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鹞子翻身 >

第14章

鹞子翻身-第14章

小说: 鹞子翻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我要陪西邨哥哥的!”小凤坚持。

    “叫你别跟就别跟!”小凤父亲威严起来。

    “我就跟!”小凤赌气地说,一手扶着西邨。

    他们走出厅堂的后门,再穿过两排房子的天井,进入后面一排房子中间的一间,又拐向左侧的腰门,小凤父亲把西邨放在一张凳子上坐下。“四丫头,陪他坐在这里,不要动,等我一会儿。听见了吗?”

    “爹爹,你到这里来做啥呀?”小凤问。

    “叫你别动就别动!”说罢,秦人方退出屋子,随手把腰门的门带上。

    小凤感到奇怪,父亲今天的言行有点莫名其妙,就走到门后,从门缝里向外张望。只见父亲打开对面一扇常年紧闭的门,点上蜡烛,拉开脚底下一块踏板,顺着台阶走了下去。

    小凤依稀记得,还在她很小的时候,跟在爷爷的后面,到过那里面。那是一个地下室,有长长的、弯弯绕绕的过道,黑咕隆咚,里面放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小凤生怕被父亲发觉,马上回到西邨身旁。“西邨哥哥,我爹去拿药了,我们等一会儿。”

    “看把你爹烦的,连饭都没吃好!”西邨是过意不去的意思。“小凤妹妹,你爹帮吾上了药,吾马上就走!”

    “那怎么行!不可能一搽就好的,哪有那么灵奇的药啊,起码要半天呢。”小凤挨着他坐到凳子上。

    “回去晚了,吾娘会着急的。”西邨说。

    “搽上药,等半天,天就黑了。今天你肯定走不了,不用急,就住在我们家吧,跟我睡一张床!”小凤劝说道。

    “不行的,吾爹去窑山买竹子,有一百多里路呢,要明天才能到家,吾今天一定要赶回去。再说,吾明天还要卖鹞子呢。”西邨解释道。

    “你是客气吧?不碍事的。我娘肯定答应你留下来。明天吃过早饭,我陪你去你们家,再陪你去卖鹞子,怎么样?”小凤甜甜地笑着。

    “你走不动那么远的路的,从你们家到吾们西村有二十几里路呢,你娘不会同意的。再说呢,”西邨拉住小凤的手,说:“吾们家可是没有肉圆子,只有猪头肉,北瓜。还有就是馒糕,你吃不惯的。”

    “你能吃我就能吃!我不怕吃苦的。”小凤把眼睛看着屋顶。

    “不会吧?听你姐说的话,你在家里从来不干活的。”西邨说。

    “别信我姐的!是我娘不让我做,怕我把事情做坏了。”小凤荡着双脚。

    他们正说着,小凤父亲秦人方拿着药和一个跟西邨家里几乎一模一样的“诗盘子”走来了。

    秦人方对西邨说:“孩子,你看看,这跟你们家的‘诗盘子’一样吗?”

    “咦,伯伯,一样的,大小、颜色是一样的!”西邨惊奇道。他把小凤父亲的“诗盘子”接在手里,翻转过来看了一遍。“伯伯,就是面上不大一样。您这个上面没有圈子,转不起来,而且上面没有孔、没有字。吾家里的上面有孔,孔里有字,只要稍稍转一下,七个孔里有七个字,就是一句诗。”

    “这就对了!”秦人方像是自言自语,闷着头在原地踱步。“孩子,我问你,你们家的那个‘诗盘子’是从哪里来的?是捡到的,还是买来的?”

    “都不是,是——”西邨想离开凳子站起来,可是,被小凤父亲按住了肩头。“是四年前,对,是吾上学的那一年,家里突然来了个癞头和尚,看样子是饿坏了,刚到吾家门口,就跌倒了。吾娘给他喝了一碗稀粥,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气来。临走时,吾娘又给了他三块馒糕,他为了感谢吾们家,就把这个‘诗盘子’送给了吾娘,说‘诗盘子’上都是好听的诗词,抄下来写在鹞子上,可以多卖几分钱。他还交代吾娘,好好保管它,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更不要弄丢了。”

    “噢,是有人送的。”秦人方又是自言自语,心里却已经恍然大悟。“孩子,那不是‘癞头和尚’,是——,是个很好的老人啊!”

    秦人方终于明白了。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十三章
    四年多前的一天早晨,他与往常一样早早地打开屋门。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大门口门槛前躺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更令他想不通的是,此人俯伏在地,双脚搁在门槛上,头却朝西,一只手也指着西面。按照常规,如果来人是求宿的、乞讨的而死在门口,头应该对着门才对,可此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脚对着门,头却向着门外!难道他在暗示什么?

    秦人方赶紧去推他,可此人的身体已经僵硬,死了。他把尸体翻转过来,一张他熟悉的面孔让他惊呆了——这是他当年当兵时候的连长,而且是他父亲当清朝胡州府“卫千总”时手下的一名骁勇善战的哨官,他父亲辞职时突击提拔他当了百长。

    秦人方记得,孙中山和黄兴闹辛亥革命时,百长投奔了革命军,参加了北伐,当上了革命军的连长。再后来,他自己也被北伐军拉去当了兵,不期在战场上偶遇连长。连长念他是“卫千总”的后代,就把他收在自己的队伍里。

    一九二八年春夏,他们奉冯玉祥所部孙殿英的调遣,驻扎在河北遵化一带。当年的五月中旬,他们奉命盗挖慈禧太后的“东陵”。在众人发疯般混乱的抢劫中,他们把军装脱下来,把抢到的稀世珍宝包裹起来。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如果把这一大包宝贝换成钱,几辈子都花不完,还当什么兵啊!已经落到自己手里的宝贝怎么肯轻易拱手上交呢!两人合计着找机会溜走。可是,东陵四周被孙殿英的其他部队团团包围,犹如箍桶一般,想带着宝贝溜走,真比上天都难,非但用命换来的宝贝白白地被更大的强盗夺走,连自己的小命都不保。

    于是,两人趁着天黑,找个僻静处,挖个洞,把到手的宝贝大部分埋了起来。两人约定,等风头过了,两人同时来起挖。可是,怎么才能防止对方单方面挖走呢?毕竟人心隔肚皮呀!亲兄弟分家产还要请娘舅做中人立契约呢,何况是两个不搭界的人,而这是可以把一座城市都能买下来的金银珠宝啊!更重要的,是今后怎么才能找到埋藏的地方呢?这里空旷荒野,到处是差不多的山头,树木相间,灌木丛山,没有人烟,没有道路。没有地图是根本找不到的。

    当小兵的秦人方突然想起在墓道口捡到过一个软软的、薄薄的圆盘子,何不用它来画个地图、做个标记之类的?可是,因为当时觉着那东西不值钱,扔在半路上了。连长觉着这个办法好,两人埋藏好宝贝,连忙沿来路返回去找。终于找着了。

    仔细观察圆盘子的结构,才知道那是才子佳人的玩具之类的东西,一面是可以旋转的、一圈一圈带有小孔的盘子,孔里有字,中间有个铆钉一样的轴。拆开后一看,里面居然共有五层。

    “有办法了!”老连长很兴奋,便把五层的圆盘子一分为二,一半三层,另一半二层;再从两个一半里各揭开一层,用自己随身带的笔在一个圆盘上画上地图,在另一个圆盘上记下根据北斗方位、按照“后天八卦”测算出坐标,记载埋藏地点。如果今后要寻找埋藏宝贝的具体地点,必须既有地图,又有具体地点的“八卦”坐标图,也就是必须二人同时到场,否则,任何一方单方面是无法找到埋藏地的,也就不可能独吞这批宝贝。

    写好、画好之后,一人各执圆盘的一半——小凤父亲秦人方持记着地点的二层,癞头和尚的连长拿的是有孔有字、记载“八卦”坐标、共有三层的那一半。二人归队后不久,连长升了营长。营长就让当小兵的秦人方先行逃离部队,说他找机会脱离队伍后,再相约来起挖宝贝。

    秦人方本不愿当兵,有了意外的宝贝,便星夜赶回家乡,等待营长的消息。可是,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杳无音讯。

    这期间,秦人方到遵化来找过营长。原驻地的老乡说队伍早就开拔去了云南一带。他也到宝贝埋藏地附近踏勘过地形,可是,方圆几十里山林,茫茫一片,就是派出上千人使用探雷针探测也未必能够找到。

    当初的设计是何等巧妙啊!可是,也给找寻带来了懊恼。他想,也许老连长当年为了防备自己独吞想出了这个办法。他又想,也许提拔当了营长的他早就死在了战场上,也许是在逃亡的路途被抓枪毙了,抑或乐极生悲、高兴过了头,突发脑溢血病死了,也可能……,那么,这批宝贝只能永久埋藏在地下,永无见天日的时候,如同它们原本就埋在坟墓里一样。看来,飞来的横财、不义之财终究是身外之物,命中注定得也无益。相比连长,虽然穷极一生,好在没有死在战场上,还能与家人苟活。

    可是,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在他已经遗忘多年并且彻底放弃寻宝念头的今天,连长,长得很难看的瘌痢头,差不多有七十岁的“癞头和尚”突然倒在了他家的门口!

    原来,自从秦人方离开部队后,瘌痢头连长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离队。对于他这样一个有头衔的军官来说,如果私自逃离,不但会遭到通缉、追捕,落得终身躲藏,而且到手的宝贝也不敢使用。所以,他耐心地等待机会。但是,那个年代是战乱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他想辞职的可能都没有。

    不久,他就随部队开拔去了云南,后来又加入了中国“远征军”。也是他的军事素养好,也或许是他的命大,他的团长为国捐躯了,他接替当上了团长,活着凯旋归国。本指望可以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了,可是,正因为他久经沙场而不死、骁勇善战,上峰又派他去与**的八路军作战,结果被八路军俘虏了。

    如果他老实接受教育,真诚投诚,八路军完全会收容他或者发给路费盘缠让他回家的,可是,他以为八路军不会轻易放过他一个“**”的团座,便趁夜刺伤了一个卫兵想逃跑,刚跑出去几步,又被巡逻哨兵逮住,结果被关进八路军的临时牢房。这样,一关就是好几年。

    他曾经想到过死。反正他与枪炮相伴、与对手交战大半生,无妻无子、无牵无挂。但是,身上藏着一座“城市”,只要脱身,就是天下人羡慕的神仙。况且,他还有个好上司、好朋友在等待着他。他不能让一座“城市”埋在地底下,不能让神仙变成猪狗。他要活下去,要见到他的朋友;即使他成不了神仙,也要让朋友及其一家成为神仙。终于,他熬到了头,被释放了。他急急忙忙赶回胡州府的墓地——“太平府”来寻找秦姓一家。

    也是沿途乞讨劳累,也是心急慌忙,多年的积疾复发,当他走到西村时,已经奄奄一息,亏得西邨母亲的一碗稀粥和三块馒糕暂时救了他一命,而且是那么真诚,那么温馨,那么甜美,是他这一生中吃过的最为美味的午餐。

    他情知他是肯定当不成神仙了,但他要让别人,让善待他的上司,让在他临终前给予温馨的好心人成为神仙。他还想见秦姓朋友最后一面,做些交代。于是,他把藏在身上的“城市”交给了西邨母亲,交代几句暗语后,咬紧牙关去找他的朋友。

    可是,终于找到秦家的时候,他再也没有气力喊叫一声,无法把心里的秘密告诉朋友。他后悔没有将事情向施舍的好心人道明。为了给些暗示,他依照军人的习惯,艰难地掉过头去,用身体做了个“箭头”,指示方向。他想,他的朋友应该能够看懂他的这个暗示。他吐出人生中最后一口气,闭上了眼。

    秦人方见到老人的时候,明白他是按照当年的约定前来相约的,可是,老人身上除了破衣烂衫和半块馒糕以外,一无所有,记有地点的“八卦”字符的圆盘子也不知所终。看老人俯卧的姿势,他猜测是一种暗示,很可能老人是指示圆盘子放置或者暗藏的方向。但是,西方,何其多、何其远啊!半块馒糕也许是老人最后一点活命的饭食还没有吃完,也许是有意留下来用来暗示圆盘子就留在施舍馒糕的人家。即便果真如此,吃馒糕的人家何其多啊?去哪里打听呢?

    他又失望了,把满心的欢喜埋藏了起来。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第十四章
    真是老话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持有瘌痢头连长那半个圆盘子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