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1884年改变的历史 >

第60章

1884年改变的历史-第60章

小说: 1884年改变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京城内弥漫着恐慌和逃跑的情绪,而北京城内的小朝里廷则是一片愁惨雾。不说现在傀儡小皇帝脸上就一片死灰,就是原来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也是两眼无神,其余的王公大臣更是个个垂头丧气,一副死了老子娘的表情。众人皆是一副彷徨无计的样子。看的慈禧是一阵愤恨不已。“众位可有良策退敌”,慈禧恨恨的问道。众人心中一阵肺腑,都这会还想着退敌,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眼见众人一个个都好似入定一般,没人回话。慈禧心中顿时说不出的烦躁,不禁愤恨地看了小皇帝一眼,暗想:要不是这个杀才乱下旨意,撤了李鸿章的职,他李鸿章哪会不战而降?好歹也会在天津抵挡一阵,现在也不会如此的被动无奈了!!!想到这里不禁心中更是怒火难耐,看向小皇帝的眼光越的狠厉起来,目光中隐约有了杀气。小皇帝原本就在彷徨与恐惧中,脸上一片死灰,这时无意间看到慈禧眼中的杀气,更是吓得魂飞魄散,再一想到慈禧一贯的狠辣,等时吓的晕了过去。一见皇帝晕了过去,大殿上登时是一阵忙乱,这次朝会也就无疾而终了,大家也都心情惶惶地回到了各自的府邸。

    相比于北京的惶惶不安,离此不远的天津则是一片宁静,李鸿章并没有受到囚禁,相反,安南众人对他都很客气,只是暂时他还要呆在总督府等着萧智的到来。对于萧智李鸿章还是很佩服的,至少原来横行中国的西洋夷现在都老老实实的不敢造次了。至于造反,在李鸿章看来根本就是无所谓,自古造反的比比皆是,成王败寇而已。

    萧智本来是打算去天津的,但是去没去成。在萧智看来这本来就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有刘永福在天津坐镇已经足够了,萧智就没必要再去哪里添乱了。现在萧智等人正随着东线的北伐军,沿运河北上,已经到达了山东北方门户德县,距离天津也不过三百多里,离北京也不过五百里。至于原来的清军早被歼灭了,没被消灭的也被打散了。

    萧智到达德州后并没有随部队继续前进,在他看来清廷的灭亡已成定局,接下来是该考虑如何让这个已经破碎的国家重新焕青春了,而且萧智也相信前线的将领可以很好地完成这次任务,自己跟着去反而会束缚他们的手脚。萧智干脆在德县当起了临时的后勤部长,给北伐军协调后勤补给,人员的转送等事情。

    随着北伐军人员源源不断的北进,西线北伐军由陕西过黄河,进入山西,随后兵分几路横扫山西境内的清军,短时间内就彻底肃清了清军的抵抗力量,随后主力转向北,进入河北,并与北伐军天津登陆部队汇合于张家口,并逐步向北京推进。

    中线的北伐军在经过湖北激战后,消灭了张之洞的会被新军,并在河南南阳一带彻底击溃了清军的新军主力,虽然自身受损较大,但是主力尚存,在东线北伐军策应下,自河南北上。在河南开封一带与东线北伐军联手展开了大规模合围,利用火力优势,与留守河南的清军展开激战,,一举全歼了河南新老清军7万5ooo余人,活捉了河南巡抚以下大小官员四百余人,彻底摧毁了清军在河南的防守力量。在休整三天后,全军在开封迅渡过黄河进入河北,沿封丘,淇县进攻邯郸,仅一日即攻克邯郸,随后兵分两路一路自邯郸经隆尧,宁晋,定州进占保定,前锋攻占栾水,定兴县。一路过平乡,冀州,深州,肃宁攻占雄县,东线北伐军则沿运河北上,攻占德县后,一路北上相继占领东光,沧州,青县,一部与在天津登陆的北伐军会师于静海,一部向西北进攻,沿大成,文安前锋攻占霸州,并与中线北伐军会师于雄县,这样所有残余的清军被彻底压缩在了北京周边地区,处于北伐军的团团包围之中。

    天津港口,随着登陆的北伐军越来越多,在肃清了天津周边的清军后,北伐军先头师向北京开始近距,在廊坊遭到了清军禁军的顽强抵抗,经过一天的激战,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利用重火力优势终于彻底歼灭了这支清军最后一支成建制的新军部队。

    在张家口的部队在与西线北伐军会合后,也同时起攻击,除留守的一个师外,其余部队快向怀来,矾山进攻,清军在这里部署的多是老弱残军,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北伐军凶猛的进攻,两地很快失守,至此北京城已经远远在望了。

    小皇帝自从晕倒后就再也没能上朝,据太医说皇帝是因为操劳过度,需要静养。可是明眼都知道,整个朝廷一直是慈禧把持,皇帝只是傀儡,从不问政,何来操劳过度?看来是慈禧对皇帝不满,把皇帝软禁了。可是现在大家早就没有人关心宫廷政变了,随着北伐军在短短一个月内的快进攻,北京城眼看就要不保了,城里的大户人家能跑的差不多都跑了,就是六部尚书,各部侍郎也有不少偷偷跑的,谁都看的出来,现在清廷已经是到了末日了,除非来天开眼,否则根本没有翻盘的的就会了!!今后怎么办?成了很多人心里面先想到的事情,陪着清廷一起被消灭是绝对不可能的。一股暗流在四九城里涌动。

    先感受到这股暗流的是一些满清的亲王贝勒,街面上已经开始有人朝他们打黑枪了,经常有些王公大臣在不经意间被人下黑手,最严重的是肃亲王在上朝路上被人突然暗杀,亲卫死伤3o余人,一时间整个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人人自危,头脑灵活又有些家资的干脆弃官潜逃,找个地方做个富家翁,实在不行的就干脆装病不上朝了。一时间北京的大夫了财,全北京城的官员差不多全病了。

    慈禧现在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整个朝堂上这次是彻底的清净了。只有近支的几个王爷还在帮着出主意。有说诏书让各地勤王的,有说征集城内八旗子弟备战的,还有说请西洋夷人来帮忙的,弄得慈禧也是不知道听谁的好。最后大家想来想去都觉得现在朝廷最缺的是时间,无论是勤王还是备战都需要时间,但是现在清廷最缺的却是时间,现在北伐军已经兵临城下,数十万大军随时都可能打过来。最后还是恭亲王力压众位王爷,提出了先于北伐军逆谈判,以为备战和昭告各地勤王争取时间,但是在派谁去的的问题上大家却不愿意出这个头。现在形势比人弱,谁知道去了结果如何?万一逆匪不高兴把自己咔嚓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慈禧冷着眼从各位亲王贝勒上扫过,大家都赶紧往后缩了缩,不自觉地把头低了下去。慈禧心中暗自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醇亲王,看来次趟只能你去了”慈禧无奈的说到。醇亲王听到是微微一愣,随即苦笑不已,心里一阵无奈,这份苦差事也就只能自己去了。一来自己是皇帝的亲生父亲,虽然现在皇帝是倒了,但是自己这个“皇阿玛”去了,至少诚意是到了,二来自己一直被慈禧猜忌,这次去了不管成与不成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如果成了,一旦事后算账自己就是卖国求荣,一个死罪是少不了的,如果不成那就是办差不利,少不得一顿处罚。“哎!!”醇亲王在心里重重叹了口气,也只能点头认了这份差事。

    原来被部署在北京城外的清军部队被统统调进城里,再加上七拼八凑临时征集充数的八旗子弟,整个北京城内的兵力居然还有15万之多,这让城内的王公大臣们心里略微感到安慰了一下。就是萧智在收到北京城内的密报时,也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后来再仔细一看,禁不住讶然失笑。看着顶多的人,但是真正的战斗力有多少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也是萧智现在思考的问题。



………【第七十章 该结束了】………

    十九世纪末的北京城远没有后世新都城的整洁,在也没有后世那些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出城几里路就是平常的黄土路。晴天起风一身黄土,阴天下雨一身的烂泥,平时虽也是人来车往,但是现在京城周围却是再也找不到几个人了。北伐军近3o万大军将北京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北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了整个北中国,现在已经是到了收尾的阶段了。世人现在都知道改朝换代只在这几天了。北京的朝廷是铁定要完蛋了,只是不知道接下来这个新朝廷会怎么样?虽然心里忐忑,但是改朝换代也不是不能接受,这年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没见过?洋夷东来,割地赔款!!火车轮船,洋枪洋炮!!这世道也该变天了。

    萧智在德县当他的“运输队长”,做的是不亦乐乎,刘永福在天津指挥整个战役却是坐不住了。说实话,本就是“叛匪”出身的刘永福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领着几十万人马杀到北京城,还能将皇帝拉下马。现在眼看着大事将成,心里却突然变得有些忐忑。倒不是他刘永福怕指挥不好大军的行动,而是一想到这天要变了,心里竟有些恐慌,还有些不知所措,一时间竟有些犹豫。但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准则,便如同萧智对他讲的那样:这个国家已经病了,病倒了骨子里,要想医好它,只能下猛药。就好比盖新房子,只有先将旧的推到,新的房子才能盖起来。每每想到这些,刘永福原本忐忑的心情才会安静下来。

    似乎是感受到了这股流转在百姓中的忐忑心情,萧智在德县滞留了一周后,终于在起最后的进攻前来到了天津。在到达天津的当日,萧智以北伐军总司令的名义布了全国公告,在公告中详细说明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打倒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新的国家。指出现在的清廷已经到了旦夕覆灭的境地,号召北伐将士再接再厉,继续迅,干净,彻底的消灭这最后抵抗,为新国家的扫除最后的障碍。这篇不长的公告一出,极大地鼓舞了北伐军的士气,同时扫清了原来在各地弥漫的恐慌和忐忑的情绪,稳定了军中各级军官的心境。北伐军的士气也为之一震。

    随后萧智在总督府见到了李鸿章。面容清秀的萧智和一脸无神的李鸿章互相打量了许久,但是萧智的第一句话就将李鸿章震撼的差点晕倒,“我们诚心邀请少荃公参加我们的新政府,作为负责外交的副总理,不知少荃公愿意否?”李鸿章听了这句话足足愣了有五六分钟没有回过神来。萧智也不打扰他,俩个人一个愣,一个静静地坐着喝茶。直到李翰章走进来的声音,才惊醒了还在愣中的李鸿章。没有理会坐在自己旁边的哥哥,李鸿章看着静静喝茶的萧智。似乎想从眼睛里找到原因,张了张嘴,终究没能问出来:为什么?三个字。“萧先生……我……多谢了”。李鸿章突然站了起来,给萧智鞠了一躬。倒是把萧智吓了一跳。哄得赶紧去扶李鸿章。“少荃公不可,不可”萧智忙说道“少荃公是有大功于与国家的,远的不说,就这次天津起义,少荃公就使几十万百姓免了这场浩劫,这个职务当得”李翰章也是点头道“少荃,莫要推辞了,我来之前萧先生就曾说过,如论国朝中对洋人了解,莫有人能敌的过你了,若论为国于洋人尽力争权者,国朝莫有人过你,这也是萧先生让你做外交副总理的缘故,本来先生是让你负责全权政务的,是我挡住了,呵呵,莫要怪你哥哥挡你仕途哦!”最后几句话说的倒是颇为俏皮,顿时让原来还有紧张的气氛为之一送。

    李鸿章算的上是这个时代中国少有的几个即在旧文人集团有很高威望,又对洋务运动尤其是新世界有深刻认识的人,这样的人一旦投身萧智,将极大的影响一大批这个时代的文人,将对未来国家建设产生巨大的作用,在萧智眼里李鸿章就是一个榜样,一个标杆。而且萧智相信自己的判断,李鸿章是聪明人,不会在背叛的,因为现在他就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了,北京城里的朝廷很快就要覆灭了。

    实际上奉旨和谈的醇亲王并没有能离开北京城,因为现在的北京城只许进不许出。即便是醇亲王亮出自己是清廷的王爷,谈判的特使的身份,也只是让拦住道的北伐军将士略微惊奇了一下:原来王爷是这个样子滴哦!!随即就以没有上司命令,谁也不能出城,违者以军法从事,不听命令强制出城者,一律以敌对行为对待,可以击毙。看着四周虎视眈眈端着枪的“逆匪”,醇亲王心里一阵虚,同时心里也有种解脱的感觉。既然不许出城,通报一声可以吧?这个北伐军的人倒是没有难为他,将醇亲王提出的谈判请求直接送到天津萧智手里。

    通报完北京来的和谈的消息,萧智和刘永福等人都是一阵冷笑。北京小朝廷还真是天真的很,仗都打到这个地步了,还想着和谈――难道清廷里人全是脑袋有病――以为和谈就可以拖延时间,就可以有翻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