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无极化境-sunline >

第19章

无极化境-sunline-第19章

小说: 无极化境-sunline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输入和输出,或者在控制系统建立的时候考虑过,而不去是控制系统去自发地持续地去考虑。

  而我研究的目的是不为人所知的自体内部,就不能仅仅从输入输出来研究。我试图于打开箱子看看里面放了些什么,我视力不行?看几次都看不清楚?我试图设立一个逻辑按照需要让其自发地持续地去研究,而在发现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而这个逻辑是可以被控制的。换句化说,我让所谓的动态开放系统开放得更大一些,并让我的逻辑根据需要不断地去增加系统的开放程度,以实现逻辑自身的发展。

  由于人类智慧的有限性,无法直接面对真实,就连自己设计的系统发展庞大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复杂性都很难直接解决。人类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限定,以某种方式简化、综合,以某种角度,用某种目的去看待。所以“易变矛盾”这一概念出现了,在发现隐含的假设和原理,原先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能会有所变化,实现它们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多了,选择更多了,而原先的限定下,是很难看到这些选择的,从某个角度看有更多的选择意味着增加了意志的自由程度,如果真正理解这一点的话。

哲学部分-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随感
哲学部分-读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随感

  柏拉图认为:

  有一个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品质,特例的美是相对的,变化无常的,而这个美的品质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把这个品质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这件事物就成为了美,而不管这个事物是石头、人、动作还是思想。这个品质先于美的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它是创造者。

  为此我进行思考,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

  处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人种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的判断是不完全相同的。

  有一些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感到美的存在,例如文学、哲学等。

  按支持获得美感的必备条件的多少可以据此对美进行某种角度的划分。

  较低层次的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所发现。

  较高层次的需要知识、文化支持,需要经过某些判断过程,例如:思考(不管是表面的或者是潜意识作出的)等才能发现的美感。

  美是相对的,一个人和一个熊的审美的观念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美的特质是相对的。

  只有人发现感觉后才是美。未发现感觉的不认为是美。

  如果说有一种通用的美的特质,那么它取决于个体的人自体的逻辑处理过程,才能在这个特定的个体中展现出来。

  至此我发现了柏拉图思想中的那个“品质”的概念。

  孔子说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智慧来言,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区补全它。

  通过肯定来否定固定下来的思想。因为固定下来的东西,必定被变化的环境所覆灭。

  你认为天有缺,缺在你自己心中,补天,即补自己的心。

  如果心无缺(好像对人类个体不太可能?!),天也就无缺了。

  补天,补自己的心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也可能给其他有天缺之心的人提供一些补天的材料,使他们将自己心一起补了。

  已补人心的比例越练越大,天(自心所见的)也就越见完全了。

  你不能固定真实,你可能认为自己能固定外在的表象,但其实你只是把自己的思想给固定了。

  上面是我刚读第1页后的随感,后面的我还没看,以后看了后再写。上面的写的东西我会在对其思想更加了解后作修改。

  柏拉图认为:

  恰当是不能同时造成表象的美和内在的美。表象美人人喜欢,而内在美不容易为人所认识到。感性可以认识表象美,而内在美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理*觉高于感*觉。

  究竟是以理性或者感性,或者说以某种比例去看待事物,取决于我们的处理逻辑。我们很难以绝对的极化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将其极化、分极、量化等方法,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而作的探索,探索的结果不要以为就是真实本身?正如同科学不等于真实。

  柏拉图认为:

  作为物质的感性世界的另一面存在一个非物质的理念世界。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苍白的影子或模糊的映象。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感性世界是虚伪的幻象。理念是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原型或理想。物质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符合了理念。感性事物是转瞬即逝的,而理念世界则永恒不变。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我认为就是真实。真实是永恒不变的或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只是一个假设,只是不确定而已,无论我们如何使用它,把它作为什么,如何去思考它,如何去证明它,意识到它与否,它都不受我们的影响而存在着。如果我们认为有真实这个概念,那么当这个真实概念发展了后,它仍旧是这个概念,那么可以把它看作是固定的,其实绝对和相对、变化和固定是一体的。不必要去在这个问题上动无谓的脑筋?知道后再回想一下,好像有点无用功的感觉啊?但是没有这些“无用功”的探索,人类的智慧可能还停留在某个时代呢。

  对于之前我的美的概念的认识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是用以下的思维而获得此发现的,我不描述我的发现,而将我如何发现的过程描述出来。

  如果我之前认为的美的发展了,其结果还是美吗?

  举个特例:我认为某时空限制下,某(这个可以是物质、精神等等)很完美,之后这个很完美的变化了,(其变化的具体原因和为什么变化本节不探讨),变化后,如果我不喜欢发展的结果,或者认为发展的结果没有以前那么完美了,那么美还存在于其上吗?它是在某种数量上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我认为美的特质是不变的、变化的还是固定的、发展的?

  变化的还是美吗?(变化-不管是你认为是发展,或是衰退,还是其他什么的。)

  我认为的美的特质是存在于什么上面的?

  原型、结果、过程、发展、还是其本身等等?

  我认为的美是存在在物质上的,还是存在精神上的?

  我思考后,并根据我的思考过程等,再次并多次思考后,发现了我之前对美的判断的一点逻辑,之前我没有发现的,先验的判断的一点逻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逻辑判断的先验定律(草稿)
逻辑判断的先验定律(草稿)

  下面的思想除引用先人的话外的是原创的。

  中立原则;

  肯定原则;

  寻求原则; 

  中立原则

  中立原则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不论善良或者邪恶,不论混乱或者次序都可以用它来看待事物。

  概念能不能被教授?能教授的概念是什么?

  人的智慧所限,凭借感官无法直接面对无穷的变化,这时理性的能力出现了,他将无穷的变化加以限定,形成一种能被人所能比较容易处理的结构。由于这个结构是由个体自己所形成的,并不断的发展,使之于真实的表象-无穷的变化相匹配,使人能够通过这个不断发展的结构来对真实有所了解。

  从无穷中寻求统一,从变化中寻求固定,从发展中寻求静止,欲求与结果,目的与原因,索取与奉献种种使人很难真正接触到真实。

  举个特例:喝茶,希望保留的茶的原本的风味。这个风味是茶树在自然环境中生成的,并经过人类以一定方法加工后,经过一段过程和时间后才具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茶的风味会慢慢流失。不管是清香还是苦涩都是浮华,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变质。如果目的在于与自然相和,行为却不符合自然之道,迷失在行为中,失去了本来的目的,自然势在而必不可得啊。自然向我们奉献,我们除了向其索取还会作些什么呢?了解自己真正所寻求的,道法自然啊。

  所谓能被教授的东西,能被了解的东西也如上所述,只有自己思想中形成和发展的才可能接触到真实。所谓科学也如此,只有不断发展的才是科学,所谓的科学只是能符合外界部分的人能感觉的表象的假设所形成的,并不是真实本身,学习它们持此态度,可以使其在头脑中发展,而不被其固定住。

  将思想以文字固定下来,以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知识,以自己的概念,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以自己的前提假设来把头脑中思想的结构,以自己某些智力、智慧和技能,记录下来。他人所具有的与著文人的不可能完全相同吧?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中所具有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完全相同的吧?从源思想的结构,源假设集,文字,目标假设集,目标思想的结构的转换中,两方的假设集是不同的,转换也很难被认为是无损的,凭什么认为能从文字中就能获得著文人的思想呢?甚至当原思想者,著文人不是同一个人,这在历史中很常见。不论是同时期还是之后的时期中,不论是古老的转换为相对现在的,不论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无论是将某地的转为当地的,无论是转换为符合某个群体的假设集,甚至将假设集分类,某些按照不同的假设集的某类进行转换,你还能认为从文字中能获得你之前认为你能获得的什么吗?

  以语言口头描述的也于文字描述类似,从中我们能获得的只是一个由自己所搭建的可能随时坍塌的架子而已,不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这个架子的功能是很少的,而这么少的功能自己能不能意识到一些还不能被肯定呢。

  随着历史的推进,特定的概念本身的解释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欧洲中世纪“高利贷”一词有着比现在更广阔的范围。连讨价还价、以及索取正常范围内的利息等都被看作为是它的表现。现在的人们看起来好像这是不可思议的。人们的假设集的基础变化了,假设集也变化了,概念的定义自然也遵循支持它之所有如此的东西的变化而发生适宜的变化,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了。

  了解自己愚蠢的程度。了解人类的智慧的程度。

  了解概念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了解思想和文字之间的结构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我认为在看待问题上就不能持有主观或者客观的态度,什么客观?你的智慧认为自己所持的是客观的态度吗?只有中立地看待问题,不为自己的态度所限制,不为自己的视角所限制,才能去除自己设置在通往真实大道上的障碍。

  肯定原则

  通过肯定来否定。

  一个思想或者概念,只有在自己的头脑中,才能被自己理解,才能被自己所形成和发展。

  书上印的不能、权威说的不能、大多数人的思想也不能、传统和习惯也不能、他人头脑中的更不能。

  如果不加思考的去相信这些不能的,就是盲信。盲信当然也有盲信的价值,它也有其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不能否定它,但是否能掌握它又是另一回事了。

  一个思想一旦在头脑中形成了,它就可能被相对地固定下来,你要否定的就是被你固定下来的东西,注意一下,是你在头脑中固定了这个。

  所以你否定的是你自己设定的前提,设置固定的这个东西。

  所以通过肯定,前面说的概念在头脑中形成和发展也是一种。其实就否定了你之前想要否定的东西。如果以另一种肯定,寻找其存在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其结果也就将你之前想要否定的东西所否定了。

  这样,你之前要否定的就变成了历史。

  对它的否定,就构成了它的发展。

  既然发展,就有阻碍发展的。

  寻找、认识它们,避免钻牛角尖,在实践和思想中促进其发展。

  当然,如果不知道,那就谈不上否定。

  和思想一样,道德也是如此,从外界直接获得的道德,像从书本中,他人中,大多数人中,获得的道德,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质的。这样,自我必然在思想和实践中必然和这些外来道德冲突。举个特例吧,你可能会想到外来道德可能将外部与自我利益相对立,好像两者相互冲突,不能并存,一定要分个先后?这么获得的道德必与自我冲突,及可能说这是伪道德,是伪善。这样,好像只能从自我出发,吸收,产生,发展出来的与自我比较相匹配的道德才是自己认为的真正的道德。自己的本质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万物运行皆有其道、皆有其趣,“妄”图从外部改变,是很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