项羽在军事上的强悍是毋庸置疑的,荥阳拉锯战持续了两年多,刘邦多次濒临险境,借着彭越在项羽后方的骚扰游击,才得以勉强支撑。也就是说,刘邦想在正面战场上战胜项羽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刘邦最后虽然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合围,但其最初的形势也已悄然发生变化。因为彭越、韩信此时都获得了一定的地盘,势力增强必然会产生新的想法,他们不一定会积极配合刘邦完成接下来的军事部署。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地,然后致书刘邦,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也就是暂时代理齐王,伸手要权要官。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困得焦头烂额,气得恨不得将韩信斩了,但最终还是听了张良和陈平的建议,干脆立了韩信为真齐王。按张良、陈平的说法就是:“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现在形势对我们这么不利,韩信要称王我们能阻止得了吗?意思是,韩信能打个报告请示已经很给你刘邦面子了。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满足韩信的要求,否则恐怕节外生枝。可见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时刻酝酿着危机。

而彭越之所以一直在项羽后方打游击,也是有私心的。因为他当时虽被任命为魏相,但他的最终目的是当魏王,夺取魏、梁旧地,扩大自己的势力,本就是他的军事重点,并非完全为了刘邦。

刘邦后来撕毁合约追杀项羽,发函让彭越、韩信一同出兵,围歼项羽,结果刘邦追到固陵(今河南淮阳县西北),被项羽打败,那二位连个人影儿都没有。已然能够说明这个问题了。

第三,刘邦有顾忌。刘邦的父母妻子均在项羽处。这个不用多说,刘邦再怎么言而无信,再怎么阴险狡诈,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不能不管的,连自己的家人都保不住,面子也没法搁。

不过对于项羽来说,形势则更为不利,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项羽也没有战胜刘邦的把握。楚汉双方在荥阳拉锯了这么长时间,项羽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刘邦或者坚守不战,或者迂回出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事上的弱势,所以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

其次,兵源和粮草补充是个大问题。项羽远离属地,进行客场作战,军队只会在消耗中减员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此外,粮草供应也一直不顺畅,自彭越开展游击战后,项羽的后勤供给就得不到保障了。吃饭都成了问题,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会下降。而刘邦的背后是富饶的关中,萧何这个后勤部长又十分得力,兵源补充和粮草供给都不是问题。这样耗下去对项羽不利。

第三,彭城受到威胁。韩信占领齐地,直接威胁项羽的老巢彭城,项羽派得力干将龙且前去阻击,却遭遇全军覆没的厄运,这件事对项羽的打击很大。《史记》中在记载这段事时说,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一向自信豁达的项羽,第一次感觉到了身后的危机。对此,项羽也做了一番努力,派武涉前去游说韩信,打算把韩信拉拢过来,结果遭到韩信拒绝。

第四,项羽对战争有些厌倦。荥阳拉锯战,项羽一直也没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他的耐心受到极大挑战。在广武对峙时,项羽用刘邦父亲威胁刘邦,并要求和刘邦单挑,都表现出了一种急躁情绪。再者,项羽是个十分恋家的人,当初他不定都关中而选择回彭城,已然说明这个问题。仗打了快四年,他不想再这么无休止地拖下去了。

既是议和,肯定双方都觉得有利。既然对双方都有利,那么议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双方以鸿沟为界,止戈息兵: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本来这事到这也就结束了。项羽放归刘邦的父母妻子,然后撤兵。刘邦与父母妻儿团聚,洒下几行热泪,喝上几杯接风酒,也“欲引而西归”,准备回关中享清福了。没想到中间又出了幺蛾子。谁干的?张良,又是张良,怎么总是张良!

许是又想起了崤关蒙人的壮举,张良于是故伎重演,和陈平一起撺掇刘邦,说:“汉有天下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张良当时一定是捻着胡须(如果有胡须的话),脸上洋溢着欢笑,摆出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态势,说这番看似理由充分、理论翔实,实则不要其脸的屁话的。之乎者也拽了半天,其实也就一句话:趁项羽撤兵,咱们打他个冷不防!

刘邦一听,当即醒悟,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这事虽说不地道,但以前也不是没干过,我这么多年被他欺负的也够可以的了,行,没问题,听你们的,接着打项羽!

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可谓风云突变。鸿沟议和公平,是在双方都要遵守合约的情况下才公平。现在刘邦要单方面背约,这事就变得只对刘邦有利了:一则,项羽释放了人质,刘邦没了后顾之忧;二则,项羽撤兵,自然解除了对刘邦的围困,这是刘邦两年多来一直没有摆脱的困局。也就是说,刘邦现在既无后顾之忧,也无大兵压境的困扰;三则,项羽没想到刘邦要背约,不但没有心理准备,军事上也一点防备都没有。而且项羽行军赶路,队伍拖沓,根本不是两军对阵的态势,打起来也没有任何屏障。

项羽终于被刘邦逼到了死胡同。不知当项羽得知刘邦的追兵已到了阳夏(今河南太康)时,他是该哭呢?还是该笑呢?还是仰天长叹,对自己的人生发出总结性的慨叹:既生羽,何生邦!我怎么就遇到了这么一个不知羞耻的混蛋!

【7。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人人都想获得权力,人人也都想获得成功,这个无可厚非。但在获取权力和成功时,也要谨守一定之规。因为社会除了法律制约之外,还有操守和礼仪,还有诚信和道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与人交往不讲诚信,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秩序和公理可言?那样的社会将是十分可怕的。

一个人骗了另一个人的钱,叫欺诈;一个政治家骗了另一个政治家,叫智慧。这叫什么逻辑?其实,世上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信念,才是人生的真谛。

为了复仇,项羽可以屠城,可以冲入敌阵,杀他个昏天黑地,这是有所为。但他不会用人性的悖逆来换取成功,这就是有所不为;而对于刘邦来说,过程和手段不重要,他要的是结果。他没有什么可为可不为,只要能让他获取最大利益,一切皆可为。

项羽败了,但他心中有信念,他始终不会冲破自己的道德底线,他虽败犹荣;刘邦虽然成功了,但他却丧失了道义和公理,手段并不光彩。成王败寇,是以最后的结果作为衡量标准的,却恰恰忽略了它的过程,忽略了这个过程中的道义和诚信。

遗憾的是,人们却往往只想追求成功后的风光,而不去衡量过程的优劣,这就让这个社会的良知越来越缺失。更可悲的是,在这样的游戏中,有人不愿意接受过程中的潜规则,于是便毫无悬念地被潜规则击垮了,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他们会把这种失意转化成对社会的仇恨,因为他们丧失的是心中那份最美好的信念。这是十分可怕的。

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1。人生的博弈】

精彩的人生,是博弈的人生,而博弈的人生,总是要经历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或大或小,因人而异,程度不同,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人们之所以喜欢冒险,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或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外部条件又不完全具备,于是便要赌一把、搏一下。简单说,就是因为某种诱惑而进行的有风险的尝试。

有人喜欢平静的生活,常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们喜欢那份安宁,喜欢按部就班,喜欢一成不变,喜欢习惯于某些程式化的东西而又乐在其中。这种向往充满着祥和、快乐,但对于这种说辞,我宁可相信是某些人在经历了人生坎坷后的生活感悟,是进行过几番冒险后心灵的暂时疲惫,而不是对冒险本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