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 >

第13章

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颐强梢杂猛�4…4表示。

  图4…4 途径-目标理论

  由图4…4可以知道,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供选择的领导行为有四种,第一种是指导型行为,即让下属明白领导者期望他们做什么,对下属如何完成具体任务给予具体指导,详细制定工作日程表。第二种是支持型行为,指和下属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关心员工的需求、福利和事业发展。第三种是参与型行为,指遇到问题征询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允许下属参与决策。第四种是成就导向性行为,指为下属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期望并相信下属会尽力完成这些目标,从而大幅度提高绩效水平。

  领导行为的选择主要考虑下属的特征和工作环境,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下属提供支持和帮助,清除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所以管理者的具体任务就是识别每一位下属的个人目标,知道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也要了解他们的能力,同时需要知道他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特征,建立薪酬体系,使个人目标和组织绩效挂钩,以获得满意的绩效水平。

  选择的途径和员工需求以及承担的任务特征要保持一致

  最为关键的是选择的途径和员工需求以及承担的任务特征要保持一致,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薪酬体系。我们看看高等学校的管理方式。学校所拥有的人才都是优秀的,至少在知识的储备上非常优秀,进入大学工作的人,需要在优秀的学校博士毕业并在相应的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对于这样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学校并不需要支付非常高的人力成本,而且所有的教员都是自我管理,并能实现学校的目标,学校也因此获得工作绩效。其实学校就是采用了适合教师特征的途径来进行管理,我不能说这样就很好,但至少是有效的。在大学里教书的教师,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个是他们读了很多书,有自己研究的心得和收获,所以需要有表达的机会;正是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和心得,所以教师的第二个特征就是最不希望有人来约束他。学校采用了自由工作时间的管理办法,同时给所有的教师设计教学平台。当设计了自由的工作时间和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讲台之后,学校采用职称晋升的体系,由学校的组织目标而诞生的职称评定体系决定教师的自主程度和讲台的“大小”,所以所有的教师就朝着职称的晋升方向努力,而这个方向正是组织的目标,所以学校不需要很古板的管理,也不需要动用复杂的薪资结构,因为一旦获得教授的头衔,每一个教师就有了极高的满足感,而学校也获得了极高的绩效水平。

  因此途径-目标理论是一个非常符合今天管理环境的领导理论。因为员工需求特征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员工的需求特征。也正是这一点,可能需要管理者做些调整,如果管理者还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今天员工的需求特征,那会大错特错。比如80后的年轻人的需求特征和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不同,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正是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第一代人,也是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富裕之后的第一代年轻人,因而他们有着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完全不同的需求特征:第一,他们成就的欲望更加强烈,在他们的需求里,每一个人都是成功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获得所有人关注的,因而他们认为成功是他们的基本特征。第二,他们比较急功近利,在他们看来一切都需要快速得到,如果需要他们这个行业里面沉十年、八年,他们不会有耐性,最多坚持两三年,看不到希望他们就会选择跳槽。第三,他们很会表达和展现自己,他们希望很多东西外显,能够显现出来和表达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人大多数比较内敛,很多东西不希望让人家知道,但是80后的年轻人很希望让大家知道他们想做的是什么。第四,他们自己的价值判断非常弱,经常受环境的影响,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并没有很明确的价值判断。80后的这个特点,和他们成长期间整个社会价值判断的混乱有很大关系,这个时期中国正好处在价值观改变最大的阶段。

  所以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管理者不要以为他们自己能够弄清楚,不明确的价值判断就是年轻人的需求特征,作为管理者就是需要有能力和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特征,这样绩效才会得到,这对每一位管理者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有能力的员工需要尊重和授权

  同样的情况是,对于有能力的员工,管理者也需要很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特征,选择合适的途径和工具,让有能力的员工发挥更大的绩效。在有能力的员工的需求特征中要特别关心什么?我建议大家必须特别关心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尊重,这个非常重要,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员工都需要更加明确的尊重,更加需要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获得运用。第二个方面是要给他相应的授权。因为有能力的员工常常用能够得到权力的大小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对于权力会看得更重一些。因此对于有能力的员工,需要管理者尊重并授权,如果可以给出这两个方面的努力,那么这些有能力的员工就会创造出绩效,同时他们也能够获得很高的满足感。

  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

  如果从领导理论的角度来看,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就是两个,一个是例外管理,一个是根据业绩给予合理的报酬。聘请职业经理人,一定要在物质报酬的给付方面非常明确,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保障实现管理的效果。因此对于职业经理人的物质报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能够使职业经理人和老板之间达成共识和协议;第二,老板所提供的物质报酬的确能达到职业经理人内心需求的标准;第三,物质报酬一定要跟职业经理人所取得的绩效挂钩;第四,老板要满足职业经理人切身利益的需求。例如,是否应该配车给职业经理人?这就要看车是否是职业经理人非常重要的切身利益。老板自己要判断一下,是提供购车款项的帮助,还是直接提供汽车本身。

  对职业经理人的另外一个管理方式就是例外管理。所谓例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当中,如果职业经理人达到如常的绩效目标,他的工作就不要受到干扰;如果出现超越绩效目标的情况,就需要直接干预。

  所谓如常的绩效目标是什么?如常的绩效目标在不同的公司也许会有些差异,但是最基本的两个目标是一致的,一个是业绩目标,一个是费用预算。在预算和业绩目标之间,职业经理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来工作,在这个空间里面,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得到充分的授权和信任。但是,一旦超出业绩目标和预算的范围,老板就要管了,这就叫例外管理。

  合理的与绩效挂钩的物质报酬,有效的例外管理,两者的结合就是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

  在对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当中经常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在物质报酬方面,出现不兑现、不承诺的情况,甚至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老板会觉得不对了,需要改变物质报酬,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这个经理人离职了,如果他不离职,公司的工作肯定会出问题。因为承诺给经理人的没给,这个经理人就会想办法,他要想办法,一定比你的办法多。在例外管理方面,因为没有较为合理的预算,以及明确的业绩目标,所以无法取得好的效果。职业经理人为什么管不好?就是预算做得不够好,其实大部分情况是出在预算上,所以如果要聘用职业经理人就要做好预算,预算做不好的话,就会常常不放心,就会干扰他,这样就无法获得好的管理效果。

  核心人才的管理方式

  核心人才对于每一家公司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如何发挥核心人才的作用,是领导者必须承担的责任。从1970年之后,领导理论解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职业经理人和核心人才管理问题,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我们在上面已经阐述,下面来看看核心人才部分。对于核心人才的管理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挥领袖的影响力。核心人才需要施加的是影响力而非管理,领袖就是这样的特征。因此领导者面对核心人才的时候,需要释放领袖的魅力。就是如果面对核心人才,作为领导者需要做的是和核心人才达成价值观和使命的认同,而不是上下级关系的认同。这就要求领导者能够沟通使命和价值观,而不是沟通工作内容。如果领导者仅仅是和核心人才沟通他的工作的话,领导者取得的效果反而是不好的,为什么?因为他是核心人才,在专业能力或者管理能力上他比你强,而且他天天在做事情,你的意见或者建议不见得对他有帮助。为什么他又接受你的影响呢?就是因为你能在价值和使命上和他形成认同,对于核心人才来说,这些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我曾经做了一段总裁,应该说是公司的核心人才,其实我之所以愿意空降到这个公司做总裁,是为这个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所吸引,公司的创始人有着非常明确的价值判断,而且很多价值取向,我非常认同。他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在笔记本上,他说,“凡事往好处想,往好处做,必会得到好结果”,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后来自己去体验和践行这句话的时候,我发现真的是这样。任何事情往好处想,往好处做,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他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馒头理论”:你有1个馒头,你一定要给自己吃,你不要给别人,你得先让你自己活得很好。你有10个馒头的时候,你要给全家人吃,这样的话全家人活得很好。你有1000个馒头的时候,一定要给所有人吃。如果10个和1000个馒头都留给自己,你肯定会被撑死。这些价值判断也同样获得我的认同,所以我们一起创造了这个公司良好的绩效。

  第二,真正的个人关心。对于核心人才需要关注到他们的个人需求和成长,必须是以独立的、个体的认知来处理与核心人才的关系。很多管理者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没有个人的真切的关心,很难达成核心人才和组织目标的一致,处理不好,会使得这些人才偏离组织的目标,带来更困难的管理问题。

  在管理的实践中,很多管理者并没有真切的对于下属的个体认识,对于组织的标准和目标可以清晰地理解,但是对于个人的标准和目标理解得就不够。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所关注的是组织绩效和个人行为的关系,并没有更多地关注到组织绩效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导致了组织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的情况出现。如果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没有冲突,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有差异,管理者很有可能会忽略了个人目标,从而导致核心人才的流失。

  因此,领导者需要特别关注到每一个核心人才自身的需求,而不是人们的共性需求。同时,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被称之为核心人才,这些员工会具有自我实现目标的能力,也具有多种需求而不是单一的需求,这就更加需要领导者理解其个性而非共性需求。

  第三,心智的激励。人的心智决定行为的选择,决定了人们在做决策前的逻辑判断习惯,心智的不同,直接导致行为结果不同,因此对于核心人才而言,进行心智激励是必需的选择。

  中国人在心智上,我认为有两个地方是有先天缺陷的。第一是当身边的人比自己好的时候,很多人不能接受。这是非常糟糕的心智。因为,我们可以合作的人基本上是我们身边的人,如果身边的人比我们好我们不能接受,我们也就失去了合作的人。俗语说,“住在隔壁的诗人就不是诗人”,因为你觉得他没有什么特别,和你一样作息,去一样的商店购物,你就觉得他的诗没有什么特别,甚至诗人生活得一塌糊涂。但是当我们没和诗人住在一个单元里,我们不知道他什么样的时候,就觉得他的诗美得不得了。

  第二个心智是“枪打出头鸟”。当有一个人做得特别优秀的时候,他身边的人不是聚在一起商量如何向他学习,而是商量如何用有效的方法,让他尽快回到大家的身边来。这是特别可怕的心智。因为这样的心智导致人们不欣赏、不宽容,甚至会让优秀的人只能选择平庸。

  心智激励在目前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更加重要,一方面是人们本身在竞争中就感受到压力和心态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