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 >

第44章

乱明-第44章

小说: 乱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纯鸿不再劝,留先生下来仔细聆听教诲,师徒二人从钱谦益谈到周延儒,从周延儒谈到温体仁,又从温体仁谈到张缚,又从东林党谈到复社,天下人物无所不包,二人都受益匪浅。接着林纯鸿又和先生仔细商讨弓兵进驻乡村的细节,说到高兴处,林纯鸿大叫道:“大丈夫立于世,当带三尺长剑立不世之功。”

    张道涵满意的看着被自己激发了锐气的徒儿,含笑不语,林纯鸿是他的希望,这个家伙锐气十足,甚至有点冲动,而且视野开阔,就是有点瞻前顾后。不过这也不算什么缺点,大丈夫当有所畏惧,否则就是一个恶魔。

    离县城大概二十多里有个村庄叫董家湾村,玛瑙河从董家湾村穿过,并在这里形成一个面积不大的湖泊,并且董家湾的大部分男人都姓董,所以这个村被称为董家湾。董家湾的村头有一棵古树,这棵古树被村民为誉为神树,树底下,有几个老人正对着两个年轻人谈着树的来历:“当初洪武爷的时候,我们董家的祖先,也就是文龙公和文毕公从南昌府迁移到这里,那个时候啊,都流传一句话,叫我的家在大槐树下,文龙公和文毕公便在村头种了这棵大槐树,权当自己回了家乡。二百多年啦,哎,整整两百年拉!”

    这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倪新泽,一个叫程舒。倪新泽是林纯鸿以招募书吏的名誉招募过来的人才,前段时间一直跟着卢诗源学着货栈运营,而程舒则一直在护卫队中,善于言谈,武艺精熟。两人在林纯鸿亲自上阵培训了一段时间后,便被派到董家湾工作。林纯鸿选择了十个村庄,作为弓兵进驻的试点。而且派出的二十人也是精中选优,都是大伙认可的可造之材。

    这便是张道涵和林纯鸿所定的弓兵进村之策,经林纯鸿和大伙商议完善后,开始试点。按照规定,倪新泽的任务是开设一家迷你型货栈,村民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并且将村民手中的货物收购,统一到其他货栈销售,并且两个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林纯鸿汇报这里的所有一切。林纯鸿规定,汇报内容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甚至可以写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而程舒的任务便是组织村里的壮丁进行基础武技训练,兼管村里的治安,如果村民认同,甚至可以代替官府或者族长进行调解或者处罚。林纯鸿为了吸引村里的男人参加弓兵,规定每个弓兵可以一年拿三两银子的工钱,如果武技出众,甚至可以参加护卫队,成为林氏集团的一员。

    林纯鸿培训时反复强调:进村的所有人等必须以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为切入点,绝对不允许在村里作威作福,要是谁敢在村里胡作非为,定不轻饶。所以,倪新泽和程舒到了董家湾,便到大槐树下听老人们聊天,力图让老百姓接受他们。

    开货栈是林纯鸿的主意,他甚至做好了亏本的打算。他认为,只有从经济上将村民都纳入林氏集团的末梢,才算真正从基层上控制了乡村。实际上他更深远的考虑是试图打破几千年来的自然经济,让交易充斥乡村,让村民了解到交易的好处,而不是什么都自给自足。这个打算没有人反对,便付诸实践。

    倪新泽和程舒和老人们一样,找了一块树根,便席地而坐,这与林纯鸿培训时所倡导精神一致:到了村里,就把自己当村民看,要让村民习惯你们是他们中的一员。倪新泽问道:“老太爷,您老人家买东西一般上哪里啊?”

    “啊?你问买东西啊?我们这里也不需要什么,即使需要,就让去县城的人帮忙带回来呗。去趟县城不容易,一来一回就是一整天,不方便啊!”

    “哦,老太爷,以后您老人家需要什么东西,就说一声,我帮您带。”倪新泽诚恳的说道。

    “呵呵,你小伙子骗我了吧?你能有多少时间应付我老头子的?别说大话了。”老太爷对倪新泽的话不屑于顾。

    倪新泽大急,这正违背了取得村民信任的目的,忙说道:“真的,老太爷,你可要相信我!”

    “呵呵,小伙子哄我开心了,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要多,能看不出来?”

    程舒见老太爷不信,便指着玛瑙河边的木材和石头说道:“老太爷,你看,我们都准备建一个小卖部了,您老人家还不信?”

    老太爷这才点了点头,说道:“这还不错,以后买点东西也不用出村啦!”

    ……

    倪新泽和程舒还带了一些哄小孩的糖果,直惹得村里的小孩子整天围着货栈的工地打转,不想离去。取得小孩子的信任比较容易,通过小孩子取得大人的信任就顺理成章了,一传十十传百,董家湾的村民们都对建设中的货栈充满了兴趣,甚至有的村民想帮帮忙,顺便蹭顿饭吃。倪新泽毫不迟疑,建设的工人就雇佣村民,不仅供饭,还发放工钱,于是,货栈在充足的人力保障下,快速建立起来。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倪新泽和程舒与一帮村民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尤其是程舒宣布奉典史大人的命令要在村里建立弓兵队伍,被选用的弓兵每年发三两银子的补助后,应者云集,一时把程舒忙得头昏脑胀的。

    倪新泽和程舒每天虽然很忙,但非常充实,他们觉得自己找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而村民们不仅在好奇的打量着他们,也在慢慢的享受他们带来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在慢慢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刺激。倪新泽和程舒那里几乎成了村民了解外界的桥梁,慢慢的将村民们带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请留下收藏和票票,谢谢支持)
章节目录 第九章 润物无声'1'
    白马寺是百里洲岛上的一个村落,离林纯鸿的造船厂不过十里。时值九月,一眼望去,整个白马寺就是一片棉花的海洋。只见满片绿色间杂着白色的星星点点,那是已经成熟的棉桃炸裂开来露出的棉花。今年干旱,一直没怎么下雨,正好适合棉花的生长,百里洲的棉花大获丰收,让付出了大量劳力的农民心喜不已。

    顾大嫂的当家人顾秀凯年初就搬到了百里洲,在白马寺这个地方租了十五亩地,带着两个儿子精心的侍候着这十五亩地,棉花的长势要比别家强不少。他家地的旁边,就是顾秀林租种的五亩地。顾秀林家没有壮劳动力,自己在外面干活,老婆今年又生产,只有老爹一人干活,侍弄这五亩地十分吃力。顾秀凯念着当初秀林介绍顾大嫂出去干活,平常也经常帮帮顾秀林老爹,两家关系相当融洽。

    顾秀凯种了一辈子的地,棉花也种过,经验比较丰富,顾秀凯帮着老人干活也有回报,老人尽可能的指导顾秀凯父子三人,他们地里的棉花长势好,与顾秀凯的指导分不开。

    干活闲下来,顾秀凯就喜欢和老人聊聊天,一起抽抽旱烟袋。老人裹旱烟也有一手,经他裹出的旱烟既紧密,抽起来味道足,而且还不容易熄火。顾秀凯帮老人点上了旱烟袋,也给自己点上,吧砸吧砸的抽了几口,说道:“大叔啊,今年看着棉花长势,怎么着一亩地也能产个百斤吧,十五亩地差不多有一千五百斤啊,按照往年的价格,一斤皮棉也值个将近半钱银子,呵呵,有七八两银子咧!”

    老人在木头上磕了磕烟灰,又抽了几口,不紧不慢的说道:“呵呵,你和你家两个小子舍得下功夫,要说啊人可以骗人,这地是不会骗人的,你下了多少功夫,他就给你产多少东西!”

    这话让顾秀凯赞同不已,没有什么比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更让人开心了。他嘿嘿的笑了几声,说道:“不过这比孩子他娘一年挣的银子还少,哎,这个咋回事?咱们爷俩仨人还不如一妇人,这个也真够丢人的!”

    老人人老成精,斥责道:“你整天钻钱眼里去了?什么事情都拿钱来比较,这天下还有种田的人?记住了,什么都离不开种田。你家媳妇也是给典史家干活才有这工钱,你看看,哪个在外面干活的人能有这么高的工钱?再说了,账也不能这么算,再过一个月,就要种小麦了,你还要算上小麦的收成。棉花倒也罢了,那小麦可是非种不可的。典史说了,租了土地,就要收购粮食呢。你也想想,要是你家里没点粮食存着,一家大小能安心的干活?”

    说完,老人把嘴凑到顾秀凯耳边,悄悄说道:“我听二小子说啊,典史大人正缺粮呢,去年还到处找粮食呢,连土人的红薯也不放过,保不准,今年的粮食价格就很高呢!你看看,修江堤的人成千上万呢,一天就要吃掉多少粮食?”

    顾秀凯顺着老人的指头看向江边,那里正有大量的流民在修筑江堤,自从八月洪水退了后,修江堤就开始了。如今白马寺这里的江堤差不多快完工了,据说还要种草,护住堤坝。顾秀凯对粮食价格有多高并不在意,毕竟他家人多,老的老,小的小,一年的口粮就需要不少。

    看着顾秀凯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老人又说道:“你看今年你家里就要收上上千斤皮棉,要是有人脱籽,再纺成纱啊,再织点布,卖给刘巷的货栈,那可不是七八两银子了,那是几百两银子啊!”

    “大叔尽出馊主意,又在打趣我了,咱们家就大小子的媳妇一人纺纱织布,一个人一年才能用多少点棉花?织的布自家用还不够呢,还去卖?”

    老人见自己的主意受到了轻视,很不高兴,说道:“没有人就不会找人啊?你看看,那里的流民都是壮丁,他们的女人呢?你到刘巷那里走走,住着很多女人啊,你随便招几个回来帮你纺纱织布不就完了?供顿饭给她,她就感激的不行,还奢求什么?”

    顾秀凯一听,感到可行,就马上站起来,拍了拍屁股说道:“大叔,我先走了,我回去和小子们商量商量。”说完,抬脚就走。

    望着顾秀凯的背影,老人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大喊道:“秀凯,今年雨水少,阳光足,棉花才产量高。棉花怕水,来年要是被水泡了,就收不了多少!”

    顾秀凯头也不回,叫道:“大叔,知道啦,我会注意的!”

    ……

    和顾秀凯一样想法的人不少,到处求购搅车、纺纱机和织布机。李承宗带着张小成瞅准了这次机会,带着木匠们夜以继日的打造这些机械,也算小小的挣了一笔。要说现在百里洲岛上木匠最多,造船的消耗了一大批,留给李承宗的并不多,但搅车、纺纱机和织布机打造简单,一般的木匠都会,而且材料都是现成的。百里洲缺什么也不会缺木头,现在木材市场稳定了,每年的销售量变化不大,但从清江和长江上游来的木材却越来越多,都堆积在百里洲岛,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存放,而且拖上岸来也浪费了不少人力。林纯鸿一直苦于木材下游市场开发不够,李承宗打造这些机械,也算淌出了一条小小的路子。

    要说消耗木材的大头还在造船,可惜现在大明长江沿岸的造船基本陷于停顿,没有消耗多少。另一个消耗的地方在于建房子和家具,这个市场现在也差不多饱和。实际林纯鸿还想到了一个消耗的大头,便是造四轮马车。可惜林纯鸿把自己的想法和李承宗一商量,便被泼了冷水。李承宗认为,四轮马车转弯不是问题,转向的零件好造,道路泥泞也不是问题,大不了多费点好木,把木轮造宽点,减震也不是问题,车厢放在弹性的多层钢圈上就可以了,但最关键的是造四轮马车需要大量的钢铁,四轮马车的关键部位都需要优质的钢铁,而现在到处都缺优质的铁。

    至于关仁美出产的铁被李承宗贬的一文不值。他认为,关仁美出产的铁根本就没有用,太脆了,不可锻炼!上次为了造船,从关仁美那里买了一批铁造铁钉,但根本就没法用起来,最后只好打造成农具完事,铁钉得另外采购。现在百里洲最闲的反而是铁匠,整日无所事事,不是他们懒,也不是百里洲不需要铁器,关键是没有原材料来源。

    林纯鸿琢磨来琢磨去,认为关仁美的铁可能含硫量太高,才导致太脆,但他也不知道如何降低钢铁的含硫量。他后来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大明根本就不禁止民间开矿炼铁,只不过需要将炼铁的三十分之一交予官府即可。林纯鸿知道这点后,大骂关仁美不仗义,为了阻止林纯鸿炼铁,居然这点也不告诉他。不过后来,林纯鸿又自己安慰自己:毕竟关仁美没有义务帮助他,更何况是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为了大批量的消耗木材,林纯鸿令泽迪亚等人造三桅的大货船,这种船适合在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