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官商 >

第6章

大明官商-第6章

小说: 大明官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那爆炒双脆,本是地道闽菜,主料是猪腰、海蛰皮,讲的就是旺火煸炒、趁热快吃。只是旺火油爆这一烹调技法出现于明代晚期,这会儿至少在福州府还没人会这手呢。至于猪腰的剞花刀功,这几位倒是不在话下。
        当着三个厨子的面,冯虞又示范了一把爆炒双脆的做法,顺手又做了一道南煎肝。这也是后世闽系名菜,将猪肝切成薄片,在酱油、酒、蛋白等调成的卤汁里拌过,之后入猛火热油快炒,再加入糖、葱、麻油翻上几翻,大功告成。三个人尝过之后又是连声叫好。
        几个厨子还是头回见识爆炒这一手,这会儿更是一个比一个好奇,轮流掌勺试了一把。爆炒,尤其是油爆,讲究的就是快颠快炒,火候精到,这可不是看两眼就能看来的。趁着开业前这些日子,好好练吧。
        至于那葱肉汤,靠的全是冯氏十三香的调味。海蛎饼也就是制法独特,学会门道,后世街边老太太也能做得像模像样。这些东西自然不用多费心思,多费口舌。
        这边治住了三个厨子,那头冯虞还有不少事等着费心呢。店堂布置、联系供货、人财制度、定价、岗前培训……确是万事开头难。餐饮又不比别个,每个环节都直接事关千百顾客的肚子,可谓是细琐繁杂,冯虞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加上周遭众人,没一个是穿越来的,后世快餐店的业态也就是冯虞一人心中有数,自然更是凡事亲历亲为。
        几天下来,冯虞累得脱了人形,心疼得薛采妍暗自抹泪,又帮不上什么,只能紧着端茶送水,不时拿了手巾追着给冯虞擦汗。连冯母都惊动了,自告奋勇出山助阵帮着采买。这真叫打虎亲兄弟,上阵母子兵了。
        转眼到了十一月中旬,总算是万事齐备。忠叔专程跑了趟南门外,请南禅山徐半仙摆起文王卦,算得腊月初六开业大吉。冯虞这才放下心来,赶紧的结结实实睡上几觉,兴致来了还翻开那刀谱、拳谱,练个一招半式的。说来也就这两天能缓口气,一旦到了腊月,冯虞精心筹备的前无古人的促销计划一开幕,到时候又有得忙了。
        看冯虞闲下来,最开心的就属薛采妍了。经过这么多的事儿,现在她一门心思全放在了冯虞身上,每日除开做些家务,必定粘在身边,端个茶水递个手巾,之后就是定定地看着冯虞做事、练字。
        对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来说,最近这些日子发生的太多事情不是她这个年龄、阅历所能承受的。幸好冯虞这些时日表现出一个少年极为难得的沉稳淡定(殊不知,从心理年龄来说,冯虞怎么算都和“少年”这个概念都挨不上边),自然被她看作唯一的依靠,更何况,两人之间还有那么一层名分。
        采妍的心思,冯虞心中又何尝不知晓。这些日子事务千头万绪,便是成人也够喝一壶了,更何况他现世这身子实在娇嫩了些,有个女生在后边默默加油,这样的精神动力确是难得。这样的心态之下,闲下来的时候,两人的话渐渐多了些。
                  第十一章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这日晚间,冯虞手头事暂了,信步走入庭院。此时已是初冬,夜色如水。冯虞立在桂树下,心中一时间不知所谓。回想穿越后这些时日这些经历,说是一场梦恐怕更能让人接受。
        想到这儿,冯虞下意识地在自己胳膊上捏了一把,真疼!这几日忙得头昏脑胀,这会儿静下心来,冯虞蓦然发觉,自己依然没能如当日所想完全与前生说再见。说来也不奇怪,在这个世上不过一个来月的工夫,三十年的前生经历,也不是挥挥手就能不带走一片云彩的。
        正在胡思乱想中,冯虞忽然觉着身上一暖,有人给他披上一件袍子,回头看去,是采妍。果然是入冬时节,在外头站上一会儿,还真是有些冷了。冯虞伸手想拉紧衣襟,不意却碰着一只冰凉的小手,仔细一看,采妍自个儿只穿了件薄衫。想来是只顾了给他送衣衫过来,自个儿出屋却忘了加衣服。
        一时间,冯虞心中有些酸酸的,不及多想,掀起袍襟将采妍拢了进来,拉过她一双素手到胸前,呵了一口热气,握在掌中摩挲生热。对冯虞来说,前生如此对待女友是再正常不过,却未留心夜色中的采妍已是满面飞红,只觉着掌中小手腾得一下热了起来,还当是摩擦生热原理见效呢。不过不管怎么说,握着小女生的手,感觉还是相当旖旎,冯虞不觉想起前生的那次初恋,那段严格说来还未正儿八经开始就已莫名消逝的情感……
        许久,冯虞低下头轻声说道:“依妍,唱首歌你听可好?”
        “嗯。”这答话声几乎轻不可闻。
        片刻后,一阵悠悠的歌声于夜色中轻响,在院落中徜徉。
        象一阵细雨洒落我心底
        那感觉如此神秘
        我不禁抬起头看着你
        而你并不露痕迹
        虽然不言不语
        叫人难忘记
        那是你的眼神
        明亮又美丽
        啊——
        有情天地
        我满心欢喜
        不知不觉间,已是月上三竿,院中的两个身影却久久不曾分开
        ……
        腊月初四一早,鼓西新店门窗依然紧闭,只是在店门外支起一副丈二高的青缎面金色流苏招幌,上书四个海碗大小金字:“雅味满堂”。店内一会儿一会儿的还有琵琶声动,弹的是《高山流水》、《飞花点翠》、《十面埋伏》。
        这动静一出,四方八里顿时便轰动了,店门外层层叠叠几百号人,满是围观的,私底下还一边交头接耳:“兄台,这家唱的哪出啊?”“不知道。这里做的什么生意?”“看幌子很像是吃食店罢?”“那怎的不开门啊?”“这不还没悬牌开张嘛。”“你说谁人在里面弹的一手好琵琶?”“我也不会意啊,或是个大家闺秀,不好见人的。”“不知道开业时分这弹琵琶的可还在,说不得要过来看上一眼。”……
        这会儿,冯虞就在人群外不远处,瞅着这些个看热闹的暗自得意,一会儿工夫眉头又锁了起来,心中念叨着:“这乐坊要价着实太狠,两天下来竟是五两银子,还真是开张吃一年。”又站了一会儿,看看无事,冯虞转身离开,登门给梁公公、杨千户送请柬去了。
        第二天一早,店里又响起丝竹之声,却是古琴、洞箫合奏。这回来的人更多,免费音乐会,不听白不听。到得中午时分,一些居民渐渐散去,得回家用餐去了,听曲毕竟当不得饭吃。同时却有附近福建省三司衙门和福州府台衙门的吏员,趁着午歇时分纷纷过来看个热闹。这时不知打哪儿飘来一阵扑鼻的香气,引得大伙儿胃肠咕噜噜直叫。
        只见两个伙计模样的搬来一张长桌,又有三人每人拎了两只大号食盒,往桌上一搁。开了盖子,热气腾腾,隐约见着里头摆满了拳头大的小号紫砂盖碗和竹筷。这时一个伙计朗声说道:“各位乡贤,明日本店开张,今晌东家有话,请在场各位先品为快。若是觉得口味差着点,请诸位不吝赐教,若是觉得还入得尊口,万望各位明日午时拨冗赏光。”
        说罢,几个伙计开始发放碗筷。围观众人一听还有这等事,争先恐后抢了过来。盖碗入手,觉着热度适中,掀起碗盖,香气四溢,只见里头拼了两款菜肴。左右看看,各人手中菜色似乎都不相同。品一口,竟是从未体会过的滋味,有些食客已经是叫出好来,有几个老饕回身还想再要一份。
        这会儿,只听先前那伙计说道:“诸位客官乡贤,今日只是试尝,诸位若是满意,明日午时小店开张,诸位就可大驾光临一快朵颐了。各位手上的碗筷是本店精心烧制,诸位不必还回,尽管携回留念。”
        听了这话,不少人拿起碗筷细细端详,这才发现上头雕了梅兰竹菊等图案,线条纤雅,不似寻常,还有“鼓西大食堂”五个篆字,果然精致得紧。看到这儿,众人更是喜上眉梢,拿了碗筷各自离去。只有些闻着风声来得迟的还在一旁张望,听着边上运气好的高谈阔论那些菜肴如何美味,心中垂涎不已,想着再等会儿看还有没有下一拨。却见伙计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走人,更是懊恼,直想明日一定要早些过来等候。
        看这番情形,冯虞心中暗自欢喜。看样子,这场造势的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些,前头关子已经是卖得十足,单等明日见真章了。
                  第十二章 开张大吉
        弘治十八年腊月初六,天色微明,冯虞便翻身起了床。洗漱完毕出屋一看,嗬,全家都起来了。今天对冯家来说,算得上是个重振家声的大日子,谁能睡得踏实,一家人都存了到店里助阵的心思,只是彼此没通气罢了。
        看这情形,冯虞不禁莞尔一笑,“既是都起了,那就一齐去吧。”一家人浩浩荡荡奔店里去了。到地方一看,厨子伙计都已到齐,忠叔一早还带了两人到市上采买,这会儿也到齐了。没什么废话,冯虞带头祭过财神、土地,一声令下:“开工。”收拾的收拾,备菜的备菜,一直忙活到巳时,万事俱备,大伙才拢到一块歇息了一阵子。
        看看午时将近,冯虞令厨房开始烹饪,其余人等准备开门迎客。这会儿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食客,想来多半是昨天没吃着的那拨。冯虞自己站在虚掩的店门外,抻着脖子静待贵客光临。
        别看他面色如常,心中多少有些打鼓。毕竟这是穿越后的头一单,对市场的判断,店里的管理制度是不是合理,说实话,他心中也没有十分的把握。另外,今天请的两位贵客虽说收请柬那会儿都答应的蛮痛快,可待会儿到底能不能准时过来捧场,也是没准的事儿。这会儿也没别的办法可想,等吧。
        日中时分,午时一刻,越聚越多的人群外忽然一阵骚动。冯虞心中暗喜,来了。只见围观人等忙不迭往两边一分,几个锦衣校尉在前把住通道,梁公公、杨千户,还有个冯虞不认识的官儿信步走了过来,后头还有一大群随从跟着。
        见是正主,冯虞赶忙迎上前去,躬身一礼:“小店开业,几位大人拨冗光临,可是带来不少喜气,小店沾光,真是蓬荜生辉啊。”
        梁裕听了这话哈哈大笑,“你倒是能说。我与杨大人既然应了这事,自然是要来的。我还另给你引来的贵客。”他一指身边穿正四品文官袍服,长相略有些獐眉鼠目,面色倒是颇为和蔼的那位,“呐,福州知府叶如荫叶大人。”
        一听这话,边上围观人群“嗡”的一声,当场议论开了。这家店主人什么来头,竟然有这么多大人物过来捧场?冯虞赶忙冲着那叶如荫补上一礼:“父母官驾到,不曾远迎,恕罪,恕罪。”
        “呵呵,不必多礼。听梁公公说这边有个新奇去处,一时兴起,便过来看看。你自忙你的。”
        一番客套过后,冯虞冲身后一摆手。只见一个伙计高声喊喝:“吉时到,请店牌——”只见两个伙计扛了一块红绸覆着的牌匾来到店门口。
        冯虞做了个“请”的手势,梁裕等三人会意,上前扯下红绸,只见一块大幅红边黑地牌匾,上书三个毛体金色大字:“大食堂”,落款是一行行楷:“弘治十八年冬知行客书”。周边顿时有不少人喊一声“好字”,其中就属那叶如荫与杨雄嗓门最亮。叶如荫又念了一遍,叹道:“这笔法恣肆磅礴,纵横睥睨,霸道凛凛,王气略逊。自永乐、正统以来,台阁体滥觞多年,不想今日复见开国气象。不知这是谁的笔体,何人所书?怎的之前从未领略?”
        冯虞一旁答道:“大人谬奖了,这是小人涂鸦之作,上不得台面。”
        边上杨雄听了大吃一惊。“小小年纪竟有这等笔法!知、行、客……莫非开元寺铁佛殿那新楹联也是你的字?”
        “正是。”
        莫看杨雄是个特务头子、世袭锦衣百户,自小却读过不少诗书,说来也算是锦衣卫中的异数了。这位也曾下苦功练过书法,虽说自己的字算不得上乘,眼光总还算不差,一看冯虞这字,总得淫浸其中二三十载,还得颇有些天赋,才能有这等功力,眼前冯虞也就十来岁的半大小子,居然能有这样的造诣,奇了!
        边上叶如荫又问:“这大食堂做何解?”
        “回大人话。所谓食堂,自然是进餐之所。这个‘大’字,一来有大庭广众之意,二来所谓‘民以食为天’,这饮食烹饪,自然也是‘大’事了。”
        “原来如此。有理,有气势。”
        不说众人如何的惊诧,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