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官商 >

第149章

大明官商-第149章

小说: 大明官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之怒啊!这一回。明廷算是大换血了。不知此举对我大元是福是祸。”本雅克图心下暗自琢磨。
    一阵喧哗过后。似乎朝堂复归平静。又过了好一阵子。只听从内到外。大汉将军迭次高声传旨:“宣鞑靼使臣上——殿——”
    本雅克图赶忙正了正衣冠。紧随着陪同官员进殿朝觐。
    来到大殿中。趁着礼部官员通报地短暂空当。本雅克图赶紧地四下扫了几眼。殿内陈设何等金碧辉煌自不必待言。只见文东武西分班站列地官员有上百之数。不过队列却是稀稀拉拉。缘由不难想见。再看那些官员面上。多半满是讶异惶恐。看来还是惊魂未定。
    本雅克图精通汉话。待到那礼部官员通报已毕。不待四夷馆通事转译。便趋前几步。行三拜九叩大礼。山呼万岁。
    看见这个使节一副自来熟的模样,毫无一般蛮子的粗鲁无礼,原本还一脸怒意的正德倒是来了兴致。
    “来使平身。诶,你当真是鞑靼人么,怎地汉话如此顺溜,有些读书人做派?”
    “回皇上。外臣在我国累世为官,家中精研中华典章文化,故而外臣能说些汉话。”
    “原来如此。嗯,本雅克图,你在鞑靼国中现居何延汗麾下任千户。”
    “达延汗,译成汉话怎么说?”正德突然冒出一句。
    本雅克图答道:“大元大可汗。”
    “大胆!”只见文官列中有人出班怒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大明先帝吊民伐罪掩有四海,尔等退归一隅。还敢窃用前朝伪号,妄自尊大,悖逆之至!”这话一出口,顿时廷议汹汹,一片喊打喊杀之声。不过正德却是一脸平静,待百官吼了一阵,正德将手掌往下一押,示意百官收声,转过脸来对着本雅克图,“来使有何话讲?”
    却见本雅克图不慌不忙地答道:“茫茫万里大漠。万千草原儿女,受孟和腾格里,即长生天庇佑赐福。我大汗承继黄金家族的尊贵血统。征讨无道、混一大漠,受万民尊崇。按着草原千百年的规矩称汗,有何不可?至于汗号。乃是长生天所赐。当年瓦刺部篡位,自称大元天圣大汗。大明朝廷不也收其国书受其朝贡么?”
    此时,又有朝臣出列,要批驳本雅克图,正德却挥了挥手,说道:“两国相处,不以口舌争胜。本雅克图,呈上国书。”
    “是。”本雅克图恭恭敬敬将国书呈上。那国书全用蒙文书写,故而由四夷馆通事现场翻译诵读。达延汗的这份国书倒也简洁明了,就是三条。一、两国罢战休兵,二、交换俘虏,三、开市。
    待通事读过,正德又问:“来使,你家国主还有何交待么?”
    “我家大汗在外臣行前叮嘱,中原不但地大物博,且礼义昌明,让外臣求取中原典籍诗文,以便开草原民智,行中华道统。”
    听了这话,正德与满朝文武俱是一愣。鞑子要念书?这个可是真新鲜。“还有
    “还有一事,大汗想在大明京师设立商栈,互通有无,也为草原子民来中土行商行个方便。请陛下恩准。”
    正德皱着眉头想了想,遍视群臣。“诸位爱卿,对鞑靼所提和议有何看法?”可群臣的反应实在令他生气。
    这两日朝局遭逢大变,方才又眼看着数十名郎中以上高官落马,六部首脑几乎一扫而空,许多人已是噤若寒蝉。尤其是刘宇、曹元辈,可以说身在朝堂,心却惶惶然若丧家之犬,哪个有心思议国政,只怕一句话说错便给正德做法拿下了。
    至于一干武将,更是无从搭腔。大明朝开国以来,武官不干政。每逢廷议,话题不涉军争战守,这些武官决不开腔。即便是谋划军事,往往也有兵部发话,正牌的武将却是听地时候远多于说了。
    刨去这两大堆人,这会子应声而出的,便只有那些御史、散官了。若说气势,这些位绝对是正气凛然、火力密集,将鞑靼人对朝廷的不敬翻了个底朝天。只是引经据典、义正词严地一番痛责之后,真正管用地话却说不出几句来。也难怪,术业有专攻,这些言官骂人是本职,正儿八经研讨政务,没玩过。
    听了小半个时辰地聒噪,正德居然还没翻脸使性子,确是难得。看看出班地那些说得累了,人家鞑靼使臣开头还较真辩驳几句,后来干脆眯眼消化神了,正德一摆手,令众臣回列,转头看向文官头排的三位阁臣:“三位,有什么主意么?”
    只见刘宇、曹元二人,王八看绿豆大眼瞪小眼,半天说不出个道道来,半日只是憋出几句“和为贵”、“无伤天朝颜面”、“乾纲独断”之类地话来,等于没说。
    再看李东阳,捻着胡子跟没事人一般,东瞅瞅西看看,一副很是开心的模样。偶尔跟正德一对眼,那眼神里却包含了许多东西。不必相询,正德领会这位老首辅地意思:按着皇上你的想法办就是了。
    于是正德不再等下去了。“冯虞——”
    “臣在。”
    正德一指出班站立的冯虞,对本雅克图笑道:“这位,想必你是识得的。即便不识,他地名号你也必定听过。我大明镇辽侯、太子少保、兵部尚书、都督佥事、龙虎将军、锦衣卫指挥同知、侍卫亲军都护冯虞冯国城。”
    看正德叫出的是个一身蟒袍的青年武官,本雅克图原本猜度或许是个皇亲国戚,要么便是权贵二世祖,明国皇帝不会让这等人来办和议吧?哪知最后一听此人名姓,本雅克图只觉脑中“嗡”的一声,居然是他!辽西一战,拜此人所赐,达延汗麾下十万雄兵大半灰飞烟灭。这个倒还在其次,更糟的是,战后兀良哈各部便离心离德,不听招呼。右翼三万户更是借机叛离。大汗最疼爱看重的次子乌鲁思博罗特此役战败颜面大失,自请坐镇右翼以图振作,不想到任当晚就被叛军乱刃分尸。可以说,鞑靼能有今日,倒霉就倒霉在他身上了。
    不过,这些话只能在本雅克图心里嘀咕。听了正德引荐,本雅克图仔仔细细打量了冯虞几眼,恭恭敬敬地施了个礼。“原来这位就是明国勇将冯虞大人,失礼了。来之前,我家大汗特意叮嘱,到了中原若有机缘与您相遇,务必代他转呈敬意!”
    这几句话,大出正德与满朝文武的意料。给人按着脑袋一通好打,怎么还打出敬意来了?
    看明廷君臣一副不解的神色,本雅克图不待发问便解释道:“咱们大漠最重强者。我大汗说了,冯将军以弱击强,勇武善战。与大明屡次交手,看得上的明将,也就是冯虞大人一人而已。”
    这话听着不知是褒是贬,正德却不以为意。“好啊,既然你家大汗如此看重于他。这回议和,就由冯虞与你来谈罢。” 
                  第二百六十六章 舌战
    武官议和?且不论唐宋,大明开国百余年,这可说是前所未有之事。不单本雅克图瞠目结舌,满朝文武无不目瞪口呆。神色如常的,除了冯虞,便是李东阳。
    不待那些言官聒噪,正德一指李东阳,“李爱卿,你看朕所定人选妥当否?”
    “臣以为,”李东阳顿了顿,满朝文武顿时都支楞起耳朵。“冯大人主持和议,是再妥当不过了。其一,冯大人亲身与鞑靼打过交道,又主管南镇抚司,深悉其底细。其二,冯大人能谋能断,此番诛除刘党,功在千秋,便是明证。其三,冯大人不但有武略,同样有文韬,所谓字如其人。不知各位大人意下如何,反正老夫是佩服得紧。”
    这话一出口,只听朝堂上四下里便有人嗤嗤窃笑,这字好也能算是主持和议的理由么?不过第二条,众人倒是听得入耳了。此番议和,是鞑靼求上门来,大明携前番大胜之余威,想来双方不难达成和议。皇上只怕是有心成全冯虞,青史留名,以酬诛灭国贼之殊勋。虽然此举大不合体制,不过那些原本跃跃欲试的言官斟酌再三,还是消停了下来。这一阵子这位皇上杀心深重,别触这个霉头为好。
    现下头痛的只有本雅克图了。他心里有数,武官主战文官主和,自古皆然。议和这种事,如果是和士大夫打交道,给足面子。戴足高帽,总不难办。而武将。尤其是这等有见识韬略地,立场就没那么容易松动了。当然,最难缠的便是那等老夫子,满心底里皆是华夷之防,不过能在大明朝廷为官地。毕竟还是人精居多,碰上那等人物机会实在是不多。
    不过如今已没得选择。散朝之后,冯虞倒是劲头十足,当即招呼本雅克图开工。
    到了礼部主客司,双方及随员各自落座。冯虞这边本该由礼部尚书或侍郎陪同,可这两位如今已同在天牢做伴。只能叫个主客司郎中来充用了。至于兵部职方司、会同馆、四夷馆、鸿胪寺等部司官员倒是人员齐整,满满当当坐了一大排。
    看看万事齐备,“奉旨主持和议”之类的开场废话冯虞一句不说,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直入正题吧。
    本雅克图咳嗽一声,将国书上所列条目复述了一番。“冯大人,您看这几条可有疑
    冯虞点了点头。说道:“万事何为贵。鞑靼可汗体上天好生之德,息兵罢战,自然是再好不过。言和、换俘、开市三条自然是好的,只看细则如何拟定。至于设商栈一事。是否必须,设在何处。牵连甚广。待大节商定,再议不迟。”
    “也好。冯大人。此次议和章程如何,孰先孰后。请示下。”
    冯虞笑眯眯地说道:“贵使专程而来。想必是已有腹议了。不妨说来。看看可有共识之处。”
    看看冯虞不肯先出招。本雅克图只能开口:“冯大人。这些年两邦虽偶有冲突。大战却也不多。今年两邦大动干戈。也是出于误会。不过。不管怎么说。刀兵相向、两败俱伤。总是令人叹惋。我家大汗之意。不若此番明定疆域。两邦立定合约。结为秦晋之邦。再不相互攻讦。如此则烽火消弭。百姓安居。此其一。”
    完这些。本雅克图抬眼看看冯虞。没什么动静。又说道:
    “多年来。我蒙古健儿南下牧马。固然有部族不听招呼自行其是。或是两邦边将边民起衅。不过。大明多年不开边市。草原军民所需盐、铁、茶、布不济。迫不得已入贵境求取。其中原委。还请冯大人体谅。以我之见。双方早开边市。补我国民用。增大明财货。实为两利两便之举。我国请于九边开九口。双方公平买卖。互通有无。双方财货。互不征税。若有纠纷。于中原则遵明律。于草原则遵我鞑靼之法。
    至于换俘一事。此番我军被俘甚众。而往年大明军民多有流落我邦者。此番双方按同等人数遣返。不知妥
    “还有么?”看本雅克图一气说完。冯虞追问一句。本雅克图摇摇头。回道:“大条目便是如此了。至于如何定约、如何划界、如何开市等等情形。尽可详谈。”
    “好,那该着我说了。”冯虞慢条斯理地开腔了。“方才本官说过,息兵罢战是好事,不过方才贵使话语中有几处本官不敢苟同。一、我大明与草原诸部素来是宗藩体制,自永乐十一年间,蒙古本部、瓦剌、兀良哈三卫等均先后称臣于明朝,百余年来,草原上不论何等风云人物,近至朵颜三卫,远至撒马儿罕帖木儿,无不称臣纳贡。就以现今鞑靼所居之地为例,百年来,脱脱不花汗、也先可汗、马可古儿吉思可汗、满都鲁汗朝贡不绝。所谓秦晋之邦从何谈起?如诚心求和,和议一成,你家大汗便应即刻遣使来朝,受我大明册封。”
    单这第一条,便说得本雅克图面色泛白。忙辩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往昔即便两邦征战,大明亦纳贡如常。可弘治十二年,大明下旨拒我入朝求贡。如今如何又要我称臣纳贡?”
    冯虞冷笑道:“说到当年之事,或许贵使健忘,本官便提点几句。弘治元年五月,达延汗遣使入贡,欺我先帝初登基,书辞悖慢,竟以敌国自居,且朝贡之时又遣大军寇边。先帝以天下苍生为念,不欲大动干戈,屡屡包容规劝,怎奈你家可汗执迷不悟,屡屡兴兵犯境。朝廷无奈,方才于弘治十二年下旨断绝贡市。你说,究竟是哪方之责?如今陛下仁德,体念尔国百姓生计唯艰,这才允准重开贡市。历来贡市,无贡则无市,请贵使好自斟酌。”
    本雅克图眉头紧皱,憋了好一阵,方才说道:“冯大人,两国相交,总是和气才好,互留些余地。大人你何必如此唑唑逼人呢?”
    冯虞摇头道:“贵使既然熟读孔孟,可记得孔圣人一句话?”
    “什么?”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本雅克图垂首无语。
    冯虞又说道:“既然说到这里,本官不妨再多说几句。若有得罪处,请贵使见谅。”
    “不敢。”
    “此番贵使为何前来议和,你我心知肚明。若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