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510章

乱明-第510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较商贾团体,由于百姓根深蒂固地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功名之士的声望相当高。

    但是,功名之士存在着文人相轻的坏毛笔,彼此之间不服气,团结性远不及商贾团体,连内部先推举出竞争人选都做不到。

    如黄宗羲、顾炎武、堵胤锡等有识之士,有心通过光禄院限制住时时脱缰的荆州团体,他们对光禄院寄托了极高的期望。他们眼见得功名之士清高、内斗,很有可能在光禄佐郎、光禄郎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心里大急。

    他们聚在一起商议一番,决定通过遍布全国的门生故旧,说服光禄士们放弃彼此之间的成见,把矛头一致对准新贵及商贾。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工作卓有成效,功名之士渐渐挽回了颓势,开始攻城略地。

    ……

    经过一系列争斗,期间出现了无数的利益交换,出现了无数的违反律法的行为,光禄大夫最终产生,最高级光禄院在扬州成立。

    由于光禄院是大明朝廷认可的机构,一帮退休高官对参加光禄院倒没什么忌讳,他们凭借崇高的声望和资历,最终轻易成为光禄大夫。

    全国上下,光禄大夫共有五百六十二名,其中功名之士占了两百九十八个名额,其余由商贾及其他人员霸占。

    诸如黄宗羲、顾炎?顾炎武、堵胤锡、黄道周等大佬,皆悉数在列。其余如郑彩、郑鸿逵、洪齐云、张德胜、郑梦帆、贾思宜、王大俊等一批大商贾,亦名列其中。

    林纯鸿看到这份名额,倒有点哭笑不得。

    光禄大夫的组成,很好地反映了力量对比。现在商贾的力量还远不及士大夫阶层的力量,至于什么格物、律法、经济等专业人士,基本上就难以出头。

    不过,这与大部分专业人士都在各大机构任职有关。光禄院相关律法规定,具有官身的人士,不得进入光禄院。

    林纯鸿对士大夫在光禄院占据明显优势并不在意。光禄院充其量只是顾问机构,还带有一点民间监督的意思,离真正的大权还远着呢。即便光禄院都被士大夫占据,对荆州的行政、司法、监察等权力影响也不大。

    荆州这边热火朝天,天津也丝毫不逊色。

    表面上看,林纯鸿对天津不理不问。实质上,当王大俊抵达天津,一些聪明的商人马上反应过来,王大俊就是林纯鸿的私人代表。

    王大俊本身声望就非常高,商人们纷纷团结在他周围。王大俊建议,立即释放被扣押的天津地方官,得到了商人们的一致赞同。

    紧接着,王大俊又暗暗地收拢了一批杀气逼人的武士,还弄来了大量的武器。商人们猜测,这些武士压根就是荆州军的军官,武器也来源于荆州。

    商人们士气高涨,在王大俊的组织下,成立了临时委员会,由王大俊担任会长,负责天津卫城的民政及军事。

    天津的管理走上了正规,迅速恢复了秩序。

    时至今日,天津的商人们虽然遭了反,但要达到什么目的,与朝廷如何博弈,还处于混沌状态,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若王大俊不来,恐怕这帮商人除了被蓟辽军团剿灭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可能。

    王大俊出发之前,被林纯鸿耳提面命数个时辰,当然知道该做什么。

    王大俊与临时委员会委员商议数日,最终决定派出人员与朝廷接触,双方就天津的未来进行谈判。

    与朝廷接触可是个难题,王大俊想来想去,想到了杨嗣昌。他立即派人与杨嗣昌接触,希望杨嗣昌作为中间人代为说项。

    杨嗣昌对天津来人大为吃惊,不过,出于对大明负责任的态度,他将天津的要求转告给朝廷。

    天津提出,朝廷须同意天津仿照上海进行改制;朝廷不能追究商人的责任。同时,天津的商人按照改制后的规矩纳税。

    这样的条件,朱由检和周延儒如何能接受?他们直接通过宝坻县知县警告天津:放下武器,立即投降,只诛首恶,余者不究。

    这样的条件,天津自然不能接受,开始在临时委员会的组织下,磨刀霍霍,加紧修复城墙、完善防御系统,准备迎接蓟辽军团的进攻。

    与此同时,天津的临时委员会加强了舆论攻势,频频在各大报纸发表文章,一一列举门卡之祸害,甚至连哪方高人在中间收取了巨量好处都一一列出。

    这还不算完,王大俊充分发挥商人们精于计算的优势,估计了天津的税基规模后,将改制前、改制后朝廷可能得到的利润进行了比较,得出结论,朝廷得到的钱粮将远远超过改制前。

    此等言论,自然被朝廷视为妖言惑众。不过,在对付此等妖言上,朝廷有天生的劣势,堂堂大明朝廷,总不能与反贼公开辩驳吧?

    更何况,天津发表的言论数据详实,论据充分,想要驳倒,还真是一件难事。

    天津,一下子成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满清小朝廷一直盯着南方的动静,天津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皇太极自然知道。

    事实上,皇太极知道得比林纯鸿还要早。

    最初,皇太极抽丝剥茧,判断这起事件与林纯鸿无关,纯属大明内乱。

    皇太极兴奋不已,马上冒出了出兵抢掠大明、趁机捞一票的想法。

    满清小朝廷这几年日子非常难过。

    随着南芬炼铁的规模越来越大,满清小朝廷暂时摆脱了缺乏钢铁的苦楚,军队装备上了一个台阶。

    不过开矿挤占了大量劳力,满清这边粮食一直不足,时时刻刻面临着断粮的危险,皇太极不得不加速改革,将所有包衣从亲戚手中夺出,分配土地,令其生产粮食。后来,皇太极甚至令一部分披甲人解甲归田,从事生产。

    随着贸易开通,南方的商人犹如潮水一般涌入旅顺,带来了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等工艺品以及茶叶、书本、棉布、毛纺织品等必须品。而满清方面所能拿出的交换品非常有限,除了铁材、东珠、人参、兽肉、羊毛等物之外,其余货物极为有限。

    满清贵族拼命追逐南方运来的奢侈品,迅速陷入穷奢极欲的生活中。也是,拼死拼活打仗,不就是为了享受?

    白银、黄金等硬通货迅速流失。满清小朝廷虽然通过掌控贸易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整个辽东却陷入了缺乏金银等硬通货的窘境。

    缺乏硬通货,必然的后果就是市场萧条,税收减少。

    皇太极不得不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捞取粮食、金银和人口!大明内乱,可不就是最好的机会?

    正当皇太极厉兵秣马,准备伺机南下时,又接到了王大俊在天津组织大局,开始与朝廷谈判的消息。皇太极明白,林纯鸿已经暗暗插手天津事务,很可能与朝廷来一次激烈碰撞。

    皇太极更是兴奋,准备劫掠的力度更大。

    正当整个满清小朝廷陷入狂热中时,皇太极忽然收到了紧急军情:驻扎在济州岛的金吾军团主力乘船抵达旅顺港,郑福林令军团进兵,将复州控在了手中,隐隐有威胁盖州之势。

    与此同时,西边的张凤仪虽然率领骑步军及弓兵返回了东胜四城,一帮仆从军却舍不得离开,将活动范围扩散至锡林格勒、西拉木伦河一带,四处劫掠,隐隐有威胁辽西之势。

    林纯鸿用实际行动告知皇太极,若满清小朝廷胆敢异动,必将遭到两路大军的打击。

    皇太极愤恨难平,想来想去,觉得金吾军团虽然向盖州进兵,只要能派出万余重骑,足以被牵制住。至于辽西的威胁,皇太极压根没放在眼里。

    他知道,宣府不在林纯鸿的手中,张凤仪的武卫军团想要从西边进兵,粮草、军辎必须从陕西接济。这一路几乎有数千里之遥,粮草、军辎转运之艰难可想而知,大规模用兵绝不可能。

    更何况,林纯鸿与朝廷龌蹉不断,会不会尽力解救朝廷还在两可之间。

    皇太极深思熟虑,决定趁机捞一票。
章节目录 第六百九十章 光禄大夫
    最高级光禄院在扬州成立,经推举,黄宗羲成为理事长,下面还设有十二名理事。

    既然机构已经成立,光禄大夫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相比较顾问权,光禄大夫们更为看重质询权。毕竟,按照皇帝陛下已经批红的相关律法,一旦光禄大夫提出质询,相对应的政府、司法、监察机关必须做出回应。

    不过,科举出身的光禄大夫们还是觉得非常尴尬。他们最想质询的,当然是安卧荆州的林纯鸿,可是,一旦他们向荆州发出质询,岂不是变相地承认了荆州才是大明的中枢?

    不得已之下,他们为了发挥自己的价值,向朝廷发出了一系列质询。

    光禄院的成立虽然得到了皇帝陛下的背书,但包括皇帝陛下在内,几乎所有官员都未意识到需要对光禄院发出的质询需要回应,有的甚至对光禄院这帮家伙指手画脚颇为不满,满口抱怨之声。

    因此,这些质询石沉大海,无人理会。

    至于其他一些光禄大夫则没有任何顾忌,接连向荆州发出了数道质询。

    比如,归安茅元仪质询荆州都督府,长江南北诸多重镇城墙皆已残破,为何都督府从未组织修缮城墙。

    茅元仪可不是一般人,曾是辽东经略使杨镐之幕僚,后来为孙承宗所重用,崇祯二年时任副总兵,率领舟师守护觉华岛。觉华岛失陷后,获罪戍边,后来返回故里。这次被推举为光禄大夫。

    都督府认真答复道:战争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火炮成了当前军队的标配。按照以前城墙的修筑方法,无法抵御火炮的轰击。若要抵御火炮,非得如襄阳一般修筑棱堡。

    然而,修筑棱堡需要耗费巨资,鉴于当前长江南北并无实质威胁,不修也罢。

    ……

    黄宗羲、黄道周等人觉得向荆州发出质询不妥,向茅元仪等人发出严正警告。如茅元仪、郑梦帆等辈则大不服气,辩解道,朝廷不尊法度,不能履行中央的职责,不向荆州质询向哪里质询?

    双方吵成一团,各不相让。

    黄宗羲、黄道周等人见这样不是办法,想来想去,提议就禁止向荆州发出质询议题进行投票。

    茅元仪、郑梦帆虽然坚决发对投票,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好捏着鼻子认可了这一提议。

    投票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三百多票赞成,一百多票反对,禁止向荆州发出质询的议案得以通过。

    林纯鸿知道投票结果后,对此一笑置之,并未放在心上。倒是黄宗羲觉得一人一票的办法非常公平,又能避免无休止的争吵,遂将投票制度固定化,但凡有争议的议题,都采用这个办法。

    王大俊这次亦被推举为光禄大夫,有了这个身份,王大俊当然要充分利?分利用。于是,王大俊向朝廷质询:天津的商人,本为大明之子民,因地方官横征暴敛,遂采用了激烈的手段。既然商人们已经答应按照规矩纳税,为何朝廷直欲剿之而后快?

    同时,天下人都认为地方改制能增加朝廷的收入,为何朝廷执意不从,非要以增设门卡关税的方式盘剥子民?

    王大俊的质询,同样石沉大海,没有人理会。

    ……

    朝廷一再藐视光禄院的质询,让最高级光禄院形同虚设,急坏了黄宗羲一帮人。

    最高级光禄院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向荆州发质询,不许;向朝廷发质询,不理,最高级光禄院成立有何用?

    正当黄宗羲一筹莫展时,光禄大夫黄道周、倪鸿宝、杨廷麟三人却离开了扬州,乘船往北,最终抵达京师。

    这三人被称为“三翰林”,文章、风骨皆享誉天下。

    只见三人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径直来到长安右门外,拿起大大的鼓槌,敲响了登闻鼓!

    登闻鼓已有数十年未响,隆隆的鼓声震动了整个京师,就连宫内朱由检的心脏,也随着鼓声扑通扑通乱跳。

    按照规矩,登闻鼓响,所涉案子由都察院审理。

    当都察院接过三人的诉状一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三人状告大明皇帝及大明朝廷!

    这还了得!

    都察院将三人扣留,立即报至朱由检处。

    朱由检看了诉状,一时大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