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

第6章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私簿糠止ぁ⒃鹑魏湍勘曛猓鼓芄徽展说皆惫で樾骱桶茫鼓芄桓枨楦蟹矫娴墓刈ⅲ敲茨阋欢ㄒ浅H劝饧夜荆蛭馐且患液霉尽5币患夜久挥姓展说侥愕那樾鞫行实氖焙颍馐且患艺5墓荆坏币患夜炯扔行视钟星楦械氖焙颍馐且患液霉荆坏币患夜居星楦卸挥行实氖焙颍饧夜疽欢ㄓ形侍狻�

  第二,组织必须保证一件事是同一组人在承担

  很多管理者都被复杂的组织管理搞得焦头烂额,无所适从。人们总是从制度建设、激励体系和人员素质方面着手,认为这些措施可以解决组织混乱的问题,但是无论大家怎样努力,管理制度的健全、激励体系的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升,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所以大家又开始尝试用末位淘汰或者内部竞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经历了几年的努力,发现效果也不明显,问题仍然存在。

  为什么?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理解到组织需要明确的责任、权力和目标。也就是说:同一个权力、责任和目标必须是同一组人承担。在组织中看到结构臃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你必须先看看是否存在同一件事情有两组人在做,同一个责任有两组人在承担,同一个权力有两组人在使用,这是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所在。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这个词就叫“组织虚设”。虚设的组织在企业中大量存在,比如一家企业有市场部门但是又设有营销部,没有分清市场部和营销部的分工,结果市场部没有研究市场,反而做了很多促销的设计、终端的规划,而这些职能恰恰是营销部的职能,到了经营结果出来的时候,根本无法分清市场部和营销部应该谁对绩效结果负责任。更可怕的是很多企业设有各个职能部门,但是又专门设一个管理部,通常会称之为“综合管理部”。有了这个部门,你就会发现企业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只会做容易做的,不容易做的事情就推给综合管理部,结果综合管理部成为不管部,最后职能部门虚设,所有的问题都会集中到综合管理部,责任就根本无法界定,而资源却被耗费光了,因为大家都有责任,也都不需要负责任。组织中最可怕的就是“组织虚设”。

  第三,在组织中人与人公平而非平等

  在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是以生存为前提的存在,人们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在法律和道德面前,人与人应该是公平而且平等的。但是在一个组织结构中,人与人之间是以实现目标为前提的生存,人与人应该承担各自的责任和目标,从而拥有了不同的权力,因为这些的不同,所以人与人应该是公平的但非平等的。也许这样的解释有些不科学,但是如果你愿意好好地去理解,应该能够接受这个说法。

  组织的重点是人,这是完全可以确信的。但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了解到组织更强调服从而不是平等。我一直对军队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个这样的组织,所有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习惯和能力,但是进入到军队组织中,这些各色的人很快成为一体,成为一个勇于承担、实现目标的强大队伍。是什么原因可以缔造这样的队伍,人们给出很多答案,但是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绝对服从。他们没有强调个人,没有强调自己的想法,所有人努力服从组织,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每一个人自觉地成为组织的成员,而不是成为自己。

  尊重每一个人平等的权力是非常基本的要求,我从来都坚持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但是相对于组织而言,如果我们进入管理状态,组织目标就成为高于一切的东西,每一个人都需要服从组织的目标,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我为组织做了什么”,这样的状态就是组织中合理的个人状态。因而把自己摆放在组织的结构里面,充分理解组织中自己所处的位置,相应地做出行为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你就会感受到因为理解组织而获得的快乐。

  第四,分工是个人和组织联结的根本方法

  组织的能力来源于分工带来的协作,没有分工就没有组织结构的活力。对于组织而言,无论是结构设计,还是人员的选择,如果使用得当,可以简化和澄清组织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就是谁控制什么的问题。在任何一家公司中,清晰的沟通线、控制线、责任线和决策线都是至关重要的。得到这个清晰的脉络,需要分工的设计,不能够依靠人的自觉,或者管理的制度,组织结构本身就应该做好这件事情。

  很多公司对于自己的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津津乐道,但是,我更倾向于先解决组织分工的问题,管理制度越少越好,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个成本。在我心目中,好公司的状态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文化,一个有效的分配制度……这样一家企业管理体系就足够了。

  组织的分工主要是分配责任和权力。组织必须保证对于一家企业所要承担的责任有人来负责,同时让负有责任的人拥有相应的权力。因此组织中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责任的关系,分工让每一个人和组织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和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组织分工需要理性设计和法律界定,没有共同的对于分工的承诺和认识,没有人们对于分工的权威的认同,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组织管理的。

  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组织既有人的因素也有资源的因素,但是能够把人们联结在一个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却是目标。有些人认为人们之所以集合在一起是因为利益,也有些人认为人们集合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的理念,也许这两个因素都成立,但这不是真正集合人群的因素,只有共同的目标追求,才会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不同的目标设计就会导致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也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因此目标决定组织存在的意义。(巴纳德关于组织理论的探讨,至今几乎没有人能超越,西方管理学界称他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一套有关在正式组织中合作行为的综合理论。组织能否发挥效用,取决于组织本身能否带动组织成员一致性的行为。)

  正因为此,在组织的理解中,对于目标的正确认识就非常重要了。组织的目标应该明确而且单纯,特别要强调的是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只有单纯的组织目标才能够有效地被实现。

  对于组织目标而言,时间概念尤为重要。记得有一次在上《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时候,一个身处高管职位的学生问我,“追求技术领先是否是企业的目标”,让我很惊讶。其实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它的目标非常简单:持续的获利能力。一般认为,合理的战略始于确立正确的目标。而我可以套用迈克尔·波特的观点:能支持合理战略的惟一目标就是超强持续的盈利能力。如果你的公司不是从这个目标出发而是直接奔向这个目标,那么,公司很快就会被引到摧毁战略的歧路上。让我们来看看,如果公司的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获得盈利之外的任何东西,譬如这个目标只是将公司做大,或者是成为技术领导者,那都会使公司陷入麻烦之中。因为这些时候,你为了追求这些看似正确的企业目标,投入了所有的资源,但换回来的可能是失去企业持续获利的能力。

  这里其实是一个因果关系,企业组织因为超强的持续获利能力而获得了技术领先以及规模,千万不能够反过来把因果倒置,当企业追求大、追求技术领先、追求快速成长的时候,必须记得这些不是组织的目标,这些只是过程中的一个个环节,是一个个结果,但不是目标。

  分析一家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可以找出很多原因来。不过如果你愿意好好思考一下组织目标存在的问题,或许答案会简单很多。我可以用另外一个现象来对比说明,人也是一个组织,当然也同样要求每一个人的目标必须明确而且单纯。但是对于所有因为腐败问题而葬送了一生的人来说,错误的根源也是目标不够单纯而明确,当你决定承担公共社会责任的时候,就不应该再把经济利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果存有经济利益的目标,犯错误就不可避免。企业组织也是一样,因此企业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使得自己的目标明确并且单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不至于因为目标的混淆或者多个目标的选择而耗费了资源。

  组织内的关系是奉献关系

  对于组织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好像没有人认真地分析过。有人认为组织内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组织里只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种人;一些人认为组织内是合作关系,人和人是平等、合作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职责承担着任务和责任,为完成任务而相互合作。

  其实,一个人若不懂得在团队中主动贡献,总是让团队为了他而特别费心协调,就算他能力再强,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我们需要明确:组织内人与人之间是奉献关系,不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甚至也不是“合作”关系。

  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把很优秀、能力非常强的人组织起来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得到最好的绩效。如果让能力相当的两个人在一起工作,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要么一个人不表现他的能力,要么这两个人对着干。也许我说得有些绝对,我虽然同意优秀的人会产生好的绩效,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把优秀的人放在一起可能效果并不是最好。

  因为姚明我开始看美国NBA赛事,2008年这一季最令人惊讶的是火箭的“MM”组合总让人觉得失望,但这个结果反而符合了上面谈论的逻辑。如果认真分析火箭队取得胜利的场次,就会看到“MM”组合是以奉献的面目出现,没有以谁为主的说法,其实每个人都要奉献,结果就会赢得胜利。

  身为计算机工程师的朋友在公司人事缩减时被裁掉,他难过极了。

  “我又没有犯什么过错,”他沮丧地问同事,“经理为什么选择把我裁掉?”

  朋友回家想了好多天,一直摆脱不了心里的不满和疑惑,终于决定亲自找经理谈一谈。

  “我只是想了解一下这次裁员的原因。我知道这次为了精简公司编制,总得有人给裁掉,但我很难不把裁员的原因和我的表现联想在一起。”朋友将在心里排练好久的话一口气全讲了出来:“如果真的是我的表现不好,请经理指点,我希望有改进的机会,至少在下一个工作上我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

  经理听完他的话,愣了一下,竟露出赞许的眼神:“如果你在过去的这一年都这么主动积极,今天裁的人肯定不会是你。”

  这回换朋友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经理。

  “你的工作能力很好,所有工程师里你的专业知识算是数一数二地强,也没犯过什么重大过失,惟一的缺点就是主观意识太重。团队中本来每个人能力不一,但只要积极合作,三个臭皮匠就能胜过一个诸葛亮。如果队友中某个不懂得主动贡献,团队总是为了他必须特别费心协调,就算那个人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经理反问他:“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

  “但是我并不是难以沟通的人啊!”朋友反驳。

  “是没错。但如果你将自己的态度和同事相比,以10分为满分,在积极热心这方面,你会给自己几分?”经理问。

  “我想我明白了。”朋友说。原来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员工。

  这个小案例反映了一个明显的道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你能够胜任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对于组织而言你是否愿意热情地付出,如果你不肯付出,总是让组织迁就你的习惯,那么即便你具备非常强的能力,对于组织而言都是“可有可无”的。

  在今天谈奉献很多人会觉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我真的认为如果你要理解组织内的关系,就要理解为奉献关系,没有奉献作为基础,组织关系是不成立的。组织内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部门与部门是相互付出的关系,上级与下级之间是相互付出的关系,在这样的相互奉献关系中,组织才会真正地存在并发挥作用。

  奉献关系所产生的基本现象是:每个处于流程上的人更关心他能够为下一个工序做什么样的贡献;每个部门都关心自己如何调整才能够与其他部门有和谐的接口;下级会关注自己怎样配合才能够为上级提供支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