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玄黄之始 >

第119章

玄黄之始-第119章

小说: 玄黄之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停地修炼,以追求到更长久的寿命,或者能在修炼到某一个境界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已经长生不老了。

    这,也是大多数的修士在发现自己最初修炼时的。,或者说是支撑着自己去修炼的目标,已经不足以再成为自己的毕生所求之后;都会选择的一条大众路线。

    追求长生。

    虽说这和杨凡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卵关系,可随着他的修为一步步增长,总归会在某一天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回家,其实已经满足不了那颗随实力而渐渐变强的心了。

    此时此刻,他的第一目标,却是还得先将玉灵珠哄高兴了再说。

    看着她露出一丝迷惑的不解模样来,杨凡酷酷地冷哼一声,接着上一句道:

    “我是因为遇到了……额……遇上了空间风暴,所以才会掉落到洵州这里的青龙村一旁来的!我的家乡,是在一处极远极远的与世隔绝的地方,所以我才会一直都没有听说过有修炼这一回事!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一个磨体境界的炼体士,可我一定会修炼到仙人的境界,然后亲自回到他们的身边,回到那个生我又育我的家乡!”

    杨凡随口扯了一个由头,却丝毫没有注意到四周空荡荡的空气当中,一股随着前几日那阵铺天盖地的白色光芒而一同出现的隐形力量,无所不在,却又悄然无声地——也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地——观察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

    自然,这股力量也早早地就将杨凡也包裹在其中,却让其丝毫没有察觉到其他的异样感觉。

    能够拥有着覆盖村子全部范围的强大力量,不论这股力量是否可以伤人,但显然不会是胎变之下的修士所能够拥有的力量。

    而现在村子里唯一的一位胎变阶之上的强大修士,就是从广场上不知去往哪里的玉长天了。

    而这股时时刻刻都在覆盖着整个青龙村的感知力量,便是玉长天从前几日刚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就下意识散放出去的“神识”。

    “神识”,听上去玄乎,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会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但是真正拥有它之后,就会发现它的真正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思议——这只是“灵觉”的一种进阶形式而已。

    所谓“灵觉”,说白了也就是人的感觉,只不过要比感觉更加得灵动,也更有活力。

    普通人的感觉,顶破天了只能察觉到自己数步之内的事情,而拥有了灵觉之后,所能够察觉到的风吹草动,即便是相隔数百米,也可以分毫不差地感应到。

    这里所说的感觉,并非是寻常人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等五官去勘查四周的动静——如此一来,那些视力为二点零的顶尖好眼,岂不是能有近千米的“感觉范围”。

    这里所说的“感觉”,其实就是指人在闭塞五官之后,还可以对外界的感应能力。

    能够在看不见、听不见也闻不见的情况下,还可以大体地感受到自己身边动静的普通人,就已经是百万中也难得有一的旷世奇才;而对于修士来说,即便是最低阶的熬皮境炼体士,也可以在五官尽封的情况下感受到身旁五步范围的距离。

    而且感受到了,也不代表着能感受到准觉无误,或许只是感觉到这个范围之内会对自己造成各种后果的一种动作,也或许只会感觉到范围之内跟自己有关的某些动作。

    然而唯有如此,福至心灵,念头通达,才能够叫做“感觉”。

    “灵觉”做为“感觉”的进阶产物,自然会愈发的灵敏准确;不论是在感知的范围上,还是在范围之内对任何事物的动作观察,都会有一步极大的提升。

    因为“灵觉”,是只有真气境后期,方才会产生出来的进阶变化。

    至于“灵觉”的进阶产物“神识”,那就是唯有仙人才会诞生出来的东西。

    通常来讲,这种虚无力量之间的差距,也跟修士的几个大境界之间道差距相同,都是那种一步之差,云泥之别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普通的炼气阶修士,就可以独自对付一百个锻骨境炼体士一般;感觉跟灵觉、灵觉跟神识之间的差距,差不多就有如此的距离。

    就像是天生的上位者,跟一大波低阶的人群对阵,也不会有任何惧意。

    而在这三种无形的力量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距,就是隐秘性。

    当拥有神识之人,出现在拥有灵觉之人的感知范围里的时候,后者除非是亲眼所见,否则丝毫都不会察觉到还有另外一人正在自己的感知范围里面。

    那些拥有灵觉的人,跟拥有感觉的人之间,同样也是如此。

    现在的杨凡,充其量就只是拥有感觉而已,跟玉长天的神识之间可以说丝毫的可比性都没有;所以自然也就发现不了整个村子当中,这其实已经存在了三天的神识。

    祭祖仪式结束之后,玉长天便从祠堂广场回到了之前分配给自己在护卫所的那处房间里面,也不点灯,就在黑漆漆的屋子当中半闭着双眼,盘膝而坐。

    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的乌黑房间里,却通体泛着一层不正常的莹莹白光,如宝光玉石温润茫茫,照耀在整间并不算装饰奢华的屋子当中,竟是显出几分华贵。

    而这一切的源头,尽皆起自床上的那个白衣男子,或者准确地说,是源于他身上的那件雪白长袍。

    “哦?与世隔绝之地……”玉长天稍稍地抬了抬眼皮,寻思片刻便自语道:“莫非是那海外诸岛?”

    只是刚刚说完,他便又摇摇头将这个答案否定。

    海外诸岛,指的是那些存在于玄天大陆之外,沉浮于海域间的小岛。玄天大陆纵然是大到几乎辽无边际——即便是以玉长天的仙人实力,想要绕着它飞一圈的话,少说也要用上个三年五载的时间,中间还不带降落下来休息吃饭的时间。

    而在广袤无尽的大陆之外,便正如洵州东边的地界一般,是湛蓝而又深邃的大海。
第一百五十九章 规则之力
    大陆还有尽头一说,可是相比起这辽阔无边的大海来说,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同样的,就算依靠着大玄帝国械具司里的那些能工巧匠,准确地说是依靠着械具司能工巧匠所制造出来的“浮海屿舟”;也依旧只是能够渡到大约半个南北向的玄天大陆的距离,就只能回程了。

    这已然是一个让人咂舌不已的距离!

    相传在上古时期,有无上大能绕玄天大陆游走一周,将整个大陆的外轮廓准确无误地绘制了出来,最终一个上宽下窄,纵向距离极宽,而横向距离却差不多只有纵向距离的五分之三左右长度。

    且不论这无数年间的大陆有没有再次改变形状,单单只是根据现有的地图来算,“浮海屿舟”的航行距离,就基本上可以相当于整个大玄帝国的宽度了。

    因为大陆的西方还有着大片的妖族领地,极北之地又是终年寒风不断,暴雪不停,气候凛冽;所以帝国的整体形状,却是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方形来。

    只是自古相传,因为海外天高地远,海底又有数之不尽的“潜龙”灵脉蛰伏水底;虽说浅海地区的灵脉在发现之后还可以采集,可毕竟只有靠近海岸的一侧才会出现几片浅水海域,在无尽海域的深处,更多的还是愈发幽深不测的海底。

    浅海中的元晶灵脉都被开采到一干二净,往深里一些的灵脉则大多都勘探不到不说,即便是勘探得到,也没有本事在那么强大的水压之下开采晶矿。

    而海域深处的诸多小岛,照理说应该是天地元气十分浓郁才对啊。

    毕竟那大量的元晶矿脉所能聚集到的天地元气,可实在不算少。

    为什么海楼门的山门里有着十数条灵脉?

    就是因为元晶矿脉可以吸聚大量的天地元气到附近,以凝成更多的元晶。

    否则要是没有吸聚天地元气的效用,那这个矿脉是怎么形成的?至于矿脉所在的这个地方时怎么形成的,第一块元晶又是因为什么而凝聚成形的……这些问题,却是谁也答不上来。

    有的时候,天地就是如此神奇。

    更加神奇的是,分明就只是由无数元晶堆积起来的一大堆元晶,难道是因为数量太多,从而引起了天地元气往那里聚集?

    于是帝国钱庄初代时的几位大能,就有人特意将一处刚刚被发现的元晶灵脉整条都拘了出来,埋到另外的土地里。

    结果自是然易见,将元晶矿脉的位置移动了之后,诺大的一条矿脉毫无意外地变成了诺大的一堆元晶,再也没有吸取并凝聚天地元气的效果。

    千百年以来,那些所有欲要直接移动矿脉位置的,无一不都已失败告终。

    只是前人先辈,历经岁月而不朽,终究有能人时而出世,做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岸事业。

    在那些人当中,就有一位中央神州净土上的庙堂重臣,在修炼之余拉了一帮相同境界的大能之士,毕生都在钻研“如何移动元晶矿脉而使其依然能起到聚集天地元气的功效”。

    最终,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个能够移动元晶灵脉而不使其失效的办法,终于被他们找到了。

    元晶,说白了也只是一种矿石,只不过是一种极为珍贵的矿石而已。

    就比如煤炭矿石是数万年前的树木植被、动物尸骸受到高温高压而逐渐形成的,金刚石也是碳元素在高温高压下逐渐形成的。既然是矿石,那就一定会有它的形成条件。

    元晶也不例外。

    元晶矿脉的形成跟其他的常规矿石并不相同,它不是因为这片土地里的各种物质才在此形成,也不是因为大地当中的特殊条件才会成型;元晶的凝结聚形,首先是因为这一片天地当中的元气密度,本身就要比其他的地方相对来说要更高;其次是因为形成元晶的这一片区域范围之内,有着某种神秘的天地规则。

    这倒并不是说在其他的地方就不受天地规则的管束了——天地规则无处不在,而是说元晶矿脉四周的天地规则,有着可以和其他正常地方相比较起来算是特殊的规则之力。

    这种规则对任何事物的正常运作都起不到丝毫作用,唯一能够影响到的,就是这片区域中最适合凝聚出第一块元晶的地方。

    影响到这一个点之后,缓缓聚集起来的天地元气就会被遍布在附近虚空中的规则之力拖拽到这个点上,从而凝聚成这条矿脉的第一颗元晶。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不论是用来形容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比如说这灵脉接下来的凝聚过程,因为在整条矿脉的中心位置已经有了一根坚挺的支柱;所以之后的第二颗乃至是这条矿脉的其他元晶,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凝出形态来的速度,就要比第一颗元晶的出现速度快了近十倍不止。

    当然,就算是这等听上去似乎是极快的速度,若是要让人形容出来,那也是要近千年时间的。以此类推,当某片天地中出现了那种能够聚集元气凝成元晶的规则之力的时候,最少也要万年时光,方才能形成一条灵脉的核心元晶。

    而那种被数位大能齐心协力,历时百年,终于研究出来使得灵脉位置移动之后,却不干扰其聚集天地元气作用的方法;其实说起来也不是什么巧妙至极的法门——灵脉形成的原因不就是因为它四周的天地虚空中有着一种莫名神奇的规则之力么?搬动灵脉的时候,将它附近虚空里的这些天地规则也一起搬走不就好了。

    若是用更形象一点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就比如说地底深处的那些炽热岩浆,如果只是将岩浆带到地表上来的话,那不出几天,再热的岩浆也会被冷却成石头跟灰。

    可如果将地底岩浆连同它四周的地势、温度、压力还有环境也一股脑儿地搬到地面上来,让岩浆还维持着它在地底时候的一切条件,那么这时候的岩浆,还会再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在几天之内就冷却掉吗?

    同理,将元晶矿脉丝毫无损地移动到别处的办法,就是想办法将它四周真正使其不断凝聚的天地规则,也一并搬走。

    看上去,似乎做到真正的“无损”搬动,好像只是需要两个步骤:搬动元晶矿脉,以及移动其周围虚空中的天地规则。

    然而仅仅只是这两个步骤,却比之前将岩浆无损地搬动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