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南岳剑圣 >

第159章

南岳剑圣-第159章

小说: 南岳剑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个典故呢。”

  祝诗竹喜道:“沈大人,有什么典故啊?”沈人杰道:“昔日南宋小皇帝赵呙和丞相陆秀夫等,逃避元军追杀,一路南行到漳州,衣衫褴褛。一渔家财主见是几个讨饭的乞丐,就把餐后准备喂猫的残羹剩饭施舍给他们,小皇帝食后,但觉美味无比,后来逃到广东涯山,便命厨师做这道菜。厨师苦于不会,只得到漳州暗访,终于得到财主指点,乃用以上配料,做成了这道美味的猫仔粥献给小皇帝,从而流传了下来。”

  祝诗竹闻言大喜,说道:“我闻了名字,还当是用猫肉做的呢,想不到有如此来历。”当下吃了不少卤鹅,又喝了一碗香粥,拍拍胸口,撑得几乎直不起腰,伊愿只得扶她走路。餐毕,群雄齐到沈氏祖庙拜祭。祝诗竹见沈姓人祭祖,贡品中必有卤鹅肉一项,当下大惑不解。沈人杰解释道:“沈祖公昔日和敌人作战,中了埋伏,便藏于白豆丛后躲避追兵。但旁边几只白鹅嘎嘎乱叫,差点暴露了沈祖公藏身之地。待逃离险地后,沈祖公感念白豆救命之恩,因而不食白豆,专食鹅肉。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夜,诏安境内,便无鹅鸣。”

  群雄闻之,方明白还有这一典故。祭拜毕,伊愿正要领群雄回转兴化,闻得龙云卫急报,闽浙总督胡莫言和幕僚陈绍增,被锦衣卫抓回京师问罪。群雄闻讯大惊,胡莫言是抗倭之中流砥柱,若无他全盘谋划,侠义盟虽然有心杀贼,也会受到朝庭猜忌。施贼党羽趁机诌陷侠义盟有对抗朝庭,拥兵坐大之嫌,必会遭皇帝下令解散剿杀,如此数年奋战之功,毁于一旦。

  伊愿较为冷静,说道:“倭贼连番受创,已不足为大患,师妹和冲斗留下坐镇,我率众首领快马入京,与张阁长商议营救胡大人,必要时,再砸一次诏狱。”林春眠忧道:“师兄,我等爱国护民,应尽臣子本份,且不可对抗乱来。”伊愿长叹一声,道:“师妹,自古正邪同冰炭,胡大人虽然算不得清官,但爱国为民,素有政绩,乃本朝栋梁。苦于奸臣当道,报国无门,才不可用。你不必担心,我会谨慎行事。”林春眠思忖良久,突然回转房中,出来时交给伊愿一锦囊,说道:“师兄,你智慧高我甚多,本不须我从旁唠叨,但妹妹一番心意,危急时打开锦囊,或能相助师兄少许。”言毕泪光闪闪,不待伊愿作答,噙泪回房。伊愿接过锦囊,怅然若失,但感前程渺茫,和靳卫风、沈文豹、盖聂、祝诗竹五人,郁郁上马。向京师驶去。

  却说施三才得了赵定国指点,以胡莫言与何效应书信为藉,弹劾胡莫言结党营私。皇帝阅过书信,念其政绩,有心庇护胡莫言,但证据确凿,只得让锦衣卫抓进诏狱,待三法司会审后定夺。施三才见胡莫言和陈绍增进到大牢,张濯断掉左膀右臂,喜不自禁,日日与何宗兰饮酒作乐。何宗兰见施三才阴毒如此,急切欲找到李愚桥暗通施明宗的书信,搭救胡莫言,但施贼口风甚紧,略有起疑,所谓欲速则不达,何宗兰只得整日描妆绘容,莺歌燕舞,逾加讨好施三才,盼早日得书信救人。

  张濯见胡莫言入到诏狱,痛心疾首,和冯仁木整日密议,苦思营救胡莫言。冯仁木探了皇帝口风,找张濯回话道:“阁老,我揣摩圣意,圣上并无罪办胡大人之意。胡大人在直浙闽三省,屡屡大败倭贼,素有政绩,且又呈献祥瑞,甚悦龙心,以万岁之智慧,必不会自毁长城。唯施贼抓到书信为凭,万岁爷不便明里喝阻,暗中已交待了锦衣卫,绝不可对胡大人用刑,您放心,以我之见,万岁定会授意三法司,开脱胡大人罪责,届时自然无事。”

  张濯闻言,心下大喜,但虑及施贼指使党羽,在狱中加害胡莫言,说道:“冯公公,那齐重成指挥,与你素有交往,你托他防范严密些,恐施贼施以暗害。”冯仁木道:“阁老言之有理,我即刻去办。”

  施三才害胡莫言进到诏狱,以为大功告成,便整日寻欢作乐,高枕无忧。但施明宗辅政多年,已揣测到皇帝心意,绝不会重罚胡莫言,届时放虎归山,必成大患,当下将施三才唤到密室商议。施明宗道:“才儿,我日里在西苑揣探圣意,察觉圣上有袒护胡莫言之意,我等须得谋到万全之策,打铁趁热,斩草除根才行。”施三才见父亲说得在理,想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说道:“父亲,孩儿已有妙计。”施明宗喜道:“快快道来。”施三才以手指蘸了茶水,在桌上写下“乌台”二字。施明宗见之,恍然大悟,赞道:“不愧我施家麟儿也!”

  大唐玄宗开元元年,玄宗近身侍卫贾忠生了一个麟儿,名昌。此子聪慧勇武,异于常人,七岁便学会鸟语,尤擅训鸡,日以斗鸡为戏,人称“神鸡童”,斗遍天下无敌手。玄宗甚宠,召为内廷鸡坊队长,对贾家父子恩宠有加。玄宗封禅泰山,贾家父子随驾。贾忠无福,竟在泰山脚下暴病身亡,玄宗特敕厚葬,以国家勋臣礼待,国库负责丧事开支。世人皆知,这天大的面子主要是因了一个斗鸡儿子,就有如此一首民谣传开: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本书新浪网更新地址://vip。book。sina。/book/index_115400。html,若要转载,请与作者冰原画蝶联系,QQ:460334039。)后来安禄山叛唐,玄宗避乱西蜀,贾昌追驾,途中目睹黎民生计艰难,与宫廷奢华有天壤之别,幡然醒悟。便皈依我佛,作《斗鸡忏》悔过,后于鸡摩寺行放生*,解脱鸡缘,百岁得道,乘鸡升天。又过了二百零七年,时大宋神宗元丰二年,有一位御史何正臣,受乌台上司指使,将苏学士的《湖州谢上表》中四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弄出来参奏,另一位叫舒禀的御史,弹劾苏东坡诗中有不忠于君之意,御史中丞李定瞅准机会,压轴出台,诬奏苏学士无礼于朝廷,应斩首,这便是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开端。

  御史台又名乌台,因汉时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戏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有嘲讽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之意。苏学士入狱之后,自忖必死,幸得朋友张方平与范镇营救周旋得法;又误打误撞写了两首诀别诗,其中一句“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感谢皇恩浩荡,无法图报,宋宗见之,颇为动容;再加之宋太祖礼待读书人的“誓碑”第二条有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管齐下,竟然只被流放黄州。苏学士出狱之后,写了名传千古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复用前韵二首》,其中一首: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坐了四个多月牢房,一百三十天的炼狱,身心受苦,发些牢骚本来也不为过,但那个“少年鸡”,却是全诗怨恨精华之所在。

  这个“少年鸡”,说的就是贾昌少年斗鸡误国的荒唐事。引申开来,便是指责朝廷当政的小人,不过是弄臣和优伶而已。试想英明神武的神宗皇帝,雄才大略,又用王安石变法,自比唐宗宋祖,竟被指用弄臣治国,昏聩无能之极,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大宋乌台的御史们锲而不舍、继续追查下去,皇帝绝不会饶过苏学士。施三才写了“乌台”二字,乃因胡莫言给何效应的书信中,也借用了这一首诗。何效应虽是施贼党羽,但平素为人做官,颇有良知,不过屈从于施贼淫威之下,不得已而违心罢了。二人皆忍辱负重之大士,彼此惺惺相惜,书信往来之间未免对当今朝政颇有微词,胡莫言感慨之余,便引用了苏学士的“少年鸡”。

  (本书新浪网更新地址://vip。book。sina。/book/index_115400。html,若要转载,请与作者冰原画蝶联系,QQ:460334039。)。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十九章    京都惨案(中)
齐重成之流,虽然百般想置胡莫言于死地,却学识浅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无非上奏胡莫言贪污行贿,拥兵自重等老套诌词。胡莫言乃当世人杰,文章政绩,斐然可观,是受天下人敬仰的治世能臣,皇帝自然是清楚的。但这施三才确属一代枭雄,竟然能在胡何二人数十封平平常常的书信中,捡出“少年鸡”三字,给予致命一击,不愧为当世枭雄,一等一的刽子手。皇帝先前不知胡案有“少年鸡”一节,故怀袒护之心。若早知道,不待施老贼费尽心机,早已龙颜震怒,严惩不贷。

  施明宗拟好奏章,来到西苑送奏皇帝,果不其然,皇帝看到“少年鸡”,怒不可遏,骂道:“狗贼,敢胡编乱诌?传旨,彻查严办。”施明宗见“乌台计”大获全胜,喜形于色,谢毕皇帝,回到文渊阁,指使党羽,将胡莫言结交官员,一查到底,从此一党坐大,唯我独尊,何人再敢挡道?众贼自然欢欣鼓舞,挽袖赤膊,亲自上阵。

  张濯眼见胡莫言不虞,有心营救,无力回天,郁闷之下,回到府上,找冯仁木密议。冯仁木见施三才用“乌台计”获胜,惊惶失措,在室内来回踱步,半晌长叹一声,说道:“阁老,胡大人是保不住了,我等唯有请何姑娘,尽快将施贼与倭寇来往书信得手,再行反击。”张濯噙泪道:“公公,胡大人一生为国,乃世之能臣,东南若无胡大人,倭患何时能平?”冯仁木道:“阁老,幸得胡大人早有安排宋应功大人,升任浙江巡抚,宋大人智勇双全,沉稳内敛,颇有雄才大略,还有伊愿、贺长风、卢俊等英雄在,谅倭贼猖狂不了多久。”

  张濯道:“宋大人虽然巡抚浙江,但受赵从臣掣肘,朝中又有施老贼一手遮天,我等今后,如何报效国家?”冯仁木毅然道:“阁老,你若想救出胡大人,我有一计,可冒险一试。”张濯急道:“公公快讲。”冯仁木道:“听闻汪雨壮士,今日回到京城,他武功高强,若汪响镖局高手出动,必可大破狮子林桥北镇抚司诏狱,救出胡大人。”张濯闻言道:“幸得公公提醒,我即派张护卫去请汪壮士前来。”

  当下张凤仪骑快马,来到汪响镖局,请到汪雨。汪雨刚送汪虎遗体回京,不及歇休,便到张濯府中议事。众人寒喧毕,冯仁木道:“汪兄弟,你可知胡莫言大人和陈绍增师爷被囚于诏狱啊?”汪雨道:“刚听家父言及,公公可有搭救胡大人妙策?”冯仁木苦笑道:“阁老和我若然有计,岂会麻烦汪壮士前来?”汪雨闻言,黯然道:“只恐胡大人此次逃脱施贼陷害,我等武人,唯有上阵冲锋,抛洒热血,谈到治国韬略,不及二位万一。但为救胡大人,刀山火海,汪某无有不从,烦请阁老示下。”

  张濯长叹一声,说道:“汪兄弟,现下之策,唯有请你出手,将胡大人从诏狱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后走一步算一步,听天由命罢了。”汪雨闻言,慨然道:“阁老,冯公公,在下此去,不救出胡大人,必不来见二位及天下英雄。”执礼毕,大踏步而去。汪雨回到家中,给伊愿留了一封书信,以后事相托,交给汪飞。再将营救胡莫言之事向父兄言明,汪飞道:“雨儿,此去凶多吉少,我百年汪响镖局,恐从此不存矣。”汪锋道:“父亲,为救胡大人,不开镖局,尚可置数亩薄田,隐居山野,耕读一生,能够传下汪家香火,祖宗泉下有知,必不会责备。”

  汪雨噙泪跪下,拜道:“父亲,您生我们三兄弟,二哥战死兴化,我又不曾娶妻,只有大哥有一两岁小侄儿,幸而汪家有后。儿子此行凶险万分,九死一生,恐祸及家人,请父亲大哥,携侄儿快快出城,日后隐居村野,待施贼伏法,再露面不迟。”汪飞扶起汪雨,叹道:“雨儿,你一人前去,我颇不放心,锋儿和你同去罢,我率家人,即刻出城。”汪锋道:“父亲,保重,弦儿交给您了。”汪飞哈哈一笑,昂然道:“不愧是汪响后人,为救忠臣而死,虽粉身碎骨,万死不辞,快去吧,我的孩儿们。”汪锋向汪飞也拜了三拜,提起长枪,和汪雨慨然而去。汪飞泪如雨下,默送二子出门良久,方和家人收拾好行装,向南而行。

  却说汪雨兄弟,易了面容,骑马赶到狮子林桥北镇抚司,找到一家酒楼,饮酒等候。入夜三更,二人提了长枪,运起轻功,跳入镇抚司内。他二人武功高强,巡逻锦衣卫并未察觉,几个起伏,来到诏狱附近。诏狱门口,巡逻的锦衣卫太多,无法混进,汪雨道:“大哥,我引开守卫,你趁乱进去,救出胡大人。”汪锋道:“三弟小心。”汪雨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