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红楼之天下为棋 >

第230章

红楼之天下为棋-第230章

小说: 红楼之天下为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落在边上坐着的几个小辈,尤其是薛宝钗的眼里。只见贾母之前是笑盈盈地坐在那里看着贾宝玉跟史湘云两个小动作不断,等听下人回报说贾玖不回来了,贾母也只是微微抬了抬眼,可是当回事儿的仆妇告诉贾母是因为皇帝突然驾临张家才导致张家没有时间也没有人手送贾玖回来的时候,薛宝钗明显地感觉到了贾母的身子微微往前探了探,就是那语调也比以往要急切了三分。等贾母知道皇帝特地留下贾玖说话的时候,薛宝钗又明显地感觉到了贾母的视线落在了大门外。而贾母的脸上也出现了短时间的呆滞。

    这是思绪放空或者思绪飘远的迹象。

    薛宝钗知道这个神情,就连贾母脸上的神色他也分外熟悉。因为他也经常这样对着镜子出神,往往在镜子面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薛宝钗自认自己的修养不差、容貌也不差,可就是因为一个身份,使得他无缘与宫闱。每每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脸。薛宝钗就阵阵伤心。如果不是官员之女,要想进入宫廷,就必须是三代都是京畿人士,还必须家世清白,工匠、军户、商人之女是没有资格进入宫廷的,皇宫里面就是要挑人,也会优先挑选京郊附近的农家女。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在专门的皇庄里面养上三年,确定没有疾病在身又通过了礼仪考核就能够进宫做宫女。如果遇上的灾荒之年。皇家还会提早去京郊挑选小女孩。

    薛宝钗呢,身份上偏偏是商人之女,薛家的籍贯又是在金陵的。没有达到三代都是京畿人士的规定,根本就没有办法进入宫廷。

    大齐朝的后宫选拔有三种,一种便是宫妃选拔,也就是大选;一种是女官选拔,也就是俗称的小选,薛宝钗之前的目标参选诸公主郡主身边的才人赞善就是这个。贾元春也就是通过这种女官选拔进入宫廷的;最后一种是小宫女选拔。

    根据户部和京兆尹的记录,京畿一代的农家女一旦落地。就会被登记在册,按照一户选一人的标准,被选中的女孩子大多在十岁左右就被带离家人身边,在皇庄里面经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最后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会被送进宫中,其余的,不是被送进了各个王府就是成了皇家的探子,又或者成了军汉们的妻子。

    女性在大齐朝也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人拥有户籍,其余的,大多数就只能随波逐流。可饶是如此,京畿的百姓们还是把这件事当成一项德政。因为不是每一户人家都能够养得起孩子,有的人家在遇到灾荒的时候就只能把家里的孩子丢掉,每到这个时候,百姓之家会先丢掉或者卖掉家里的女孩,直到女孩都卖光丢光了才轮到男孩。

    朝廷的这项政策虽然给朝廷带来的巨大的开支,却也让京畿的弃婴比率大大低于别的地方。

    明明是一项非常不人道的政策,可是在京畿人的眼里,却是大齐朝的一项仁政,就是朝廷再艰难,对于这些小女孩的收养、教导却始终没有松过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女孩子的存在,军队对大齐始终忠心耿耿。

    军汉们是极为单纯的,在他们的眼里,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就是他们的妻子真的不差,还是比不上王子腾对他们的恩情。如果不是王子腾的事儿爆发得太过突然,皇家也不致于措手不及,也正是因为太上皇和皇帝的缘故,让皇家的手段偏于柔软,不然,王子腾也不会得到喘息的时间。

    只是这些事情薛宝钗都够不上,他如今能够做的就是讨好贾母、讨好贾玖、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每一个机会。

    听到皇帝到张家海特地召见贾玖,贾母狂喜,薛宝钗也与有荣焉。因为只有贾玖自己好了,才能够惠及到住在这府里的其他女孩子。探春是婢生女,贾元春明显不可能,那么除了他薛宝钗还能是谁?

    这一瞬间。薛宝钗倒忘了把此刻没有在贾母跟前的贾倩贾清姐妹算上去。

    薛宝钗道:“老太太,大喜呢。二妹妹素来是个有福气的,上次进宫就得了万岁的特别赏赐。这次万岁有特别召见了他,可见二妹妹与皇家有大缘分呢。”

    贾母笑呵呵地道:“你呀,就是嘴甜。二丫头才多大,刚刚换了开裆裤的年纪,哪里够得上?若是将来能应了你的话,我必包上一个大大的红包给你。”

    虽然说贾玖跟贾宝玉之间并不亲近,可是贾宝玉却是一个爱好美人的。只要是漂亮的女孩子,他都恨不得上去沾染一二才好。贾玖又不是原主。软弱到贾宝玉也懒得费什么心思,说实在的,对这个堂姐,贾宝玉是想亲近对方却躲得远远的。让贾宝玉的心里就跟被小猫爪子挠得一般,痒痒的。听见贾母要把贾玖送进宫里面去,贾宝玉第一个就不高兴了。

    贾宝玉道:“老太太,不能把二姐姐一直留在家里么?大姐姐当初离家的时候,我就说不好,结果大姐姐果然没有落到好。要我说,大姐姐一辈子呆在家里,清清静静的……”

    贾宝玉接下来的话,薛宝钗已经不想听。

    在这个世界上。女人谁不是依附着别人过日子?在家的是依附着父母、嫁了人依附着丈夫,等老了救依靠自己的儿孙们。如果嫁得不好,男人不愿意养着你或者没办法给予足够的保护。那就是灾难的开始。

    贾宝玉这样的话,就是看在他的年纪上说他天真也有些让人脸红了,就不知道贾元春听到这番话之后,会不会觉得自己会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被自己的同胞弟弟给咒的?

    薛宝钗心乱如麻。

    贾母叹息一声,将贾宝玉搂进怀里,道:“宝玉。这样的话以后你还是不要说了。谁家的女孩子不嫁人的?若是一把年纪了还不嫁人,那是要让人笑话的。既然注定了要嫁人。那何妨嫁得好一点、夫婿的身份高一点,对自己、对家里都好。……”

    贾宝玉最听不得这个,接下来直到他躺倒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他的嘴里还是哎呀呜呀的,似乎对贾玖要选秀的命运充满了叹息和不安。

    接下来的几天里,贾母和薛宝钗都保持着一种让人隐约可见的亢奋,而贾宝玉则蔫儿巴拉的,在贾母跟前尤为惹眼。如果不是贾母一贯疼爱他,如果不是贾母跟前没有其他的长辈在,如果不是贾宝玉的年纪还小,如果不是贾政还不知道,只怕贾宝玉还少不了一顿打。

    也就是这样,当端荣长公主府的簪花贴送到贾家的时候,贾母还是吓了一跳。

    说起这位公主的一生也算是坎坷。

    他原来是庶妃的女儿,因为跟王氏女交好,这才进了老义忠亲王的眼,被引荐给当时还是皇帝的太上皇。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位公主因为王氏女得到了君王的宠爱也因为王氏女而失宠。毕竟王氏女做的某些事情可是足够动摇国本的,就连身为太子的老义忠亲王都保不住自己,更不要说他这位为老义忠亲王和王氏女做了不少事打过不少掩护的公主了。老义忠亲王被废之后,太上皇的怒火还是不能消除,就倾泻到了他的头上,明明他跟另外一位世家子有了婚约,太上皇却把另外一位公主嫁给了那位世家公子,却把他明升暗降抬了他的身份和封号拿他和亲。

    要知道,大齐朝根基浅薄,世家子原来就是公主们竞相争逐的对象,就是没有世家子,同样是土鳖出身的权贵也使得,可又有哪个人愿意和亲的呢?天知道大齐已经有多少位“公主”把命丢在了草原上了。可是在此之前,和亲的大多都是宗室之女,要不干脆就是宫女,可他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女!

    端荣长公主不是没有闹过,可是换来的,却是被灌了药,丢进了北上的马车。

    也许这世界上真的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吧,王氏女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官婢生的庶女混到风生水起,如果不是他坚持只做正妻不做小妾,只怕当初老义忠亲王身边的少不了一位有权势又有宠爱连正妃都要回避一二的侧妃娘娘了。跟着王氏女混的端荣长公主也是一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让自己好好过下去的主儿。他是第一位在草原上活过五年的公主,也是第一位生下儿子的公主。

    正是因为如此,皇帝看到了他身上的价值,给他去了信,端荣长公主又经过考量之后还是决定跟父亲兄长恢复一定的联系。倚仗这种东西,多一点又何妨?

    如此过了七八年,端荣长公主这才点头答应带着儿子回来拜见外祖父和舅父,顺便过冬。

    跟嘉善长公主不同的是,端荣长公主很少举行簪花会,他的公主府里面倒是经常举行赛马、蹴鞠、射箭等比赛,却很少举办簪花会,算上这一次,也不过是三次而已。前两次,一次还是他第一次回京之时,皇帝给他作脸举办的,另外一次则是为儿子庆生。可就是这样,端荣长公主的簪花贴还是一帖难求,听说他府上的簪花会连皇帝和皇子皇孙们都会出席,如果能够被贵人看中,一步登天也不是不可能。

    贾母非常后悔。如果贾元春不是那么蠢,在拈花法会上就出了事儿,那么这一次堂堂正正地在端荣长公主府上承了宠,借着端荣长公主的路子进宫,就是比不上大选进宫的后妃们,也比女官们爬床要强很多,更不要说什么淫奔了。

    没错,就是贾母自己不愿意承认,他也知道,贾元春弄出的那些事儿,比淫奔好不了多少。宫中的女人拿自己的贞操做赌注是常有的事儿,可是在贾家这样的贵族之家,这样的事儿就只能算是丑闻。让贾母心惊的是,皇家一点反应都没有。如果不是王子腾给予明确的答复,贾母也忍不住私底下处决了贾元春了。

    只是,这时间一日一日地拖下去,贾母也有些不确定了,尤其是在他知道王子腾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

    要不要动手呢?(未完待续)
23有意思
    已经临近黄昏,张锡贤的书房里面显得格外昏暗。按照张锡贤往日的习惯,这会儿他已经跟家里的孩子们用完晚饭准备就寝了,可偏偏皇帝却在他家里,就是张锡贤这把老骨头也只能陪着。

    皇帝坐在书案后面,张锡贤则在东首的交椅上奉陪,下面一溜儿的靠背椅上坐着张锡贤在京里任职的儿子孙子们。至于贾玖,则坐在绣花墩上。

    男人们的书房里面很少会有绣花墩,显然这玩意儿是后来搬来的。

    看着在自己面前自顾自地沉思的贾玖,皇帝一点都不着急,还很自在地叫人送上茶果点心,他跟张锡贤等张家的男人们先用饭了。

    等贾玖反应过来的时候,皇帝很无良地叫人给他上了一份肉夹馍:“尝尝老师这里的馕饼。当初我跟着老师读书的时候,每天最高兴的就是老师的馕饼了,比宫里送上来的已经凉透了的饭菜好吃多了。更重要的是,在火盆上烤烤就能吃。你快尝尝。”

    肉夹馍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不用多少时间,吃完了马上就能够干活。

    贾玖迟疑了一下,抓起那肉夹馍就开始啃,也顾不上什么仪态不仪态了。吃个肉夹馍还优雅怡人的,那不是自幼生长在宫廷里面的贵人,就是讲究装逼的世家,根本就不是他这种小屁民。先想办法过了这关才是正经。本来这个时候他应该回去了。如果不把事情处理整齐,明天也回不到家,贾琮那个小子非把屋顶给掀掉不可。

    三口两口将手里的肉夹馍解决掉。贾玖继续低头沉思,而皇帝则优雅地吃完了属于自己的晚饭。可怜张家老少三代男人——第四代还小,没有官职也没有资格坐在皇帝的面前,所以没来——看见皇帝吃好了连忙丢下自己手里的碗筷,也顾不得自己这会儿是否吃饱了。今天晚上,他们注定少不了一顿宵夜,也注定了要积食了。除非他们想饿着肚子熬过这一夜。

    吃了晚饭、漱过口、盥过手,皇帝取过第三块帕子将手上的水汽拭去。这才慢悠悠地问坐在那里的贾玖:“怎么样?想好了没有?”见贾玖站起来,又让他坐下:“你坐着说也是一样的。”

    贾玖迟疑了一下,道:“万岁,根据孔明先生的隆中对。敌我双方的战争赢面其实并不用多说,无非是十二个标准、两个方面……”

    皇帝道:“什么十二个标准、两个方面?”

    贾玖迟疑了一下,道:“不是说,将帅在预料胜负的结果必须先要了解十二个相关内容么?第一,双方的君主谁比较贤明;第二,双方的将领谁更有能力;第三,双方的官吏谁更有能力;第四,双方的粮草谁更准备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