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我的幸福宝典 >

第54章

我的幸福宝典-第54章

小说: 我的幸福宝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富民强在我看来,我的家乡的发展变化是依赖国家富强而壮大起来的。“强”乃综合实力的强大,只有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东方强国,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

    强国必须与富民紧密联系。一方面,作为个人应有家国情怀,只有国家真正强大,全体中华儿女才能真正活得有尊严。另一方面,没有人民的富足和幸福,强国之梦就不算真正实现。

    同时,统一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容,海峡两岸应共同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

    再次,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应对世界有所贡献。互利共赢、和谐相处是符合世界人民需求和期待的理念。强大中国对世界和平、和谐世界也有积极意义。

    一定程度来说, 实现中国梦,就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四大“魅力”,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经济发展的魅力、中国文明生活的魅力和中国政治创新的魅力。

    中国梦就是对内民众安居乐业、对外中国成为和平发展大国。
第四十六章家乡美【三】
    第四十六章家乡美【三】

    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开车从汉寿到张家界再到毛爷爷故乡韶山,在长张高速公路上悠然地转了一圈,深切的感受到了快捷的交通带给我们的舒适与享受。车在宽阔的高速路上奔驰,我的思绪也如同脱缰的马儿一般奔腾不息。在我的记忆中,汉寿十多年来的变化真是数不胜数,路变宽了,楼变高了,车变多了,水变清了,人们的笑脸也变得更加灿烂了。家乡的变化也是我们祖国六十年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些变化当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家乡的路。

    路的话题也一直与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公路行业的流行语……“经济要发展,路是先行官”;“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这些一度还成了县、村墙头上最为常见的标语,可见路的重要。

    时光流淌,岁月留痕。当年用畚箕挑土筑起来的机耕路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乡、村高等级的混凝土路面和硬化的康庄公路。去年,在汉寿的东面崛起了亚洲目前最大的高速公路互通枢纽……长株潭枢纽工程,即气势恢宏湘江大桥北岸接线,使长株潭三地连接线成为3条高速公路“大动脉”实现互连互通,汉寿名副其实地成为了长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公路旁,农民建起的蔬菜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大棚里种着的各种各样蔬菜,因为无公害,再加上路通了,外地的客商沿着四通八达的通村路直接驾车来到田间地头收购。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把辛勤的劳动果实卖到大城市,甚至远销海外。我的家乡还是那个小镇,路却是另外一条路了。这真是:喜看家乡路千重,条条道路通希望。

    在祖国六十五华诞来临之际,我又通过另外一条路……互联网,重新回顾了六十五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毛爷爷在北京**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六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国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在人类的历史上谱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汉寿的道路发展变迁从一个侧面让我感受到了祖国了六十五年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

    我的耳边,似乎又听见敬爱的毛爷爷满怀深情的声音:“你们是早上**点钟的太阳,明天是属于你们的。”是啊,我国着名革新家、教育家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作为风华正茂的一代,今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明天我们就是祖国的栋梁。我们将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用我们的双手,把家乡的路建设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长,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一直生活在农村,也一直感受着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村带给我的变化。

    拿起小时候的一张照片,思绪飞回到了十多年前。听妈妈说,在那个时期吃个鸡蛋就是种奢侈的生活,家禽生的蛋多数都是被卖掉的,留下的几个也是省了又省才吃了的。那是她们织布的工厂组织拍的大合照,妈妈抱着我,我手里拿着塑料的插花。妈妈说,当时我吵闹着要吃旁边一个小孩手里的鸡蛋,又不好意思向别人要,就拿了厂子里的这束插花哄我的。那张黑白照,那件事在脑海里还有些隐约的记忆,我还记得,当时身上穿的那套衣服,后来又转手了好几个小孩,再后来也不知道在谁的手里终止了流传。

    小时候的照片也就几张,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我都好好的保管着,那是一份很珍贵的记忆。第二张照片是我最得意的,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跟大伯家的女儿在当地一个照相馆照的。剪着齐耳的学生头,穿着订做的白黑格子的小马夹,记得当时我们俩激动得把头发梳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摆了很多姿势,挑了最合适的一个姿势照下的。当时相馆的相机像素不高,照相的技术也不行,所以照出来的自己脸白的很,反而有种“隐约美”,现在还老拿这张照片炫耀当时的自己。这张照片也是我第一张彩色照片,在当时应该算是很奢华、很值得欣赏的一张了。

    第三张照片是初三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拍的,有了华丽的背景,有了更多的现代的元素;第四张、第五张以及往后的越来越多的照片都一点点的在进步,融入了更多先进技术,也反映了社会在一点点的前进,这些照片就是社会进步最好的缩影。
第四十六章家乡美【二】
    ;第四十六章家乡美【二】

    随着桃花源系列产品声誉鹊起,近些年开发出来的金健系列粮油产品、洞庭水殖系列水产品、洞庭大闸蟹、汉寿中华鳖、石门马头羊、津市张老头牛肉干、津市绿康香酥鱼、津市津兴兔肉干、津市木子腐乳、桃源大叶茶、东山秀峰茶、石门特早熟柑桔、津市甜酸藠头、武陵酱板鸭等大批优质农产品,己跻身国内市场,蜚身海内外。仅汉寿县每年投放市场的商品鳖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甲鱼之乡”。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常德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出了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发展战略,即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使全市的优质牧草和饲料粮、优质速生丰产杨树、优质蔬菜、优质果林、高效养殖水面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通过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全市柑桔面积已达92万亩,产量3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柑桔生产基地,去年农业部在该市石门县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柑桔节,极大地提升了该市柑桔的知名度。全市杨树面积已达79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杨树生产基地之一,汉寿县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黑杨之乡”。全市以珍珠、河蟹、甲鱼、名贵鱼为主的高效养殖水面达到100万亩,其中珍珠养殖发展到13万亩,吊养珍珠蚌1。2亿个,年产优质珍珠10亿克以上,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市草食牲畜发展来势强劲,目前已经形成了阳光乳业、星光牛业、曙光羊业、南方草业等一批草食牲畜基地,已形成了2000头奶牛、36万头肉牛、138万只肉羊的发展规模。

    ,当年我国署名中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人就是因为长期服用了中华水鱼才出成绩的,署名中长跑教研员马俊仁先生凭此研究出了中华鳖精的配方并以此享誉世界,因而常德被誉为中华水鱼之乡,也是实至名归,并非浪得虚名。乌龙茶也不赖,它是我国着名的三大功夫茶之一,与“祈红”,“滇红”齐名。

    我爱我的家乡,同时也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旅游,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热情,体会到我的家乡所绽放的光彩。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到了我的家乡。近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生活水平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以前人们穿的是又旧又破打满补丁的衣服,住的是破破烂烂的茅草屋,吃了上顿愁下顿……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呀!昔日低矮的房子不见了踪影,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耸立在我眼前,穿的是各种名牌衣服,五颜六色,款色新颖。吃得饱,穿得暖……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电磁炉等家用电器样样齐全。有的家庭还拥有小轿车呢!

    家乡的文化方面变化可真大呀!学校原来只是一座矮矮的小楼,如今改建成大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宿舍,电脑室,真是

    应有尽有:以前孩子们想上学没钱,现在的孩子可以接受九年免费教育。不仅仅小孩上学接受教育,大人现在也不断“充电”提高文化素质;娱乐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看电视,上网或到城市广场观看娱乐表演的、跳舞的、耍太极的……

    现在如今祖国、家乡的变化就像日历,每翻开新的一页,都在悄然变都在悄然变化着,我为祖国和家乡的变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总有一天,祖国和家乡的发展蓝图会更美好。我的家居住在常德市汉寿县城的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它古朴宁静,带了点远离尘嚣的味道。听上辈人说,十几年前,他们刚到汉寿时,小镇仅有的一条老街横贯东西,路上铺的还是青幽幽的石板,不知道建于何年,想来许多年历史的沉淀,使得这里的每块石板都留有深远的意味。那时由于交通闭塞,虽地处汉太经济发达地区的黄金位置,但却被称为“交通末梢”。这里不通火车,河道也相对狭窄,公路多是用畚箕挑土筑起来的机耕路,一下雨,泥泞而颠簸。抗战时期修建的老汉太公路虽已“年迈”,但仍在超期“服役”。记得小时候每次随家人去外地旅游,回汉寿时,我总爱问妈妈:“什么时候到家呀?”妈妈总说:“汽车跳,汉寿到。”自那以后,每当坐在车上颠簸不已的时候,我就说:“妈妈,快到家了。”那时,要到周边的城市都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还要“享受”按摩路的待遇,一路颠簸,风尘仆仆不说。光那随风卷入车厢内的泥沙就够人喝一壶的,那个滋味如果不身临其境是体会不到的,
第四十六章家乡美【一】
    第四十六章 ;家乡美【一】

    我的家乡在常德,常德是署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举世闻名的名酒德山极品,即产于这里,发达的酿酒工业使常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常德市是沅水和澧水的发源地、是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它穿越了40000多年的历史时空,承载了3000多年的酿酒史,2780多年的建城史,是长江中下游开发最早的古老城市之一。、

    我的家乡常德,古称武陵,又称柳城。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华诗词之市。常德位于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有“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是湘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和政治文化中心。总面积1818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1。7万,下辖武陵、鼎城两区,县级市津市市和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石门六县。

    我的家乡常德位于长江、湘江、沅江三江汇聚之地。在常德境内,有长江、湘江、沅江,还有资江、醴江、澧江,是八百里洞庭湖的发源地,是这些河流为常德带来了富足,也是这些河流孕育了常德的大江文化,延续了常德的文化根脉。

    常德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土资源,造就了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全市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和水产品的总产均居全省之首,是全国重要常德市美图3(15张)的商品粮、棉、油、猪和鱼的生产基地。全市九个区、县(市)中有8个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2个是商品棉基地县,5个商品鱼基地县,1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1个综合农产品优质商品基地县。多年来,常德的农业一直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先进的种植业,还有较发达的养殖业和林果业,农副产品非常丰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