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超级程序 >

第213章

超级程序-第213章

小说: 超级程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热爱这些知识的。本来,他们中许多人也许会把某项知识作为他们的终生追求和爱好。教育也高度职场化了。学生的分数就意味着工资奖金,职称,荣誉,地位。一句话,只有学生出成绩。才会有老师的一切。至于学生们读书的辛苦,也是应该的,教育学生要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把学习知识当做是痛苦的事情,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与素质教育是相悖的。知识要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内化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接受吸纳融合知识的过程是否伴随着愉悦的体验,否则会形成内化的障碍。

    何校长的思绪又转到他最不愿意思考的方向上来。他曾经在大学工作过,却安排他来中学当校长,很自然地他会用大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学,他感到眼前发生了一种很难纠正无法逆转的错位现象,象实验中学这样的学校,越来越多地集中了优秀的学苗,所教授的内容也在向着高难深的方向发展,应该大学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压缩到高中阶段来进行,虽然,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进入高中任教,提升了师资素质,可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师们整体的实际能力,已经适应不了这一新的形势,呈现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势头,有些中学已经实行导师制,聘任大学教授一对一辅导尖子生。素质教育恰恰遇到的是师资本身存在的素质危机。古往今来,应该是名师出名校,而在我们的许多中学,却演绎成了状元出名校。

    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何校长想,身为校长应该有所作为。多年的大学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认为,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在于,教育家长于思想,教书匠精在教技。他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年一些学校教研教改方面的经验教训,感到教育领域存在着过度职场化的倾向,造成智育与德育相互脱节,距离教育的宗旨越来越远,这是有悖于教育规律要求的,加深了教育危机。他请吴为来校演讲金庸作品提到的知见障、武学障,想到当今教育领域何尝不存在教学障呢。忽然间,他跳出一个想法,智德应该合一,一种智德一体的教育思想油然而生,新学苗们的实践已经在实现智德合一,作为教育者却没有及时跟进,实在是教育者的耻辱和悲哀,会留下遗憾甚至骂名。智德合一,把智育和德育甚至体育美育乐育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内涵式的教改教研新路子,他立刻为这一新奇的想法激动起来。智德合一,更多的教育元素融合一体,怎样实现,当然要在课堂上实现,要向课堂要效果。可是。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智德教育是分开的,如何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结合?于是上网搜寻,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他渐渐地发现了新的结合点。科学体系中的许多概念、原理、理论,发现、创建的过程,也是科学家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又珍贵的人格教育资源。课堂上老师们讲授的每个知识点不都是侵润着科学家们的心血智慧,是人格知识化了,看上去静止的知识幻化出鲜活的生命,那些知识本身不就是科学家们道德成就的体现。凡是能够在科研上取得成就的人,普遍地也都能经受住人格上的考验。只是我们的教育仅仅注意传授知识,却把知识含有的道德因素剥离掉了,使学生感觉知识是那样的枯燥。许多学生有错题本。可那些科学家们发现创建的过程,亲身经历的试错过程不只是艰难的甚至是有危险的,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道路上所表现出的精神高度、强度、热度,要远远超过我们的学习精神,科学家堪称是智德结合的典范、楷模。德育也同样与智育脱节。变成空洞的条文式的说教,缺乏智慧智术的解读,看起来体现道德高尚实际上却弱智低能。教育实现智德合一,也是对老师们的全新挑战,应该引导和鼓励我们的老师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位的同时,努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何校长兴奋起来,感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如何实践,如何深入展开,他想。我们又许多好的想法,却深入不下去,什么原因呢,他为自己心中的疑问感到好笑,之所以深入不进去。道理很简单,没有人坚持不懈地去进行深入的努力。他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感召,一种从没有过的使命感驱使着他进行一番前所未有的努力。

    何校长关注阿枚阿辉几位同学的表现,启发他进一步产生了高中教学改革人格化的新奇构想。人们对高考状元命运的议论,也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他由此提出领军人物培养计划要提前到高中阶段来进行,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想,领军人物培养计划还是太过于宽泛,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能。他读伟人百传,看到罗斯福母亲在他小时实行纯洁心灵计划,想到要造就一代伟人,在人生成长的若干阶段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智慧,如果把高中阶段学生拥有的巨大学习潜能引导到比较具体的成才方向上,教育成效一定会很可观。现在高一打基础,高二实行文理分科,总体上有合理性,但对领军人物的培养还是显得过于宽泛。对文体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实行特殊教育,实际上就是培养文体方向的领军人物。在学生未来去向的问题上,虽然太宽泛,但还是可以大致分出几个大的方向,从政、经商、做学问,他想,高二阶段的文理分科失在太宽,未来大学的分专业又太窄,在培养领军人物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没能得到充分体现,高考状元们自身潜能的发挥和教育资源的优先配置没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结合。他设问,既然文体特长生可以实行特殊教育,为什么不可以对其他方向有潜质的学生实行特殊教育呢。他经过一番思考,构想出人格化的教育目标,人格化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类型的人。具体想法是,对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分出三大类,按照公务员、职业经理人、学者三个方向,相应分出三个类型的班级,重点培养未来公共管理专家、商界巨子、科学家的苗子。从他的构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受了阿枚阿辉等学生的启发。对三种类型的特殊班级,在现行高中课程体系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对课程内部结构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压缩原有课程的学时,创新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特色,增加相应的专业含量。

    何校长进一步想到,根据学生潜质和志向,这种人化教改目标,会比领军人物培养计划更加具体和实用,按照这个人化目标培养人才,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崭新的整合。何校长又进一步从阿枚阿辉等学生的行为倾向中,发现他们特别需要培育与他们的志趣倾向相应的职业操守,以及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训练,而这样复杂难度较大的教育要求。靠现行的教学安排是很难完成的,甚至可以说,脱离了他们的实际需要。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违背创新的时代精神。他的思考已经开始上升到教育思想、教育体系的层面。他意识到,人格化教育目标。是对传统教育发起的重大挑战。实行这样的培养计划,可以有针对性的地与社会相应部门实行联合办学,尤其是把部分家长的教育资源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利用学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父辈资源,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能够直接进入社会实践,积累人脉,进入角色熟悉角色,调动学习兴趣,使学生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开发。

    何校长为自己的构想激动起来。他兴奋地同有关教师进行探讨,又与学生进行沟通,征求部分家长的意见,得到各个方面的热烈支持响应。他又召集社会上有关各方代表座谈,在论证可行性时。他为了让大家打消疑虑,提振信心,特别提出,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必须有人才做支撑,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教育也要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

    他说。中美在教育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对大家讲述了他同学的故事。他的同学在国内某大学工作,特别痛恨中国的现行教育,因为他有一个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最折磨人的是背不完的标准答案。同学的女儿高三有机会赴美学习,美国教育使他和女儿大开眼界,感受到美式创造性教育的冲击力。同学曾经认为女儿学习最容易的是美国历史。区区不过200年的历史,就那么点东西,可以横趟。结果,恰恰是最容易的美国历史,令他大跌眼镜。女儿去了仅十几天便给他发来紧急求救邮件。作业题目竟然是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用3到5页纸打印出来,至少要用网上、书籍三种以上资料来源,至少有5句引文。又有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以后又接二连三地发来作业题目,有颇具思想性的美国南北战争的题目和一连串问题,还有一个会引起我们丰富联想的题目,为什么保护无辜会比惩罚有罪更加重要,出自于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站在法庭上为当时的英军士兵辩护时提出的辩护理由。女儿说,她们也有教科书,老师上课却从来不讲,上课放录像,讲的都是书上没有的,作业就是发给我们大量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或者找出重点。同学说,女儿去了美国并没有象原本期望的那样会减负,经常每晚只睡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只睡一小时,看起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并不在于负担,而在于负担的是什么。这仅仅是历史课,真不知美国式的政治课又是如何教育的。同学又惭愧地对我说,我们都以为美国人伦意识淡漠,突然,女儿给他传来邮件,令他大为感慨,作业是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同学说,幸亏奶奶健在是活的家谱,又经过一番打探好不容易制作完成了,一种家族历史感油然而生。

    何校长感慨道,我的同学不但过问女儿学习,还亲自参与帮助女儿完成作业,而且通过作业对自己也是一种丰富和提升。我们现在都说,硬件上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上,软件主要是文化,文化的根本在教育。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

    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何校长提出正式教改报告上报省教育局,引起高度重视,随即又被转呈教育部。

    刚巧,亲手栽培张兴的那位高层领导,从张兴的成功政治实践中,他也意识到培养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应该提前,国家梯次人才建设工程应该下移到高中阶段,不久,教育部酝酿推出技能型与学术型分开的高考新模式,有关方面又推出千名人才培养计划,把特别优秀的高中生纳入选拔培养范围。
第二四0章 武与侠的启示
    为了加强德育,何校长特别请来吴为讲道德问题。

    吴为开场道,我们已经是熟人了,请读过金庸作品的同学举手。台下几乎全场举手。吴为笑道,这么说,我们大家都是金庸的粉丝了。可以豪不夸张地说,金庸的作品是雅俗老少皆宜,我听何校长说,在座的有些同学想研究金庸作品,有的大学文学系还有不少研究生把金庸作品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我看我儿子也喜欢读金庸,对他说要是真能读好金庸的作品,比学好哪门课程都更重要。金庸的作品,读起来自然也是各有所好。同学们对金庸作品想来已经很熟悉了,想必也一定会有自己很钟情的一些人物。

    怎么来读金庸的作品,从中汲取一些什么,自然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吴为接下来讲道,今天我想从一个特定的概念入手来讲讲我的一些体会,与同学们分享。一个特定的什么概念呢?知见障,这是一个佛教概念,大意是说,人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障碍,佛教有它的本意,金庸用到武侠小说里叫武学障,我们今天借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天龙八部里面,有多处用到这个知见障,最典型的要算那盘无崖子设计的珍珑棋局,群雄中的顶级高手参悟了30年不得其解,略知棋术的虚竹看几位在那里苦心揣摩动了恻隐之心,上前胡乱动了一子,竟是自杀一子,引来高手们纷纷斥责,说他乱来搅局,静下心来再看棋势,不料他这样随便只动了一子,竟然是一步妙棋,如同开了天眼。拨云见日,由此可以一步步解开多年不解的棋局。原因何在?那些高手难道不如学徒水平的虚竹?缘由是,那些高手苦参不得其解,心里有障碍。功名心得失心太重,求胜之心太切,遮蔽了他们的心智,虚竹也不全然是误打误撞,而是出于慈悲善念,想帮助他们摆脱那种苦境,随便动了一子,谁能想到舍弃碍手碍脚的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