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77章

乱明-第77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望婆娘一听,怒气更盛,手指着周凤骂道:“明明是他不会生,拿这等言语欺骗你,你还为他说话,真真气死我了!”

    周凤跺脚道:“不是欺骗啊,三哥哥的话有道理的!”

    周望婆娘恨道:“不行,我得去找他们理论,把我们一家子当什么了?我们周家岂容他们欺负?”

    说完,便飞也似的向东大院跑去,周凤阻止不及,只好紧跟着娘飞奔。

    周望婆娘直进东院,正一头火大,迎面看见林纯鸿带着一文士说笑而来,以为那文士便是大夫,心里更气,劈头盖脸就骂林纯鸿:“你林小三倒是出息了,和你娘合伙欺负我们家小凤儿,我们家小凤儿是你能欺负的?”

    林纯鸿不知岳母何意,还以为自己哪里得罪她了,忙赔笑道:“娘您说笑了,我哪敢欺负小凤儿,爱惜还来不及咧!”

    周凤深恐林纯鸿在客人前失了脸面,抢步上前拉扯她的娘:“娘,这事我们回头再说,三哥哥有客人啊。”

    “什么狗屁客人?不就是那半吊子水平的大夫?还敢出来丢人现眼,你诊啊,诊出什么了?我们家小凤儿绝对没问题,你倒要看看那林小三能不能生!”

    周凤又愧又急,使出蛮力拼命架起她的娘,回头对林纯鸿说道:“三哥哥,回头再跟你解释!”

    周凤娘几乎脚不沾地,被周凤扯回房间,一路不停地咒骂林纯鸿和大夫。

    林纯鸿瞬间变了脸色,今日迎接的客人不是别人,正是他仰慕已久的朱之瑜!

    在他一心想招揽的大儒面前丢脸,况且还是生育这个难以启齿的话题,林纯鸿的心情可想而知。

    看着林纯鸿阴沉的脸色,朱之瑜微笑道:“家家都有份难念的经,典史无需懊恼。”

    林纯鸿好不容易挤出一点笑容,说道:“学生的一点坚持和爱护让家里人误解了,方才让先生见笑了!先生听说过女人经期前七天后八天行房避孕之事吗?”

    朱之瑜愕然道:“居然有此事?在下从未听闻!”

    林纯鸿笑道:“乡间一郎中偶言之,学生便记在心中,见贱内年龄尚轻,恐其生育对身体不利,按照这个法子试了试。该郎中的确不是随口而言。”

    朱之瑜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想那乡间普通的郎中,也有真知灼见。”

    林纯鸿道:“学问来源于实践,死读书岂不是缘木求鱼?”

    朱之瑜大喜道:“正所谓知行合一,看来典史与在下的观点不谋而合,不做事,哪来的真知灼见?”

    言毕,两人大起惺惺相惜之意,相邀着进入书房,促膝长谈。

    说来也好笑,两人的交流居然从避孕的话题开始,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章节目录 第五十五章 求贤若渴
    林纯鸿的解释无法让李氏信服。

    李氏认为,儿子在编织谎言骗她。她现在把怀疑的目标指向了大夫,认为那个大夫是个庸医,周凤很有可能就没有生育能力!人啊,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

    李氏经过深思熟虑,抛出了她的终极武器:要求林纯鸿立即纳小荷为妾!

    纵然周凤不反对林纯鸿纳小荷为妾,纵然周望婆娘认为男子汉大丈夫三妻四妾也属寻常,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答应林纯鸿纳妾?这无异于告诉众人:周凤的确没有生育能力!

    李氏虽然行事细密果决,但在此事上,被孙子冲昏了头脑,做的事情一点也不靠谱。她的要求理所当然的遭到了林纯鸿的坚决拒绝。

    林纯鸿侍母至孝,考虑到周凤已经年过二十,生育已无大碍,终于将造人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只要周凤的肚子有了动静,所有的矛盾就迎刃而解。

    家里的是是非非,小荷了如指掌,但又有谁问过她的心思?

    和她一起进入林府的莲娘早就成了李崇德妾侍,年前还生了个大胖小子,深得秀才公的宠爱,而小荷目前身份尴尬,不知面临着怎样的未来。

    当初,小荷早已把自己当成林纯鸿的妾侍看待,尽心尽力的服侍他。看得出来,林纯鸿对她的工作相当满意,也不时的透露出一丝旖旎之色,当时,她心里大为笃定,认为自己的终身还算有了依靠。

    即便只是成为林纯鸿的侍妾,小荷也相当满意。跟着林纯鸿整理行文的时间越长,她对林纯鸿的痴迷心越浓,并且,她的眼界也逐渐打开,对外面的世界了解越来越深。况且林纯鸿也算一个不错的男子,从来不把她当婢子看。她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一种平等,这种平等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小荷喜欢看林纯鸿工作的样子,不管他是写写画画,还是召见下属,还是与其他人高谈阔论,她都喜欢看。尤其当他遇到难题,紧皱眉头的样子,更是让她心动不已。也许,在外人看来,林纯鸿永远是运筹帷幄,谈笑间智计频出,但小荷知道,他的压力有多大。连案台上的毛笔都已经被他咬坏了好几盒了。林纯鸿有个很不好的习惯,沉思时总是喜欢咬手头的毛笔。周凤对他这个习惯相当不满,总是埋怨他,而小荷总是默默的将坏掉的笔收拾起来,换上一支新的毛笔。

    也许,对林纯鸿最了解的人并不是周凤,而是她这个整日随侍的人。

    “哎!”小荷手捏着衣角,忍不住叹了口气,这几日,林纯鸿陪朱先生到处视察,案台上的行文又积累了不少。

    她拿起一份行文,仔细阅览起来,试图摘抄出关键之处,供林纯鸿批阅。

    可是骚动的心如何能安定下来,思绪总是飞到别处,让她烦躁不已。

    “何时才能给我一个名分啊……”

    小荷思虑万千,无法自拔。

    林纯鸿、朱之瑜视察的第一站便是百里洲的常平仓。

    常平仓坐落在百里洲刘巷码头附近,占地面积达到百亩,总共储粮二十万石以上!每个仓均建在高台之上,旁边放置着各种灭火之物,并且隐约可见有一队人马手持刀枪,到处巡逻。

    放眼望去,一座座的仓库连绵不绝,蔚为壮观。

    朱之瑜惊讶的合不拢嘴,锐利的双眼盯着常平仓发呆,他实在想不通一州一府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居然被林纯鸿完成了。

    朱之瑜叹道:“但凡陕西各府能建立这等规模的储粮,民变岂能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即便是大旱三年,又能奈我何?”

    说完,一行人打开一座常平仓,里面均储存着谷物,朱之瑜忍不住用手插入谷物中,入手相当干燥,可见入仓的粮食经过了精心的晾晒。

    林纯鸿笑着解释道:“这常平仓从崇祯元年开始筹建,整整五年功夫,方有此等规模,待今年秋粮成熟,储粮可以达到三十万石!”

    朱之瑜咂咂嘴,惊道:“大明各地缺粮,典史的粮食都从何而来?”

    “买的呗,趁着银贵谷贱,拿着银子买!”林纯鸿随口说道,“说起来先生可能不信,这些粮食都是在枝江收购的!”

    这话让朱之瑜更加吃惊:“怎么可能?枝江丁口不过六万!哪有这么多余粮?”

    “有的,仅仅从惠王那里租的土地,今年夏粮就收购了三万多石粮食……”接着,林纯鸿详细的向朱之瑜解说了百里洲和从惠王租种土地的政策。

    最后,林纯鸿说道:“现在啊,每户基本上老人妇女小孩齐上阵,摆弄手头的土地,土地下的功夫足,单产当然提高了。”

    朱之瑜越听越欣喜,忍不住赞叹道:“与民利,己亦得利,端的好办法,非常适合朝廷推广。不过这需要大量的白银,现在的朝廷哪有这么多银子!”

    “朝廷做不到的事情,身处江湖之远,说不得也要尽点微薄之力。学生从事那贱业多年,手头积攒了一些银子,就多储存点粮食。”

    林纯鸿的话虚虚实实,多少让朱之瑜有点不喜,朱之瑜问道:“典史说实话,储存这么多粮食到底意欲何为?难道也是学那不良之奸商,盘剥小民?”

    林纯鸿神秘的笑道:“先生甭急,随学生多看几处地方,学生的目的先生就一清二楚了!”

    紧接着,林纯鸿一行人又前往造船厂,视察三桅江船的制作。

    朱之瑜在松江府长大,见过的海舟不计其数,就连那五桅的帆船也见过不少。至于造船工坊,也深入其境探访过。造船厂热火朝天的景象并不让他感到惊讶,宁波府的造船工坊只有胜之而无不及,唯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各种巨木堆积如山,而且这些巨木都经过了特殊处理,分外适合造船。

    张兆在旁边解说道:“朱先生无需惊讶,当初典史就是靠伐木起家的,储存的船才多点不足为怪。”

    朱之瑜摇了摇头,叹道:“江南的造船厂木材奇缺,拿这些栋梁之才造江舟也算浪费。”

    林纯鸿苦笑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凡学生能在海边建一造船工坊,定将整个海洋搅得天翻地覆,哪里还容那郑一官藐视朝廷,随意绑架朝廷命官?”

    对于这段往事,朱之瑜当然清清楚楚,说道:“朝廷多灾多难,这些事情有急缓之分,当前朝廷的重心放在贼寇和建奴身上,对东洋力所不及,招安也是不得已之事。待腾出手来,那容这些海贼嚣张?”

    正说着,一声悠长的呼声传来:“开堰放水喽……”

    发生了何事?
章节目录 第五十六章 兵甲初备(上)
    众人都被吸引,不约而同的转向声音传来的地方,原来是一艘三桅帆船已造好,正准备从船坞驶向长江。

    “哗哗……”巨大的水流声传来,奔泻的长江直灌入船坞,转眼之间就将巨舟托住,浮在在水面上。

    巨舟在水流的作用下,越来越高,其身姿越来越雄伟、需仰头才能观其全貌。

    呼喊声不停地传来,其中就夹杂着洋人的怪腔怪调,一阵喝骂和吼叫后,两根粗若手臂的绳子从船体上牵到两岸,一群工人纷纷抓住绳子,等待着命令。

    “入江喽……”随着命令的下达,“嘿哟……嘿哟……”低沉的号子传来,壮汉们正背着纤绳,将巨舟拉入长江。

    张兆喜道:“荆州朱老板的帆船已经造好,……万两银子到手啦……”

    朱之瑜惊道:“十八万两银子一艘?这里一年可以造多少艘这样的帆船?”

    林纯鸿伸出两个手掌,笑道:“十艘!目前,工坊还要扩大,先生请看那边,两座船坞正在建造。目前我们手头的订货就有十八艘,仅仅是荆州的订单,就有九艘!”

    朱之瑜心有朝廷,句句不离忧国忧民:“可怜可叹,朝廷连拿出十万两银子都困难,没想到仅仅是湖广,商家就有这等实力……”

    林纯鸿道:“先生要知道,我们造船也是纳税的,三十税一,一艘船朝廷也拿到了六千两银子。哪像郑一官,不向朝廷纳一文税收,还向过往船只征收三千两的过路费?”

    朱之瑜点头称是,说道:“难怪典史有银子收购粮食,造船果然是暴利!”

    林纯鸿摇头道:“造船的收入仅仅只是小部分,大头还在货栈里,先生过几天一看便知。”

    林纯鸿所不知道的是,徽商的嗅觉极为敏感,听闻崇祯帝留中南直隶布政使的折子后,掀起了一股买三桅帆船的狂潮,直接导致林纯鸿的帆船供不应求,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一阵隆隆的炮声将朱之瑜一行人又吸引到讲武场,让朱之瑜看弓兵的训练,正是林纯鸿的计划之一。

    如今的弓兵,正在进行秋训,整个讲武场一片沸腾,到处都是喊杀之声!

    从未听闻过战阵之声的朱之瑜吓得面如土色,指着林纯鸿结结巴巴说道:“为何……为何蓄养……蓄养……私兵?”

    林纯鸿没事人般,缓缓说道:“先生难道未曾听闻崇祯帝的旨意?‘鼓励乡兵各图堵御’,虽然贼寇目前集中于山西和陕西,难保就会扩散至河南和湖广,学生厉兵秣马,也有未雨绸缪之意。再说前几年的吴敢,不就公然攻打当阳县城?”

    朱之瑜瞪大双眼,一句话也说不出。

    林纯鸿继续道:“大明天灾频繁,朝廷顾此失彼,学生不才,也有匡扶宇内之志,趁现在有余力,练出一支敢战善战的弓兵,也算为朝廷尽了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