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87章

锦衣为王-第87章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张佳木一群人比,他们虽然在后来也算是立了功,但功劳情份是远不及在宫门外的那群人。再者说,还有拒开宫门这一出,要是计较起来,大伙儿还想有好处?不闹个充军杀头,就算烧高香了。
  这会儿有张佳木亲口允诺,大伙儿的心算是放在肚子里头了。昨夜大功,曹太监一伙当然是获利最大,张佳木这个百户已经摇身一变成了掌印指挥,获利也是不小。有他这个大红人的保证,大家的前程算是有了踏实的保障了。
  当下都是奉承起来,大堂花厅里酒宴正好没散,旗手卫的人去了甲,安身立席,先和在场的锦衣卫的人饮,接着一个个的来敬张佳木,几轮下来,又是喝了不少。
  各人都是脸上飞光,大感得意。酒酣耳热之际,张佳木却对着王勇使了个眼色,王勇会意,两人走到一边的偏厢里密谈。
  张佳木劈头就道:“王大哥,你们今晚过来,是想叫我调你们到锦衣卫里来,是不是?”
  “是,我们是这个想头。”王勇一群人,戎装而来,总不会真的就为喝一场庆功酒。
  张佳木已经加了指挥,位份还不止如此。锦衣卫就在他手里,到他手下,哪怕就还是总旗,也比在旗手卫里头强的多了。
  “我要改变主意了!”张佳木正色道:“原本,我也是和你一样的想头。自己人,就调到我身边来,有事也好商量,办事也得力。所以,原本也是想把你们调过来。”
  王勇也是世家子弟,不得志时,还有点稳不住。这会儿已经当了总旗,虽然时间极短,也颇得历练,听张佳木说,他也并不出声,只是双手自然而然的搭在膝上,等着张佳木再说话。
  第143章 锦衣都督
  对他的态度,张佳木很满意。他看向王勇,沉声道:“我打算,荐你去干府军前卫。”
  “咦,”王勇不能不表示诧异了,他道:“不教我来锦衣卫,还不如在旗手卫里头。最少,人头熟,有你帮衬着,好歹也有升腾。到府军前卫里头,人头不熟,就算打你的牌子,恐怕也不成啊。”
  “旗手卫和府军前卫,说起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你在里头总有些门路吧?”
  “有是有,但当不得大用。”
  张佳木笑道:“有就成。我在那边,也会给你寻一些得力的靠山,王哥,你信我的,不会叫你吃亏就是。”
  王勇很安然的道:“别人说话,我可是不信。你啊,怎么说就怎么好吧。”
  “嗯。信我就成!”张佳木在府军前卫还真有几个熟人,都是曹吉祥麾下的,指挥一级的现成还有一个,李春。
  李春已经加了都督同知,高品武官掌府军前卫,补一个总旗进去还不是一句话的事?难就难在,张佳木打算叫王勇去当御前带刀官。
  府军前卫,锦衣卫,旗手卫,都是天子亲军,最为信任的皇城禁军。其中,锦衣卫负责侦辑百官,查察消息,已经是一个特务组织。宫门守卫就剩下面子活,也就是西华门朝臣入宫的时候,负责带班,在朝廷大朝会的时候,押班守备,打人的时候,用刑廷杖,在宫廷里头,锦衣卫也就剩下这点活了。
  防备宵小奸臣,警备宫城的主力,还是旗手卫和府军前卫。皇城禁军,这会儿有七千八百多人,大半是旗手卫和府军前卫的人,锦衣卫的力量都在整个京城。甚至是整个大明天下,在宫禁里头,反而是旗手卫和府军前卫来的更加重要了。
  所以说,天子近臣,也不完全是锦衣卫,另外两个亲军卫,一样是御前守值,其中也有不少武官可以通天,与皇室的关系极为亲近。
  最为亲近的,就是名额只有四十人的府军前卫的御前带刀官,这些人,是入朝守值宫禁,出值护卫大驾,是皇帝身边最后的一道防线,外围是红甲将军,围猎用的叉子手,里头是锦衣卫和旗手卫的力士,再里头是大汉将军,再往里头,最后一层,就是府军前卫的御前带刀官。
  差事极其重要。又是在御前护卫,也就是民间所称的那种金刀侍卫了。因为重要,名额也是极少,拢共也就四十人的名额。
  最近肯定会有不少空额,一朝天子一朝臣么,老护卫里头,肯定有和景泰关系极好的,朱祁镇当然不能放心使用,总得涮一批下来。
  这,就是个上等良机了。
  张佳木这么一分说,王勇可就明白过来了。
  他大喜过望,几乎有点说不出话来。旗手卫是亲军三卫里头最尴尬的一个卫,说亲近,不如府军前卫,说威风和外快,远不及锦衣卫。
  如果一辈子老实本份,可就是一点继续也攒不下来。
  不然的话,凭着王勇祖父几辈子干着总旗的差,要是换了锦衣卫,也不会欠下一屁股债,到了年关上,还要别人帮着还钱才过了那一关!
  王勇可是一生一世也不想再遇到去年年三十的那回事了,丢人,感觉一想起来,脸上还是火辣辣的难受。就因为张佳木当时一援手,他才对张佳木感激至深,张佳木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会儿的中国人,还是有点谱的,得人恩惠。很少有不管不顾不当回事的,不象是几百年后,随随便便的就摞开手了……
  有干府军前卫带刀官的机会,王勇当然不会放过,而对张佳木的感激之情,也就不用细说了。
  “你起来,起来!”张佳木把王勇拉了起来,笑道:“先别急着谢我,带刀官可不是一般人,上来就是个六品的职份不说,还是极为要紧的差。你的能力,是不用多说了,但是我的面子是不是顶用,就得两说。事情没定下来之前,先别忙着谢我就是了。”
  “得,我等消息就是了。”
  “好,出去喝酒!”
  安排了王勇和一群旗手卫的人,张佳木心思也定了下来,到外头痛呼畅饮,属下们见了,更是高兴,闹到子时末刻,这一场庆功酒才算完了事。
  ……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南宫夺门复辟,景泰帝退位,复为藩王。十六日当天,颁诏宣布此事,十九日,宣示天下改元,新年号便叫天顺,就以当年为天顺元年。
  同日,大封功臣。
  曹吉祥是太监,封爵是不可能的事,内廷有消息出来。皇上赏了他两份的免死铁券,还有二十万引的盐引,接着就是五十两重的马鞍型官银二十个,还有绸缎表里,茶引,庄田什么的,总之,曹吉祥这一回是发了大财。
  除了发财,还有权。曹吉祥原本就是司礼监的太监,这会儿把三大营和十团营都交给他,叫做提督京营太监,整个京师的武装力量,都在曹吉祥的统管之下。
  当然,皇帝也不是没脑子,四卫营的旗军是京师里头最为精锐的劲旅,这两万多人,还是在御马监的刘永诚名下,刘永诚的义子亲侄刘聚也加了都督同知,在四卫营里领兵,这么安排,算是对曹家势力的一种牵制了。
  曹家的哥几个,曹钦这个干儿子最得势。封昭武伯,加都督,管理三千营,其余几个曹氏子侄,也全部加了都督的头衔。
  除了曹家的近支之外,曹吉祥开了一份三千人左右的单子,大肆封赏,大到都督,小到百户,人人有份。
  曹家的厨子曹福在曹家干了十来年,这一次保单上也是有名,摇身一变,从厨子就成了锦衣卫的百户,旨下立用,气的锦衣卫上下牙齿痒痒。
  多少人辛苦办差一辈子,到老也就是个总旗。小旗,勉强混个温饱。一个厨子,曹太监一保上去,立刻就是个百户,这叫人怎么说起?
  曹吉祥这里是这样了,别的功臣,也各自有赏。
  内阁首辅陈循没有什么功,但草诏那天也算配合,暂且留任,仍为首辅。至于其余几个大学士,王文被逮,朝中还在罗织罪名,人头落地也没几天了。
  还有几个,御史也在准备弹劾,也跑不了。
  靖远伯王骥没有什么大封赏,皇帝赏给了一些布匹绸缎,还有几百银子,算是酬劳。老王头算计来算计去,到了一场空,估计,这几天脾气是好不了了。
  王直等重臣,没有封赏,同时还辞了景泰年间加的太子太保,太傅等官职,用行动来表明,已经与旧朝一刀两断。
  徐有贞,入阁为大学士,没有封爵。张家哥俩,这一次沾光不小。他们事先动作很大,事后巴结的快,张軏封太平侯,其弟张輗封为文安伯,这哥俩真的是虎父犬子,原本这一生是没有封侯的机会,夺门政变,也没捞着什么实绩,这一次封侯居然也是有份,从洪武之后,明朝重视勋戚,果然也不是虚的。
  迎回朱祁镇的杨善,这一次也捞足了好处,当年就立功不小,这一次政变也参与其中,虽然那晚不曾参与大事,好歹也封了兴济伯,文官封伯,在明朝已经算是很少的特例了。
  除此之外,还有海宁伯董兴、怀宁伯孙镗、东宁伯焦礼、怀柔伯施聚、宣城伯卫颖,这些新晋的伯爷全是高级武官,都是十团营和三大营掌营的武将,夺门复辟,没有什么功劳,但朱祁镇封赏他们,自然也有自己的用意。
  大同守将郭登已经封侯,势必不能再封,而且虽有书信传来表示效忠,但弃用是肯定的事,前朝旧臣,用之不得。
  朱祁镇这会大封武臣,也是打造自己的武臣班底,用心很深,也是正常的帝王手腕。
  这一回,最倒霉的就算是武清侯石亨,没有什么封赏不说,原本的京营权柄还被分了不少出去,听说在家里摔盆砸碗的,闹的不轻。
  但他的爵位,没有大功,则没有升一级的可能。已经是侯爵,再上则是公爵,明朝公爵,岂又是那么容易得来的?
  至于他的侄子石彪,在原本的历史里也是要封伯的,但这一次,也是没份了。
  封赏名单一下来,真的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正南坊和宣南坊的一些地方,最为关注的,当然还是张佳木的封赏。
  已经是锦衣卫指挥,掌印办事,这显然是不够的。再下一步该是如何,自然也是所有人的关注重点。
  对于张佳木本人来说,目前的地位对他来说却是正合适的。袁彬和哈铭对皇帝的情谊可是比他深的多了,也就是封了指挥佥事,他才十七,就算和皇家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再又立下大功,但如果现在就封到武臣一品,加侯加伯,反而有点让人忌惮。
  想来想去,还是退守再待时更好。
  在封赏下来之前,他已经进宫几次,极力推辞厚赏。朱祁镇勉从其意,君臣两人已经把他的封赏定了下来。
  官加都督同知,阶为荣禄大夫,勋位柱国,赐城外庄园一座,由张佳木自己挑选,城内则赐甲弟一所,面子,里子,都很到位。
  诏旨下时,山呼万岁,沉静如张佳木,亦是有一种心满意足之感了!
  第144章 文武之争
  大明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二日。
  官拜都督同知。从一品武官,官阶光禄大夫,勋位柱国,已经是国朝武官重臣。这会儿还不是后来,武官的地位虽在下降,也还没有到都督一品的武官要到兵部正堂叩拜接印的地步,就算是你堂堂总兵,见了本兵要称小的,跑着跪下接印,文官老爷还要板起脸训你几句,上了任,还要拜巡抚为军门大人,一样的辕门束甲,背着弓箭给巡抚行礼,这也还罢了。一品总兵遇着兵备道,巡按御史,都得给人行礼,保家卫国的高品大将就跟文官的奴才一样,位份如戚帅和李成梁算是武官到顶了,但写信给张居正时,一样要称门下沐恩。或是门下小的某人……武官当到那种份上,就是没味道的很了。
  现在这会儿,正是文官争权的关键时刻,中官内臣也插一杠子,三方势力斗的如火如荼,正是热闹的当口。
  最为关键要紧的,就是巡抚的设置。
  在永乐和仁宣年间,大明地方的政治体制是三堂并立。何谓三堂?便是布政使司,守备总兵这一文一武,再一个,便是由京城派驻地方的镇守中官。
  文武并济,文理政,武官镇守地方,遇到战事,请示都督府并兵部,由皇帝决定是否出兵,如果是小的骚乱要弹压,就由总兵官和镇守中官一起先行做主,事后禀报便是了。
  中官之设,就是为了调和文武,压着地方上不要内斗。
  但太监中有才有德的少,无才无德的多,一到地方,多行骚扰,自己不正,怎么能正人?所以到了仁宣之末,中官的名声已经是极臭。迫不得已,开始派文官中的都御史任职巡抚,专理地方军政。
  巡抚原本就是监察官,有监督百官的权力,同时还加兵部侍郎,这样所有的武职官员也就是巡抚的下属,总督和巡抚照例称军门,武职一品,也只能是巡抚的部属。
  这么一来,巡抚虽然只是四品文官,职权却是极高,开始还只是流官,到了正统和景泰年间已经成为常设的地方官,而且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