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综穿]目标,名留青史 >

第65章

[综穿]目标,名留青史-第65章

小说: [综穿]目标,名留青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出半刻钟,就传来赵光义驾崩的消息。

    一代帝王就此陨落。慕容建中不禁长叹一声,虽然赵光义在很多地方都不合他的心意,作为皇帝的他也是毁誉参半。但他总算还是个合格的帝王。大宋在他的手下得到巩固,他临死前也千方百计得到他和杨继业这两位托孤大臣的保证。杨继业自然不必说了,当着他的面给了他黄金鞭,明里暗里是在说,万一他潘丞相有一天也成了奸臣国贼,就让杨继业用黄金鞭除掉他。可以说给了杨继业莫大的权力和信任;至于他,赵光义也没有丝毫怠慢,不仅单独召见他,还亲自把传位诏书给他,以示信任。而且,赵光义说到激动之处,不称“朕”,而自称“我”,直接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慕容建中也向赵光义下了三个保证。赵光义也欣慰地闭上了双眼。

    只是,慕容建中在他的三个保证中却小小地耍了个心眼。他的第二个保证中的赵氏,赵光义理所当然会以为是赵衰,可慕容建中却不认为他一定是赵衰。因为,慕容建中心中已经肯定,他肯定要失信于赵光义。

    赵光义要求慕容建中遵循他生前所制定的政策来执政,不可僭越。可慕容建中对赵光义的“将从中御”怨念颇深。如今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哪里会不让它从此消失。

    诚然,将从中御确实分化了兵权,虽然军队并没有完完全全被皇帝一人掌握,但却也直接切断了武将犯上作乱的可能。至少在政府体系以内是绝对不可能会出现将领叛乱,导致军阀割据这样的事情。这大大巩固了赵家的皇权。

    但是,政治和军事毕竟不是一回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身在宫闱之中的皇帝怎么可能一一洞悉。如果一味地遥控瞎指挥,只会把局势变得越来越糟糕。另外,战场上的时机也是转瞬即逝,如果按照赵光义这一套来,再好的时机也会消弭掉。再加上兵权三分之后,将领不再拥有自己的嫡系军队,对不对的指挥也变得不太灵便。比如以前那只半私人化的杨家军,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将领是士兵的主心骨,是军队的大脑。现在大脑连控制身体都困难,谈何破阵杀敌呢?

    金沙滩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若不是“将从中御”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宋军何至于如此惨败,赵光义也何至于魂归西天。

    所以,“将从中御”必须废止。

    很显然,大宋众臣们有这个想法的不止他一个。当他假借赵光义的遗命,提出要废除这条坑爹的政策的时候,几乎是一呼百应。尤其受到武官们的欢迎。至于另一位托孤的大臣杨继业,当赵光义跟慕容建中说不可废止政策的时候,他已经不在场。当然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不过,即使心中有小小的疑惑,但对于这件有利于武将的事情,他还是非常支持的。

    不过,慕容建中倒也没有全盘否定“将从中御”。它确实有它的好的方面。它是控制军队的良策。有些东西值得借鉴。为此,慕容建中和杨继业还有已经洗清冤屈恢复官职的八贤王商量,将“将从中御”加以修改后重新颁布。

    新的“将从中御”将不再限制将领统兵,调兵,和指挥的权力。但却在后勤方面对军队加大控制。除了镇守边关的军队配备三个月的军粮之外,其余军队的储备军粮都不得超过半个月。各地的驻军每隔七日向所在地附近的粮仓领取七日的粮食。这样一来,如果有军队叛乱,等于直接断了他们的后勤。只要不是个傻子,就不敢在军中发动叛乱。另外,新政还指出,自即日起,士兵的粮和饷彻底分开,士兵只给饷,不给粮。因为粮有贵贱之时,上下起伏较大,但银钱却比较固定。宋代没有可能出现大的经济动荡,汇率基本稳定。这大大保证了士兵的生活,杜绝他们因为过不下去而铤而走险。

    将从中御政策修改得很顺利。但赵恒登基这件事却经历了一番波折。

    赵光义的皇后李氏并不是赵恒的亲生母亲,虽然赵恒很尊敬她,平日里对她也很有礼,很亲近。但赵恒毕竟不是她的亲儿子。于是,在太监王继恩的怂恿下,李太后一时被冲昏了头脑,要立赵元佐为皇帝。而且,朝堂上还真有人陪着他们胡闹。

    慕容建中现在一心要重振朝纲,恢复大宋的元气,然后北伐燕云,收复剩余的几个州的失地。哪里容得他们胡闹?

    他义正言辞地在朝堂之上怒斥李太后,然后,当着百官的面,将妖言惑众的太监王继恩当场格杀,随后,又拿出遗诏,当众宣读。李太后虽然也有些手段,但到底只是个深宫妇女,哪里见过这么血淋淋的场景,一下子就被震住了。那些别有用心的宵小也马上就偃旗息鼓了。哪里还敢再出来作祟。赵元佐更是直接表示,自己对皇位毫无兴趣。

    在慕容建中,杨继业和八贤王再加上大臣吕端等众位大臣的拥护下,赵恒终于得以登基。

    只是,慕容建中很快发现,这个赵恒实在不是一个当明君的料子。他最多就能当个守成之君。而且,如果不加以引导的话,他极有可能会成为一个昏君。因为,他不仅懦弱,而且耳根子极软。他简直就是奸臣佞臣的福音啊!虽然他也亲近那些贤臣,但贤良的臣子大多都比较耿直,难免会触怒他。就像历史上的寇准那样,最后被他贬到雷州去了。这样一来,他身边的贤臣越来越少,奸臣却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朝堂也会变得乌烟瘴气的。

    不过还好。现在的赵恒还比较年轻,可塑性还比较强。能慢慢加以引导。

    有一日,赵恒问慕容建中:“丞相,太祖可比前朝哪位皇帝?”

    慕容建中说道:“太祖除五代,灭十国,开创我大宋基业,功劳虽不如秦皇汉武隋祖唐宗。但跟唐高祖比却是绰绰有余了。”

    赵恒又问道:“那,您看我能跟谁比肩呢?”

    慕容建中说道:“陛下登基日浅,功绩尚未建立,没有办法比较。但依微臣之见,陛下的成就将不弱于齐景公。”

    赵恒有些不高兴:“为何是齐景公?”

    慕容建中解释道:“齐景公重用晏子,擢升司马穰苴,文武相辅,齐国昌盛一时,亦为一代明主。然齐景公虽任用贤达,亦宠信奸佞,贪图安乐,虽有霸主之心,却无霸主之行。齐国虽治,然终究拘于淮泗,不复桓公之霸业;虽用贤能,司马穰苴却终究郁郁而终。如今,陛□边既有治国之臣,又有乐身之臣。陛下没有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难道陛下真的想做齐景公吗?臣斗胆,自齐景公之后,齐国几世而亡?若陛下效仿,大宋又如何?”

    赵恒如有所思,良久向慕容建中行礼,说道:“如今朕已经有杨将军这个田穰苴了,也请丞相不要推辞,做朕的晏婴。”

    ……

    赵恒问慕容建中:“丞相总是要我效仿唐太宗纳谏,可唐太宗身边有魏征这样的臣子,我身边有吗?”

    慕容建中说道:“寇准就是。”

    赵恒又问道:“那他们两个谁更直呢?”

    慕容建中答道:“是魏征。”

    赵恒又问道:“那为什么魏征说话那么直,唐太宗都愿意听从他的建议。寇准不如他,我却不能听从他的建议。难道是寇准才干远远不如魏征?”

    慕容建中回答道:“不是这样的。恰恰相反,不是寇准比不上魏征,而是您尚且不如唐太宗。唐太宗能忍受寒冬里凛冽的北风刺骨,所以,他迎来了大唐的春天。您有了两位先皇为您开创基业,已经不用经历唐太宗的艰辛,却连秋日里的凉风都忍受不了,如何能收获丰硕的果实?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岂能因为自己的舌头受不了良药的苦味就指责开药的大夫是个庸医。”

    赵恒起身一拜,说道:“学生受教了。”

    ……

    就这样,在慕容建中的悉心教导和循循善诱下,赵恒逐渐向一代明君靠拢。虽然因为他本身的才华有限,比不上唐宗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但却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宋的天下由他来领导绝对没有问题。

    教导赵恒的同时,慕容建中也在勤修内政。

    他穿越三世,还是第一次做文官。这对于他来说既是一个新鲜的经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以前赵光义在的时候,他束手束脚的,没法施展心中的抱负。如今,大宋的国政基本上由他主持,他终于可以施展他的所有的政治才华了。

    他来自于后世,知道封建王朝的兴衰规律。他虽没有想要一举改变它,但却能大大缓解封建王朝衰落的过程。而且,宋朝的工商业很发达,很像后世的重商社会。他根据历史的经验,再根本宋朝的实际,将后世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嫁接到大宋的政策中。如他所料,大宋因为这些有效的政策得到飞速的发展。工商业迅速复兴,农业也有所发展。国家收入逐年增加,国力渐渐变强。

    但他的新政虽然没有王安石那么偏激,但终究还是触及,甚至直接冒犯了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制定的相关政策,连有些准备从一而终的国策也因此被破坏。这让很多保守的大臣非常不满。赵氏皇族子弟更是公然咒骂他,连一向开明的赵德芳也颇有微词。

    不过,幸好他还有一个十分给力的盟友——杨韵。虽然这丫头有的时候很不靠谱,但有的时候班旗事来却毫不含糊。她也来自后世,自然是知道他干的这些事都是利国利民的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非常有利的。她难得勤奋一把,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她的丈夫和哥哥一起支持慕容建中。

    最终,赵德芳和杨继业被慕容建中和杨韵的双重奏给说服了。转而支持他继续改革。

    但这件事造成的后果却也让慕容建中有些始料未及。他争取了另一位托孤重臣和宗室大臣的支持,改革得以深入。但同时,他也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匣子。

    通过这一番的政治斗争,他俨然成为大宋朝的头号权臣。赵恒对他也颇有微词。再加上他求娶潘影失败,对慕容建中也是越来越不满。但他骨子里还是有些懦弱,即使心中再不满,也没有表现出来。但他也渐渐疏远了慕容建中。甚至因此又跟那些乐身之臣混在一块。

    慕容建中没办法,只好进一步巩固自己和潘家的权势,同时还拉拢很多与他亲近,支持改革的家族,形成联盟。那些在斗争中暂时居于下风的官员和他们的家族也组成联盟;至于赵恒,他比较支持改革,但又因为担心改革派这边权势太大,没有偏帮改革派。对于保守派,他一方面是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又需要他们来平衡朝堂的势力。而自他以后的大宋帝王,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游离于两派之间。而因为慕容建中这个榜样在前,后来的两派领袖更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全力争取皇帝的支持。就这样,久而久之,宋朝竟然出现春秋晋国各公卿轮流执政,与国君相互争斗的盛况。因为有科举制平衡,宋朝没有因此分裂。但连慕容建中这个始作俑者都不知道,这个结果对于宋朝来说,是好是坏。

    在改革的同时,慕容建中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老本行。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北伐,彻底收复燕云十六州。

    终于在咸平三年(赵恒登基第三年),慕容建中以杨延辉为先锋(毕竟是女婿,要提拔一下),杨继业为主将,杨家其余五子为军中大将,起兵十万北伐燕云。

    这一战,慕容建中准备了很久,不仅十万大军所用的粮草兵甲都准备齐全。而且,在北伐之前,他好特地把崔应龙找来,再加上杨延辉和杨继业等人,一起围殴,搞死了天灵,断了耶律斜的一臂。

    没有天灵的相助,耶律斜最终还是没有能守住云州。辽军被迫从大漠退回上京。至此,燕云彻底被收复,长城以南再没有辽人的势力。

    此后,不敢就此退出中原的辽国多次向燕云十六州发动进攻,但收效甚微。都被守在那里的杨家诸将击退。

    ……

    咸平七年,辽国再一次大举进攻居庸关。

    赵恒本想按照惯例,吩咐杨家将出战的。没想到,这次慕容建中却主动请缨。

    赵恒感到奇怪,但既然慕容建中自己请命,他也没理由不答应。

    慕容建中回家收拾行装,准备出发。

    这时,崔应龙走了进来,说道:“你要准备去死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