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小地主1-947 >

第264章

重生小地主1-947-第264章

小说: 重生小地主1-947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幼恒又从书架上拿了两本书下来,递给五郎。

    “拿回去看吧,看完了再还我。”王幼恒笑着对五郎道。

    王幼恒的书房中,藏书极为丰富,五郎爱看书,每次来了,总要挤时间找书看。不过,他是极懂事、不喜欢给人添麻烦的孩子。虽然心里喜欢的不得了,却从来不会开口向王幼恒借书。有时候,王幼恒看出他喜欢哪本书,会主动的要借给他。

    五郎接了书,小心地收在怀里。

    连蔓儿几个就要走回三十里营子,这次王幼恒没听她们的,坚持让铺子里的马车,将她们送了回去。

    “看你们去了一趟,就给人拿点地瓜和咱家园子里的菜,这是吃了一顿饭回来,还饶上这么多东西。”张氏见她们回来了,就笑道。

    “王小太医对咱,是真没的说。”连守信道。

    …………

    日子过的飞快,当早起感觉到空气中有了一丝凉意的时候,连蔓儿才发觉,三伏天就这样过去了。这个夏天,没有空调,没有风扇,但是回想起来,连蔓儿并不觉得如何难熬。三十里营子的三伏天,虽然有烈日当头,却有无数的阴凉,有没被高楼大厦阻隔的畅通无阻的凉风,有丰富的新鲜瓜果蔬菜。贴近大地、亲近自然,即便是被晒黑了皮肤,热出一身的汗,那也是舒畅的。

    伏天过去,秋天就要到了。连蔓儿一家又开始忙活菜园子里的活计。

    豆角和黄瓜都过了季节,都要拉架。那些做支架的秸秆经过这些天的日晒、雨淋,已经不能再用了。但庄户人家是不会浪费一草一木的,这些秸秆再晒干后,依旧是很好的柴禾。

    黄瓜秧子和豆角秧子,则会被从架子上扯下来,扔进猪圈里,连蔓儿家养的那几头猪,如今已经有一百多斤了,它们爱吃这个。

    至于从黄瓜秧子上摘下来的最后一茬小黄瓜,则被张氏洗净擦干,扔进了大酱缸里。腌制上一段时间,就是美味的酱黄瓜,最为下饭。

    还有长的十分粗大,颜色早就由绿转变为黄白颜色的老黄瓜,这不是留着吃的。当然,如果有人想吃也没人拦着他,老黄瓜生吃的味道并不好,但是去皮切片做汤,却有它独特的味道。将老黄瓜破开,里面是已经变硬了的黄瓜子。这些,连蔓儿都小心地搜集起来,留着明年做种。

    至于豆角秧子上,也捡个头大的豆角留了一些,这个时候已经长的有些干枯了,将豆角皮去掉,里面是饱满的、已经长实长硬了的豆角豆,这也要小心地收藏起来,留着明年做种。至于那些豆角皮,因为上面的纤维已经长硬了,人类的胃无法消化,也被扔进猪圈去喂猪了。

    紧跟着,就是茄子。其余的辣椒、韭菜那些,可以多留一段时间。韭菜能够一直吃到秋末,而辣椒,让它留在秧子上由绿辣椒长成红辣椒,再晒的干干的,最方便储存。

    这样,菜园子里就空出好多的空地来。连蔓儿一家就开始忙着种秋菜。

    秋菜的重头依旧是黄瓜和豆角。不过夏末种的黄瓜、豆角和春天种的品种是不一样的。夏末种的黄瓜是旱黄瓜,而春天种的也有一个相对的名称,叫做水黄瓜。豆角则是片豆角,这是张氏的说法,实际上就是扁豆。

    萝卜、芥菜也种了很多,有足够多的地,种子也没问题,连蔓儿一家又种了些茄子,这是留着以后晒菜干,冬天吃的。

    出伏了,菜园子里的玉米已经卖完了,连蔓儿将账目归拢了归拢,拿出结果给张氏几个看。一家人都笑的合不拢嘴。当初保守算的是三百八十四两,最后结账,她们实收的银子是三百九十六两八钱有零的银子。

    这是她们分家以来,赚的最大的一笔银子,比去年卖葡萄酒赚的还多,大家怎么能不高兴那。

    “娘,咱地里的嫩玉米,还能卖上几百两那。”看着一家人高兴的样子,连蔓儿就笑道。

          …………        

    送上二更,月底了,求大家粉红支持。(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七章 酸

    菜园子里的玉米卖完了,正好这个时候地里的玉米也下来了,而且正是嫩的时候。连蔓儿家就接着卖地里的玉米。

    这个时节,正是玉米快速灌浆、往实里长的时候,估计这茬嫩玉米,也就卖上十来天,之后,就只有等着玉米完全长老、长实,最后收获。

    菜园子里黄瓜和豆角拉架的同时,除了留下做种的十来棵玉米,连守信也将其它的玉米杆子都割了。玉米杆子上大个的玉米都当嫩玉米卖掉了,不过还有一些小个的,长的不太齐整的玉米棒子留了下来。这些玉米有的是个头太小,有的是玉米粒长的太稀疏,总之都有各种各样的缺陷。

    这些玉米,现在还没有完全长实,就是完全长实了,也不能留作种。而如果烀着吃,这些玉米又太老了。

    连蔓儿就将这样的玉米棒子都掰下来,和五郎、小七、连枝儿几个将玉米粒尅下来,五个小玉米棒子,尅下来的玉米粒装了满满的一小盆。

    “姐,这玉米咱咋吃啊?”小七就问连蔓儿。

    “咱炒着吃。”连蔓儿就笑道。

    “好哎!”小七欢呼,对于吃的东西,这小家伙是百无禁忌,勇于尝试的。

    连蔓儿就将大铁锅刷干净了,连枝儿坐在灶下烧火,连蔓儿就将一盆玉米粒都倒进大锅里,然后拿着铲子将玉米粒均匀地平铺在锅底,等锅热上来。连蔓儿就加快速度,扒拉着玉米粒,尽量让每一粒玉米都受热均匀。

    “姐,用中火就行。”连蔓儿告诉连枝儿。

    这个时候的玉米,不嫩,但是也不是太老,炒着吃。是最好吃的。而且用不了多少的火,等看着玉米粒都变了颜色,中间包裹着胚芽的部分因为受热而鼓胀起来的时候。这玉米就炒好了。

    将玉米从锅里铲出来,几个孩子就围了盆子开始吃。这样炒出来的玉米,就是要趁热吃。才最好吃。甜甜的,有水份,又有嚼头。如果放凉了,这种炒玉米就会变硬,不那么好吃了。

    “好吃。”小七抓了一小把塞进嘴里,有些含糊不清地道。

    连蔓儿就招呼了张氏和连守信也过来吃。

    “你们几个,还挺能琢磨的。”张氏抓了一把吃,也觉得不错,就笑道。

    “是不错。”连守信尝了,也点头。“其实吧,这玉米虽说是老了点,大点火烀熟了,只要牙口好,啃着还挺有嚼头的。也顶饿。”

    即便是现在的生活过好了,连守信对于吃的东西,最高的要求就是吃饱。至于美味与否,他是并不太在意的。张氏就常常笑说,连守信“好答对”,“好伺候”。

    吃了炒玉米。连蔓儿就想起另外一件事来。

    “今天我爹生日,咱晚上吃点啥?”连蔓儿问。

    连守信的生日,早上张氏给他煮了几个鸡蛋,都被连守信分给连蔓儿她们吃了。原本没分家的时候,连家像连守信、张氏这些成年的儿子、媳妇们,是不给过生日的。只有孙儿辈几个小的,连秀儿,还有连老爷子和周氏这几个,才过生日。

    这分了家,日子好过了,几个孩子过生日都比过去丰富的多。张氏心疼连守信,就打算给他也过生日。连蔓儿当然赞成,她觉得家里每个人的生日,都该庆祝。

    “问你爹,今天你爹生日,你爹说了算。”张氏就笑道。

    “爹,晚上你想吃啥?”连蔓儿就仰起脸,问连守信。

    “啥都行啊。”连守信很好说话地道。

    “爹,今天你生日,你说啥都行,那我们都不知道该做啥了?爹,你想吃啥,就说呗。”连蔓儿继续问。

    “小七,你想吃啥?”连守信想了想,就扭身将小七拉过来,问道。

    “爹,你想吃啥,我就想吃啥。”小七是个机灵鬼儿,他就抱住了连守信的大腿,笑的甜腻腻地道。

    张氏和几个孩子都看着连守信,被如此的关注,连守信心中一暖。他已经有将近二十年没过过生日了。

    “那就吃饺子吧。”见妻儿一定要他选,连守信就说道。

    三十里营子有句俗话,叫做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这句话说的是最舒服的就是躺着待着,最好吃的食物是饺子。

    庄户人家,并不认识那些所谓的山珍海味,在他们看来,能吃上一顿白面包的,肉馅的饺子,就是极大的享受。

    连蔓儿也觉得饺子好,营养全面,而且馅料丰富,可以调制出各种不同的口味。

    “行,那咱晚上就包饺子,白面的饺子。”张氏就道。

    “娘,那我买肉去。买三斤肉,够不够?”连蔓儿就站起身,对张氏道。

    “够了,三斤肉的话,那就多要点瘦肉。”张氏就道。

    生活一天天的改善,一家人在吃饭的口味选择上,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没钱的时候,买肉就爱挑肥的买,因为油多,解馋。现在,就不一样了。

    连蔓儿就拿了几串钱,提了篮子,带上小七,走到镇上去。她先是在肉铺里买了三斤瘦多肥少的猪肉,又去蔡记买了一整只的烧鸡。她还记得,连守信爱吃这个。

    回到家,连守信看到了烧鸡,嘴上说太抛费,有饺子,还买烧鸡干啥的话,但是眼睛里的笑意却是藏不住的。

    受家人重视,被家人关爱,就是成年人,也是忍不住要欣喜的。

    肉买回来了,那菜用什么那?

    “就倭瓜吧。”张氏道。

    这个时节,正好吃倭瓜。挑嫩的倭瓜,洗干净了,切成两半,将瓤子掏出钱,也不用去皮,用擦板将倭瓜擦成丝,稍微用盐抓一抓,捏去水分,就可以做馅了。

    嫩倭瓜水灵,还有股子鲜香味,即便不加肉,只加各种调味料拌一拌,也可以用来包饺子。庄户人家吃白面饺子毕竟稀罕。有的时候,他们就用磨得较细的高粱米面做皮,用诸如倭瓜这样的新鲜瓜菜做馅。

    高粱米面就是和的再好,也擀不出来白面那么薄的面皮。面皮厚实,就包不来精致的饺子,包出来的,多是巴掌大小,并不能叫做饺子。庄户人家是都只管这种叫做大菜包。

    原本没分家的时候,周氏就爱吃这种大菜包。但就是这种大菜包,那时的连家也并不能常吃。因为菜馅里就算不加肉,但却比平常煮菜要费油。而且包菜包的高粱米面,要磨的比较细,比粗一些的高粱米面费钱。

    三斤的肉馅,张氏从猪圈棚子上摘下来两个大个的嫩倭瓜,每一个都足有五六斤,虽然去掉瓤,再腌去多余的水分后,重量会轻上许多,但是和三斤肉一起做馅,连蔓儿还是觉得多了些。

    他们一顿肯定吃不了。

    不过连蔓儿也没说什么,包一次饺子不容易,又比平常做饭麻烦,庄户人家一般要包饺子,都会多包,当天晚上吃一顿,第二天早上将剩下的饺子熘一熘(读第四声),又够吃一顿的。

    这里的熘,并不是诸如熘肝尖那个熘的意思。这是三十里营子上了年纪的人爱用的土语,意思大概等同于热一热。

    包饺子,依旧是连蔓儿负责调馅,她在馅里加了皮冻,又加了她家铺子里特制的鲜汤宝,将馅调的鲜鲜香香,隔着老远,就能闻见那股子香味。

    今天是连守信的生日,本来是让他只管歇着,不用干活。连守信是歇不住的人,他先和好了面,等连蔓儿将馅料调好了,连守信就拿了擀面杖,开始擀饺子皮。

    张氏、连枝儿、连蔓儿负责包饺子,五郎和小七为了表示孝心,也笨手笨脚地帮着包。

    等第一锅的饺子出锅,连守信就拿了一个大号的海碗,捡了满满的一碗饺子。

    “孩子他爹,你给他爷送过去?”张氏就问。

    “嗯,今天我生日,我给送过去吧。”连守信就道。

    “那行。”张氏在大锅里添了些水,放上帘屉,开始蒸第二锅饺子。“咱是一片好意,要是他奶、还有上房谁说啥不大好听的话,你也别往心里去,快点回来。咱的心意尽到了,也就行了。”

    “我知道。”连守信答应这,端了大碗出去。

    连蔓儿闲下来没事,就蹑手蹑脚地坠在后头。

    上房已经放了桌子,开始吃饭了。

    “爹、娘,我们刚包的饺子,给你二老尝尝。”连守信就将大碗递到连老爷子的面前。

    “包饺子了?这总来回送啥,你们也是好几口人,给孩子们多吃俩,啥都有了,不用老给我送。”连老爷子就道。

    略作推让,连老爷子也就将饺子收了下来。

    “他四婶会做东西,这老远,我就闻见香味了。”那边桌子上,何氏咧着嘴笑道。

    “老四,你现在生活好了,隔三差五地就吃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